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地区北宋晚期瓷业技术转变考

2024-01-15杨君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白地白釉山东地区

杨君谊

引言

北宋晚期,山东地区窑址的数量与分布范围有所扩张。由于磁州窑制瓷工艺技术的传入,以及山东地区生产与销售主流产品的改变(表1),促使部分新瓷窑的兴起,而其中燃料与工艺技术明显限制了部分窑场的生产。即衰落的窑场附近无煤资源,燃料不足是导致窑场消亡的主要因素。另一原因为部分窑口装饰手法、烧造工艺对外交流滞后,全无创新,也导致了其生产明显衰退。

表1 北宋主要窑址的瓷器工艺类型

1.主要装饰工艺

北宋早中期,磁村窑与磁州窑均以生产白釉瓷产品为主。北宋晚期,磁州窑的产品器类与装饰工艺技术趋于丰富,相继产生白釉刻花、白釉划花、白地黑花釉下彩绘、红绿彩等装饰工艺技术,改变了北宋早期以生产青釉瓷与白釉瓷为主的面貌。[1]因其技术的对外传播,北方地区逐渐形成了所谓的磁州窑系[2],在釉药配方及装饰技法为核心的工艺技术有了明显突破。磁州窑工艺技术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影响了山东本地的窑业生产,尤其是其胎装饰及釉彩装饰的传入[3],改变了山东瓷业生产的主要装饰手法。金代,山东地区瓷器的装饰工艺可能主要来源于磁州窑和定窑等北方地区窑口。

北宋晚期之后,磁州窑瓷器向包括山东地区在内的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大量销售。与此同时,山东地区原已具备模仿磁州窑产品的技术基础。山东地区瓷窑对磁州窑瓷器的模仿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对产品器形与装饰纹样的模仿,本地已有技术基础;一种为技术模仿,主要体现在各种制瓷工艺方面。而这种仿制仅以本地窑工的技术模仿是无法完成的,主要靠掌握仿制磁州窑窑业生产核心技术工匠的流动完成。

1.1 胎装饰

北宋晚期至金元,山东地区的瓷器生产相继出现白釉刻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印花、粉杠等多种胎装饰工艺,其中白釉刻花出现相对较早。[4]白釉刻花工艺产生之前,山东地区已具备胎体刻花的工艺基础。

山东的刻花工艺可以上溯至北朝晚期寨里窑生产的青瓷莲花尊。它就已经开始采用刻花、模印贴塑等工艺进行装饰。磁村窑在生产划花白釉瓷器之前,便已生产刻花青釉瓷器,具备一定工艺基础。北宋早中期,刻花瓷器的数量仍不多。磁村窑正是在此技术基础之上对定窑、磁州窑产品进行模仿。但这种刻花技术并非来自定窑或磁州窑。在北宋晚期的遗存中发现白釉刻花瓷器(图1)[5],但不见青釉刻花瓷器。磁村窑生产的白釉刻花瓷器纹饰模仿定窑、磁州窑(图2),但刻花装饰更为简单。山东当地窑口生产的刻、划花白瓷器主题纹饰多为花卉纹,[6]而白釉划花是在白釉刻花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划花线条相对较浅,通常作为辅助纹饰装饰(图3)。

图1 淄川磁村窑址采集刻花白瓷残片标本

图2 北宋萱草纹白釉盘

图3 宋家村窑址采集隋代刻花青瓷残片标本

磁村窑址目前发现的白釉刻花、划花瓷器的数量并不多,即便如此,仍有细白瓷、粗白瓷的区分。细白瓷不施化妆土,直接在胎体上进行刻划纹饰,多模仿定窑。由于白釉瓷胎土的淘洗工艺较高,瓷土内的含铁量有所下降,所以细白瓷为磁村窑生产质量较高的产品。而粗白瓷胎土淘洗草率,其含铁量相对较高,胎体表面多施以化妆土,再于胎体化妆土上刻、划纹饰,这应是模仿磁州窑同类产品。

淄川磁村窑址白釉剔花瓷器的装饰工艺产生于北宋晚期。淄川磁村窑址第五期产品遗存中发现有白釉剔花的瓷器遗物。[7]白釉剔花工艺建立于刻花、划花的装饰工艺基础之上。剔花工艺技术是在施有化妆土装饰的胎体上,先以刻、划工艺来装饰主题图案,再将主题纹饰之外的化妆土剔除,胎色与化妆土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的装饰手法。

北宋早中期,山东地区瓷窑的装饰手法中尚不具备剔花工艺。北宋晚期,白釉瓷器的产品类型中,剔花工艺的装饰纹饰运用较少,仍以刻花装饰为主,剔花工艺仅作为刻花工艺的辅助装饰技术(图4)。金代以后,磁村窑的白釉剔花工艺才开始成为主题纹饰,地位日渐显著。

图4 淄川磁村窑址采集北宋晚期白釉划花残片标本

白釉剔花工艺推断应由本地区窑口产生。原因在于剔花工艺技术建立于刻花、划花的基础之上,剔花工艺技术相对简单,便于窑工掌握。北宋晚期,磁村窑址瓷器局部装饰有剔花纹饰(见图5),但比磁州观台窑址出土的剔花瓷器更为简单,也未发现其他釉色类型的剔花瓷器。大街窑、坡地窑、磁村窑也均发现有剔花瓷器,而淄博以外的其他窑址并未发现,表明剔花瓷器仅在淄博地区的瓷窑进行生产。但这一时期,白釉剔花瓷器作为高档瓷器,生产数量少于白釉刻、划花瓷器。

图5 淄川磁村窑址采集第五期白釉剔花残片标本

印花工艺的使用年代大体在入金以后。[8]印花工艺以模具印制大量的同类纹饰产品,故而比刻花、划花、剔花工艺更为简单便捷。大街窑址发现了大量制胎模具[9],也发现有以缠枝菊纹为装饰的青釉印花盘[10](图6)。由于青釉瓷胎体的受力程度相对较高,在印花技术不成熟的时期更适合推广普及。

图6 博山大街窑址出土金代青釉印花瓷器标本

磁州观台窑址北宋晚期地层出土的白釉印花瓷器[11],采用缠枝菊纹的印花装饰(图7),与大街窑址出土的青釉瓷印花纹饰相近,表明印花工艺可能也是从磁州窑传入。

图7 磁州窑址出土北宋晚期印花瓷器标本

粉杠瓷器(图8)发现于磁村窑址第五层,生产年代为金代。[12]中淳于窑址、德州窑址均有所发现。

图8 淄川磁村窑址采集的金代粉杠瓷器残片标本

磁村窑址发现的粉杠瓷器标本[13],为山东地区生产年代最早的产品类型。观台窑址第三期遗物(北宋晚期至金代初期)中发现的粉杠瓷器,生产年代也早于磁村窑同类瓷器。粉杠瓷器的生产工艺流程:先以素胎作为装饰基础,在胎体上堆塑线条纹饰。堆塑的线条凸起,器表再施以黑釉,烧成后,凸起线条呈黄色或白色,与黑釉釉面形成对比。

磁村窑址生产的粉杠瓷器以三条排列整齐的黄白色线条为一组,磁州窑系其他窑址的粉杠瓷器上的线条呈黄色(图9),线条呈色是胎土内含铁量的不同所致。粉杠瓷器的装饰工艺较为复杂,可能借鉴磁州窑。金代之后,粉杠瓷器的生产有所减少。

图9 磁州窑系鹤壁集窑址出土的金代黑釉线条罐标本

综上所述,北宋晚期之后,山东地区制瓷业,胎装饰成为主要类型(表2)。白釉刻花、划花、剔花工艺可能较早出现在山东地区,装饰纹饰较为简单。青釉印花、粉杠工艺类型可能由磁州窑址或磁州窑系的其他窑口传入。

表2 胎装饰工艺类型

1.2 白地黑花装饰工艺

1.2.1 生产年代

白地黑花彩绘是在白釉瓷器的生产基础上,釉下施以黑彩彩绘的装饰,在白釉瓷的胎体或化妆土上,以点、染、绘画的技法用来装饰瓷器。白地黑花瓷器多发现于金元时期的窑址与墓葬,[14]表明山东地区瓷窑生产这类瓷器的年代应为金代。德州窑址、磁村窑址、大街窑址、坡地窑址、中淳于窑址、中陈郝窑址均发现白地黑花瓷器,表明这类瓷器当时是山东窑口生产的主流类型。

河南方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范致祥墓出土了一件白地黑花碗,为纪年墓葬中发现年代最早的该类瓷器,面貌与磁州观台窑址的瓷器标本相同。[15]磁州观台窑可能为最早生产白地黑花瓷器的瓷窑。磁村窑址金代地层发现的标本,为山东本地生产最早的白地黑花瓷器,早于山东其他窑址。[16]可见,山东白地黑花的生产工艺也应晚于磁州窑。

白地黑花工艺中的彩绘颜料从富含氧化铁的斑花石中提取。[17]斑花石资源在山东地区也有所分布。金元时期,白地黑花作为一类釉下彩绘工艺,山东地区瓷窑与磁州窑黑彩呈色与纹饰特征相近,表明山东瓷窑借鉴了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的生产工艺,并模仿其纹饰。

1.2.2 装饰特征

磁村窑、坡地窑、大街窑同属淄博地区窑址。由于三处窑址的分布距离较近,所以工艺技术的传播速度较快,三处窑口均生产有白地黑花瓷器。其中,淄川磁村窑址发现的金代白地黑花四系瓶(图10),器形与装饰纹饰,明显模仿了磁州窑四系瓶(图11),应为磁州窑工艺直接传入磁村窑后的产物。中陈郝窑址南区第2 层中发现的白地黑花瓷器的生产年代为金代,[18]出土的器类以碗、罐、钵、壶为主。其中的白地黑花卷草纹双系罐(图12)继承了本地北宋晚期白釉双系罐的器形特征(图13),表明了本地对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装饰的模仿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模仿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包括器形与纹饰;另一种是借鉴白地黑花瓷器的纹饰工艺,在原有的器形上进行装饰。

图10 淄川磁村窑址出土的金代四系瓶

图11 磁州窑金代四系瓶

图12 枣庄中陈郝窑址出土的金代白地黑花卷草纹双系罐

图13 枣庄中陈郝窑址出土的北宋白釉双系罐残片

金元时期白地黑花瓷器依据纹饰的不同,可大体分为动植物与文字两类。文字的装饰内容多为诗文,也有将产品的生产地、定烧者书写于瓷器器表。当然部分文字书写也并非用于装饰的目的。动物纹饰以鱼藻纹为主,并产生分层装饰的工艺。植物纹饰以卷草纹、竹叶纹为主,绘画技法为一笔点画的工艺。磁村窑绘画技法与磁州窑相同,表明磁村窑址白地黑花瓷器的装饰技法直接来源于磁州窑。

磁村窑址、中陈郝窑址发现的金代白地黑花鱼藻纹折沿盆与磁州窑的同类瓷器的器形与纹饰相近。磁州窑、磁村窑、中陈郝窑三处窑址出土白地黑彩鱼藻纹盆的中心绘有鱼藻纹饰,四周具有卷草纹。其装饰纹饰的相近,也表明山东窑址的装饰工艺存在相互模仿的现象。

2.北宋晚期瓷业的生产技术来源

磁州窑址所发现瓷器的装饰工艺具有多种类型,其中白釉刻花、划花技术产生于北宋中期,白地黑花、粉杠、青釉印花技术则产生于北宋晚期[19](表3)。淄川磁村所见白釉刻花瓷器的生产年代为北宋晚期,白地黑花瓷器为金代。

表3 窑址的主要装饰工艺类型

山东地区的传统瓷器装饰工艺中,并无釉下黑彩彩绘、釉上红绿彩等技术。从淄川磁村、枣庄中陈郝等地生产瓷器的特征来看,其器形特征、装饰工艺与磁州窑所见者相似(表4)。这也表明,山东地区新见瓷器成型、装饰等工艺技术,是来源于磁州窑。之后至金代,磁州窑相关技术继续影响本地,但又与磁州窑产品有所区别。如淄川磁村产粉杠瓷器的器形较小,堆塑线条呈黄色;白釉刻、划花装饰纹饰较磁州窑产品简略。磁州窑址瓷器产品的胎色呈白色,本地产瓷器胎的含铁量较高,胎色呈灰白色。金代,磁村窑址白地黑彩瓷器彩料与磁州窑白地黑彩瓷器彩料的呈色相同,绘画的图案纹饰相近。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大盘,盘中心绘画有鱼藻纹,除了鱼身方向与磁村窑产品相区别外,其分层装饰的工艺技法,以及辅助纹饰与磁村窑相同(表4)。淄博地区窑址发现的白釉炉、白釉双系罐的器形也与磁州窑相近。这表明金代淄博窑业技术受到磁州窑的深入影响。元代,磁州窑生产的白地黑花瓷器的彩料呈色为褐色,而淄博地区窑口生产瓷器的彩料呈色亦与磁州窑相同,表明金元时期磁州窑一直对本地的装饰技术有所影响。

表4 磁州窑址与山东地区窑址主要产品工艺类型

自北宋晚期起,磁州窑生产技术开始影响山东地区。虽然并未彻底改变本地的工艺传统,但导致本地传统生产技术走向衰落。北宋晚期,本地区除淄博外,所生产瓷器种类与工艺技术单一。正是在此阶段,形成以淄川磁村、博山大街、淄川坡地、巩家坞等为中心的窑址群,相关的瓷器制作工艺与磁州窑相近,但产生年代相较为晚。

《中国陶瓷史》中,按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的差异,将宋代窑口分为六大体系[20]。这也是依据生产工艺技术、装饰手段进行的初步分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不同窑址的主要产品类型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可以组成为一类窑系。[21]由于不同时期窑系内部的窑口所生产瓷器的器类与装饰工艺特征有所变化,所以将窑系生产具有装饰工艺共性的瓷器产品限制在一定的生产时期内,作为窑系生产的主流瓷器产品。

北宋晚期至元代,本地区窑业产品装饰工艺主要以白釉刻花、划花、剔花、红绿彩、釉陶三彩、白地黑花等为主,而以上工艺技术借鉴或来源于磁州窑。淄博地区窑口的工艺技术,是建立在本地青釉瓷、白釉瓷的生产基础之上。其生产的瓷器器类、装饰工艺与磁州窑产品多相近,主要区别仅在于制瓷原料就近取材,生产种类较磁州窑为少,所以本地窑口也可以归属于磁州窑系。

3.装饰工艺的演变原因

3.1 磁州窑装饰工艺的传入

北宋早中期,本地生产以青釉瓷、白釉瓷产品为主[22]。北宋晚期,窑业生产的产品工艺类型趋于丰富。德州窑址、磁村窑址发现具有模仿磁州窑的大量瓷器遗存,而中陈郝窑址保留了部分原有的产品器类与装饰工艺,表明磁州窑对中陈郝窑的影响较少。北宋时期,磁州窑窑业生产工艺技术向磁村窑传播,其产品在山东地区销售并有所流行,对磁村窑址产品的对外销售产生了明显阻碍。

北朝晚期以来,本地窑业生产技术一直受到河北地区窑址影响。北宋晚期,磁州窑工艺技术的传入,与淄博地区原有的生产白釉瓷的工艺基础相关。金元时期,山东窑址除模仿磁州窑产品,也具有鲜明的本地工艺特征。原因在于磁州窑址技术传播仅为部分瓷器种类的生产工艺。本地区制瓷原料、原有的生产工艺基础与磁州窑相区别。

北宋金元时期,本地区窑业生产一直受到磁州窑影响,装饰工艺的演变与磁州窑瓷器向本地区的销售以及装饰工艺的传入有关。

3.2 适应周边消费的需求

北宋早中期,南、北方的窑业产品已销售至山东地区,出土的北宋瓷器种类有: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多处窑址的产品。[23]本地区北宋晚期窑业生产的瓷器种类较少,窑址分布相对分散,其中以淄博地区的窑址分布集中。与磁州窑系的其他窑址相比,本地窑不具备生产优势。

由于外域窑口的瓷器产品大量运输至山东境内,对本地产品的销售起到阻碍作用,本地瓷器产品多流布于窑址的周边区域,于是本地窑模仿磁州窑生产工艺。与磁州窑产品相比,本地产品的质量及装饰工艺较差,而利用获取资源的便利以及运输条件来减少成本,但对外销售不具备优势条件,不能与外地窑口的产品相竞争。

北宋晚期之前,淄博窑址仅发现白釉瓷产品,北宋晚期,本窑口以白釉刻划花、红绿彩为主要产品。磁州窑生产的红绿彩以实用器、塑像为主,淄博窑址仅发现红绿彩塑像类瓷器,并与磁州窑址的工艺特征相同。表明淄博地区的窑业生产初期,是以模仿磁州窑瓷器的器类、器形与装饰工艺为主,但其器类少于磁州窑址,是淄博窑址周边的销售对象所限制。宋金时期,因淄博本地区的消费群体有限,产品除在本地区销售之外,推断应通过南运河的水路运输销售至其他区域。由于瓷器的器类与装饰工艺与磁州窑相近,有利于对外输出。

北宋晚期至元代,淄博窑址的瓷器生产工艺与磁州窑相同,说明其生产技术一直接受磁州窑址的影响。元代之后,磁州窑窑业生产有所衰落,作为磁州窑系的窑口之一,中心窑口的窑业生产衰落对淄博地区窑口具有影响。元代之后,淄博地区窑口的生产衰落,与磁州窑生产技术衰退相关。作为磁州窑向本地技术传播的中转窑址,其生产的变化,也导致山东其他窑址的相继衰落。金元时期,淄博窑址在本地区的窑业生产中,起到借鉴磁州窑技术与再传播的作用

3.3 本地水路等交通优势

北宋时期,磁村窑址为本地的窑业生产中心,其主要受到磁州窑的生产技术影响,隶属于磁州窑系。唐晚期,白釉瓷的生产工艺,为本窑口的装饰工艺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基础。北宋晚期,磁州窑产品在山东地区销售并有所流行,对磁村窑址产品对外销售起到阻碍作用。金代之前,磁州窑、定窑的瓷器已向本地区销售。磁村窑址生产技术的转变,在于对磁州窑与定窑生产流行的产品进行模仿,有利于本地窑业产品的对外销售。

北宋时期,京杭大运河以及水路资源的利用,对磁村窑产品的对外输出起到推动作用。垦利县海北遗址所发现的瓷器遗物为河运货物,其中磁村窑址瓷器发现的数量较多,表明其瓷器产品通过水路对外输出。由于其瓷器生产受到技术的制约,工艺技术主要借鉴磁州窑,产品多为实用器。所以,磁村窑的窑业生产、运输成本与其他山东地区窑口相比,在本地市场销售上具备优势。

结语

山东地区窑口的制瓷技术转变发生于北宋晚期,推动的动力在于市场的销售需求,技术改变的原因在于原有的工艺技术,以及磁州窑技术向山东地区窑厂的传播。山东地区的瓷业技术转变,促进了金元时期山东地区制瓷业与磁州窑的技术互动。北宋晚期至金元时期,山东地区瓷业产品模仿磁州窑产品,在产品上作为磁州窑产品在山东地区销售的补充。

猜你喜欢

白地白釉山东地区
一种白釉与陶瓷砖及陶瓷砖制备方法
试析山东地区所出金银饮食器具
考古新发现所见山东地区新石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山东地区茶用元宝枫品系的比较与筛选
宋吉州窑与定窑白釉类瓷器对比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浅析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中和之美:定窑瓷器艺术
白地霉不对称还原1-萘乙酮制备(S) -1-萘基-1-乙醇
白地霉发酵产物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