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马林巴演奏研究

2024-01-16王仕博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前奏曲舞曲低音

一、引言

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为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开辟了重要道路。他所创作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其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最为经典的一首。该作品具有鲜明的音乐风格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演奏家为丰富自身专业作品题材,通过长期努力将这首经典之作改编为本专业领域的必修作品。其中,马林巴作为现代键盘类打击乐器的代表,凭借独特的音响效果和演奏效果,备受演奏者和爱好者的欢迎。现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演奏家专注于马林巴作品的创作与创新。基于此,本文将以研究马林巴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表演训练为主线,分析该作品的音乐体系和风格特点,并加以个人在演奏作品时的心得体会进行阐释和总结,为日后更多马林巴演奏者演奏本作品提供理论依据与演奏经验。

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创作背景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创作技法上,以复调手法为主,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的音乐风格之大成。其声乐作品中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以及发挥、热推乐器的个性特色,对后世音乐产生了巨大影响。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创作时期,正是欧洲世俗性器乐作品盛行的阶段,复调音乐与民间世俗音乐元素结合更加紧密。该作品自问世以来广泛被中提琴、低音提琴、黑管、马林巴、长号、圆号等多种乐器移植改编,丰富各自演奏曲目的多样性,从中提炼巴赫的音乐精华,开发、研究适合自身的演奏技能与方式,不断完善自身乐器的特点。

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构严谨,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逻辑性,高度理性但又平易近人,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乐曲中融入了较多感性因素与民间音乐元素,表达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期许和追求。在调性方面,该六首组曲采用不同的调性,表达不同的意味和内涵。例如,c小调暗而强烈;C大调积极灿烂;d小调悲伤而强烈;D大调阳光充满活力;降E大调庄严肃穆;G大调色彩明亮,这些不同的音调经过有机组合,承载着创作者的音乐表达,构成了独特的巴赫音乐。其中,《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其六首大提琴组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作品充分展示了巴赫在这一时期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以及在音乐技法上的创新。此外,大提琴在当时的演出中主要用于低音伴奏,而在这些组曲中,巴赫借助复调技术,为后来的乐曲创作和演奏提供了启示。

近年来,随着打击乐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越来越多的打击乐演奏家以马林巴演奏这首经典作品,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反响。但由于该作品的演奏难度较高,尝试演奏人数较少,因此目前仍缺少有关以马林巴演奏《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介绍和研究。事实上,良好的音乐演奏效果有赖于娴熟的音乐技巧和乐器的合理选择。从这一角度看,马林巴的音色和演奏特点都与《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演奏要求十分契合,用马林巴演奏既可以表达出原曲蕴含的情感,还可以通过马林巴作为打击乐器的独特优势让整首乐曲层次更加分明,节奏感更加清晰强烈。因此,以马林巴为切入点研究《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打击乐创新表演具有典型意义。

三、《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音乐结构及演奏技巧

组曲的构成形式直到巴洛克中期才逐渐统一,即一系列的舞曲共同组合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组曲。下文以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为例,从音乐结构入手,进一步分析该曲目的元素构成与表现手法。

(一)音乐结构分析

该乐曲由单独的一个前奏曲和五个舞曲构成,分别为前奏曲、阿勒曼舞曲、库郎舞曲、萨拉邦德舞曲、小步舞曲、基格舞曲,六部分结构严谨,层层递进,呈现出极佳的音乐效果,是音乐创作和演奏的优秀范例。

1.前奏曲

前奏曲创作中通常只有音高,演奏家可以忽视音乐节奏,充分发挥创造性。在《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前奏曲中,尽管巴赫标出了节奏,但也给演奏者保留了部分创作空间。这首前奏曲整体风格积极阳光,节奏行进有积极向上的乐感,特别是组曲的尾声持续保持半音音阶上升,类似于用力推开面前的一扇大门。

2.阿勒曼舞曲

作为《组曲》音乐结构的第一部分,阿勒曼舞曲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演奏者需要以固定的调式,中等速度,平稳温和地层层推进。演奏者需要体会节奏变化,不能忽快忽慢、软绵绵地演奏,要重点把握演奏速度并保持流动性,平衡乐曲的自由性和装饰音的演奏。

3.库朗特舞曲

该部分的音乐节奏偏快,音符表达更加活泼跳跃,流音式的织体为该段舞曲的典型特点。由于这部分稍有跳跃,强弱音不断变化,因此,演奏者要注意每一个小节的强弱音,演奏时需要控制好重拍的节奏。

4.萨拉邦德舞曲

与前一部分活泼跳跃的自由节奏相比,萨拉邦德舞曲转为沉重舒缓的旋律。演奏者演奏衔接部分时,要把握好音乐节奏的转换和情绪的表达。

5.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通常由三拍子构成。这一部分对比前面稍有变化,在演奏中应该注意细节处音符的转换,营造出温和的音乐氛围,给予听众充分的放松感。节奏上要中速、缓慢推进,注意音乐情绪的表达要连贯不突兀。

6.基格舞曲

基格舞曲是《组曲》中舞曲系列的最后一部分,在实际演奏中,要注意音乐节奏上的弹性,其颗粒度较细,稍有分割感,演奏速度依然保持中速,整体风格保持活泼,还要兼顾音乐动机的变化。该部分通过持续性16分音符的运用,给听众以谢幕前小高潮的感觉。

(二)演奏技巧

巴赫的音乐对复调的运用尤为明显,也正是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广下,才让无伴奏乐曲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前奏曲以低音开头,特别是第一小节的第一个音低音G,为后续的乐曲展开奠定了音调。作为开篇的整体基调,在演奏时要控制好力度,音头不能太重,节奏上要给听者以果断的感受,可以一定程度上延长时值,这一点需要演奏者以自身的乐感灵活进行把握。开头部分运用了对位复调的技法,让各个声部之间的力度和音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彰显音乐的律动。在这一部分,巴赫将三条单声部的旋律线组合交织,第一声线的音调为高音 B 和 C 音,第二声线是以 G 为持续的低音,是五级和弦的转位和弦,第三条旋律是在两条旋律之间的中音 D 和 E,长短音的交替使乐曲在旋律上营造出双声部的音响特点,乐曲听感流畅自然。

颤音装饰音首次出现是在乐曲中的第19小节。巴洛克时期受当时乐器制作水平的限制,实际演奏中达不到曲谱中定义的长音时值,因此需要借助装饰音来衔接。另外,由于宫廷音乐的风格追求庄严优雅,巴洛克时期装饰音的使用主要突出乐曲的稳定。演奏者在处理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时,应该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在演奏时,演奏者的手指要保持放松,注意节奏平稳,频率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奏乐曲中同一个部分的颤音装饰音时应保持固定的时值,保持均匀稳定的节奏,避免出现忽快忽慢的情况。

第20小节在打击乐演奏中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部分先是长时间的低音,随后在音程走向上呈现低音向上的特点。此处低音#C到C的转换对支撑力要求很高,演奏者表演时可能出现力气不够、缺乏控制力的情况,导致打击乐音色不响亮或者音色不统一、乐曲演奏缺乏立体感、达不到丰满的音响效果等问题。因此,该小节的演奏应多加练习和体会,在演奏时可以适当增加音符的时值,追求流畅有力的演奏效果。

多条旋律线组成的复调手法还出现在第26小节到28小节。第一条旋律线是由26小节第一个高音E、27小节第一个高音D和28小节第一个高音C组成的递减式旋律;第二条旋律线是第26小节第二个中音G,第27小节第二个中音A和第28小节第二个中音G组合而成的往返式旋律;最后一条旋律线则是第26小节第三个低音C,第27小节第三个低音B和第28小节第三个低音A组合而成的下降式旋律。在演奏时,演奏者应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第一条旋律线上三个音符的时值,使其呈现出旋律递减的趋势。另外,打击乐器在演奏中音G时可能会出现音准不对的问题,演奏者可以借由手指技巧或演奏力度予以解决,这需要演奏者多加练习体会。在演奏第三条旋律线时,在一定程度上要突出低音效果。

四、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马林巴演奏实践分析

马林巴琴的持槌方式通常分为以下四种:传统持槌法、巴顿持槌法、马赛尔持槌法和斯蒂文司持槌法,这四种不同的持槌方法有着明显的演奏特点。在用马林巴琴演奏《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时,很可能出现左右手力度失衡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初学者由于缺乏基本功的掌握,以及惯用手的原因,很容易出现左右手控制力度不同的问题,通常为左手控制力度弱于右手。笔者经过长期大量的练习,以实践证明了使用斯蒂文司持槌法“左右手相互模仿学习”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状况。左右手相互模仿学习是指在日常练习中,左右手从手型、音色和力度等方面互为参考,将左右手演奏效果的差异性进行互相比照和纠错,可以有效提高马林巴的演奏技巧。基于此,笔者在练习过程中开始重视左右手的练习,通过增加练习的频率和练习时长,观看其他音频作品赏析相关专家的演奏技巧,反复揣摩,将左右手力度调整为基本相同,便可以较好地演奏出这首曲目的音色。

此外,在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时,也需要格外注意马林巴槌槌头的软硬程度。在演奏低音区域时,在无特殊音色要求的情况下,应使用槌头较软的琴槌进行演奏;随着音域的降低,槌头的软硬程度选择也应随之变化,才能使低音演奏达到圆润、浑厚的效果。同理,在演奏中音区域时,应将中度软硬槌头的琴槌作为最优选项,槌头过软可能導致演奏的音色不平稳,槌头过硬也无法演奏出中音区域正常的音响效果。对于高音区域的演奏,应将较硬槌头的琴槌作为最优选择,才能更好地将展现出高音区的活泼与跳跃。

五、结语

《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是巴赫音乐作品中的典型代表,乐曲具有重要的学习和研究价值,不但可以认识到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还可以学习巴赫创造性的复调技法,对同类型乐曲的演奏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有效提高演奏者的表演效果和艺术表达。此外,巴赫的音乐兼具抽象表达,往往还能体现出一定的哲学性和思想性,马林巴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打击乐器,用其演奏巴赫的音乐作品,既是对演奏乐器的探索,也是扩大乐曲与乐器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在用马林巴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的过程中,演奏者要注重左右手的力度练习,采用“左右手相互模仿学习”的方法,能够较快地达到练习目的,而后结合曲目低音、中音、高音的不同特性,选用不同硬度的琴槌,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马林巴的音乐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斯雯.巴赫《第一大提琴组曲》(BWV1007)前奏曲诠释刍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33(01):225-227.

[2]冯小桐.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解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33(03):149-153.

[3]张海敏.析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组曲的运弓[J].怀化学院学报,2007(10):90-91.

[4]黄海昌.阐释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存在的几个问题[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03):52-54.

[5]焉嵬.风格与创意三题——由电贝司版本《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第一组曲》之“前奏曲”而谈[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4):121-126.

[6]林静,吴越.马林巴演奏家的演奏版本之比较研究——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为例[J].艺术品鉴,2022(29):27-30.

[7]柳娜.J·S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一号组曲》演奏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4.

[8]张欣.论马林巴演奏巴赫作品的艺术表现——以巴赫大提琴独奏组曲第六首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2):136-142.

[9]祖茜.低音提琴演奏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思考——以《无伴奏大提琴第二、第四组曲》前奏曲为例[D].中央音乐学院,2023.

[10]张华康,陈子悦.古典吉他曲《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首前奏曲》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黄河之声,2023(01):66-69.

[11]吴越.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第三组曲》演奏研究——以四个马林巴演奏版本为例[D].泉州师范学院,2021.

(作者简介:王仕博,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音乐类〉)

(责任编辑 王瑞锋)

猜你喜欢

前奏曲舞曲低音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冬的舞曲
能量强悍就是最大的优势 Proficient Audio FDS-15有源低音音箱
搭载革命性Uni-Core技术 KEF宣布推出KC62超低音扬声器
瑶族舞曲
What it's like to be a deaf DJ
简单、好用、承传贵族血统 SUMIKO S.9超低音音箱
钢琴前奏曲
烂漫舞曲
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