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诊断与防控
2024-01-16高伟,张瑞
高 伟,张 瑞
(榆林市横山区动物卫生与屠宰管理站,陕西 榆林 719000)
鸡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消化性传染性疾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侵害5~25日龄的雏鸡,导致鸡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身体消瘦、免疫力下降等。近年来,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不利于养禽产业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其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症状表现、防控措施等进行概述。
1 流行病学
鸡传染性腺胃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气温变化较大,温度较低,更易流行鸡传染性腺胃炎。蛋鸡和肉鸡感染性较强,发病以蛋用雏鸡、育成鸡和杂交肉鸡为主。发病日龄也具有不确定性,其中肉鸡多发病于10~30日龄,蛋鸡最早发病于3日龄。如果养鸡场饲养管理不善,卫生不达标,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率就高。该病病程约10~20 d。感染比较严重时易继发感染,会进一步增加病鸡的死亡率。
2 传播途径
带病鸡以及带毒鸡是重要的传播源。从传播途径来看,鸡传染性腺胃炎主要包括2种传播途径。一是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多是母鸡感染该病后,通过卵直接传染给雏鸡。3周龄后的雏鸡具有较强的排毒能力,容易导致该病大范围传播。二是水平传播。如通过粪便进行接触性传播、通过呼吸道进行空气传播等。水平传播又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发病鸡的粪便、饮食、呼吸道飞沫等传播[1]。间接传播途径指患病鸡的排泄物等对鸡舍内的水、饲料、垫料、养殖工具等造成污染,从而导致鸡传染性腺胃炎广泛传播。
3 症状表现
患病初期,病鸡采食量下降,个体生长发育受阻,羽毛粗糙蓬乱,精神萎靡不振,表现出畏寒、呆立、缩头垂尾等症状。受疾病影响,病鸡饮水量减少。部分病鸡还会表现出低烧症状。白天气温较高,鸡群整体状态较好,夜晚气温降低后病鸡开始出现缩脖打蔫、靠边站立的现象[2]。一些体质较强、发育较好的患病鸡还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如习惯侧卧且两脚颤抖,同时鸡腿会朝向一侧或者前后叉开,头部向一边卷曲。除上述症状外,病鸡的头部、下颌部、下腹部有水肿现象,鸡冠、嘴和脚变得苍白,这也是鸡传染性腺胃炎被称为“苍白鸡综合征”的原因。
4 病理剖检
对患有腺胃炎的病鸡进行剖检,发现腺胃肿大比较明显,脾胃呈球形,无血色,整体比较苍白。剖检腺胃可发现,腺胃乳头肿胀明显,胃黏膜分布有白色坏死性病灶。观察腺胃乳头,发现存在出血、糜烂现象。病鸡的腺胃角质膜剥离比较容易,黏膜表面有溃疡表现。病鸡肌胃内径增加,长度变短,整体形状类似于蒜头。在肌胃与腺胃的连接处存在明显的糜烂、溃疡病变。肌胃壁肿胀比较明显,剖检可见胃壁明显增厚[3]。肝脏整体较脆,胸腺、脾脏等萎缩较严重,肠壁变薄,肠道内容物较少,肠道黏膜存在严重的脱落情况,且伴有一些出血性炎症。
5 病因分析
5.1 病毒原因
5.1.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 该病毒是一种C型反转录病毒,毒株高达30多种。毒株不同,致病力也有所差异,但不同毒株的抗原性比较相似。在患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死鸡样本中,分离出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该病毒是导致病鸡腺胃肿大、出血溃疡的重要元凶之一。
5.1.2 冠状病毒 该病毒属于正链单股RNA病毒,病毒形状以球形或椭圆形为主,多攻击病鸡的呼吸道,引起传染性支气管炎。在临床实践中,冠状病毒分为肾型、呼吸型和肠型等多种病型。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引起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原与冠状病毒的变异株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也被称为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5.1.3 鸡痘病毒 该病毒结构为双链DNA病毒,形状以砖形为主,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功能[4]。从生产实践来看,夏秋季节,患鸡痘的肉鸡在治愈后都有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存在。鸡痘发病严重季节,鸡腺胃炎发病率也会增加。一般情况下,鸡群会先发生鸡痘,然后继发传染性腺胃炎,进一步增加病鸡的死亡率。
5.2 霉菌原因
潮湿环境容易滋生各种霉菌。常见危害比较严重的霉菌有黄曲霉、镰刀菌等。这些霉菌会产生大量毒素污染饲料,严重损害鸡肠黏膜屏障功能,造成鸡免疫功能下降,还会导致鸡免疫器官萎缩,淋巴细胞活性降低[5]。不仅如此,霉菌毒素还会导致鸡体缺乏维生素,直接加重肠胃的溃烂,导致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症状表现更加严重。
5.3 其他原因
鸡传染性腺胃炎除了受病毒、霉菌毒素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在日常养殖过程中饲料营养不均衡、卫生管理不当等,都是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诱因。如果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环境中相对湿度过大,都会降低鸡的免疫力,增加患传染性腺胃炎的可能性。
6 防控措施
6.1 坚持自繁自养
鸡传染性腺胃炎可以垂直传播,因此要坚持自繁自养。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应建立专业的种鸡繁育基地,尽可能避免从外部引入种鸡,以防病原流入鸡场。若确需从外地引入,应先隔离观察饲养,观察时间不少于1个月,混养前还应统一检查,确保新引入的鸡不带有鸡传染性腺胃炎致病原。
6.2 避免饲料发霉
在日常饲喂过程中,应注意做好鸡饲料保存工作,将饲料置于干燥通风处以防发霉,还可以采用脱霉素。脱霉素可以防止霉菌及其毒素对鸡群造成伤害,降低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6.3 调节肠道菌群
鸡传染性腺胃炎易对鸡的肠道造成损害,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病鸡的营养吸收,导致病鸡免疫力下降,从而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进一步增加死亡率。因此日常管理要做好鸡肠道菌群调节工作。可以在饲料中加入一些有益菌、酶等物质,增加鸡肠道有益菌的数量,维护菌群平衡,促进营养吸收,提升免疫力。
6.4 加强保温与通风
夏季天气炎热,在开湿帘降温时,注意冷风不能直接吹在鸡的身上。可以在风口前设置遮挡物,既能够起到降温作用,又能够防止鸡群受凉。除了加强保温外,还应做好通风工作。尤其在冬季更不能忽略通风管理。为了避免保温与通风冲突,可以在鸡舍内安装空调或者其他加热装置,在确保鸡舍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更好地兼顾通风,避免病毒在鸡舍传播。
6.5 加强饲喂管理
饲料是鸡生长的主要营养来源,对鸡免疫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日常饲喂过程中,一方面,要提供全价饲料,满足鸡的各种营养需要;另一方面,要结合鸡不同生长阶段以及养殖需求,做好饲料的针对性配置,从而保障鸡营养摄入的均衡性。以蛋鸡为例,为了提升生产效益,在产蛋前期可以适当减少蛋白质饲料,增加一些富含微量元素的饲料。在产蛋高峰期,注意增加维生素的配比。
6.6 做好清洁消毒
在鸡群中发现感染病例后,需要立即转移鸡群并隔离饲养,对发现病例的鸡舍进行全面清洗消毒。消毒时可以先将鸡舍内的粪便以及其他杂物彻底清扫干净,再采用高压水枪冲洗,冲洗要全面彻底,不留死角。最后待鸡舍自然晾干后,采用火焰消毒器喷烧鸡舍的硬化地面、墙壁等,起到高温杀毒的作用,还需要喷洒0.3%过氧乙酸进行消毒。为了保障消毒的全面性,可以用福尔马林对鸡舍进行熏蒸。
7 结语
鸡传染性腺胃炎在鸡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该病会严重影响鸡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鸡生长发育迟缓。因此,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坚持自繁自养,避免饲料发霉,在饲料中加入一些有益菌调节鸡肠道菌群平衡,同时做好鸡舍清洁消毒工作,以进一步降低鸡传染性腺胃炎发生概率,推动鸡产业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