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黄耆栽培管理技术※
2024-01-17苏玉彤刘志强
●苏玉彤 张 娟 刘志强 孙 华
(通化市园艺研究所 吉林 通化 134001)
湿地黄耆(Astragalus uliginosus)为豆科黄芪属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升阳、托疮生肌、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虚无力和久溃不愈等[1]。其地上部分富含蛋白质、粗纤维、脂肪等,茎叶可以作为饲料、绿肥。此外,其茎叶观赏性较好,还可以作为湿地绿化植物。
1 植物学特征
湿地黄耆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100 cm。茎单一或数个丛生,直立,被白色伏贴毛。羽状复叶有15~23片小叶,长10~18 cm,有短柄;托叶下部连合,茎上部的卵状披针形、下部的卵状三角形;小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20~30 mm,宽5~15 mm,先端钝圆或稍尖,常具刺状小尖头,基部通常圆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伏贴毛。总状花序生多数、紧密排列、下垂的花;总花梗较叶稍短;苞片卵状披针形,较萼短或近等长,膜质,疏被黑色伏贴毛,稀混生少数白色毛;花萼管状,长7~11 mm,被较密黑色伏贴毛,有时混生少量白色毛,萼齿线状披针形,长约为萼筒的1/2;花冠苍白绿色或稍带黄色,旗瓣宽椭圆形,长13~15 mm,顶端微凹,基部渐狭成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短,瓣片与瓣柄近等长,线状长圆形,龙骨瓣较翼瓣短,瓣柄较瓣片稍短;子房无毛。荚果长圆形,长9~13 mm,膨胀,斜立,背缝线凹入,表面无毛,具细横纹,革质,假2室。花期6~7月,果期8~9月[2]。
2 生物学特性
湿地黄耆喜冷凉气候,怕热,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野生在林下、林缘湿草地、河边草地及沼泽地带[3]。我国东北各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均有分布,在朝鲜、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也有分布。其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湿。种子发芽适宜温度在15~18℃,但其种皮透水性差,吸水性弱,一般种子发芽率在30%左右。从种子播种到开花需2年时间,以后2~4年长势好,以后逐年长势弱。绿化及生产上应3~4年更新一次。
3 栽培管理
3.1 选地与整地
3.1.1 选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地,在以绿化、饲料为目标的前提下选择湿草地、沼泽地带。在以生产中药材为目标的前提下则应选择周围无污染、距公路主干道或铁路200 m以上的湿地,水源、大气和土壤应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11)、《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等相关文件的标准及要求。
3.1.2 整地完成地块选择之后,必须实施精细整地工作。首先在秋末清理田园,清除石块、杂物,然后使用旋耕灭茬机。操作中,将草根用作养料,使其在土壤中融合,通过这种方式,为田地提供充足养分。增强田地平整度,继而深翻冻土,充分消灭土壤内的害虫,以免病虫害对湿地黄耆生长发育产生危害。通过这种方式,确保湿地黄耆生长良好。
3.2 繁殖方法
3.2.1 种子处理湿地黄耆种子为广适萌发类型, 在16℃左右均能很好萌发, 室温下贮藏期为1年。但是其种皮较硬,吸水性较差,发芽率不高,秋季播种时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上冻前播种,翌春出苗。春季播种需要进行种子处理,一般采用沸水催芽。具体操作是将选好的种子放在80℃左右的热水中,快速搅拌约2 min,加入凉水降温,待水温降至40~50℃,继续浸种3 h,将水倒掉,加盖麻袋或者稻草等物覆盖8~10 h,种子膨胀时播种,发芽率可达60%~80%。
3.2.2 播种在吉林省,湿地黄耆一般在5月上旬播种。按行距30 cm开深2~3 cm的浅沟, 把种子均匀播撒在沟内, 覆土1.5~2 cm,每亩(约667 m2,下同)用种量大约1 kg。
3.3 田间管理
3.3.1 间苗定苗一般苗高6~10 cm时间苗,除去过密苗和瘦弱苗。当苗高15~20 cm时定苗,每丛留2~3株苗,株距15~20 cm。
3.3.2 除草整个生育期要求田间做到见草就拨,保持田间整洁无杂草。生产田的农药化肥使用按照《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798 复合微生物肥料农业行业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各项要求。
3.3.3 排灌一般不排灌,但是播种后如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水。
3.3.4 摘蕾生产中,为了减少养分消耗,除了留种田以外,将湿地黄耆的花蕾摘除,使营养物质在根部积累。如应用于绿化则不需要摘蕾。
3.4 病虫害防治
3.4.1 白粉病7~8月易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荚果。受害叶片两面及荚果表面生有白色绒状霉斑,随后蔓延如覆盖白粉,后期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叶片脱落,严重时叶片和荚果变褐色, 逐渐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收获后清洁田园,集中烧毁;实行轮作;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1000倍液防治, 每15 d喷1次, 连喷2~3次。
3.4.2 锈病一般在6~8月间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受害叶片的叶背有大量的锈孢子,表现为中间一堆、周围一圈的红褐色至暗褐色的粉状堆。破裂后散出大量孢子,借风雨传播。
防治方法:及时清理田园,清除病残叶,减少病原菌。发病时用石硫合剂或65%的代森锌400倍液喷雾。每周1次,连续喷4次。
3.4.3 黄芪籽蜂它们是五种广肩蜂和一种金小蜂的混合种群,幼虫危害嫩籽。
防治方法:在结果初期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杀。
3.4.4 豆荚螟6月下旬至9月下旬发生。成虫在嫩荚上产卵, 幼虫蛀入豆荚内咬食种子, 老龄幼虫钻出果荚入土越冬。
防治方法:在花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杀,每隔7 d喷1次,直到种子成熟。
3.4.5 芫菁危害湿地黄耆的芫箐主要有大头豆芫菁、中国豆芫菁、暗头豆芫菁、绿芫菁等,主要危害湿地黄耆的叶、嫩茎和嫩荚。
防治方法:撒施西维因粉。
4 采收加工
4.1 种子采收
在9月选3~4年生的健壮植株,荚果由绿转黄时采收,否则荚果开裂,无法采种。晒干脱粒,精选优良种子,放通风干燥处储藏。
4.2 根的采收
一般湿地黄耆播种3年后采收,年限不宜过长,年限长则容易木质化。可在春季萌发前或秋季茎叶枯萎后采收。将根从土中挖出,避免挖断主根或碰伤外皮。
4.3 加工
挖出根后除去泥土,将根茎、须根切掉。将根进行晾晒或烘干,到半干时,把根理直,捆成松散小捆,继续晾晒或烘至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