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的两人艺术世界
——对基希纳和诺尔德的木刻分析

2024-01-15李国定长沙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10期
关键词:和而不同表现主义木刻

◆李国定( 长沙 )

一、和而不同的大师木刻作品描述

在艺术史上表现主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流派,而桥社是表现主义三大艺术团体之一(还有青骑士和新客观派)。桥社核心成员是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弗里茨·布莱尔、埃里希·黑克尔、卡尔·思密特·罗特卢夫。因为他们推崇哲学家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人类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的思想。而这篇文章所具备的号召性,“正是指引联结一切进步力量通向未来”。1906年,桥社由基希纳起草发表了一份宣言,让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都加入了这个团体。同年诺尔德也加入了桥社艺术家联盟并被列为重要的代表人物。而之后桥社成员因为各自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艺术观点的分歧,最终这个“合而不同”的团体走向了解散。

(一)埃米尔·诺尔德

埃米尔·诺尔德(Emil·Nolde,1867—1956)是德国表现主义群体中的一员,1867年出生在北部德国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17岁在雕刻学校学习木雕,32岁去了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深造,1906年(39岁)加入桥社,但和桥社仅有一年半的联系,被桥社青年画家誉为“颜色风暴”。1913年他参加一次人类文化学的远征,赴俄罗斯、日本和中国考察。他是一位非常纯粹的艺术家,是二十世纪德国最优秀的水彩 画家和版画家。

埃米尔·诺尔德的木刻作品

图一是诺尔德木刻作品《先知》。初看整张画面效果:黑白对比强烈,作品整体饱满而厚实,形象完整浑然天成而给人以重如泰山的感觉。虽然这是一张不大的作品,但是传达出来的整体空间感却是十分的深远,而图示表情所传达出一种神秘的气息也让人流连忘返。这虽然看似一张普通的头像作品,实则体现了作者对整体构图安排的苦心,作者用了大块的黑色进行概括,进而完全凸显出面部的五官,视觉中心明确,仿佛聚焦一般。而画面最大的亮点就是这坚定而又深邃的眼神,好像正如作品名“先知”一般,流露出一种能透视未来的魔力和对未来生活的坚定信念。

图一 先知木刻 诺尔德1912年(图片源自《艺术的故事》)

图二 一个建筑师的肖像 木刻基希纳

图三 三条路 木刻基希纳 1917年(图片源自《德国表现主义木刻》第 47页)

图四 我行我影木刻 李国定

(二)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

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Ludwig·Kirchner,1880—1938)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桥社的核心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01年到 1905年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建筑。1905年他和三个同学成立了“桥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因参战导致精神崩溃。1931年他当选柏林艺术学院院士,1937年他的作品被纳粹指责为“堕落艺术”,他因而被取消院士资格,次年自杀。他的一生共画了一千多幅作品,包括木刻、石版画、铜版画等,其中版画作品代表了二十世纪版画艺术的巅峰。

1.基希纳的代表作品

基希纳的木刻代表作品《一个建筑师的肖像》是作者根据他的一位建筑师朋友所创作的。整张画面被一个头部占据大部分面积,剩下的是由一些风景充当背景。在构图上作者有意识地突出人物的形象,这个形象因为作者的细致刻画而得以完整地展现在观者的面前。欣赏这张画时最先跳入观者视线的就是人物的眼睛。作者对眼睛的结构交代得清楚到位,如上眼皮的层次包括了眼皮厚度,还有瞳孔的高光,都做了深入而准确的描绘。从那迷离的眼神中观者仿佛能看到大战中的作者对于战争的恐惧和对未知生活的迷离和恍惚。而眼神中似乎还夹杂着些许泪光,表达着作者对于战争中痛苦的人们的一种同情。画面中的s形线是对天空中云的描绘,或者是对一种流动的气体的描绘。这种扭曲的线条应该是从表现主义先驱蒙克的学习中所吸收的,这种 s形的阳刻线特别适合表达作者的情绪。这张画创作于1917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者也许也有投身战场的冲动与欲望,但是又迫于自己能力的卑微与无助,只有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化作那锋利的刻刀在木板上倾泻出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像作者一样亲身经历了大战的人才知道战争的恐惧,才意识到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

2.基希纳的其他木刻

基希纳木刻作品数量很多,题材涉及一些人物画和风景,画面宏大而深刻且富有激情,结构感很强,显得紧凑和有序。作品《三条路》中,隐约的几条由白色阴刻而成的面构成的小路,形成了画面的主要结构框架。作者巧妙地使用了不同的刀法组织区分不同的事物,同时配以大的黑块和白块来构成画面。

3.“和而不同 ”的艺术世界——刀与剑的比拼

线条是造型元素中重要的手段,而基希纳这种对于线条的重视也运用到了他的木刻创作中。画中人物脸部的塑造都是突出五官表情的塑造,而放松局部的刻画,突出当时一种急性的场景感。在颜色的运用上面,基希纳的作品很偶然地和蒙克的画有点类似,都是用大的色块去构成画面。画面响亮而明快,诺尔德画面中这种刀法多是用平刀所刻,给人一种很稳很朴实的感觉。基希纳画中的一些细节刻画多运用三角刀所刻,给人一种锋利如剑的感觉。

二、大师给笔者的启示以及个人创作的描述

(一)两位大师给笔者的启示

1.绘画手段丰富——多种绘画语言的尝试

这种用不同材质、不同的艺术手段的表现可以加深自身对艺术的认识,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观念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所以多做一些绘画语言的探索更能够让自己加深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和更准确传达自己的艺术观念。基希纳和诺尔德都是在很多绘画手段中自由穿梭,如油画、版画、木雕、水彩等。

2.亲近自然——用速写的方式收集素材和抓住灵感

喜欢画速写的特征在桥社这批画家里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经常就是去户外画生动的人体动态,而不是在画室里面一味地摹写古典主义时期的石膏。和那些冰冷的石膏体比起来,这些生动真实的人体速写才是他们提高绘画技艺的最佳方式。他们动手绘画的能力都在这种平时的积累中得到了长足的积淀与进步。所以当他们再转到创作中时,也许信手拈来的一幅速写抑或是他们直接的想象也都可以是一幅很生动成熟的画面了。所以我们必须养成平时认真观察记录周围生活的习惯,到了创作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

3.直接刻画——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大师们的木刻作品就像他们笔下的素描、油画、水彩一样,采取的是直接刻画的方式,他们作品的面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味描摹,而是对自己特殊的内心感受最真实的描绘。他们很多时候都将自己看到的、想象的抑或是感觉到的,通过自己的理解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在这种快速表达的过程也能准确而生动地捕捉到自己当时的内心世界。鲁迅先生对德国表现主义时期的木刻也做过准确的描述“挥刀向木,放刀直刻”。不得不说,这种直抒胸臆的刻画方式更能快速而真实地记录他们当时的创作感受,从而使得作品更生动。

(二)研究方向的介绍和毕业创作的说明

1.笔者专业研究方向的介绍

木版画根据性质可分为黑白木刻、水印木刻、油印木刻等;而根据制作形式又可分为直接刻画、套色、饾版、拼贴等。本人研究的方向主要是黑白木刻。黑白木刻以其相对单纯的语言、较为简洁的画面、直接爽快的制作过程因而显得艺术性极高但是又极难把握。黑白木刻中这种刻制的直接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困扰着自己:因刀刻上去所留下的痕迹也会直接体现在最后的成品上,这就导致创作者对画面的黑白的转换、刀法难以掌控,所以创作者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2.笔者作品的介绍

本人的版画作品《我形我影》的尺寸为 90cmx60cm,表现技法是用黑白木刻,采取放刀直刻的表现手法。题材是以围绕自己的个人生活状态旨在记录自己平时的一些情绪和状态,而在对这些复杂的情绪的表达中,既包含着自己对现有的一种状态的描绘,也有对未来生活展望的期许。画面中使用了大面积的黑块和白块,大都是用比较大的平刀和圆刀来表达,少许细节用了一些三角刀和斜口刀,所以得到的视觉效果就相对简洁和明快。当然不足的是,在一些刀法的运用上还可以更加合理一点,在黑白灰的控制上还可以有意识地加强。

结论

通过对基希纳和诺尔德的艺术世界的对比研究,本人了解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度里面有这样的两位艺术家,他们是沿着表现主义先驱蒙克、梵高所开辟的土壤上继续前行的人。他们虽然怀着表达自己内心的同一宗旨,但因为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题材运用和不同的学习借鉴的对象而让他们的艺术面貌“和而不同”。而本人也正是在和而不同的木刻艺术世界中找寻着自我。

猜你喜欢

和而不同表现主义木刻
中流砥柱(黑白木刻)
《魂之跃》减版油套木刻
木刻年画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关于表现主义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表现主义音乐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