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云物大智”新技术和产业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研究

2024-01-15任惠霞闫赵凌云

职业 2023年2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育人数字化

任惠霞 闫赵凌云

■摘 要:“云物大智”新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迅速渗透使职业教育出现人才培养供给侧难以适应社会劳动力需求侧的问题。增强职业教育对数字变化的适应性,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从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入手,对数字化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分析,旨在突破片面聚焦某领域的狭窄视域,从宏观层面分析职业教育数字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未来发展路径,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帮助。

■关键词:云物大智;职业教育改革;专业群;人才培养;数字经济

一、“云物大智”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

自“工业4.0”概念提出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中最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简称“云物大智”新技术)。“云物大智”新技术不仅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2020中国企业数字转型指数研究》显示,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效果显著的企业只有11%,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数字化人才短缺且断层,供需严重不匹配。截至2021年,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近1100万。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二)社会就业结构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变动

“云物大智”新技术的运用催生就业新生态,部分新职业人才缺口巨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针对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设计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专業,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三)“云物大智”新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受到关注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云物大智”新技术逐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2021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二、在“云物大智”新技术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化人才资源分布失衡

一是人才培养区域性失衡。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数字化师资力量、科技先进程度、人才引入机制、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影响,呈现出东部强、西部弱的区域性失衡特点。二是人才行业分布结构型失衡。当前我国数字化人才大多分布于信息、通信等科技领域,较少分布在传统行业。三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人才供需不平衡,层次不对接,大师级数字人才少。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不可避免会滞后于社会需求。

(二)数字化人才培养主体合作效能低

一是校企合作育人依赖传统路径,数字化人才培养路径不明。已有的传统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易形成思维定式,阻碍数字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二是校企合作育人层次浅,大师级数字技能人才难培养。校企合作尚未形成系统权威的育人机制,在实习安排与教学安排、工作与学习对接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校企在培训周期上的分歧易导致人才缺乏实践经验,难以适应企业对数字人才的用工需求。三是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衔接不畅,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四是校企合作育人缺乏制度保障,数字化人才培养效率难以提高。科学合理的监控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缺失使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三)数字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脱节

一是部分职业院校生源质量差且对数字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尚未针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甄别并分级分班培养,专业门槛设置较低,难以培养精英数字化人才。二是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仍以专业特质为限,非通信、信息、互联网等专业学生不学习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质量数字化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三是部分职业院校专业的数字化转型特征不突出,难以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培养对口人才。四是数字知识与技术尚未融入教学,技工教育教材编写速度仍然落后于数字知识更新速度,教材内容的选择缺乏判断依据。五是智能化的服务管理与监督评价体系缺失。

三、基于“云物大智”新技术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一)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强调社会素质与心理素质双向建设。

一是职业院校需围绕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关注行业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动向,综合考量学生现有学习能力,以培育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熟练型产业工人为目标,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字技能培养计划。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云物大智”新技术过程中的心理波动情况,设置学生心理咨询室,形成“一生一档案”制度,重点关注学生自信心培育,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三是通过开办“数字化人才职业发展规划讲座”“引互联网企业入校宣讲”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职业规划,增强对数字技能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四是与数字经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政府合办具有含金量的数字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参与,设置第三方辅导教师加入学生参赛团体,以协调团体内人际关系、科学引导学生合作为主要工作内容。

(二)建设“云物大智”专业群,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高效融合

优化专业布局,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与层次。紧跟技术创新链发展态势,围绕国家产业结构宏观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建设区域性特色专业群为目标,制定专业建设纲领,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及时淘汰落后专业,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二是增强专业设置动态性。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催生新业态,为实现教育供给侧与市场需求侧的平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需动态链接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三是增强专业设置融合性。为应对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背景下复合技能型工人供不应求的问题,职业院校需打破学科细分的专业设置传统,科学统筹专业交叉融合,建设具有专业融合性的“云物大智”新技术数字专业群。

(三)创新教学内容与方式,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

一是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开发新型专业教材,探索建设新形态数字教材。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服务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目标,在研判国家产业升级和数字技术变革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等“云物大智”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专业课程教材进行升级改造。适应数字技术专业群中模块化课程教学要求,开发包括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在内的新形态教材。二是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方式,加强教师数字胜任能力。积极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借助企业先进技术资源更新软硬件教学设施,加强数字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增强人才技术服务能力。发挥产业园区、院校的技术与科研优势,共建“产学研创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将数字技术融入育人内容中,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并允许学生跨专业组队参赛,增强人才技能创新性与融合性。将数字胜任能力作为教师升职评级的门槛之一,开设各类研课磨课活动,打造精英教师团队。

(四)建立健全职教服务平台,推动监督评价机制转型

一是建立数字产业人才智能库。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四方共建数字产业人才智能库,提供数字人才招聘与管理一体化服务。二是建立智能监测与考评制度。建立日常数据监测机制,重点关注数据波动,及时反馈学生课堂表现,为教师教学方式及内容的调整提供依据。优化考核方式,借助数字技术优势重点关注过程性评价,坚持以成果为导向。建立数字人才毕业跟踪反馈机制,监测毕业生就业与发展情况。

(五)探索数字经济时代产教融合新路径,促进职教研究转型

一是積极推动形成以培养数字技能人才为导向的产教融合型校企合作指南。由政府出面牵头建立跨行业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资源网,鼓励龙头企业分享育人经验和资源,推动形成校企合作培育数字技能人才的合作指南,规范引导企业参与育人过程,承担社会育人责任。二是从教学资源、育人制度、教师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建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建线上线下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人数及教学内容特点,灵活规划人才培训基地的使用方式。建立“结对子式”互助型教师培训模式,鼓励教师与企业导师结对,分别学习企业技术知识与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分工协作,磨合育人方式。选拔优秀学生作为企业后备力量,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联合培养合同,构建“校企双导师+学生组队”为培养模式。三是开拓职业教育研究新思路。数字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理论与内涵需要不断更新与丰富,“云物大智”新技术的使用不但可以为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提供更为详实和精确的数据,还能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育人数字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数字化制胜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