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回顾、剖析、展望

2024-01-16谭玲姿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展望研究述评

谭玲姿

摘 要: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以来,学界展开广泛讨论与深入研究。现有研究确定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整体思路,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研究脉络。本文结合目前学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整体情况,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研究主旨,搭建全过程人民民主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的分层剖析框架,总结现有研究的整体态势,并探讨有待突破之处,思考未来研究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经提出就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并达到一定水平。因此,有必要针对已有研究进行阶段性综合述评,为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提供参考。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总体情况回顾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起步较晚,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研究文献最早出现于2019年,在2020年逐渐增多,2021年以来研究成果激增。以“全过程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检索,经过对关键词、研究类型等的精确筛选,得出有效文献3600余篇,其中期刊文章2500余篇、報纸文章900余篇。2019年到2020年,报纸文献占文献总库的比重较大;从2021年开始,文献类型以学术期刊文章为主。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相关著作有15部,具有代表性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基于人大履职实践的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探析》《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以及由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基地、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编撰的《虹桥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录》。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著作多为论文汇编,或为代表性实例的集中整理和记录分析。

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节点,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整体发展可以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全过程民主”研究初步展开。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1]。此后,学界关于“全过程民主”的研究相继出现,研究聚焦“全过程民主”的内涵、地方实践、社区治理等。2020年12月,《探索与争鸣》期刊首次开设“全过程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圆桌专栏,对“全过程民主”进行深入研究阐释,开启了“全过程民主”第一次研究热潮,之后相关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把“全过程民主”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修正草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修正草案)》中,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不断完善的一个标志性事件[2]。这一阶段研究注重探讨“全过程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现实表现。

第二阶段:2021年7月至2022年9月,“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不断发展。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过程民主”中加入了“人民”二字,“全过程人民民主”被正式提出,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逐渐形成发展。2021年11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三次提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在政治建设方面做了深刻阐述。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对我国民主建设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了全面总结,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进行系统阐述。这一阶段研究数量激增,相关研究集中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质、生成逻辑、核心内容、时代价值、治理效能等方面。同时,出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其他类型民主模式相比较的价值意义、世界政治文明的中国贡献等新的研究关注点[3]。研究视角深入国家治理、民主话语体系构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也有从法治向度探讨权力监督、地方人大立法、人民政协等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机制保障。

第三阶段:2022年10月至今,“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高质量提升。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作出全面部署。全过程人民民主得到更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大幅增长,迎来研究高峰期。此阶段的研究侧重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赋能和释能、对比西方民主的超越性优势、中国民主自信与民主形象塑造、新时代新征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此外,研究逐渐偏向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视角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意蕴、内在机理、实践形态等[4],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讨论边界和理论纵深。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成果的基本现状

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一是深刻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问题,包括理论基础、保障机制、核心要义、发展对策、显著优势等;二是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中西民主政治对比的角度进行客观分析,展现中国民主的优越性以及批判西式民主的虚假本质;三是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实践性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研究尚有不足,有待突破之处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性研究已达到一定水平,丰富了民主的内涵和形式,对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有一定创新,夯实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整体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但阐述性和解读性研究偏多,缺乏具有深度的学理思考和理论创新。一是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本源研究方面,对经典文本分析不够深入。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发展创新,蕴含着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基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与中华传统典籍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说服力和生命力,但是已有研究对经典文本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深入,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二是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界定的研究匮乏,民主话语缺乏具有统一性和传播性的话语基底。目前,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理论研究谱系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这不管是对内深入探讨,还是对外传播输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实践性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已有研究成果“重文本,輕实践”。在实践方面展开的研究,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但是从整体研究情况来看还是相对较少。一方面,缺乏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及过程性的实证研究,削弱了“全过程”的特点。例如,在基层治理中如何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发挥好基层组织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的作用,如何从基层的个案研究中得出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普遍性对策。另一方面,缺少针对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动态追踪研究,缺乏实际数据支撑以及实践方法的运用和探索,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未充分发挥,这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可信度有一定影响。

(三)研究领域和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

全过程人民民主亟待在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研究方法中探索出更具科学性和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一是缺乏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和相对应的学科研究方法。全过程人民民主学科交叉融合度较低,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理论、行政管理、法学、政党及群众组织等学科领域,来自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方法支撑明显不足,导致研究内容较为相似,缺乏创新性,其他学科领域的参与度不高,研究方法的运用还不够规范和丰富,亟待提高各学科参与相关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专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二是学界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多存在于政治领域,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鲜有关注。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应该只存在于政治领域,还应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的各个领域中,这样才能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更好体现人民意愿。

(四)研究视野和维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现有研究的视野大多还限于国内,缺乏更开阔的研究视角和更多元的研究维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世界意义及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还有待更深入更全面的探讨。进一步研究其世界意义,有利于扩大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促使中国在国际上掌握更大的民主话语权。同时,中西民主比较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此外,互联网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重塑我们对民主政治的思考,因此,还需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和民主治理融合的研究,这有利于促进民主利益主体的有效联结和民主空间的深层开拓,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面发展。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分层剖析

综合全过程人民民主现有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整体研究方向和类型出发,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进行分层剖析和归纳整合,即主要从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三个层面搭建剖析框架,由浅入深地展开具体分析。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描述性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生成、概念内涵与特征优势等基本要义进行学理解剖,基于描述性层面进行系统探讨。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生成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生成理路主要集中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探讨,清晰地汇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生成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及现实保证。第一,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渊源。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类政治文明早期形态存在深层链接,根植于人类社会民主思想之中,是在更高理论层次和实践水平上对人类民主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发展[5]。另一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其蕴含的深层次政治思维和理念溯源于中华传统民本思想[6],这一思想经历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政治观念经历了从“天下”到“人民”的迭代,政治价值内核经历了从“民本”到“民主”的发展,政治体制经历了从“贤能政治”到“党的领导”的演变,最终成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现代民主思想[7]。第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发端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我国人民民主理论、制度与实践的思想根基,揭示了民主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了人民民主自治的制度与实践形态,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8]。另外,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基础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归属,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20世纪建立的新型中国国家民主[9]。第三,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现实保证。党的领导的领导力、人民当家作主的向心力、依法治国的保障力统一而成的现实合力,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承载,只有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才能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加快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10]。

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内涵

学界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虽然趋于多元化并渐成显学,但却鲜有针对其概念要素而专门展开的研究,有学者表示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理定义要素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体系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特征与本质属性,从提供必要概念工具的角度来奠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石[11]。还有研究从具体的问题域出发,探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内涵。例如,随着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尝试从“民主过程和民主结果孰轻孰重”这一问题出发,促进民主实质的复归和重塑,为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旨归和完整体系,提供具有逻辑性和理论性的理论内涵[12]。

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优势

已有研究主要从中西民主的对比中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越性。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具有彻底的人民主体性、治理有效性、制度优越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全局性和稳定性[13],杜绝了西方式民主在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和实践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合理之处[14]。此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结构、制度结构与实践结构,作为最新机制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导向,以完备的结构谱系充分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和要义[15]。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解释性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解释性研究主要是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蘊、制度体系和发展战略等问题,深入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价值和核心要义,充分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蕴

一是展现中国民主的巨大优势。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出中国式民主理论的丰富和独特优势,深化了对民主多元实现模式的认识,创造了真实有效的民主实践形式,升华了中国式民主表达,精炼中国式民主经验等多重时代价值[16]。二是为不断开拓民主政治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符合自身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新型民主形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推向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使我们党带领人民跳出了国家治理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对于我国在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不断开拓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境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7]。三是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全过程人民民主强化了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基础的中国政治话语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围绕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谋求民主和利益的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也为世界各国自主探索民主政治道路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18]。

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

多数学者认为,民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制度,完整的制度链条保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效运行,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过程中,通过强制度设计不仅能够确保将人民群众的真实意愿体现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中,也能揭示人民民主的内在本质与核心,进一步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19]。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制度建设的系统工程,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缺一不可,才能保障公民全面的民主参与[20]。民主的重要价值理念是要通过相应制度安排来加以落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各项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协同性、层次性和联动性”,都是围绕保障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构建和运行的,基本政治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的高效衔接,形成了完整的制度链条[21]。

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战略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围绕民主制度保障、运行环境、参与主体、领导核心等方面构建。具体而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行动重点在于确保党的领导主体地位、培养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加大民主制度的执行力度、健全数字民主的保障机制、提升中国式民主的国际话语权等[22]。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持续过程,只有做到坚持治理定位,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维系党领导民主发展的自主性;加强智能升级,健全和完善民主制度体系的适应性,才能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稳定发展[23]。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性研究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相关要素的关系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数字技术赋能等问题,试图探寻更为系统深入、更具价值性研究的可能性,以为后继研究指明方向、开辟道路。

1.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学界多有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进行具体深入的探索研究,这些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民主发展道路、主要特点、实际效用和实践进路等问题[24]。例如,有学者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容,坚持政治制度自信,总结工作成就,提出目标任务,对健全民主制度和提高民主制度化水平提出明确要求,为未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指明了发展方向[25]。还有学者从民主构成、民主制度、民主路径与目标等方面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创新之处,全过程人民民主构设了以整体性为创新特色的民主构成理论形态,揭示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多元性和系统性,统摄了人民民主实现的诸路径[26]。

2.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相关要素的关系

一方面,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在政治现代化方面集中体现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中自主开创的,是真正从人民群众利益和诉求出发的真实的民主[27]。另一方面,研究探讨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其他相关要素的关系。例如,探讨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工作能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优势和治理效能,能够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施过程中有效处理好党与人民的关系[28]。再如,协商民主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可辨识性正是依托于协商民主,协商民主能够使民主持续性地贯穿群众生活始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明特征的重要体现[29]。

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数字技术赋能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智能化时代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场景,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推动力量[30]。数字技术优势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数字技术与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深度融合和双向驱动[31]。具体而言,通过搭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数字化平台,拓宽民主空间,形成多元的数字化渠道,用大数据方式更大范围了解和获取民意,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32]。

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继续深化理论性研究,统一民主话语表达

继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性研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逻辑进行更深层理解和更全面探索。一方面,系统梳理经典文本,深入研究理论渊源。理论研究始终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际,进一步梳理关于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民民主的经典文本,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资源,夯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统一基本概念,整合研究框架,加强构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不管是从促进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研究者的学术使命和担当出发,不断深入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内涵和整体框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本概念和传播话语,有利于提高中国民主的价值理念在国际范围的传播力度,破除西方在民主话语上的垄断,让世界各国认识到更多元的民主形式和更丰富的民主内涵,更好维护中国民主的良好国际形象。

(二)不断加强实践性研究,丰富民主治理形式

研究全过程人民民主不能脱离实践,加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层面的研究需要一定时间和深刻思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需立足于中国民主治理的实际,强化问题意识,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探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践行之道,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式,优化实施方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在不同阶段的现实需求。具体而言,研究需扎根和深入基层,多方位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对于实际案例应进行全过程动态追踪,注重不同地区不同实践的差异性,尊重案例事实,在各类实地调查与研究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深入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和治理效能。同时,不断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体系和民主评价标准的构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行方式和实践标准具体地、现实地落实到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民主治理工作上,以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民主政治生活的向往。

(三)推进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拓宽民主问题关注领域

一方面,推进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探寻更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合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出发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研机析理,有助于从整体上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性研究,培育更多新的学术增长点。例如,从哲学学科领域出发,可采用唯物辩证法视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从历史学学科领域出发,运用该学科中的考据法、比较史学等研究方法,深入探究民主的历史演进,从历史本源探寻民主本质、民主形式以及民主发展的未来趋势。另一方面,需拓宽民主问题的关注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民主问题研究。在政治民主方面主要体现于民主政治建设,落实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民主方面主要体现在均衡经济发展机会和资源,平等参与,公平分配;在文化民主方面主要体现于文化创造要基于人民需求,尊重社会多元的思想潮流。

(四)拓展研究视野和维度,创造民主研究新局面

进一步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视野和维度。一方面,在空间上要有世界视野和中外比较研究的意识。中国民主经验和民主方案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主治理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貢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不能仅局限于国内研究成果,还应针对国外关注的相关研究问题进行探讨,加强与国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在人类政治文明的追溯和中西对比中,探寻民主的本质和真谛。另一方面,在时间上要站在历史和发展的维度看问题,秉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研究态度,从历史中借鉴民主经验,同时充分利用时代先进技术发展民主。中国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对民主的新需求和新目标。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应与时俱进,将新兴科技成果应用到民主政治建设中,从数字赋能的视角开展研究,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震.全过程民主制度保证了中国道路的成功[J].社会主义论坛,2019(12):12-13.

[2] 耿召,上官酒瑞.政治学“补课”有方 全过程民主发展有根——“庆祝中国政治学会成立40周年暨全过程民主理论研讨会”会议综述[J].党政论坛,2021(2):59-61.

[3] 张明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特征及实现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2021(9):31-37.

[4] 王立胜,李昊天.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J].毛泽东研究,2023(3):4-17.

[5] 张伟军.中国新民主政治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运行机理及价值定位[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6):54-64.

[6] 张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86-93.

[7] 刘九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传统思想渊源[J].政治学研究,2021(4):18-26.

[8] 赵永红.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逻辑与制度路径[J].行政论坛,2022(1):40-51.

[9] 秦德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基础、国家制度支撑与实践体系[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5):19-26.

[10] 亓光,张翔.全过程人民民主“何以实现”:基本维度、运行机理与基础承载[J].社会科学研究,2023(3):1-9.

[11] 赵谦,张晓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构要素论[J].河南社会科学,2023(2):77-86.

[12] 樊昊,于丹,崔超.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全过程人民民主与西式民主的比较视角[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2):13-16.

[13] Yuxuan He.On the Chinese Logic of Whole-Process of People’s Democracy[J].Academic Journa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2022(5):25-30.

[14] 王宗礼,张翔.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越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3):62-69.

[15] 张等文,王嫚.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构谱系与显著优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28-36.

[16] 郑敬斌,陈艺璇.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多维解读[J].理论探索,2023(1):52-59.

[17] 焦晓云,张婷.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与时代价值[J].理论导刊,2023(1):10-15.

[18] 王晓丽,张振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溯源、现实样态与价值意蕴[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7-15.

[19] 李璐,赵宬斐.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民主的强制度设计及实践操作[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3(1):1-7.

[20] 任喜荣.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文明进步的中国贡献[J].法制与社会发展,2021(6):2.

[21] 王永香,李忠鹏.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五重维度[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2.

[22] 庞金友,高秀楠.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J].探索,2023(3):1-14.

[23] 李笑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定位、功能与发展战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8-34.

[24] 郑敬斌,陈艺璇.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多维解读[J].理论探索,2023(1):52-59.

[25] 肖立辉.新时代新征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阐释与部署要求[J].科学社会主义,2022(6):48-56.

[26] 江国华,方歆然.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断的理论创新[J].社会科学研究,2023(2):1-10.

[27] 高莉娟.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J].中国领导科学,2023(1):19-23.

[28] 束赟.统一战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位置与作用[J].科学社会主义,2023(1):89-98.

[29] 杨守涛.再思协商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特殊地位[J].领导科学,2023(2):11-14.

[30] 秦國民,杜奕兵.数字技术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动因及其表现[J].河南社会科学,2023(7):40-46.

[31] Songyan Han.The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in Digital Age:Connotation,Development and Prospect[C].Paris:Atlantis Press,2022:1078-1084.

[32] 赵勇.数字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分析[J].探索与争鸣,2022(4):23-25.

猜你喜欢

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展望研究述评
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民主理论的新基石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保障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推进人大工作守正创新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