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婚俗中“赠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24-01-16王建兆马辉芬

参花(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井陉馍馍婚俗

王建兆 马辉芬

一、引言

井陉隶属河北省石家庄市,地处太行山东麓。井陉婚俗是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赠馍”婚俗是其突出代表,具有重要的人文内涵与价值。“赠馍”行为以“馍”的食用价值为基础,衍生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功能,“缔契馍馍”“食箩馍馍”“擓篮子”“回礼馍馍”“拜节馍馍”等方言词是其集中阐释。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继承与发展“赠馍”婚俗对构建和谐乡村,唤醒乡土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赠馍”婚俗在当下不断简化的趋势,应该采取加强文化宣传、融入学校德育、进行数据整理等保护措施推动其继承与发展。

二、“赠馍”婚俗

井陉当地居民在结婚前后会将“馍”当作礼品互相赠送,这一行为逐渐发展为当地婚俗中独特的“赠馍”婚俗。“缔契馍馍”“食箩馍馍”“擓篮子”“拜节馍馍”“回赠馍馍”等方言词汇集中体现了“赠馍”婚俗的内容。

(一)缔契馍馍

“缔契馍馍”中的“缔契”,取“缔结契约”之意,是当地婚俗中的订婚仪式。在“缔契”日,女方家庭要安排宴席,与男方父母及其近亲会面,就婚礼的日期、彩礼、嫁妆、人数、地点等事项进行商议。在“缔契”日前,女方会要求男方准备一定数量的“馍”,并在“缔契”当日送到女方家。“馍”每个重半斤以上,之上点缀红花或“喜”字,并放红布条捆好的葱和粉条各两把,寓意女子洁白如玉,同时暗示男方家食物充足,当地人将这种“馍馍”称为“缔契馍馍”。“缔契”日在男女方家庭确定了婚期等事项后,女方会把收到的“馍”遍送自家亲戚,一般每家四个,并随之通知婚期、地点等事项。

(二)食箩馍馍

“食箩”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用竹子编织而成。宋代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梅津食箩》有“一越人为之语,曰:‘梅津一生辛勤,只办得食箩一担’”的记载。在井陉,“食箩馍馍”特指婚礼当天女方亲属把“馍馍”装在“食箩”中作礼品赠送的行为。婚礼当天,女方亲戚会带上“食箩馍馍”及其他礼品去往男方家,同时派代表对赠送的“食箩馍馍”和其他物品的数量、名称、赠送人一一唱明,之后交付男方代表,称“折食箩”或“秀馍馍”。

(三)擓篮子

“擓”为方言词汇,为“挎”之意。井陉方言中的“擓篮子”即“挎篮子”的意思,但并不用来单纯指一种动作,而是专指婚俗中的特定行为。按井陉婚俗,在婚后第二天,女方家属要去男方家把新婚夫妇接往自家,方言称作“回面”。第三天,男方家再派人到女方家接回新婚夫妇。此时,男方派出的代表会“擓”上篮子,装好“馍”前往女方家,以“馍”为礼品,同时接回新人。这一行为就叫作“擓篮子”。

(四)回礼馍馍

依照井陉婚俗,在婚后的第一个麦收季节,女婿要携带用新收的麦子制成的“馍”拜访岳父,称为“回礼馍馍”。“回礼馍馍”中的“回礼”并非一般理解的因某一礼物而产生的回赠行为,而只表示男方拜访女方家庭携带礼品的一种行为。其意义在于展示男方家的好收成,向女方家庭传递新婚夫妇生活无忧的信息。又因当地小麦成熟于春末夏初,“回礼馍馍”也被称作“过夏馍馍”。

(五)拜节馍馍

“拜节馍馍”中的“拜节”指新婚夫妻在春节拜访亲属,拜访携带的“馍”便叫作“拜节馍馍”。依井陉婚俗,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新人要各自向本家亲属送“馍”,“馍”的重量同“缔契馍馍”相同,在半斤以上,数量一般也是每家四个。倘若男女婚期在上半年,则“拜节馍馍”是与婚俗相关的最后一次“赠馍”互动。倘若婚期是下半年,那么“回赠馍馍”为婚俗中最后一次“赠馍”互动。

三、“赠馍”婚俗的人文内涵

(一)“赠馍”婚俗人文内涵的基础

互相“赠馍”的婚俗是井陉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婚俗,在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其人文价值的展现,以“馍”的食用价值为基础。食用价值是“馍”作为礼品的首要价值,也是其最初的价值。从婚礼的主家看,举办婚礼需开桌设宴,宴请宾客,消耗大量的物资。而婚俗中当作礼品赠送的“馍”很好地帮助主家缓解了这一压力。将“馍”作为礼品馈赠,首先就是看到了“馍”的食用价值。“食箩馍馍”是最能体现这一价值的行为。在婚礼当天由亲属赠送的“食箩馍馍”,直接就会被当作宴席的食物,与宾客食用。从婚礼主家的亲属看,被主家赠送的“缔契馍馍”“拜节馍馍”,能够充分满足食用需求。正因为“馍”的食用性价值,才会成为婚俗礼品的首选,其他借由“馍”所展现的人文意义,正是在食用价值的基础上才有了表达空间。

(二)“赠馍”婚俗的人文意义

婚俗中的“赠馍”行为,不单是食物的互赠,更是借由食物在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缔契馍馍”发生了两次赠送,第一次由男方向女方赠馍,表示了男方对女子的尊重与认可,同时也借由“缔契馍馍”来展现自身的家庭条件。第二次由女方将男方赠送的馍馍转送自家亲属。其作用有二。首先,转赠的“馍”相当于喜帖,可以用来通知婚期。其次,以“馍”为礼品,能够表达对亲属的重视,起到增进家族情感的作用。“食箩馍馍”作为婚礼当天由亲属赠送的“馍”,既表示了亲属对新人的祝福,满足了人情往来的需要,又可作为宴席的食物來减少主家举办婚宴的负担。“擓篮子”馍馍是婚后男方第一次拜访女方家庭,借由“馍”来增进沟通,推动两家关系发展的良好选择。“拜节馍馍”是婚后新人在春节拜访亲属的礼品。在新人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以“馍”作为礼品既显示了新人对亲属的重视和对过往帮助的感谢,也能够展现新人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其将“馍”作为礼品赠送便是最好的证明。“回礼馍馍”由男方家的新麦制成,并作为拜访岳父的礼品赠送。其一方面表达了女婿对岳父的敬重,起到增进两家关系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自家的好收成,告诉女方家庭自家生活富足,女方在男方家可以衣食无忧。

“赠馍”行为贯穿了当地婚俗的全过程,无论是婚前,婚礼当天、婚后,“馍”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中,互相赠“馍”的基础来自“馍”自身的重要价值,借由其自身价值,“馍”在婚俗中具有的通知婚期、展示条件等传递信息的作用及沟通情感、满足人情往来的功能才有了更好的载体。

四、乡村振兴视角下“赠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赠馍”婚俗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婚俗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与发展应与乡村振兴相结合。这一过程中,对于优秀的传统婚俗文化,应该给予保护,并大力弘扬,从而唤起乡村居民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记忆并增强其对本地乡土文化的认可,加速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井陉婚俗中的“赠馍”行为不仅是当地的特色文化,同时还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一方面,井陉“赠馍”婚俗代表了当地的婚俗习惯以及当地的乡土文化特色,能够体现重要的身份认同。在乡土文化不断遭受现代社会观念冲击的大环境下,类似“赠馍”婚俗这样能够凸显居民身份的文化特色,能够极大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加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起到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亲属间的联系相比过去已极大减少,关系也有所淡化。而在井陉“赠馍”婚俗中,无论是女方利用“缔契馍馍”向亲属通知婚期,还是亲属借助“食箩馍馍”向新人表达祝福,又或是“回礼馍馍”“拜节馍馍”“擓篮子”的“赠馍”互动,都对增加亲属联系,增进亲属情感具有重要价值。如果能利用好婚俗中的“赠馍”行為,将会对重建亲属联系,增进家族情感,维持乡村社会和谐稳定起到重要帮助。

(二)“赠馍”婚俗的当代变化

井陉婚俗中的“赠馍”行为在当下已经大为简化,许多程序在逐渐消失,如“回礼馍馍”“擓篮子”馍馍,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也逐渐微弱。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生活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赠馍”婚俗大为简化的根本原因。以“馍”作为婚礼礼品,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由于“馍”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赠送者能够借以表达祝福,沟通感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馍”本身的价值降低,其在赠礼中表达情感的力度也大为降低,人们便逐渐不再以其作为礼品互赠。

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样促使了“赠馍”婚俗的简化。上世纪80年代,当地乡镇企业及各种大小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居民一边本地打工,一边在家务农。几乎每家都会种植小麦,以小麦制成的“馍”的地位及价值虽然有所降低,但依旧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导致外迁增多、地方企业减少导致在外务工人员增加,加之小麦种植成本上涨等多种原因,如今当地种植小麦的面积及家庭不断减少,这使“赠馍”婚俗存在的生产基础遭受一定冲击,进而对“赠馍”婚俗的传承带来巨大挑战。同时,青年男女交往范围的扩大,也影响着“赠馍”婚俗的继承。婚姻对象地区选择的扩大,导致“赠馍”婚俗在与外地人的婚姻中难以为继。以“缔契馍馍”为例,“缔契馍馍”需要先由女方提出“馍”的数量等要求,再由男方按要求制作并在“缔契”当天送至女方家。而若女方是外地人,“缔契馍馍”便不会产生。同理,女方亲属也不会在婚礼当天携带“食箩馍馍”贺喜,类似“折食箩”等婚俗也会被省略。可想而知,随着青年男女择偶范围的扩大,婚俗中的“赠馍”行为及与其相关的婚俗行为势必会继续简化,其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也会逐渐降低,而这种情况也将会对婚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不利影响。

(三)“赠馍”婚俗的保护与传承

对于“赠馍”习俗在当代社会不断简化的现状,人们应该予以正视。尽管“赠馍”婚俗在当下呈现出简化甚至消失的趋势,但并不代表失去了传承价值与意义。在当代社会,继承与发展“赠馍”婚俗对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唤醒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一些能够推动“赠馍”文化传承的措施应该予以施行。

第一,开展对内宣传。积极组织乡村文化节、婚俗文化展览等活动,向当地居民普及传统婚俗文化的知识与价值观,加强婚俗文化尤其是“赠馍”婚俗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力,唤醒居民的文化记忆,提升其对传统婚俗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第二,进行对外宣传。在对外宣传实践中,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主题推介进行婚俗文化宣传,让外界了解与认识井陉婚俗。

第三,融入德育教学。将当地婚俗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融入学校德育教学实践。以此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培养其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同,为其在下一代的传承打好基础。

第四,进行数据整理和保护。对乡村婚俗文化进行调研和整理,建立档案和数据库,保护传统婚俗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五、结语

“赠馍”婚俗是河北井陉婚俗的突出内容,“缔契馍馍”“食箩馍馍”“擓篮子”“回礼馍馍”“过节馍馍”等方言词汇是其集中体现,但其形式与流程正在逐渐简化。实践中的“赠馍”婚俗对于沟通亲属感情,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继承与发展“赠馍”婚俗,是加强地区文化认同,唤醒乡土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式。对于“赠馍”婚俗逐渐简化甚至消失的趋势,应该采取加强对内、对外文化宣传,融入学校德育实践,进行数据整理等方式进行保护与传承,从而提高其影响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方言和民俗[J].中国语文,1988(3):35.

[2]梁建楼.井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李行健.河北方言词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梁建楼.井陉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5]李蓝,高谦,付康.井陉方言词典[M].北京:言实出版社,2019.

[6]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7]顾保国,林岩.文化振兴: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9.

[8][宋]周密,撰.王根林,校.癸辛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方言研究’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建兆,男,硕士研究生在读,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史;马辉芬,女,博士研究生,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史)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井陉馍馍婚俗
井陉地望考辨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存在篮子里的馍馍“麦香依旧”——定边县实行第一书记“职级抵押”
“馍馍熟了再揭锅”——急于揭锅,会成夹生饭
谁动了我的馍
蒸馍馍
水与战争之三 井陉之战
巴厘岛婚俗:新人可以为爱私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