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及现实启示

2024-01-16李宗思绮

文教资料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

李宗思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底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文化形态,包括由红色文物、遗址遗迹、纪念建筑等构成的红色物质文化,由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等构成的红色制度文化,以及红色物质文化与红色制度文化所承载的红色精神。“纵观一部中国红色文化发展史,可以无愧地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是全人类优秀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和发扬者。”[1]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意义建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承方式,不断将红色精神贯穿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激励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习近平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2],梳理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演进,为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的问题提供现实启示,让红色文化更好地激励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一、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必要性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作为执政资源的潜在层次,文化资源对党的执政起内在决定作用。”[3]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是坚定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本质之需、是凝聚奋勇前进力量的现实之需、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之需。

(一)传承红色文化是坚定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本质之需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4]红色文化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内核昭示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5]的文化结晶,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传承红色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承红色文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信仰,“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6],也是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在红色文化的发生、传承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居于核心位置,起着统率作用。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真理的眼光透视中国革命的现实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真理落地生根,融入实践;而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为红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滋养,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红色理论,铸就了坚持真理、坚定理想、艰苦奋斗的红色精神。因此,传承红色文化,能提醒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第二,传承红色文化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7]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8]在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红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理想孕育力量、以信念应对挑战,诞生了“坚定理想、坚守信念”的长征精神和“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这些红色精神始终是我们锤炼政治品格、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宝贵资源。第三,传承红色文化强调坚持对党和人民忠诚。红色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9]。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对党和人民忠诚、与人民生死与共是红色文化发生与传承中自然具备的文化特质。从三个女红军和“半条被子”到“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扶贫楷模黄文秀,这些红色故事无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以真心赢民心的政治本色。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严守党的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二)传承红色文化是凝聚奋勇前进力量的现实之需

红色文化承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人民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共同追求,红色基因渗透在人民的血液之中,是中华民族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黏合剂”。传承红色文化就是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强化全体人民的共有价值追求,焕发起全体人民团结拼搏的斗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汇聚力量。

第一,传承红色文化以凝聚人心。红色文化承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记忆,是中华民族所共享的记忆资源。“借助集体记忆,借助共享的传统,借助对共同历史和遗产的认识,才能保持集体认同的凝聚性。”[10]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人们能不断获得并广泛享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品格、价值观念等共享的红色集体记忆信息。这些非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信息将“我者”与“他者”相区别,让人们在明辨“他者”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西方意识形态的同时,不断确认“我们”共有的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的身份标识,进而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提高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第二,传承红色文化以汇聚民力。“共同理想越能转化为共同利益,就越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并为之奋斗。”[11]在井冈山,毛泽东为维护群众利益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延安,毛泽东为号召全党全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作《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这些制度文化和红色文本所展现出的人民立场,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群众、汇集革命力量的根本所在。红色文化“始终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并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2],传承红色文化,能唤起人们对共同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迸发出强大的前进动力,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三)传承红色文化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之需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3],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14]。红色文化折射着我们党的革命精神、思想作风和优良品质,彰显出中国革命理论的先进性,对思想政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功能。要培育具有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的时代新人,就必须要以红色文化为教材,“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15]。

第一,以红色革命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时代新人成长成才、拼搏奋斗的青春底色。“我们要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并用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教育一代又一代青少年。”[16]在红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舍身为国的革命实践发扬、深化了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作为党和人民爱国、卫国、报国的见证,是孕育时代新人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文化摇篮。在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传承红色文化既是对重要历史知识的灌输,又是对爱国情感的培育,能发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正能量,消除“精致利己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培育时代新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以红色道德理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者、践行者。毛泽东指出:“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之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17]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道德素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时代新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要用这些红色道德理念培育时代新人,营造风清气正、主旋律高昂的德育氛围,让时代新人不断修身立德、筑牢道德根基。

二、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开始有计划地传承红色文化。探究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动态建构过程,我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文化传承经历了整合建构时期、重构创新时期、深化发展时期。

(一)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整合建构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整合传承红色文化的资源,以教育为主要渠道、以文艺作品为表现形式,初步建构了红色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承内容主要聚焦于革命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革命时期流传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党报党刊、党的规章条例等红色文本;革命旧址、烈士纪念园、陵园、领袖人物故居等红色旧址;蕴藏于红色物质文化背后的红色精神。从传承方式来看,党开展了红色教育,发展了红色文艺。在教育传承中,党开展了“扫盲运动”,并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等相关文件,普及基础教育。党坚持以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之本,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管理体制和运行实施机制,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普遍建立了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制度。党还重视知识分子的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广大知识分子逐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加入到红色文化传承队伍中。在文艺传承中,党鼓励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与演绎,倡导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1956 年9 月,中共八大决议中指出:“为了保证科学和艺术的繁荣,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8]此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红色文艺创作,涌现出了大批以革命战争、社会改造为主题的红色文艺作品,包括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以及民间文艺,例如,小说《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戏曲作品《芦荡火种》《红灯记》,故事影片《董存瑞》《红色娘子军》等文学艺术作品,对革命历史进行重塑与演绎,对革命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进行讴歌和赞扬,激发了人民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感知,同时让红色文化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特点有于:第一,既注重传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成果,又将红色文化带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境遇,创造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等红色精神。红色文化实现了从“发生”到“发展”的转化,体现了红色文化与时俱进的特质;第二,红色文化传承初具规模,但主要力量仍集中在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等群体,大众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自觉有限。但作为受众,普通群众乐于接受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得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确认,群众的思想水平得以提升,也加深了人们对红色政权的认同,把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推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重构创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重构创新时期。

一方面,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红色文化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之后,文化界逐渐恢复生机,文联、作协等团体恢复工作,红色文艺创作逐步活跃起来。1986 年9 月,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培育“四有”公民,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此外,党先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决策,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与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入了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中国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19],成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凝聚共同理想、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资源,红色文化的重要地位也得以凸显。

另一方面,党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创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功能突出表现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是有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20]以旅游为首的红色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指出“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红色旅游的兴起进一步促进了红色资源的整合,革命文物、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被深度挖掘、开发、保护、利用;第二,红色旅游产业是以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包含“食、住、行、游、购、娱”等经营服务的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红色革命老区带来了就业机会,拉动经济增长,助推革命老区的脱贫工作;第三,红色旅游活动“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给人们更多理解过去、想象未来的空间,增强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塑造了人们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追求。

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传承的特点有:第一,传承主体扩充,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红色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到红色文化传承体系,扩展了红色文化传承矩阵;第二,红色文化之“源”又衍生出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红色精神之“流”,展现了红色文化的延续性与发展性。

(三)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深化发展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深化发展时期。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衰微到站起来的历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1]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红色文化传承,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地方考察,都要瞻仰对我们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主要的基本上都走到了”[22],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23],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深入地阐释红色文化内涵、发掘红色文化价值,把传承红色文化工作做得更细化、更深化。

第一,细致解读红色精神,深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习近平重视红色文化的系统研究工作,指出要“加强革命历史研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24]。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党中央批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精神有了正式表述,例如,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表述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散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精神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纳入中国精神的结构框架,使红色文化的内涵解读更具完整性与权威性。如《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中国共产党精神的时代解读》等有关于红色精神的解读,都使人们对红色文化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与此同时,党中央鼓励学术界开展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有关论文和专著大量发表,涵盖红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价值,红色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对策等方面,百家争鸣,使我们对红色文化传承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第二,重视党史学习,创新红色故事讲述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史学习的重大意义,指出“各级党组织要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5]。同时,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6]。从百年党史中回望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路,弘扬了红色精神,筑牢了理想信念,坚定了文化自信,也能让红色文化在当代彰显出历史深度。《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先后印发,党史学习、主题教育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红色文化的传承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只有采取匹配时代的表达形式,红色文化才会具有更强大的传承力。党创新表达形式,用更细腻的笔触描绘红色故事,生动地传播红色文化。首先是向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借力,利用“VR”“5G”“互联网+”等新技术赋能革命场馆设计、红色在线教育、主旋律影视创作,使红色文化“活起来”。其次,利用新媒体优势,扩展传播范围、实现信息精准投放,使红色文化传播更具针对性、主动性、互动性。最后,运用“以小故事反映大历史”的叙事方式,展现红色文化的“记忆微光”。像“半条被子”“半截皮带”这样的红色故事,就是用微观的历史事件、人物、物件,让人们更加细腻地感知红色历史、唤醒红色记忆,开拓了红色文化传承的微观视角。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把传承红色文化在坚定政治本色、凝聚奋勇前进力量、培育时代新人中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这一时期,红色文化传承更加精细化,党用更微观的视角、更先进的手段和更精准的解读推动了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向纵深发展。红色文化传承主体进一步扩大,留学生爱国群体、网络红色文化传播群体“小粉红”等加入了红色文化传承队伍,在赛博空间和海外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树立中国共产党良好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三、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文化的现实启示

梳理红色文化传承的历史演进,为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作用提供现实启示,即坚持人民立场,以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价值遵循;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承红色传统与注入时代内涵的统筹兼顾;拓展世界眼光,实现红色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一)坚持人民立场,以实现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价值遵循

习近平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7]。“人民至上”的价值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不仅是红色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还为红色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价值遵循。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依旧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置于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充分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红色文化引领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红色文化成为让人民群众迈向“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文化动力。

以红色文化赋能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28]我国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精神、历史遗存、红色记忆都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重要的资源,尤其是革命老区,可以运用红色资源建造文化产业集群,促进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缩小收入差距。要坚持提高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质量与水平,健全红色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以红色旅游为例的产业带动战略,既要实现“用好红色基因扶志,用巧红色文化扶智”,激发致富内生动力,又要把文化资源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推动老区的经济发展,促进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

以红色文化引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红色文化是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推动党和人民在艰难曲折中走向胜利的精神财富。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以红色文化引领精神文化建设,“用优质文化资源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用高尚的人文精神涵养他们的品格”[29]。一是要加大红色文化的生产,发掘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当代红色精神,提高红色精神资源的丰富程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要均衡红色文化的供给,健全覆盖城乡的红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供给侧改革,提高红色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质量,加快解决“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30],使全体人民达成“积极心理生活、和谐文化生活和崇高信仰生活”[31]的有机统一,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抒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图景。

(二)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传承红色传统与注入时代内涵的统筹兼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2]。红色文化在历史中生成,在时代发展中延续。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要守“红色传统”之正,创“时代精华”之新,在变革中发展,使人们牢记来时之路,开拓未来之路。

不忘来时之路,发扬红色传统。红色文化中熔铸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宗旨、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些深刻的内涵不因时代发展而过时,而是代代相承,成为我们新时代必须坚守的红色传统。一是要推进党史、新中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五史”教育学习,让人们扎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土壤,在回望历史中感悟红色文化力量,坚定党的领导,形成文化认同;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红色社会风气塑成,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觉遵守红色道德、发扬红色传统,使红色文化真正落地生根,以行动自觉正社会风气,让红色传统在代际间传承。

开拓未来之路,增添时代内涵。新时代要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活化、运用好红色文化。着力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阐释力,开展红色文化科学内涵的诠释工作,进一步完善红色精神谱系。结合新时代面临的问题、挑战,赋予红色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深入发掘其蕴含的价值理念,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光芒;二是要明确红色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创造新时代的红色文化。要紧紧抓住当下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议题,选择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事件发展前沿红色文化内容,增强红色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例如脱贫攻坚精神、时代楷模精神、丝路精神,都是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新形态。

(三)拓展世界眼光,实现红色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33]为人类命运忧思,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问题而忧患始终是党的优良品质,也是红色文化的高尚品格。新时代,我们要始终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以世界眼光看待红色文化的传承问题。既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让红色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红色文化润泽全人类。

把优秀文化“引进来”。“中西文化并非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能够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34]新时代红色文化依然要坚持吸取国外优秀文化,将外来文化化为己用。一是要“接”,积极接受、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学习西方文化传播的成功经验,秉持理性的思维、科学的态度辨别外来文化,摒弃其中糟粕;二是要“化”,实现优秀异质文化的“中国化”,明确吸收外来优质文化的重心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证红色文化不变色。

让红色文化“走出去”。红色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怕艰险、不畏牺牲、踔厉奋发、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笃行真理、心系人民、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情怀。向世界传播红色文化,既是提升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大举措,还能为世界提供中国文化借鉴与中国智慧。一是要会“讲”,“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35]。要加快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更生活化、交流化、时代化的话语讲述中国红色故事,增加红色文化的欣赏度与亲和力;二是要兴“办”,举办中外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搭建好文化交流平台,办好中外文化和旅游年、“美丽中国”等品牌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旅游、产品、文物等文化容器,在多样的渠道中提高中国红色文化交流;三是要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不是用娓娓动听的空话,说到底,是要落在实践。只有我们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红色文化才更具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才能够照耀全人类。

四、结语

红色文化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此基础上接纳了马克思主义、活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跃迁。红色文化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就与之相伴相随,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实现了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新时代,回望中国红色文化传承的历史演进,深刻领悟红色文化至今仍保生机活力的逻辑密码,不仅在于展现红色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更在于总结红色文化历史发展经验,探索红色文化发展规律,为红色文化传承效果和效能的提升探索富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参考。新征程,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红色文化将会以更高度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更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