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及主体因素分析
—以三坊七巷为例

2024-01-16王小溪王思渝薛雅丽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利用历史

王小溪,王思渝,薛雅丽

(1.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一直是国内外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始终关心和探讨的问题。1987年,《华盛顿宪章》详细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强调“对历史城镇和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应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完整组成部分”“历史城镇和历史街区的保护首先涉及它们周围的居民”,由此,实际上便已经提出了历史街区平衡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在地社区融合等议题。2005年《维也纳备忘录》正式提出的“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2011年的《瓦莱塔原则》,都一方面肯定了市场干预力在历史街区保护中的作用,从而确保社会经济的平衡;另一方面重申了在地社区、社会肌理和文化多样性仍是保护的主要要素。

回观国内,1982年我国政府便设立了历史名城保护制度,此后,“历史文化保护区”等概念被提出并深化;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正式将历史街区作为一种专门的保护类型。总体来说,在我国的实践历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式的冻结性保护,或“大修大建”的开发式活化。在这个过程中,与上述国际理念相一致,当代社会经济力量的介入、在地社区的存续也一直是国内相关领域所热议的2个话题。

本文的研究也同样基于对这2个话题的关照而展开。福州市三坊七巷从2006年起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三坊七巷古建筑群”为名义)、2015年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从遗产类型上可被视为我国历史街区的代表之一。并且,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该地已历经一系列的拆迁、改造与更新,现已成为融入文化、商业、旅游、娱乐等多种功能要素的特色街区。2011年该地又被列为全国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之一,强调在地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融入。因此,三坊七巷成为同时理解当代社会经济力量介入和在地社区问题的代表性案例。

在既往的研究中,论及这2个话题之时,多注重从理论层面入手提出对该类遗产保护或利用问题的畅想,或从文化产业、遗产旅游、本体保护、城市规划、社区发展等单一方面理解该类遗产的现状;而缺乏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更为细致的观察,缺乏从主体角色的角度理解该类案例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性面貌的原因。为此,本文以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作为切入点,借助2022年7月北京大学福州暑期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工作坊的契机,通过实地调研、重点访谈等方式,对三坊七巷的空间利用现状进行观察记录,并进一步研究各个主体在三坊七巷空间利用中的角色与作用,进而提出对当前历史街区空间利用的新思考。

1 研究回顾

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有以下2类既往研究与本文所关心的社会经济力量介入、在地社区存续密切相关。

其一,引入文化产业、活化历史街区空间是常见的做法。在此过程中,肯定与质疑的声音并存。一方面,学者们认同文化产业在遗产地文化特色延续上的积极作用。例如,王世福(2018年)[1],张松(2021年)[2],赵鹏飞、姚子刚(2022年)[3]都认为历史街区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体现着特色的地域精神,除注重外部环境的更新外,应在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坚持对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延续。肖竞等(2022年)[4]提出:业态耦合与文化展示的方式可以使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价值被大众感知、接受,具体包括将街区的核心价值注入其总体功能定位,结合价值特色划分主题性功能区域等方式。另一方面,学者也已注意到文化产业引入之后反而容易产生商业化和同质化问题。有学者指出,目前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营造,存在本土文化的表面化倾向,一味利用本土文化的外壳对消费的实质进行包装,其本质还是对商业利益的追求[5]。

其二,受国外实践经验的启发,也有学者关注到历史街区保护与社区博物馆强调在地社区的共通性。所谓“社区博物馆”,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早期的理论和实践中,地域性、参与性、分散性和日常生活的维系是其最主要的精神和原则[6]。单霁翔曾经总结提出了“社区博物馆”的7大核心理念,即空间整体保护、原地保护、活态保护、自我保护、开放性保护、发展中保护、可持续保护[7]。我国于2011年设立安徽省屯溪老街和福建省福州三坊七巷2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从官方层面探索“社区博物馆”的理念与历史街区保护实践的结合。在学者层面,王有为(2011年)[8],谢涤湘、朱雪梅(2014年)[9],陈颖、关瑞明、陈力(2015年)[10]结合三坊七巷及其他历史街区在社区博物馆理念影响下的更新现状,对这类主张做了详细诠释。总体来说,从空间利用的角度,它们都要求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除了考虑物质本体层面的因素外,应更大程度地留有社区持续生活、展示社区文化、供社区开展后续文化活动的空间。

综上所述,上文的研究总体上勾勒了一幅文化产业介入 、在地社区融入之后历史街区的理想图景,那么,现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又是怎样的主体性因素影响了现实情况的形成?下文将以三坊七巷为例来具体讨论此问题。

2 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空间利用特征

作者于2022年8月2—9日,针对三坊七巷内各个空间的业态类别、经营内容、陈列状况等进行地毯式现场调查和记录,并将其概括如下。

首先,从空间功能的角度,本文在参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5年)及国内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1-13],结合实地调查结果,将三坊七巷空间利用分为8个类别(表1)。

表1 三坊七巷空间利用分类

其次,从数量上来看,零售和餐饮作为传统快消行业,占比分别为24.04%和17.42%,总和为41.46%,文化空间有62处(占比21.60 %),仅次于零售。目前三坊七巷中还有100多户居民生活其中,所以也有一定数量的私人住宅(占比15.69%)。展陈景点共有26处,占比9.06%,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三坊七巷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此外,还有一些企业及单位(占比8.71%)在三坊七巷内办公。三坊七巷内的酒店极少(占比2.09%),一方面受制于建筑空间,另一方面毗邻商业区东街口,游客在景区内的居住需求并不大。除以上各空间外,南后街广场等公共空间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给游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是三坊七巷整体空间利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最后,从位置分布来看,南后街和坊巷存在明显的差异。96%的零售和87%的餐饮都集中在南后街,坊巷内仅有零星几家。文化空间与展陈景点则大多坐落于坊巷内,南后街有8处文化空间与3处展陈景点,占比较少。酒店和行政办公则都位于坊巷内(图1)。

图1 三坊七巷空间利用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从单个空间的经营情况来看,零售业中与福州本地文化相关的店铺有32家,占比47%,餐饮业中也有60%的商家贩卖福州特色小吃。但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部分店铺主要售卖价格低廉、质量不高的旅游纪念品,店铺陈设缺乏设计,面貌呈现较为低端,而且同质化现象严重,仅售卖“福州三宝”的店铺就有10余家。此外,还有较多与福州文化完全无关的全国连锁店。

从景观设计来看,南后街和现存坊巷通过10余年的修复工作,基本实现了建筑整体立面式样、材料色彩与街区风貌、肌理相协调,通过安放铜质雕塑、讲解标牌等装置,集中传递本街区“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的遗产价值。连接各坊巷的窄巷,因面积狭小,游客鲜至,未能得到充分修整。单个空间的内部设计水平差异较大,文化空间和展陈景点有较为明显的设计痕迹,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的店铺,基本都经过了精心安排,能够体现福州文化的特色,而零售和餐饮店铺则略显不足。

此外,展陈景点是最集中体现坊巷历史文化内涵的特殊空间利用类别,作为国家首批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按照规划,三坊七巷应建设1个中心馆,37个专题馆和24个展示点,然而不仅实际数量与规划不符,而且现有展陈景点多是直接利用逐步修缮后无人居住的历史建筑,在保留建筑物内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做不同主题的陈列展示,展示质量参差不齐。表2从开放程度、展示质量2个方面对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展陈景点进行分类介绍。

表2 三坊七巷展陈景点分类表

综上所述,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现状可被概括为如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大框架来看,打造特色文化街区意图明显。业态类别丰富,有意引入福州老字号和非遗传承人。南后街和坊巷定位明确,南后街主营零售餐饮,坊巷集中文化空间和展览陈设,贴合三坊七巷“鱼骨式”的街巷格局。

第二,从小空间来看,大量冠有“福州特色”之名的零售餐饮店铺,实际经营内容特色不足,质量不佳,同质化商业氛围依旧较浓,对三坊七巷的地方性造成了冲击。部分展览陈设内容与所处空间略显脱节,单体建筑价值也未得到很好的诠释。

第三,对标社区博物馆的规划来看展陈景点现状,虽然参与主体丰富,但各主体之间未对坊巷的文化资源形成有机整合,展示目的与形式不一。缺乏从整体上的规划布局,只是文化展示空间的机械性集合;缺乏在地社区的参与,对于社区记忆和传统文化的在地、动态保护和传承影响有限。

因此,在对三坊七巷的空间利用中明显可见,遗产价值与旅游开发作为两股动力共同影响着街区的现状,既不是对遗产价值的完整、真实呈现,也并不是完全抛去传统,另辟蹊径。一方面,三坊七巷以旅游业为抓手,引入商业消费业态和文化体验业态,在地社区的日常生活图景在此过程中被打破;另一方面,三坊七巷也出现了对非遗传承、展览陈设等文化内容的有意识选择,注重塑造街区文化氛围,在地社区至少在表征层面被特意予以了保留,遗产价值的一面确实有所体现。

3 从多元主体的角度理解空间利用现状的成因

复合式空间利用状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多元主体出于各自的利益、目的、责任与能力,在空间建构过程中的不均衡发力不可忽略。根据实地调研及访谈结果,目前参与三坊七巷管理运营的行动主体有:以福州市以及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委会(下文简称名城委)为代表的政府主体;以三坊七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主管企业;以各类实际入驻运营的商户企业;在地社区。下文将逐次对各主体的参与动机和行动内容展开分析。

3.1 政府:利用政策工具推行价值保护

政府作为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利用工程的发起者和总负责,以政策制定、实施与监察为工具,实现对三坊七巷空间利用的方向设定与框架构造。

相较于全国其他的历史街区的地区而言,福州市政府关于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政策规定则显得更加灵活先进。首先,该地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允许在合理范围内对文物建筑进行活化利用(表3)。其次,福州市政府建立健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政策体系(表4),从各层级、各角度为历史街区保护活化工作提供政策依据,而且规定清晰,容易落地,有利于运营单位有效参照执行政府通过行政权力进行的空间规划、规范空间秩序、框架性工作,并为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提供了原则性的方向与指引,试图在政策层面上解决城市遗产保护中历史空间如何对接消费空间这一难题。

表3 福州市政策法规中对历史街区空间利用的限制性条款

表4 福州市历史街区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然而,政策法规只搭建了框架,而历史街区则需要从“大动脉”到“毛细血管”的精准管理,每一处空间的呈现面貌都有可能影响整体的氛围营造。目前三坊七巷单个建筑内的空间利用仍有不尽人意之处,从政府角度来看,具体原因有二。

第一,管理事务繁杂叠加处罚权力的缺位,使名城委对空间利用的细节调控颇显“力不从心”。三坊七巷内保存有大量的文保建筑,对他们的检查、维护和管理是名城委的“硬性”要求。作为政府部门,大量行政类工作也必须要完成。“越小的单位越来越忙,办公文件、后勤党建等占据了大量精力,留给处理业务的时间反而变少了”①受访人:名城委职员F;访谈时间:2022年8月4日;访谈地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人手有限的客观条件下,每个空间内业态经营的内容、质量及效果,作为更进一步的“软性”要求,目前并没有在名城委的管理任务中占据重要位置。此外,名城委虽然有监督检查的职责,但并没有行政处罚权,这就大大削弱了其话语力度。“把监督职责切给我,但执行许可和执法权没切给我,我只能对他做行政检查,我不能做行政处罚”②受访人:名城委职员F;访谈时间:2022年8月4日;访谈地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第二,与主管企业之间难以厘清的耦合关系,使名城委在具体经营管理业务中近乎“匿迹隐形”。2008年成立之初,名城委与三坊七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实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13年政企改革后,主管企业负责三坊七巷的实际运营,名城委有监督职责。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名城委对主管企业运营的情况不会多加干涉。“这个地方这种房子它能做哪些业态他们运营单位说了就行。按理说我们应该审核,但当时公司从名城委剥离出去后,其实职责划分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③受访人:名城委职员S;访谈时间:2022年8月4日;访谈地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这就使主管企业在三坊七巷的经营管理上具有更强的话语权,名城委对三坊七巷空间利用的权力以隐性的方式被让渡。

此外,关于在地社区,从上述政策梳理其实已经可见,政府现有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建筑本体保护之上,少见以在地社区参与为主题的进一步引导性政策。再加上,在2007—2010年间,依据《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因坊巷内建筑本体保护与修缮和降低人口密度的需要,政府对在地社区进行了大规模分批次搬迁工作,实际上割裂了该地的文化传统、地方记忆与邻里关系。因此,政府在引导在地社区融入历史街区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3.2 主管企业:文化营造与利润追求的磨合

三坊七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国资企业,最初成立就是承担三坊七巷保护利用项目的腾退、改造、招商和建设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政府功能在经营层面上的延伸,所以该主管企业把历史街区的文化营造放在重要位置。“其实我们这边是国企的性质,除了要承担一些经济效益,我们还要承担社会效益,特别在三坊七巷的社会责任”④受访人:三坊七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经理L;访谈时间:2022年8月4日;访谈地点:福州市光禄坊58号。。

在业态引入方面,主管企业利用招标权,实现对三坊七巷内业态的引导和控制。依据政府规划,有意识将商业零售类业态引到南后街,将文化体验类业态及非营利性业态引到各坊巷院落。同时,对福州老字号和非遗传承人提供租金减免政策,吸引福州特色商家入驻,并加强日常监管。此外,主管企业还负责三坊七巷内历史建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修缮工作,也承担一部分社区服务的功能。

然而当前主管企业以旅游开发绩效为导向的更新实践,使街区的商业功能被放大,生活属性被忽略,文化异质性逐渐被商业同质性所覆盖,附着于历史空间内的社会记忆有所流失。首先,企业出于利润及效率追求,倾向于选择热度高、投入小、周转快的业态,如连锁饮品、旅游纪念品等,街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突出三坊七巷本身的历史特色。其次,重视公共空间的文旅活动,忽视建筑内部的质量提升。根据访谈,主管企业对内部空间的展示利用效果关注度不高,很多展览的内容多年不变。此外,主管企业对三坊七巷的定位是“城市的后花园”,强调街区的娱乐休憩功能,重视体验经济和消费文化。“我们引入一些体验商家,主要是想让游客进来转转,想留住游客,不能都是卖东西的,这样留不住人”⑤受访人:三坊七巷开发管理有限公司经理L;访谈时间:2022年8月4日;访谈地点:福州市光禄坊58号。。剧本杀、游戏厅等项目被主管企业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引入,但从效果来看,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内容缺乏打磨,对历史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在街区特色文化的展示上不够清晰。

3.3 商户:文化表达欲望强烈

伴随着2009年南后街的重新开业,商户作为在三坊七巷中停留时间最长、最固定的人群,成为在地社区的组成部分。作为历史街区商业空间的核心生产者,商户的经营行为杂糅了家庭、文化、生活、经济等多种动机,直接塑造了空间利用的形态。

坐落在南后街一头的A店铺,专营福州三宝之一的“牛角梳”。据商户Y介绍:“我小时候就坐在这里跟着师傅学艺,2009年南后街营业后就在这里开店,然后就没有离开过三坊七巷。”⑥受访人:商户Y;访谈时间:2022年8月5日;访谈地点:福州市宝瑞牛角梳店。在他眼里,福州人对三坊七巷有着特殊的精神情结。B店铺挂牌寿山石非遗传承基地,主理人S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3年被介绍引进至三坊七巷,租金上有一定优惠。S自述在这里选址是以传播寿山石文化为主要目的,作为展示名片吸引长期合作,另外还有工作室进行创作和销售。“三坊七巷的平台很成熟,人流量大,接触的领导很多,文人墨客比较多,算是很好的文化名片。主要是介绍认识寿山石,考虑整体的效益”⑦受访人:主理人S;访谈时间:2022年8月5日;访谈地点:寿山石非遗传承基地。。C店铺2016年入驻南后街,主营福州特色茉莉花茶,店长L先生是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茉莉花茶的茶文化和窨制技术的第四代传承人,将茉莉花茶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借助三坊七巷这一对外窗口进行展示和宣传。“三坊七巷是对外交流的窗口,文人聚集的地方。店里的展陈都是自己设计的,主要是传承茶文化和工艺技法,已经家传一百多年了”⑧受访人:店长L;访谈时间:2022年8月5日;访谈地点:福州茉莉花茶文化馆。。可以看出:三坊七巷内的商户,特别是福州特色店铺和文化空间的经营者们,在追求利润外,有着较为强烈的文化表达欲望,他们的经营内容与个人兴趣、职业理想甚至家学传统密切相关。他们希望以此为窗口,提升经营内容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这些特色店铺和文化空间,通过商户本身强意愿的打造,成为塑造三坊七巷特色文化最直接的工具。商户们以高水平的文化展示和高质量的非遗商品吸引游客参观消费,弘扬地方文化与谋求经济收入在此形成合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商户的力量毕竟是个体与自发的,缺乏引领、驱动街区空间利用水平提升的核心能力,仍需要其他力量一起协助。

3.4 在地社区:有限且为被动参与

三坊七巷的在地社区曾经历过多批次搬迁,但在2011年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成立后,受社区博物馆理念中强调居民参与以及社区博物馆实践中的展示需求等因素影响,在居所的建筑本体修缮完成后,部分难舍家族传统与生活记忆的居民已回流。但由于目前历史街区商业化严重,高强度的旅游开发使得原有社会生活中的邻里接触、交流流失,对于还在坊巷居住的人来说,大多选择紧闭家宅大门,谨防被打扰。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仍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居民们与整个街区的发展是断然割裂的。随着三坊七巷文化品牌影响力的扩大,部分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已得到加强,也会通过多样化的途径积极参与到历史街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去。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社区居委会给予的支持和鼓励。“因为是历史文化街区,又是5A级景区,有热情的老住户会在闲暇时间做坊巷的义务导游,给游客做介绍……我们会通过评选‘最美志愿者’称号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精神鼓励和支持”⑨受访人:居委会职员C;访谈时间:2022年8月5日;访谈地点:三坊七巷社区居民委员会。。三坊七巷社区居委会与在地居民的关系非常密切,会以群众自治和民生服务为导向,为居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因为搬迁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商户和公司之间的矛盾需要我们调和,因为之前坊巷之间停车、通行不便,年轻人都留不住,留住居民很多都是老人,有生活困难也会找我们”⑩受访人:居委会职员C;访谈时间:2022年8月5日;访谈地点:三坊七巷社区居民委员会。。如今坊巷间停车场、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在遗产保护同时兼顾了居民的生活需求。此外,社区居委会会组织在地居民结合坊巷间特有的文化资源,开展系列特色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像这些活动,我们都是通过微信小程序社区幸福通发布,还有我们的共建单位也有自己的公众号向社会招募,我们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请社工组织来组织这些活动”⑪受访人:居委会职员C;访谈时间:2022年8月5日;访谈地点:三坊七巷社区居民委员会。“活动都是公开招募的,我们有居民的微信群,大家的参与度很高的,因为会分不同的受众组织对应的活动”⑫受访人:居委会职员C;访谈时间:2022年8月5日;访谈地点:三坊七巷社区居民委员会。。

居委会的工作让在地社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和街区文化影响力凸显,居民也开始自愿参与少量的文化活动,只是参与程度非常有限,更多情况下仍是居委会组织下的被动配合而非自下而上地主动参与。总体来看,对于在地社区而言,目前街区的空间利用现状仍然与其历史传统和家族记忆存在割裂,高度商业化经营与文化传承保护的初衷背道而驰,居民的文化认同弱,与既往研究中所呈现出来的理想状态差距较大。

4 结论与启示

空间能够以政治表达的方式稳固下来,引导主体达到特定的目标。但是,空间的构建也非常复杂,总有一些裂缝和空隙可以滋生一种新的表达。因此空间最本质的特征是展演性,空间的组成部分在其展演时也不断地展示其美学特性。在三坊七巷内,各参与主体依据自身的资源与动力,在这一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中运用各种方式“表达”与“展演”,实现诉求与目标,这些行动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三坊七巷的空间利用现状。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对三坊七巷的实地调研,将三坊七巷内多元主体的参与对街区空间利用形态的影响总结如下:①多元主体之间辩证互动、共同构建的实践行为,影响了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特征。商业空间的呈现是各个主体博弈争夺的焦点,也是影响街区空间面貌的关键点;文化空间的展示集中阐释了街区的遗产价值,其阐释权力掌握在官方手中,在地居民没有实质性的参与。②政府是历史街区空间发展的引导力量,但非决定力量。政府借助政策工具,框定了三坊七巷空间利用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政府很难兼顾对单个空间具体利用的管理。“空间的展演性”并不以政府为主体进行展现,而更多地被主管企业、商户和公众所掌控。③商业主体是三坊七巷空间利用的实际操作者,他们凭借对产业结构与功能业态要素的选择、配置与经营,直接影响了三坊七巷的空间利用格局与形态。④在地社区对三坊七巷内的空间利用参与程度有限,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未能在历史街区的空间利用中产生有效影响(图2)。

图2 三坊七巷空间利用现状及主体参与行为(来源:作者自绘)

三坊七巷是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代表性案例,本文通过对其空间利用现状及主体参与行为的分析,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实践提出以下启示。

首先,三坊七巷的情况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中极为普遍,政府重视历史街区的遗产价值传承,但职能限制使企业力量接管具体运营成为必然,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商业元素与价值保护相糅杂,在此过程中,商户和在地居民的力量并未得到重视。因此,想要实现对街区文化特色的维持,在对物质空间刚性保护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街区空间利用的水平与质量,提升各参与主体的配合度。政府与运营公司作为整体空间利用的操盘手,应相互协调配合,弥补管理空隙。以商户为代表的“新居民”与以原住民为代表的“老居民”是空间的实际利用者,他们的作用应得到充分肯定,并以社区博物馆为纽带加以联结,使历史街区在活化过程中维护和发展好文化独特性、地方认同感和社区凝聚力。

其次,主体参与应在对历史街区保护中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三坊七巷作为我国历史街区保护利用进程的缩影,充分体现了在融入城市发展中出发点不同的外来主体与在地居民之间互动协调的过程和结果。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对历史街区的利用更注重将其打造为面向更广泛的群体开放的公共空间,以空间利用为媒介,街区空间、在地社区与游客的互动形成多元意义,产生新的文化实践。所以,应充分重视空间形塑中各个主体的动机、行为和结果,因势利导形成合力,提升街区利用水平,传承地方社会记忆。

最后,在地社区的参与仍是历史街区保护中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三坊七巷内虽然设立了社区博物馆,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在地社区的参与程度非常有限。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凝结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是城市历史记忆在当代社会的生动体现。历史街区作为活态遗产,遗产地要与在地社区保持紧密联系,从而维护历史街区原有的社会生活及其文化意义,实现街区真实性的有效延续。

多元主体在街区中的实践冲突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历史街区空间利用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对接的实际困难。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的困境集中表现为社会资本的商业化改造与政府主导的遗产价值保护在历史真实性、文化多样性与现代消费系统性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是传统文化土壤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变化问题[14]。遗产旅游作为联结上述2个问题的桥梁,在实践中也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品开发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涉及价值观问题和话语权问题,对原真性的理解注定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15]。历史街区的遗产价值在旅游中被阐释、展示与传播,而在政府、企业、商户、居民和社区等多个参与主体的建构下,遗产旅游所塑造的空间利用面貌与真实有效的遗产价值呈现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历史街区的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叙事如何在旅游介入后继续保持可持续的动态实践也亟待思考。

(致谢:感谢本组教师张继州的指导,组内成员黄康、乌兰图雅、刘雨欣、缴婧然的帮助。)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利用历史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