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2024-01-16韩俊岭

新农民 2023年35期
关键词:具体措施病虫害防治

韩俊岭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小麦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措施,重点介绍了小麦栽培技术要点以及小麦栽培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详细讨论各环节的管控措施,以夯实小麦高产的基础。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常用措施,以及讨论几种常见的病虫害防控,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麦栽培;病虫害防治;具体措施

粮食安全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已经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种植业生产及水平不断提高,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研究不断深入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科学选择种子及适宜播种,通过整地处理与合理施肥等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进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1 小麦栽培技术要点

1.1 精耕细作,合理施肥

小麦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在播种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土壤肥沃,有较好排灌条件的地块。灌溉要充分,要均匀、透、不漏,保证灌溉水量80~100m³/667 m2。当小麦的目标产量定在600 kg/667 m2时,可深施复合肥(N:P:K=15:15:15)50~60 kg/667 m2或小麦专用肥(N:P:K=27:17:7)50 kg/667 m2作为底肥。在灌入底墒水之后,需在适耕状态下耕后耙耱,要做到地边整齐、土地平整松碎、上虚下实、田间整洁、墒度合适,以确保播种出苗的均匀[1]。

1.2 适时播种

1.2.1 种子处理

拌种之前进行适当的晾晒,可以提高发芽率,并对纹枯病、地下害虫、蚜虫等进行有效预防。播前每100 kg的种子加多菌灵200~300g或15%的粉锈宁拌种,也可用专用种子包衣剂进行拌种,晾干后播种。

1.2.2 播种量与播种方式

适时抢墒播种是保证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过早播种容易引起冬季霜冻,过迟播种对增产不利。小麦的播种时间以10月10—25日为宜,适当时期提前播种,以保证在年底前形成更多的大分蘖。播种时要求使用精密播种机播种,应尽量避免人工播种。为了避免种子埋得太深而影响到幼苗的生长,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 cm,行距15~20 cm。小麦播种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播期的时间、土壤含水量、耕作好坏以及种子的品质。小麦播种量在10~15 kg/667 m2,早播的播种量可适当减少,晚播的播种量可适当加大。每延后1 d,播种量就多加0.5 kg/667 m2,以保证苗全不断垄。播种后可浇水增加出苗率,保证16万~20万/667 m2的基本苗。

1.3 田间管理

1.3.1 苗期管理

播种10 d后,对出苗率较低的地块可采取少量浇水措施,以提高齐苗速度。适时浇水,冬季浇水要选在平均温度4~5℃、日无夜有霜的时候(通常是11月中旬左右),浇水60~80 m³/667 m2。

1.3.2 水肥管理

冬小麦在返青后进行首次灌溉,同时施用尿素8~10 kg/667 m2。一次浇水7~10 d后再浇水。抽穗、开花、灌浆3个阶段应确保水分供应,冬麦灌浆水应注意气象,避免遇上强风而导致小麦倒伏。在小麦生长后期,如果出现了养分不足的情况,可以在抽穗扬花期随灌溉追施尿素10 kg/667 m2。注意在降雨前、降雨间歇期或降雨时施肥,降雨后不能再次施肥,否则容易导致肥料损失。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在浇水的同时,还要注意追肥的问题,追肥的原则是:对弱苗要及早施肥,对壮苗要迟施肥,通常情况下施尿素10~15 kg/667 m[2]。

1.3.3 化学除草

针对本地农田杂草种群变化情况,在2月上旬~3月中旬采取“冷尾暖头”的喷药措施,预防寒性药害;喷洒前、后的日均温度均高于5℃,有轻风且晴朗的天气,在10:00~16:00喷洒农药;药剂的用量、使用方式都要根据标签上的说明,务必“二次稀释”均匀,用水量(药剂)20~30 kg/667 m2,喷洒适量,不多不少。除草剂的选用:以双子叶杂草为主要对象的小麦田,可以使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双氟·唑嘧胺等;对于单子叶杂草,可以选择啶磺草胺加专用助剂,也可以选择使用氟唑磺隆、炔草酯、精唑、禾草灵等。

1.3.4 科学使用化学试剂

对于麦苗长势较好的地块,在拔节前期可以使用40%矮壮素150~200g/667 m2,并与化学除草剂混合喷洒。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小麦的旺长,从而促进其根系的生长,同时还可以防止倒伏和抗病,增加分蘖、粒重和产量。

1.3.5 密切注意倒春寒

近年来,由于春节前后的天气温度波动很大,白天和黑夜的温度差异也很大,因此,在麦种中经常出现倒春寒现象。特别是2023年春节前后,黄淮海区域气温普遍降低,多数麦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部分品种冻害减产率达到30%,甚至更多,而小麦抗冻表现很突出,几乎没有受到影响。除此之外,还要密切注意气象和地方形势,科学制定预防和减轻灾害的计划,以预防和防止初春的霜冻灾害,降低霜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倒春寒来临前,对土壤水分较少的地块,要及时补水,以维持土壤水分,降低地表温度变化幅度,防止冻害的发生。如一旦出现霜冻危害,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一是及时追肥,以提高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情况下,施用尿素约10 kg/667 m2。二是在叶片上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对其进行施肥。氨基酸液体肥或者复硝酚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者磷酸二氢钾等多元素叶面肥可以缓解倒春寒的危害[3]。

1.4 适时收获

最佳收获时期为蜡熟后期,建议采用机械化收割,以确保其品质。保证脱粒质量,不漏割、不落头、不掉头、不破头、不脫壳、不掉壳、不落壳、脱粒质量好、损失率小于5%。如收割过早,麦秆青色潮湿,籽粒含水量高,会影响机器收割的速度,而且容易损伤收割机,造成脱粒不洁,从而影响籽粒的质量与产量,还会加大晾晒的难度。如收割太晚,很可能会出现脱粒现象,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很可能会造成小麦发芽,或者种子发霉。所以,要及时进行收割,才能保证粮食的品质,获得后期较好的经济效益。

2 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常规防控措施

小麦病虫害的预防是保证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病虫害不仅会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还会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为保证小麦稳产,具体可根据小麦的生长特征分为以下3个阶段防治。

2.1.1 播种前

在选地环节,由于小麦根系能深入地下3 m,轮作和间作有助于避免小麦病虫害的遗留和繁殖。处理种子时,选择拌种的药剂必须能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并且适应土壤环境,以降低种植地的虫源密度,提升小麦抗逆性。

2.1.2 返青期

小麦进入返青期容易遭受病虫害侵扰。通过对当地小麦历年病虫害的高发期数据分析进行预测,在小麦种植区域布置好高压汞灯、黑光灯和振频式杀虫灯等杀虫工具,还可以通过生物或化学防治手段,在病虫害暴发前配制相关药剂喷洒于小麦叶面。

2.1.3 抽穗期

农户应加大对小麦抽穗期的监控力度,实时监测小麦生长变化,在小麦感染病虫害前进行药物防治。小麦的抽穗期一般选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喷雾,在小麦抽穗20%~70%阶段喷施,并搭配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三唑酮乳油,既能有效提升小麦的抗病能力,又能增加小麦粒重。为避免增加小麦病虫害的抗药性,需注意轮换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麦种植区域的真菌毒素污染[4]。

2.2 常见病虫害防控措施

2.2.1 蚜虫

蚜虫对小麦的为害较大,从小麦苗期一直到穗期都是高发期。麦蚜虫的繁殖速度较快,对药物具有很强的抗药性,难以根除。在小麦苗期,蚜虫会吸食小麦叶片汁液,严重时还会导致小麦茎秆和穗部遭受损害。小麦叶片和茎秆遭受蚜虫的侵扰后会导致养分大量流失,小麦缺乏营养便会停止生长,严重时还会造成小麦大面积枯黄死亡。在小麦抽穗期,蚜虫会影响小麦叶片的光合作用,影响小麦的灌浆速度,降低小麦产量。防治小麦蚜虫时,每100 kg种子可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300~500g/667 m2,或18%噻虫胺·噻呋酰胺悬浮种衣剂1.0~1.5 kg/667 m2拌种。该药剂会通过小麦根系吸收后抵抗蚜蟲的侵害,且药效持续时间长。还可以利用蚜虫的趋光性采取物理防治手段,在小麦田间布置杀虫灯进行诱杀。一般蚜虫较密集的区域可密集布置,蚜虫少的区域少布置,在天黑后开启,杀虫效果较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还可以搭配水肥管理措施,在农田管理期间控制氮肥施用量和灌水量,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若蚜虫情况比较严重,需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可以采用啶虫脒、抗蚜威和吡虫啉等药剂科学配比后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2.2.2 麦蜘蛛

麦蜘蛛也是小麦病虫害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感染麦蜘蛛后,小麦会出现植株短小、叶片白斑的情况。麦蜘蛛严重会导致白斑变黄,小麦枯死。麦蜘蛛泛滥多发于干旱天气,因此,可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在干旱期到来初期,加强麦蜘蛛的预防工作。轮作的种植模式能有效防治麦蜘蛛,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也有助于减少小麦田中的虫源。小麦收获后要及时浅耕小麦田,并消毒杀菌,抑制土壤中的虫源。由于麦蜘蛛的潜伏期较长,要定期清除田中杂草,并在发现麦蜘蛛的第一时间通过灌水灭杀麦蜘蛛,也可以采用2%阿维菌素或15%哒螨灵乳油300 mL/hm2兑水30~45 kg或15%扫螨净乳油225~300 mL/hm2兑水喷雾小麦田,防治效果显著[5]。

2.2.3 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的主要症状为叶片干枯、茎节腐烂,最终全株枯死,极易导致小麦减产。防治小麦纹枯病主要是在选种阶段,尽量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在播种前,将小麦田中的杂草清理干净,避免杂草携带病菌而导致小麦感染病菌。在拌种时,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和三唑酮等药剂,对于防治纹枯病效果显著,能降低发病率。若纹枯病严重,可选用化学药剂喷洒,如烯唑醇、戊唑醇等。在纹枯病发病初期,应及时使用药物防治,若后期病情严重,需适当增加药物喷施次数,确保能达到相应的防治效果。

2.2.4 赤霉病

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感染赤霉病,感染后小麦会出现苗、穗、茎的腐烂。苗期主要是种子带菌或者土壤中病菌侵染,一般干燥的环境下病穗呈现枯白症状,潮湿环境下,穗壳从最初的水渍状褐色小斑点逐渐扩散并呈现粉红色霉层。湿度较大的情况下,麦穗病斑处会形成粉红色胶状霉层,并产生许多蓝黑色小颗粒,逐渐扩散到全穗,使麦株基部腐烂,甚至枯死。防治小麦赤霉病时,应在小麦扬花初期喷药,选择下雨前,合理控制施药剂量,连续喷施2次,间隔期为7 d。在小麦扬花初期,可用43%戊唑醇300~450g/hm2、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375~600g/hm2或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900~1350g/hm2、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25~375g/hm2、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600g/hm2、48%甲硫·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80~930g/hm2、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600g/hm2兑水450~675 kg/hm2,于小麦扬花初期喷雾[6]。

2.2.5 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发病时不仅会影响叶鞘,还会对茎秆和穗部造成危害。发病初期,小麦叶片会出现绿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会逐渐演变成橘黄色疱疹。小麦幼苗阶段由于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发病,严重时会使小麦整体减产60%以上。防治条锈病的关键在于监测天气,工作人员需要严格监控小麦种植区域的温度,并通过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时捕捉空气中的病菌含量。在监测设备发现小麦条锈病菌的第一时间进行药物喷洒控制。防治小麦条锈病菌的最佳时间是早上或者晚上,尽量避免天气晴朗的中午,否则药物快速挥发,难以对条锈病菌起到有效的治理作用。另外,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农机设备,例如无人机喷洒,既能保证药物喷施的均匀性,还能提高药物杀菌的效率。无人机喷洒还能有效避免农药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效抑制条锈病菌的蔓延速度。工作人员在配制药剂时需要注意,尽量不要每次喷洒相同药物,以免条锈病菌对药物产生抗药性。目前,防治小麦条锈病效果较好的药物有粉锈宁粉剂、氰烯菌唑、烯唑醇、戊唑醇等。

3 结语

种植人员应加强对小麦选种、选地和整地的重视,提升小麦的抗病性。在小麦播种后,需注意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信息化技术和农业科技的辅助下,使优质高产的小麦种植技术得到充分运用。在小麦的种植中,种植人员要不断地严格控制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科学研究每一个种植环节,在小麦的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优化,促进产量和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 牛丙芳.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种子科技,2023,41(11):44-46.

[2] 于奎伟.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3(3):88-89.

[3] 徐同波.小麦高产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3):55-57.

[4] 李志丽,王琳,及华.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3):19-20.

[5] 赵阔礼,吴敏,周勇.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J].种子科技,2023,41(8):75-77+83.

[6] 付大国.优质高产小麦栽培技术的运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2(12):107-108.

猜你喜欢

具体措施病虫害防治
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国家粮食局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加强施工质量监督的具体措施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疫情流行的具体措施分析
麻江县渠道防渗改造的具体措施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