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实践
——以歙县明清徽州古城墙为例
2024-01-15胡忆南祁本林汪永平
胡忆南,祁本林,汪永平
(1.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2.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93;3.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容易引发现代社会进程与文化遗产存续之间的冲突。国内大多数城市原来都有城墙,但由于城市的扩展遭到了拆除,如今只有平遥、兴城等少数几个城市留下了完整的古城墙,它们被视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20世纪北京市内古城墙的拆毁,导致只剩下零星、残破的城墙遗址,现在只能用建皇城根遗址公园和明城墙遗址公园等方式弥补些许遗憾,找回一些历史的记忆[1]。
古城墙保护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古城墙保护和利用的方法。如阿布都艾尼·阿不都拉通过高昌故城城墙保护加固的实例提出城墙保护施工工艺的优化方法[2]。崔彪等通过工程实例提出诸如加强墙体的结构稳定性、加固墙芯填土、增设墙顶防水措施、及时疏改威胁本体安全的植物等保护策略[3]。江凌立足衢州城墙的价值属性和遗址保护现状,分析归纳衢州古城墙遗址现有的展示方法和展示模式,探索契合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展示规划[4]。罗军瑞通过西安明城秦王府城墙保护实例指出了城墙的历史意义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城墙价值认知也随之变迁[5]。汪珂以西安城墙为例分析了在城市公共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城墙的保护措施[6]。这些研究更多地注重局部的改造和利用,忽略了系统性的利用和文化价值的挖掘。
在当前重视城市内涵式更新的背景下,城市更新不再以短视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单一使命,更注重城市特色重塑与城市文化营销,从而引发了对古城墙保护利用的思考,由此产生的积极正面影响,至少体现在3个方面:主观上创造了城市对于城市文化遗产的利用需求;客观上营造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氛围;在保护利用过程中,无形中延续了城市文化遗产的文化生命力。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因此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由此,本文从城市更新的角度,以歙县徽州古城墙为例,分析古城墙保护策略和规划方案,为推动城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1 徽州古城墙的价值评估与文化认知
1.1 申遗背景下的城墙价值评估
徽州古城墙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的一员,其价值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文化遗产,应把它放到整个中国明清城墙价值特征体系中,以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基准作为衡量标准,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它的价值体系和最重要的价值特征。徽州古城墙主要有以下价值要点:
1.1.1 物质层面
1)中国明清城墙体系中的“城墙序列”主要包括都城、府城、州城、卫城以及皇城,徽州古城墙属于“府城”序列。2)徽州古城墙是中国明清城墙体系中南方城墙形制的典型代表,几近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堪舆学筑城理念。3)徽州古城墙府县双城形制是对“中国明清城墙”建制体系架构的补充,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带有礼制差序格局的城墙建制体系特征。4)徽州古城墙所采用的砖石包砌等城墙建筑技术,是对中国历代城墙营造技术尤其是南方山城传统城墙营造技术的总结性利用和发展。
1.1.2 历史层面
作为徽州文明的重要载体,徽州古城墙是中国城建史的重要实物资料[7],是研究我国南方城池防御体系的重要标本。徽州文明的价值决定了徽州古城墙在中国明清城墙序列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基础,它是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方针下明代全国性建城运动的代表,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是中国重要历史事件的载体。
1.2 徽州古城墙与徽州文化认知
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徽学”的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徽州古城墙依自然山水地势而建,府县双城并列,是中国保存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也是浙江第一大河钱塘江流域唯一现存的古城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规划思想,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古城墙。
徽州古城墙与中国明清城墙体系一脉相承,孕育徽州古城墙的徽州文明是徽州古城的灵魂,影响力巨大,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含徽州文化和中国传统堪舆文化。
徽州文化整体上以程朱理学为文化内核,以徽商文化为集中体现,并在徽商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夯实了地方文化体系,如盐商、竹木、茶、医学、绘画、刻书、篆刻、建筑、文房、徽剧和徽菜等文化。此外,与古徽州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中国传统堪舆文化的盛行,也是古徽州文明的重要特色。
2 歙县徽州古城墙现状
2.1 保护利用现实需求
城墙是国家城市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8]。“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自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来,已近17年。2015年10月,歙县政府邀请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技术支撑单位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的专家来歙县实地考察,同年12月提出歙县徽州古城墙加入申遗申请,向南京市文广新局(联合申遗办)报到征得加入联合申遗“8+6”模式。同月,歙县正式书面向安徽省文物局和通过黄山市政府转报安徽省政府提出申遗申请。2019年11月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第七次工作会议专家组原则同意新增的六城市城墙之一的徽州古城墙加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目前,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正在持续推进,记录和展示了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的各城市在保护和申遗实践过程中的各项成果。考虑未来可能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价值体现,歙县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了以城墙申遗为契机、以城墙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环境治理为重点的新一轮徽州古城更新发展规划建设工作。
2.2 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2.1 本体现状方面
徽州古城墙总长约6 600 m,本体涵盖整个古城,各段城墙保存状况差异较大,面临的危害不尽相同。规划实施过程以府县双城各城门为节点实施分段评估,通过对15段城墙的保存现状评估和危害因素总结,全面梳理出古城墙保存现状和危害因素。
在保存现状方面,通过勘察发现徽州古城墙在形式格局上保存一般。城墙存在被城市建设掩埋的地下遗存部分,目前较难弄清地下遗存部分的城墙形制与准确规模。已作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城楼和古城旅游段城墙等地上遗产本体保存较好,而古城建设边缘区域,部分本体形制严重缺失。
在危害因素方面,自然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构件病害、结构病害、生物病害和水患影响;人为危害因素主要有错误修复、人为改变、建筑道路坟冢占压、交通和环境卫生管理问题等;地下遗存及护城河遗址方面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化建设占压以及农业耕作活动破坏等。
2.2.2 环境方面
徽州古城墙历史环境涵盖了府县双城内外全部环境要素。
外部自然环境方面,城墙周边的山水呈现良好的山水环抱自然环境特征(图1),体现了古城选址对风水文化理念的重视,但由于周边新建小区的开挖建设,部分山城体系破坏较为严重;外部人文环境方面,古街巷路网系统、护城河桥梁水坝系统、罕见的府县双城格局、众多的文物遗迹、万年桥东侧历史风貌的民居以及原居民的民俗文化生态等保存较好,但有部分建筑的外观与古城整体风貌不协调。
图1 徽州古城墙概况
内部环境,从城墙沿线街道风貌、环境绿化、景观设施等分别对府县双城两套城墙系统进行分段评估。通过评估发现,府城城墙环境状况整体优于歙县县城城墙。其中府城西侧城墙段环境整体优于府县共用城墙段和歙县县城东侧城墙段。究其原因,府城西侧城墙段主要位于建设管理环境较好的城市建成区,受益于古城旅游景区发展,保护较好,城墙景观环境营造和风貌控制较受重视,景观设施较为完善。而府县共用城墙段和歙县县城东侧城墙段,环境以自然山体为主,管理难度较大,易遭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双重破坏,如易受山体地质灾害、山洪,以及农业生产、民居建设和电力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同时还面临缺乏景观设施、面貌较为破旧、缺少景观文化氛围等问题。
2.2.3 保护利用方面
目前古城墙保护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不当利用使文化遗产面貌的完整性被破坏,缺少对人为损坏的维修,缺乏对城墙的统一规划,缺少与周边相关文化遗产的互动和整合利用,城墙文化性景观表达和文化景观氛围营建整体失语,未能形成古城特色的文化遗产利用体系。
2.2.4 研究现状方面
与徽州古城墙相关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古代文献及相关专著的解读、古城风水建制、理学与徽州的渊源、城墙修复等方面;考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对徽州府城城墙进行试掘。要想对府县双城整体格局、形制、构成等有更为清晰的了解,需要进行大量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考古工作,以作为对古城墙保护与利用的基础认知条件。
3 徽州古城墙保护与利用
3.1 明确保护对象
明确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是实现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利用的前提。经评估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应包括文物本体、背景环境和文化环境3个部分,各构成要素及其层级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构成情况
文物本体包括府城城墙(含府城子城)、歙县城墙的各组成部分,分为地面遗存和地下遗存等;背景环境即遗迹周边关联区域,包括护城河系统与古城格局以及玉屏山、问政山等自然因素形成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主要指徽州城墙构筑空间内孕育的徽州文明,包括东南邹鲁的儒学文化、山形地理的风水文化、徽商文化、竹木文化、茶文化、文房四宝文化、徽派建筑文化等优秀的文化资源。徽州古城墙蕴含的文化是徽州古城的灵魂所在,它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也是孕育歙县城墙、古城、徽州的关键。
3.2 制定保护策略
古城墙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主要包括遗产本体保护、环境控制引导、保护利用以及研究策略等方面。
3.2.1 本体保护策略
在遗产本体保护层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落实保护措施。宏观上,科学划定本体保护范围,并制定保护管理规定,作为保护的法律依据。保护范围的划定以确保徽州古城墙完整性、真实性、安全性为原则,保护范围不但包括遗产本体的所有构成因素,而且结合斗山、长青山、问政山、玉屏山自然地理形势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状况来综合划定。微观上,根据城墙遗产各段现状评估中暴露的问题,开展古城墙加固维修,针对本体危害因素进行技术保护以及日常维护与保养。
3.2.2 环境控制引导策略
环境控制引导既包括法定性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也包括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空间景观保护营建等引导性措施。建设控制地带根据文化遗产空间格局和影响力强弱范围分级划定,分为城墙围合的城内区域、城墙外围直接关联的区域和与城墙外部护城河沿岸等间接联系的背景环境区域。根据三级分区,制定针对性法定控制管理规定。引导性措施具体包括:1)环境生态保护建议,如自然山体保护、护城河水生态治理、环境卫生整治等。2)构建一环两带多区,以景观公园的方式揭示徽州文化底蕴。“一环”是府城城墙景观环;“两带”是指规划范围内练江上游到渔梁坝形成的滨水景观带和县城城墙遗址沿玉屏山—新安门—问政山—渔梁村—南山门形成的沿山绿化景观带;“多区”是指古徽州自然人文景观区、文房四宝文化主题公园、徽商文化长廊展示区、徽州记忆展示区等城市景观节点。3)建筑风貌及环境控制,如重点文物遗迹区建筑整治以及建筑高度、色彩和风貌控制等。4)以徽州文化为内涵的景观小品引导建设等。
3.2.3 保护利用策略
完善古城墙保护利用措施,使文化遗产面貌的完整性得以保存。加强维护,避免人为损坏,加强与周边相关文化遗产的互动整合利用等,进而制定完整的规划方案,以期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遗产利用体系。
3.2.4 研究策略
加强古城墙文化研究,借鉴国内同时期古城墙保护利用的方式方法,同时深入进行徽州古城墙的考古发掘,以期获取更清晰的认知。
3.3 规划设计
3.3.1 系统规划
站在整个古城更新发展的视角,将文化遗产本体利用与徽州文化展示以及城市更新发展相结合,形成“两心多点引领、五带一轴成网、七大片区聚合”规划结构,其中“五带”和“七大片区”如图3所示,“两心”包括文化展示主中心、文化展示副中心,“多点”指以与城墙相关的重要文物遗迹和文化自然景观为依托设置的17个文化展示节点,“一轴”为程朱理学人文发展轴。在该文化遗产结构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用地、资源特征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将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范围详细划分为23个功能分区,同时对每个功能分区的内容、展示要点和主要展示方式作出详细分述(表1)。通过全局统筹、重点引导和创新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传承,从而推动新一轮的古城更新发展。
表1 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功能分区
图3 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结构规划
3.3.2 重点分区
制定文化遗产利用发展系统规划后,进一步明确古城墙文化遗产的重点分区,准确引导文化遗产发展利用的主体方向(如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体现、重点文化内容的阐释利用等),从而真正有利于古城更新发展与特色塑造。
最终选定了府城城墙人文景观带、古徽州自然人文景观区、程朱理学文化区、文房四宝文化主题公园、徽州文化长廊展示区和徽商记忆展示区等6个代表徽州古城墙核心价值同时有利于古城特色塑造的分区作为重点分区。本文仅以府城城墙人文景观带为例,阐述重点分区的规划与设计。
在府城城墙人文景观带重点分区利用规划中,结合城墙本体展示,重点揭示与城墙紧密相关的文化要点,沿城墙线性布置主要展示内容,包括历史沿革、建造工艺、本体展示、考古遗址、军事文化、明清城墙申遗文化等。其中,本体展示不仅包含现有保存完好的城墙、通过考古工程发掘的城墙遗迹,还包括对城墙建造工艺的解析展示,通过遗迹原貌、浮雕景墙以及城墙建造工艺场景演绎的方式,将城墙本体真实、完整的信息展现在大众眼前(图4)。城墙文化展示内容主要包含:1)城墙结合地势的军事防御功能;2)历史上相关的军事历史事件,如方腊起义、靳黄兵破郡城、元军攻克浙东道又新版筑、明抗倭寇入侵等。规划将真实的军事历史文化题材作为城墙文化展示的主线,通过雕塑、浮雕、模型与场景再现的方式展现于世人眼前,既陈述史实,又不失城墙文化的趣味性。同时增加明清城墙申遗文化宣传窗口,增强人们的自觉保护意识。
图4 府城城墙展示设计效果图
3.3.3 游览线路
游览线路主要包括陆路游览线路和水路游览线路(图5),使游客在陆路和水上游览过程中,从不同角度领略徽州古城墙文化遗产本体及历史环境氛围的人文魅力,彰显古城特色。
图5 城墙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游览线路
陆路游览线路是沿府城城墙和县城城墙本体遗迹线形成的城墙本体游览线路,包括以主要道路、游客集散中心为依托形成的主要游览线路和沿支路、主要历史街巷形成的次要游览线路。城墙本体游览线路使游客能完整地感受城墙遗迹面貌,形成城墙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环。
水路游览线路结合城墙护城河水系,在扬子江、练江上布置水上游览线路,串联了古徽州自然人文景观区、游客集散中心湿地公园、滨河湿地、万年桥、太平桥、配套服务区、徽州文化综合展示区、滨河文化生态景观、徽州文化景观长廊、徽商记忆带、渔梁坝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城墙文化遗迹及相关景观。
3.3.4 服务设施
通过系统性设置展示设施和游客服务设施,提升了城墙文化遗产利用的设施管理服务水平。展示设施方面,根据管理服务半径设置4处主要的管理服务机构,包括专题博物馆、城墙遗迹展览馆以及体现徽州文化特色的标识系统和城墙遗产标识解说系统,以满足古城墙文化遗产的展示需求。游客服务设施方面,主要在保护范围以外建控地带内设置相应的服务点,包括餐厅、卫生间、商店等,以提供游客休息、特色旅游商品购买、餐饮、信息查询等服务。
4 结 语
古城墙作为城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城市特色塑造的重要素材,古城墙的保护利用是推动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遗产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的活化利用所形成的文化产业是促进城市更新和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古城墙的保护利用创造了对城市文化遗产的利用需求,营造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氛围,延续了城市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进而有利于形成一座具有文化记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城市。本文通过歙县徽州古城墙的案例,对古城墙现状展开研究,揭示了古城墙保护利用过程中所孕育的城市更新内涵,提出了古城墙保护与利用的思路,为未来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