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紫砂技艺传承人培养研究实践

2024-01-17

江苏陶瓷 2023年4期
关键词:紫砂陶宜兴紫砂

王 超 张 力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宜兴 214206)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绘就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的内涵要义。《关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的新认识,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1 乡村振兴视域下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意义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历经沧桑,经过数百年的薪火相传与积淀传承,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以特有的泥质、独特的造型和古朴的自然美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于2006 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艺术成就斐然。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工艺独特,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是一门集陶瓷、雕塑、书法、绘画、装饰、文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家家捶泥、户户制陶的壮观景象俨然成为陶都宜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而非遗技艺带动村民勤劳致富的生动实践让很多村落成为家喻户晓的“紫砂村”。

1.1 理论意义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面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人才严重缺乏,村舍断壁残垣文化缺失等现实问题,以非遗传承人培养作为重要支点,努力探索构建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与模式,研究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理论辩证关系,对于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繁荣兴盛乡村品牌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2 实践意义

近年来,由于现代艺术思想和西方艺术思潮的广泛影响以及当代美学思想的渗透,紫砂陶在文化理念、造型设计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形式与内涵不断丰富。宜兴紫砂非遗技艺作为一种来源于百姓生活劳作的文化现象,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创新无疑是有益和积极的。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只有不断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中,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以宜兴紫砂非遗项目为载体,总结凝练助推乡村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乡村的成功做法,对地方乡村村民致富、乡土人才振兴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 乡村振兴视域下紫砂技艺传承人培养的路径探索

2.1 创新活动载体形式,探索立德树人新模式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创新实施“三堂融陶”思想政治工作法,将陶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第一课堂通过编好陶案例、讲好陶故事、突出陶精神,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第二课堂与工艺大师“结对子”,共建育人工作室,强化紫砂大师的育人责任,做到传艺与育德相结合,达到第二课堂陶文化育人的目的。第三课堂以“陶实践”为载体,共搭育人平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陶瓷创作比赛,构建具有紫砂陶特色的社会实践体系,组织开展与紫砂艺术传承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保护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传承陶文化精神。与社区携手举办“陶文化之旅”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宜兴当地陶文化传承传统工艺。创办紫砂工艺工作室,催生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地方紫砂产业发展。

(2)探索“三位一体”文化育人模式

通过思政教育引导、艺术文化熏陶、公益活动辐射“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使学生在美育浸润中成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依托多个艺术传承团队,通过社团活动、手创展演、公益活动等形式载体,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立传统文化传承志愿者联盟、传统紫砂技艺研习社等,定期邀请工艺美术大师巡回授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推介和传播。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主题艺术作品展览和制作展示活动,通过艺术创作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组织开展各类与艺术传承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开展探寻宜兴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等非遗文化,将专业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在交流学习中加强传统美德与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保护中华民族艺术瑰宝,争做紫砂陶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创新的助推者和传播者,创新乡村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发展,培育学生服务乡村的情怀。

2.2 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展现人才培养新成果

(1)搭建产教融合平台

利用人才、资源和区位优势,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建立了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大师工作室,为技能大师施展技艺搭建良好平台。积极发挥工作室“技艺传承、文化传播、作品创新、成果转化”等重要功能,传承发展宜兴陶瓷文化艺术,选送校内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锻炼,实施“拜一名陶艺大师,精一门手工技艺”项目,一对一地研习传统技术与工艺,提升专业教师的非遗传承创新能力,使老师不但能够拥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功底,也能提升自己的技艺。与企业合作开展“招生招工一体、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项目,校企共培、共管技能人才,按行业标准培养陶瓷非遗“现代传承人”。搭建由“学业导师+行业导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双导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将学习内容融入实景教学中,完善“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训体系,全面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企业标准、学业导师与行业导师的对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校企资源、信息共享,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专业与产业、培养与工作相结合,总结多年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紧紧抓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和关键环节,创新“双元、双融、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生、工作室、校内导师”为一元,“学徒、陶坊、校外导师”为第二元,将“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艺术跨界融合”,积极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团队,合作开发“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宜兴均陶制作技艺”“宜兴彩陶装饰技艺”等非遗课程,“传帮带”青年教师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学生传统技艺。探索构建非遗现代传承人“三三三”培养体系,通过构建能力结构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标准“三衔接”教学标准体系,重构专业群与产业链、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专业教学与生产过程“三对接”专业课程体系,架构课赛融通、课证融通、课创融通“三融通”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出数百名怀有陶艺情结,以紫砂传承为职业的新生力量,鼓励学生立足乡村振兴开展创新创业,更好地服务地方紫砂产业发展。

2.3 厚植优秀文化基因,打造校园文化新品牌

(1)打造“陶文化+”特色品牌

校园环境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精神和环境氛围的集中体现,始终秉持“绿色校园、生态校园、文化校园、特色校园”的建设理念,依托陶资源优势,将紫砂陶有机融入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特点、办学属性和办学区位,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匠心独运地深入打造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和自然文化,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独特品牌。陶文化主题雕塑作为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被呈现在校园的各个醒目区域,彰显了学校特色。巨型提梁壶、古龙窑、陶罐小景、均陶陶台、彩陶音箱、紫砂门牌、紫砂雕塑等遍布学校的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陶艺作品均体现了学校的紫砂陶特色。利用良好的自然天然禀赋,打造的“古龙窑”实训区,实景重现了古龙窑热闹、繁忙的场面,象征陶艺之火生生不息,使“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陶精神成为师生自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学校在提高校园的环境品位和质量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理念的传递、社会责任的培养以及人文理念的塑造,真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探寻作品精神内涵

积极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体系,邀请中国轻工大国工匠进校园,将大国工匠请进课堂,生动讲述了自身敬业、精业、奉献的事迹和感悟,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大国工匠在职业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优势和引领示范作用,为振兴传统文化、弘扬工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让匠心精神薪火相传。例如,教师创作的《强苏紫砂壶》以飘扬的五星红旗为造型元素,用宜兴非遗紫砂以及竹木工艺进行制造,并采用江苏发展大会“苏”字logo,分别在五个红旗杯子上刻上代表江苏元素的人、水、鱼、米、屋的文字,为整件作品注入江苏特有的人文思想。作品把传统手工技艺与人文历史、时代精神相结合,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诠释了艺术作品与时代精神有机融合的时代价值,将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创作实践中去,为传承非遗技艺和弘扬民族文化贡献积极力量。

3 结语

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时代需要,也是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增强与农村发展的适应性,培养乡村高质量发展所需人才。职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支撑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要立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育人路径、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动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要坚定服务社会、服务产业的办学方向,提升办学能力,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效地赋能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紫砂陶宜兴紫砂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