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写作的定位与段位

2024-01-17红孩

文学自由谈 2023年5期
关键词:段位珠峰权威

□红孩

端午假日,在网上闲看几篇散文,有季羡林、余秋雨、肖复兴的,也有几个名声不大的作者的。我看作品,或者从网上听人朗诵作品,首先想到的不是作者何许人也,而是看文章的标题。通常,大牌作家的文章标题比较简单,如鲁迅的《故乡》《藤野先生》《社戏》,冰心的《樱花赞》《小桔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而一般作家则喜欢把标题写得花哨点,不说别人,就说我吧,《唤声姐姐叫萧红》《那一天,我见到了星云大师》,就是如此。个中的道理很简单:大师舞文弄墨,无需装饰,越简单越好;而一般作家要做到大道至简,恐怕还需要走很多台阶。我做编辑时,常跟作者说,高尔基写文章直接以《母亲》为题,而你就要用“我那不识字的母亲”或“母亲的旗袍”,不然,你的文章谁会关注呢?

我这么写,很多读者一定会说,你这不是在贩卖写作技巧吗?我以为你说的不错。写作一定是有技巧有规律的,那种所谓的无技巧就是最大的技巧,显然是指登峰造极之人。然而,又有几人能够如此呢?关于散文,我已经写过不少文章,还专门出了一部小书,但总觉得还是只了解一点皮毛。五一前夕,与评论家王干聊到散文,我们不经意间都谈到散文写作是有段位一说的。王干喜欢下围棋,具体到几段,尚不可知。我说,散文写作好比下围棋,有的人悟性高,开悟早,可能一出手就三五段,有的人喜欢了一辈子,可能也就停留在三两段而已。王干说,他也有同感。我还举例说,现在作家采风活动很多,少则七八人,多则三五十人,大家在那几天里同去一个地方,吃住行几乎寸步不离,可是你过后会发现,有的作家笔记记得不少,照片也没少照,但写的文章并不出彩;有的作家一路谈笑风生,好像对什么都漫不经心,可写的文章却妙不可言。这里,就有个艺术感觉的问题。

艺术感觉实在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多年的创作实践,使我知道艺术感觉必然无法回避艺术的定位。就说散文吧,什么是散文?什么是好散文?什么是你心目中的好散文?我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认识的程度,往往决定散文创作的路数,它直接影响对人和事物的敏感度,以至关乎对素材的取舍等等。这就像厨师,要做什么菜,就得买什么食材;讲究的厨师,对食材的地域、季节、生熟、味道都要熟悉。这些都准备好了,就等于你心中有了基本定位。

最近,有朋友跟我说了个“左派”和“右派”的故事;当然,这里说的“左”和“右”与政治无关,纯粹是方位上的左右。朋友说,他女儿去相亲,在一个商厦的餐厅约会。男孩长相还好,当服务员递上菜谱后,男孩问女孩爱吃什么,女孩说只要少辣你就看着点吧。于是,男孩就开始一页一页地翻,女孩注意到,男孩看菜名也就三五秒,而看后边的价格时则犹豫不定。这时,女孩就明白了,男孩是个“右派”,经济不是很宽裕。我听后问朋友,你女儿一定没看上男孩。朋友说,他们一家去饭店吃饭,女儿从来都是“左派”,很少考虑右边的价格。我想,朋友所说的“左派”和“右派”,实际就是人的消费水平和处世之道的定位。同样,写散文也需要定位,即要确定散文的标准。散文有标准吗?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散文的概念。问题是,前人已经不止一次地给散文下过定义,但都没有成为定论。既然没有定论,就很难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确定定位。可是,在实际的创作、研究、欣赏时,每个人又都有散文的标准,或者说是审美需求。由是,我们可否提出一个最大公约数?如大多数读者认为的好散文,如发在大报大刊、得过各种奖、收入什么选本的就是好散文——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的选择无法做到绝对性,况且现在的所谓读者参与又很受置疑,比如网络投票,如果肯花钱让公司操作,要多少选票就能制作出多少。至于发表、评奖、选本等等,无非是一伙人操作的结果,能有什么可信度和权威性呢?

这是一个在艺术上没有绝对权威的时代。古往今来,也很少有艺术是绝对权威的。提出艺术权威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我们说某个人或某个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相对而言,但并不意味着真理就真的在你这里。多年来,我做报纸副刊编辑,写作散文,也写些散文理论文章,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专家权威了,其实,那都是自欺欺人。我在高一的时候,写了几篇姑且称为散文的文字,给我们的语文老师看,我觉得他很权威,因为听别的老师说他曾经出版过一本童话。我觉得能出书的人就是权威,后来觉得,被语文课本选中的作家就是权威,再后来,觉得能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作品、能够出书获奖就是权威。现在,经过三四十年后,发现权威已逐渐褪去,艺术的权威往往被权力的威力所替代。比如开会颁奖吧,必须以来了什么级别的官员以表明规格的高低,很多报道也只注重嘉宾的官级,而对实质内容涉及很少,即使报道常常也是一带而过。

我很为艺术没有权威而兴奋,也为散文没有明确的定位而鼓掌。这样,大家都是自由的鱼,可以在海洋里纵横驰骋。然而,这样的理想能实现吗?毕竟,海洋里有着无数的生物,大鱼小鱼、虾兵蟹将,还有神话中的四海龙王,这些生物在一起生存,总得有个规矩,有个大小、秩序,有了这些,就有上下级,上下级就是段位。下棋的段位好确定,田径百米跳高跳远都好确定,唯有艺术不好确定。我说散文也可以分九段,马上有人就会说,你告诉我怎么确定一段二段,难道发表在地市级报刊的就是一二段,发表在中央级的报刊上就是八九段吗?这当然是荒谬的。出版单位如同开公司办企业,主管主办单位行政级别的高低并不决定它的规模质量利润。众多的民营企业没有任何行政级别,可其创造的价值并不差,有的甚至还是500强。

对于散文写作,我无心整出个多少段位层级,那样有点像艺术考级;如果真能考级,我相信报名的人数不会比音乐、美术、舞蹈少。作家评职称,有个文创一级、二级、三级,我不知道那都要什么条件,也没评过。倒是很多作家常标榜自己是国家一级作家,但从给我的来稿中,或看到他们的书籍、作品甚至是获奖作品,并没有看出“一级”(而且是“国家一级”)的水平在哪里,有很多连发表都成问题(如果有“省市县三级”,想必更差)。面对无数的文学创作者,特别是想以写作为职业者,我不知道是鼓励还是泼冷水。如果家里的日子不愁吃喝,写作成功失败都影响不了什么,我觉得写就写吧,写出个二三段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家老小吃喝都成问题,我就不建议去写作,即使能写出个四五段又如何?诚然,写作与否,完全是个人的事,我说什么都是小老婆多舌。

自从我跟一些文友提到散文写作是有段位的说法后,很多人总爱跟我讨论某某作家应该在哪个段位,一般我也不会确切回答。我总爱拿登山做比喻,有的人多次攀登珠峰,但大多在大本营就止步了;有的攀登到了六千米、七千米、八千米,还有人距离最高峰还差二三百米,却再也上不去了,而最终挑战成功者终归是极少数。姑且把八千五百米以上者称为九段,七千五百米以上者称为八段,六千五百米以上者称为七段,五千米以上者称为五六段,三四千米者称为三四段,一二千米者称为一二段。我想说,对于一切挑战珠峰者,不管在哪个段位,我们首先都要向其致敬。毋庸讳言,作为挑战极限者,能够登上七千五百米以上者,特别是那些即将接近珠峰,最终登上珠峰者,我们当为他们纵情高歌,他们毕竟是代表人类完成了对极限高度的挑战,如同我们赞美世界纪录创造者,赞美那些登月者。

过去,常听评书,很喜欢听对武功高强者的排名,譬如《三国演义》中的“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隋唐演义》中的“十三杰”: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秦琼、尉迟恭。当然,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那些所谓的排名,除了武艺高下的实际比较,很大程度上也有作者或说书人为了押韵顺口的原因;再有,就是个人对某些人物的喜好与偏爱。对于现当代作家,人们过去一直以“鲁郭茅巴老曹”而津津乐道,我就曾试着加了“冰心、丁玲、夏衍、叶圣陶”,读起来颇为顺口,至于文学史地位究竟如何,估计没人说得清。

对于当下散文,褒贬不一。在几乎所有人都不遗余力推销自己、关注自己、自恋成瘾的时代,某个人,即使是成就卓著者,要让同行说他的散文已经达到九段,估计也是件很难的事。我们说某位作家在创作上达到八九段,并不意味着他的每篇作品都达到,更不意味着他的小说诗歌能达到八九段,他的散文也能达到。这就如同你这次登上了珠峰之巅,下次你很有可能在六七千米就跌落下来,甚至再以后连三四千米都未必能攀登上去。运动员如此,作家创作也是如此。因此,我说的九段,往往指的是某作家的创作曾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个高度是为大多数人认可的高度,如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新中国十七年出现的杨朔、秦牧和刘白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以余秋雨、贾平凹、史铁生为代表的许多散文名家,自然也应该在八九段以内,只是不便一一列举罢了。

猜你喜欢

段位珠峰权威
如何才能登上珠峰
咦?珠峰“身高”在变?
揭秘珠峰身高
“复兴号”美食“新段位”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Use of curcumin in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测测你是哪个段位的吃货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