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建设背景下现代牧业专业群 “双创一服”教学团队建设实践研究※
2024-01-17袁天翔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袁天翔(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双高”计划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我国通过教育现代化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教师作为 “双高”建设的“第一资源”,其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双高”建设的质量和效果[1]。现代牧业专业群作为本校重点建设专业群之一,通过近三年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不断整合教师资源,明确任务分工,优化团队配置,合力打造现代牧业专业群“双创一服”教师团队,旨在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才培养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创新研发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助力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1 建设内容
通过校企合作,面向地方畜牧业遴选、聘任行业企业高精技能人才,组建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结合教师专业方向、能力特点、科研水平、企业工作经历等,整合教师资源,明确任务分工,优化团队配置,分别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科技创新研发团队、科技兴农服务团队三支团队,团队成员允许交叉重叠、人员流通,采取多线培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培养。
1.1 以改革促提升,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立足“三教改革”,以提升专业群教学团队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以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中心,以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推动专业群改革与创新,与企业合作,通过培训、教学、实践锻炼、承担教学改革和生产研究任务、参加社会服务等措施,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考核评价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促进教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1.2 以研发促生产,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团队
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技创新研究为载体,以生产实践研究为基础,以解决生产实践难题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现代牧业技术科技创新研发团队。充分挖掘团队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职能,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生猪繁育、饲料研发为职能的上游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肉猪饲养繁育为职能的下游企业进行产品测试、技术推广,将二者进行紧密衔接,完成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团队的纽带和桥梁作用,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团队建设,以点带面,努力提升专业群教师的科研水平,力争做到“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科研活动,促进专业群科研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团队未来发展储备人才。
1.3 以服务促效益,打造科技兴农服务团队
践行“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的科技服务理念,针对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需求,组建科技兴农服务团队,分批次、分阶段、分人群,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和技术支援,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服务水平,增强专业群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发挥现代牧业技术专业群服务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吉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加强服务团队建设,提升技术培训能力。将专业群实训基地对社会进行开放、共享,对社会民众提供技术服务[2]。提升团队人员技术研发能力,攻坚克难,创新兴农。通过多种服务形式,促进农民再就业,解决企业生产难题,服务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
2 建设举措
2.1 多措并举、外引内培,打造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2.1.1 建设“名师引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领军队伍聘请业内领军人物成立名师工作站,指导专业群建设和教学改革,引入企业先进生产理念,提升科研研发能力。建立4个“名师工作室”、4个“企业工作室”,发挥名师、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教学名师、能工巧匠、企业精英组建团队,承担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等的技能创新、协作攻关、科技研发等项目,实施技术改革,解决技术难题。营造专业领军人才培养环境,形成长效培养机制,注重职业素养、数字素养、管理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2.1.2 启动“四横五纵”教师培养提升工程启动学校“四横五纵”培养提升工程。“四横”指的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兼职教师四个方面的培养,“五纵”指的是团队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科研能力。推动工程实施,促进带头人的引领辐射作用、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青年教师的双师作用、兼职教师的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
2.1.3 建立“可持续发展”教师终身成长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促进教师成长和专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教师终身成长计划,以产教融合绩效和能力水平为导向,建立涵盖教育教学等工作在内的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落实三年一周期,每年至少一个月的教师全员时间锻炼轮训制度,广泛开展信息化教学方法、专业前沿技术等培训学习,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2.1.4 落实“聘用灵活”兼职教师优选计划引聘行业有知名影响教授或企业家、行业高精尖人才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各专业新技术讲座、现场教学、企业顶岗实习指导、实训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等教学工作。每年定期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技术培训,与专任教师互相听课、评课,提高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定期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优中选优,采用灵活的短期聘任机制,实行动态管理[3]。
2.2 市场引领、校企互融,打造重实践促生产“科研”型科技创新团队
2.2.1 研发无抗饲料添加剂,助力养殖上游企业技术攻关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对智能养殖、智慧物联网以及无抗养殖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研发和加工生产,对产品进行销售、推广,使科技成果实现向生产的转化,应用于生产实践。最终通过转让专利成果,实现研发项目的成果转化。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发的同时,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给予合理化建议[4]。与企业签订订单,为企业培养优秀人才,为学院扩大就业渠道,实现校企双赢。通过科技创新,将研发成功的产品向周边养殖企业进行推广,扩大科技创新辐射范围,达到“以点带面,面面俱到”的推广效果,以讲座或技术服务的形式为企业和农民进行讲解和推广,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职能。
2.2.2 共研新型智慧养殖设备,促进养殖下游企业绿色发展与养殖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生物科技公司等携手进行技术攻关,开展智能养殖、智慧物联网以及无抗养殖应用研究,利用饲养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技术手段,获取有效试验数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获得学术认可,获得科技创新研发成果,通过养殖企业实际推广进行验证,申请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对新型技术、新型设备和新型饲料添加剂进行生产和推广,以此提高猪的抗病能力,改善消化机能,提高生产性能,以达到扩大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科技创新项目,提高团队教师生产技术研究能力,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并对周边养猪企业和养殖户提供优质技术服务。
2.2.3 群策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团队教师多维提升通过对智能养殖设备(智能地磅、智能秤头、智能保育床等)进行研发,对智慧物联网所涉及设备、软件进行开发和创新以及对新型饲料添加剂进行配方设计,申请专利并注册商标,对知识产权进行合理保护。通过对新型饲料添加剂成分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新型饲料添加剂配方的不断试验、改良,使数据结果得到进一步更正和优化,并经过反复实验,对科技创新进行成果转化,在权威认证后将科技成果以多种方式进行推广。
2.3 振兴乡村、服务三农,打造提效益促就业“专家”型社会服务团队
2.3.1 加强服务团队建设,提升技术培训能力
发挥职教集团和专业群集聚技术与资源优势,针对养殖业的疾病防控特点,面向养殖大户或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疾病防控新技术培训,深入到农村、社区,举办农民业余学校或者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升职业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转岗就业能力,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开发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培训课程资源包。通过“企业学区”给企业职工送培训,通过融合型实训基地、送培下乡活动,把技术技能送到养殖农业户手中。
2.3.2 开放共享实训基地,提供强力技术服务整合专业群实训基地资源,将动物医院、动植物标本馆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动物疾病诊疗实训室、动物解剖实训室、动物外科手术实训室、动物影像实训室、动物微生物检测实训室,从事对动物疾病的诊治、疾病监测等服务项目,为周边养殖农户解决饲养、诊治难题。动物医院宠物美容实训室每月固定时间设免费开放日,为当地市民提供宠物养护、宠物美容服务,在服务市民的同时,也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战机会。
2.3.3 攻坚克难创新兴农,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立足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针对养殖业面临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增加仪器设备,提升工位数量,对相关兽医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成立“兽医服务联盟”,建设期内培训兽医工作人员不少于500人,与企业和行业一起,针对当前亟需解决的养殖和疾病防控难题,校企双方共同立项,项目不少于10项,合作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2.3.4 加强对口院校支援,引领区域示范辐射与县、市、区职教中心进行共建,以师资培训、学生交流、课程共享、项目共研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口支援。利用资源库平台,结合吉林省各涉农类院校专业与学生实际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线上课程和实训项目单元,面向吉林省20所以上院校和职教中心推广,提升专业群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3 经验总结
3.1 不断完善团队工作监督机制
团队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和监督,通过建立监督机构,制定评价监督制度,促进团队的良性发展。首先,监督管理机构要对团队建设任务书和工作计划进行定期检查,形成长效机制。其次,将教师个人的团队建设工作纳入薪资奖惩制度,鼓励教师更好地融入团队,为团队发展做出贡献,对于一些工作刻苦且勇于创新的团队教师进行相应的绩效奖励,努力打造公平竞争的建设机制[5]。
3.2 深化落实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涉农类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专业群要重视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可以定期聘请企业精英入校宣讲、指导实践教学以及融入科技创新团队参与项目研发,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市场的把握,提供具有建设性、指导性的意见,为学生未来就业以及团队的成长提供帮助。同时,企业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以及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为企业招贤纳士,实现校企双赢。
3.3 逐步优化创新团队内部工作
通过团队工作的逐步开展,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团队,明确其工作主要方向,通过优化团队内部结构,如研究方向、年龄、擅长领域等,实现人员的合理分配,为团队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并提升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不断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向心力,为今后教学创新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4 未来展望
现代牧业专业群在未来的发展中,紧跟学校“双高”建设步伐,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三教改革”、教师创新团队、基地建设等各个教学环节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更大的质量提升投入到振兴三农的洪流之中。“双创一服”团队将在实践教学、专业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大成就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成为高素质、结构化、全能型教师队伍,争取早日迈入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行列,促进现代牧业专业群绿色、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助力吉林省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