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民主的内生优势、运行特质与自我完善
2024-01-16魏崇辉
孟 娴 魏崇辉
当今世界民主话语权的争夺十分激烈,凝练中国式民主的话语体系、培育中国式民主的鲜活实践,成为我国民主政治道路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议题。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道把握民主发展规律、探索人民民主理论、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积累了诸多经验。2019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1〕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中国式民主凝练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国式民主的理解与认知。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证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彰显中国式民主特征的政治话语,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其运行使中国式民主的优势更加明显、特质更加健全、完善更加有效。有必要回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关键节点,以刻画中国式民主的发展突破。2021 年3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将“坚持全过程民主”写入法律,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落地,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更大的效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之一,〔2〕使其成为丰富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关键一招。2021 年12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剖析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3〕2022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明确地方人大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4〕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贯彻执行。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以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四个方面〔5〕部署安排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步伐。逻辑上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全过程性、高效能性的统一为实现民主与治理的统合夯实了基础,通过日趋健全的容错纠错机制,推动中国式民主走向自我完善。对中国式民主内生优势、运行特质与自我完善的阐释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基本组成。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对西方民主的超越:中国式民主的内生优势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彰显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内生优势,还发挥着突破意识形态特征和霸权性思维的外在优势,成为建构中国式民主话语权的样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以自己所构建的民主理论和标准来质疑中国的民主,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还停留在引介西方民主理论的阶段,未能走出西方的民主观念和话语体系。究其根本,立足中国自身的民主话语体系尚未建立,民主理论创新少之又少,政治话语缺乏自信。不难发现,资本主义民主向外输出政治文明成果、展示未来民主图景的同时,“程序民主”“竞争性选举”正在给西方国家带来一系列问题。公权力滥用、个人权利缺乏保障、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民粹主义泛滥、社会对立与分裂等现象层出不穷。当代西方民主制度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难题,其本身存在的弊端也会直接影响民主成果的巩固。
首先,民主与资本主义的联姻使得民主沦为“有钱人的民主”“资本家的民主”,民主的本质逐渐由“以人为本”演变为“以资为本”。其次,民主变成政治家夺取政治利益的工具,选举过程在社会中举足轻重,这种单过程选民民主往往忽视了民主应当在政治选举以外的领域发挥作用。最后,西方民主国家依靠本身的民主政策、制度已无法有效地解决国内重大问题,无法满足公民对高质量政府服务的要求,其民主理念落实到治理实践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资本主义民主无法从根本上破解内在弊端,不可能走出实践困局。社会主义民主在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创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民主发展新路,具有超越西方民主的内生优势。概括起来,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人民性、全过程性、高效能性三大内生优势,这三大优势构成了对西方民主的本质超越。
1.人民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支撑
按照“内核—保护带”的理论塑造认知的逻辑,〔6〕我们认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核是人民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底线和原则。人民性的确立与彰显既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历史必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建设的现实要求。
人民性的确立与彰显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历史必然。只有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民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才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性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价值共识,在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有明确的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中引用了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的“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7〕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将明朝张居正“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一语化用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8〕这无不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智慧。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飞跃。凸显人民性是我们党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的政治品格,坚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9〕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价值观统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大局,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性的彰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话语建设的现实诉求。具体而言,“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充分实现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10〕作为凝练中国式民主的新概念、新实践、新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通过多层次的制度安排,最大可能地使利益相关者参与利益协商、表达利益诉求并协调解决矛盾冲突。也就是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各个环节或阶段的制度安排能够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政策诉求,使得国家和地方各项重大决策充分体现民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语境下,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和谐共生、相得益彰,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在中国真正扎根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力量所在。相较于西方重视民主的形式而忽视民主的实质、保护少数人的权利而不顾多数人的意志,中国式民主真正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11〕的统一,对于民主话语权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2.全过程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内涵
“全过程的民主意味着民主的所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12〕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领域的要求。从比较的视野看,西方的民主侧重于政治选举过程,可以将之概括为一种单过程的民主;而中国式民主不仅关注人民群众在选举前的广泛参与,更重视选举后人民的权利保障和生活改善,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能为人民表达政治诉求和意愿提供有效途径,还能提升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效率,缓解政治运行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公共服务政策标准出台前,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已成为共识。在政策执行中开设相关专栏收集遇到的困难问题,政策文件公布后密切关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方反映,特别是涉及弱势群体的重点政策,同时对存在问题的政策标准进行修订纠错。这些举措有力地提高了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已逐渐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运行”的生动实践。
需要认识到,先进理论的实践需要长期探索与日臻完善的过程。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身的发展同样有一个过程,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升对民主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才能带动中国民主政治实践深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正处于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需要不断积累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当前,许多地区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形式,如“领导留言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这些创新形式和手段成为干部群众沟通的便捷桥梁、提升治理能力的新型工具。但这些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以回应人民群众的民主诉求,使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涉及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3.高效能性: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结果导向
一般而言,治理效能可以反映民主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配程度。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民主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越协调,那么它的治理效能往往表现得越出色。具体来看,如何衡量治理效能?可以从治理效能的基本要素入手,如“治理者的素质和治理的制度是影响治理效能的因素”,〔13〕还可以从治理的复合性结果出发,如“治理效能取决于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与外部环境的各种风险挑战之间的关系”。〔14〕我们认为,治理得以产生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这一机制的创新形式能适应政府角色的嬗变、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更深的层面体现着制度和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
必须指出,治理手段和治理方式的创新源自问题的倒逼。风险社会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国家在治理方式和手段上做出改变,民主政治制度设计需要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基于不断发展的民主政治实践的背景提出的,其治理优势充分彰显得益于与时俱进的制度安排。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民主与治理的统合:中国式民主的运行特质
中国式民主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内含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成功实现了民主与治理的统合。多元治理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拓展有序政治参与空间”。〔15〕作为应有之义,中国式民主体现着民主与集中之间关系的平衡,破解了困扰西方国家的民主与治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妥善处理民主与治理的关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治理的成功需要民主的价值支撑,民主的先进性则需要通过治理的成效加以佐证,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为社会输入持久稳定性和强大发展动力。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疏浚多元治理的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即统合民主与治理的关系,形成一种可治理民主的实践模式。民主自产生之时起便与政治实践紧密相连,作为选举政府官员的方式存在。在社会分化不断加深后,社会公共权力和资源分散在各领域,不少具有自主意识的社会组织或群体逐步掌握公共政策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不对称开始唤起社会各个领域的民主诉求,民主实践开始从政治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从一种宏观的政治制度架构演变成一种普遍的公共生活方式”。〔16〕但公共生活方式需要一定的秩序以保证其在合理的轨道运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倡导在社会各个领域建立民主化的治理机制。治理不是边界固化、相对封闭的体系,而是充分开放的动态系统,它需要多层次、制度化地吸纳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机制。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社会生活民主化,拓展民主实践的空间、时间,有效承接现代治理的基本需求。
1.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完备的制度安排实现治理中的利益均衡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在此背景下,国家“吸纳”不同社会力量进入治理体系,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与此同时,这些不同社会力量以不同的思维观念、价值判断和需求偏好而存在,导致矛盾和冲突涌现。如何疏导和缓解矛盾和冲突以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成为治理的难题。利益多元甚至存在冲突和分歧是民主与治理的共同前提,利益均衡则是二者共同的目标追求。质言之,利益均衡是善治的题中应有之义,合理分配各主体的利益是国家治理的重要课题。
将“吸纳”制度化是确保社会稳定和良善治理之间达成平衡的关键。全过程人民民主可以作为制度化“吸纳”的创新形式,即通过协商民主的形式,以多样化的途径,将各种声音与诉求都纳入到政治决策程序中,在民主各环节通过促进偏好转换来协调利益冲突,进而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人们不仅会在获取更多的政策信息时改变自身偏好,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到更多自己未曾考虑过的选择时也会自然地改变偏好。”〔17〕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的公共协商和理性沟通价值,既鼓励参与者充分表达自身观点,又支持其他参与者积极输出不同看法。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运行中通过协商对话和讨论审议,在民主的各个环节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最后,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作出比较分析、综合权衡,进而寻求最大公约数。由此,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促进社会多元利益均衡,通过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为治理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总之,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解决了治理的核心难题,即多元主体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了民主和治理的双向互动与协同并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2.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动治理现代化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其成效关乎国家治理的发展进程。长期来看,公共政策的过程设定和合法性根基对政策质量尤为重要。公共政策的过程设定,不仅指的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而是更广泛地设计、执行和反馈的完整过程。对公共政策开展动态监测和总结评估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也是公共治理现代化的必然举措。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根基,能给予公共政策有力支撑,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危机将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成败。公共政策体现人民意志是其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公共政策过程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原因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在民主的各环节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确保公共政策各个系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与协调,进而提升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因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用场景就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公共政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包容性、理性与合法性是公共政策质量的重要支撑”。〔18〕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语境下,参与问题决策的每个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通过决策程序达成协商一致。在此过程中,每个人知道结果是如何达成的以及为什么达成。因此,广泛、制度化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容错纠错机制日趋健全:中国式民主的自我完善
逻辑上讲,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全过程性与高效能性的统一为实现民主与治理的统合夯实了基础。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日趋健全的容错纠错机制,推动中国式民主的自我完善。民主不代表不会犯错误,关键在于错后的处置,特别是容错纠错的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19〕历史和实践证明,成功的民主需要自我完善的能力作为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20〕容错纠错机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重大行政决策的全过程规范。容错纠错机制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是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中国式民主自我完善的生动体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各个环节将党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以中国式民主的自我完善践行党的宗旨。
1.容错纠错机制的深入探索推动中国式民主不断完善
科学完备的容错纠错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办事效率,还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容错纠错过程的设定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从制度设计看,容错纠错过程实质是对治国理政的各种事项审慎决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2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是容错纠错过程建设的基本遵循。
聚焦党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完善、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内监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22〕《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将权责统一于党的领导和管理的全过程。这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印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党内实践对于规范权力运行、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从地方探索看,容错纠错一般包含审查、核实、认定、责令(公开道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辞职、罢免)、改进、报备等一系列日趋完备的流程。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规范容错纠错的具体程序,完善操作流程,细化审查、核实、认定、责令、改进、报备等环节,进一步推动容错纠错流程不断完善,不断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随着民主实践不断完善,容错纠错机制逐步涵盖选人用人、重大决策、重大工程等诸多领域,严格实行问题的溯源倒查,让一大批甚至已退休的官员被严肃问责,全过程追责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这种“全过程容错纠错”时刻警醒干部为官要树立“全过程意识”,集中体现了中国式民主的自我完善,充分描绘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实践。
2.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宽容错纠错机制的公众参与
作为中国式民主的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人民性、全过程性、高效能性的统一。以公平正义推动容错纠错过程科学化、完善化发展,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顺利推进的制度保障。“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1〕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民主的新论述与新概括。西方民主是资本主义民主,资本的逻辑主导民主发展,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民主则是对西方民主的本质超越。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具有平等的权利。公众参与是容错纠错过程的重要环节,公众参与度高的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佐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合理。“对于失职失责造成严重后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要严肃追责”〔23〕已经成为容错纠错的重要原则。全过程人民民主能够将容错纠错流程、实施细则、组织认定结果等详细内容公开发布,让容错纠错在大众的监督下进行,将各个环节中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和发现的问题反馈到容错纠错机制中,使全社会广泛、平等地参与决策容错纠错,进而对容错纠错行为形成强有力监督。
总之,通过扩大容错纠错过程的公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得以不断发展,人权法治保障得以持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得以有效维护,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权利。
四、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5〕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中国式民主实践,彰显出中国式民主的内生优势,运行中实现了民主与治理的统合,容错纠错上实现了自我完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提出的,党的领导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最大特色,也是治理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本保障。本文对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从内生优势、运行手段、完善程序三方面描绘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展开逻辑,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发展作出尝试,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基本内涵的初步探索,以启发进一步的思考,而对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深化和经验总结还需要学界更加细致而深入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