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育人视域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2024-01-16李晓堂
高 瑾,林 园,李晓堂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广东 深圳 51817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实现高职数学高质量发展,需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使数学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达到既传授数学知识又实现思政和素质教育有机统一的目的,依托教育资源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职业教育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学生知识和能力逐层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器、成功(简称“四成”)。成长,即思想进步,觉悟提高;成才,即学会知识,拥有真才实学;成器,即具有扎实技能、工匠精神;成功,即综合素质提升,全面发展。本文从数学课程建设、数学社团建设、数学建模竞赛三个方面,就课程思政如何融入高职数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器、成功,进行一些探索与讨论。
1 基于“四成”育人理念课程思政探索的必要性与价值
高职数学类课程是基础学科,覆盖面广,对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数学课程立足于专业人才培养,精准赋能专业,通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从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器、成功。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三全育人”教学范式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把“立德”和“树人”放在首位。基于“四成”育人理念课程思政的探索,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三全育人”教学范式,具有重要意义。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器、成功,就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育人作用,在数学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课下通过数学社团建设、数学建模竞赛等,将数学教育延伸至课外,与学生的思想修养、素质教育相结合,让数学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助推器,突破智能新时代下的能力素质瓶颈,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打造“三全育人”教学范式。
1.2 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精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基于“四成”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进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器、成功,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精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着积极作用。针对学生核心能力素养,改变传统的单纯课堂教学输入模式,利用好第二课堂等媒介,不断构建、拓展、延伸多方面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另外,高职数学课程以专业需求为目标,推进实验建模专题教研,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核心素养,赋能职业纵深发展,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1.3 提高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促进教师个人职业发展
教师是高职数学教育的主体,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的前提和关键。基于“四成”育人理念课程思政的探索,对于提高教师自身思政水平,丰富教学内容,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一,可以开阔教师视野,促使教师通过日常学习、教研活动等提升自身政治素养;第二,促使教师提高站位,清楚认识思政教育和高职数学教育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到教育必须突出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第三,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其对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第四,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金课、教学比赛等方式,开拓教师思维,不断探索、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提高信息化运用技能和网络思维能力,在提升教师个人思政水平的基础上,促进教师个人职业上升和发展。
1.4 深入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切实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基于“四成”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探索,有利于促进思政元素与数学课程的深入融合。在传统的高职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切实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
2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数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课程思政融入高职数学的过程中,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高职院校数学教育者应该深入认识这些问题,深层次分析数学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将思政教育与数学课程有机结合。
2.1 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充分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加上教学任务繁重、课时安排紧张、合班教学、学生学习困难等原因,很多教师始终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而没有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导致学生难以在教学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另外,数学教师和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以及思政课教师之间通常缺乏沟通,导致数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2.2 数学课程中思政元素案例不够系统
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够充分,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往往不能够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案例,对思政内容的体现较为有限。很多时候,数学教师仅仅依靠自身教学经验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或者一味地为了融入而融入,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从而产生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不够、思政教育内容缺乏深度、思政案例较少、案例与数学知识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进而影响数学课中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质量。
2.3 数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不够灵活
很多时候,教师虽然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引入数学教学的课堂,但是由于授课模式不够灵活,数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手段比较僵化。一般情形下,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融入个别思政案例进行教学,授课方式较为传统,内容也比较枯燥,缺乏课程思政的无声教育与渗透,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3 “四成”育人视域下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在“四成”育人视域下,通过筑牢“课堂教学”思政育人主渠道,从数学课程建设、数学社团建设、数学建模竞赛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在数学课程建设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拥有真才实学;在数学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育人目标,促使学生思想进步,搭建成长平台;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赋能学生职业发展,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扎实技能。三者相辅相成,从而建构起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大课程”体系,从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促进高职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
图1 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示意图
3.1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推进混合式教学
高职数学课程包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需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混合式教学,达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助力学生成才。
3.1.1 深入挖掘课程相关思政元素
积极寻找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结合数学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在极限教学中可引用中国古代典籍《庄子·杂篇·天下》中的名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或中国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的“割圆术”之“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让学生形象地体会极限思想,同时了解极限思想最早产生于我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讲解无穷概念时,可引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里的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或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词,使学生在体会无穷的概念同时,产生对数学的亲近之意,感受数学之美。在讲解导数的应用时,可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比如简单的最优化问题。优化问题是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最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如,公司需要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需求确定产品价格,使所获利润最高;调度人员需要满足物资需求和装运条件,安排从供应点到需求点的运量和路线,使运输总费用最低;投资者需要选择一些投资产品,使得收益最大等[3]。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3.1.2 提升教师个人思政素养,做好教学资源建设
促使教师通过学习、教研、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比赛等方式,开拓思维,提高站位,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做好教学资源建设,找准思政元素和数学知识的结合点,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融入思政元素,完成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收集并积累思政案例,建立数学课程的思政资源库;将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诗词、数学家故事等制作成课件或视频,推送给学生作为课余拓展学习资料。
3.1.3 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高职数学课程需应用“互联网+教学”模式,推进线上线下全程协同育人,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穿插一些和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动性,从而有效地将“课上”与“课下”联系起来,不仅促进师生的交流与沟通,而且能全方位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
3.2 思政融入社团活动,开拓育人创新途径
开展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理解数学文化,提升爱国情怀,助力学生成长。目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与数学相关的社团为数学协会,开展社团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思政育人的有益和有效补充,社团活动与第一课堂可以共筑课上与课下、显性与隐性相融合的思政育人体系。
3.2.1 进行顶层设计,融入思政育人目标
数学协会活动的开展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保持一致。社团活动不仅要有学术性,还要体现思想性和趣味性,要注重活动内容的积极与健康,在趣味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突出社团活动的独特性,发挥其隐性育人功能。
3.2.2 充分挖掘社团活动的思政元素
深挖社团活动的思政元素和题材,可以选用社会热点时事、数学学科历史或科学前沿问题等作为切入点,例如数学文化、数学史、数学家故事、中国航天技术发展、抗击疫情感人事迹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职业素养。
3.2.3 利用社团构建学生成长平台
利用数学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以讲座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或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类社会实践,充分给予学生亲自动手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促使学生掌握扎实技能,主动对标、反思提升,为学生成长搭建好的平台,开辟新的途径。
3.2.4 扩大宣传,形成氛围
运用新媒体手段,例如数学协会微信公众号、社团活动小程序、微信群等,推送思政育人素材,丰富思政育人内涵,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利用社团良好的辐射功能,在校园内形成学数学、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不仅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更好地做到全方位育人。
3.3 构建数模培育体系,赋能学生职业发展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中心,为学生搭建通往职业之路的舞台,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成器。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涉及到高等数学知识、编程知识和论文写作技巧,而且每年赛题基本都来源于社会热点和前沿科技知识,这就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政元素。所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融合思政元素,能够为高职数学课程思政注入新的活力。
3.3.1 构建数模轮训培育体系
以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为载体,围绕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两大应用能力展开探索,回答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设计数学综合能力培训体系架构,建设课程资源,梳理形成赛前研讨、线上线下培训、校内选拔、赛前集训、赛后反思等关键流程与动作,以建模轮训为入口,开展线上线下能力培育,通过教学评价为赛事育苗选种,构建“教—训—选—赛”数学建模轮训体系。
3.3.2 赋能学生职业纵深发展
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的培训和比赛过程中,不断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专业技能相结合,加深了对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专业的认知,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编程技能,同时在沟通协作、团队配合、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拓宽视野、探索研究、逻辑推理等方面,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另外,深信院以专业需求为目标,推进实验建模专题教研,建设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核心素养,赋能职业纵深发展。
深信院努力探索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体系,从数学课程建设、数学社团建设、数学建模竞赛三个方面,探索建构高职数学课程思政育人“大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成器,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助力学生踏上成功之路,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大幅提升,学习态度和积极性都有很大改变,学生在数学文化类选课、数学社团和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大幅提高,综合素养有所加强,这些都凸显了课程思政赋能的效果。特别是基于数学建模培育体系的轮训,极大地训练了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不仅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而且为其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近五年来,深信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累计获得国奖20余项、省奖70余项的优异成绩。
4 结语
高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入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其进行科学整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校数学课程思政向更深层次发展。深信院通过数学课程建设、数学社团建设、数学建模竞赛三个方面,将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成既传授数学知识又实现思政和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依托教育资源打造“课程思政”教学范式,构建高职数学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教育新格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