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峻青回眸

2024-01-15欧家斤

传记文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散文创作

欧家斤

在黑暗和光明中度过的童年时代

峻青,学名孙儒杰、原名孙俊卿。1923 年3 月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县郭城乡西楼子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20 世纪80 年代,峻青写了一组童年回忆文章:《风雪》《看斗》《打更》《风林》《狠虎》《探监》《开蒙》《看瓜》《偷读》,首次向人们详细地披露了自己充满苦难的童年。他回忆当时家里很穷,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每到青黄不接的春天,他就要和弟弟妹妹整天挎着篓子到山野里去挖野菜、搂树叶。

峻青曾说,他的儿童时代,是在黑暗和光明中度过的。

在10 岁那年,他目睹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城里的官兵押解共产党人,在半路上遭到红枪会的拦击。官兵的武器是精良的,骑在马上用猛烈的火力射击;农民们则毫无惧色,端着长矛就往前冲。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便又像潮水般涌上来,踏着尸体继续向前。小小年纪的峻青简直被这壮烈的场面吓呆了。“犯人”们终于被解救了出来。当晚,大家都在讲述英雄的壮举。峻青也就由此而渐渐地懂得了什么叫传奇性,传奇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一天晚上,峻青替他父亲打更,正碰到官兵捉走了共产党员大殿。大殿是一个为人和善、淳朴老实的庄稼汉,平时话语不多,老是笑眯眯的。每次他看到峻青在井台上挑水,总是会过来帮忙;看到峻青在山上拾草,他也总是把草篓子抢背回去。大殿对村里其他的孩子也是充满爱心的。这样的好人,却被官兵捉去了。峻青感到无比难过,眼泪不禁掉了下来。同时,他又明白了一件事:共产党员,都是这么好的人!

后来在野外帮忙看瓜时,他又碰到一个从海阳城监狱跑出来的革命者。出于正义感,小峻青给了那人瓜果、苞米饼和看瓜人用来防身的一把土造手枪。那人高兴地说:“你是个好孩子,我将来会报答你的。”说到这,那人仰起头来,望着月色迷蒙的远方,一字一句地说:“蛟龙入海,猛虎归山,我非闹它个天翻地覆不可。从今以后,这胶东地面上,他们就别想睡个安稳觉了。不出一百天,你准会听到我的信儿的。只要你听说南海边出了什么事,那准是我干的。”

从那以后,在峻青那幼小的胸膛里,就常常情不自禁地泛起一阵阵火辣辣的豪壮之情、激烈之情,并且时常朦朦胧胧地等待着。两个月后,一个消息风一样地传来:南海上的盐局子被人打开了,盐狗子被打死了几个,几十条枪也被缴走了。那伙人全拿着大刀,只有带头的那人拿的是一把土造手枪……

那个瓜田之夜,给峻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懂得了许多的东西。

投入大熔炉的锻炼

抗日烽火,燃遍了华北大地,燃遍了胶东半岛。从小就有正义感的峻青,自然也加入了八路军队伍,成为了一名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战士。

八路军的队伍,有着良好的学习传统。不管工作怎样繁忙,战斗怎样紧张,峻青每天早晨两小时的读书学习是雷打不动的。环境虽然艰苦,但书籍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差不多都有个流动的图书资料室。在这样一所大学校里,峻青精神的振奋,自不待说;生活环境,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手,拿起了枪杆、笔杆。因此,他开始有计划地学习。从6 岁起进私塾攻读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散文,打下了较为深厚的旧学基础;如今在革命队伍中,他又阅读了大量的新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更接触到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迅速地提高和扩展了新的文化视野。除了和大家一起研读上级布置的学习文件外,他还努力自修,广泛地涉猎各种书籍。例如历史、哲学、逻辑学、美学、政治经济学,等等,但他兴趣最大的还是文学。

从参加革命队伍后,峻青就一直身处环境非常艰苦、斗争非常激烈的前线、敌后和敌我边沿地区。他在海莱边区做过教育和民运工作,也在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当过前线记者,更在敌后干过武工队,曾任队长。频繁而紧张的战斗生活、激烈的敌我冲突、英雄们前仆后继的壮烈行为与献身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峻青,使他萌发了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把在战斗中的所见所闻、亲身感受,记载下来,传诵开去。于是,他就想到了文学这个武器。

那个时候,《静静的顿河》《铁流》《毁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文学作品,就使峻青感到特别亲切,因为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他实际所经历的生活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潍河两岸建立人民政权的残酷斗争,并不逊于顿河流域;高加索深夜里的枪声犬吠,也使人想起海莱山区五龙河畔的狂风暴雨。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峻青总是禁不住要生发许多联想,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这种创作冲动是如此之巨大,使他坐立不安、日夜不宁。因此,当震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马石山惨案”发生后,他当即写作《马石山上》。在五十多年后,峻青的脑海中仍然能清晰地映现出当年马石山上的一幕幕情景。

1945 年6 月,日暮途穷的日本侵略军在海阳南部的盆子山区进行“扫荡”。激烈的战斗进行了105 天。峻青自始至终参加了这次反清剿斗争。他不但为报社完成前线的采访和报道任务,而且还和胶东武装部的王宴同志在前线的山头上创办了一份油印小报《前线快报》,及时地传播胜利消息,总结斗争经验,赞誉在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这一段经历,给峻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次年3 月,他趁在莱阳城休整的机会,创作了报告文学《女英雄孙玉敏》。

1945 年冬,峻青在胶济前线

在整个40 年代,峻青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在战争的空隙间,他写成了未刊稿《风雪之夜》剧本,又陆续写出《黎明之战》《减租后》《张修的转变》《血衣》《水落石出》等短篇小说,还写了《小侦察员》《罪恶的魔影》《胶济线上》《李家埠在战斗》《爆炸远征队》《云安》等大量的文艺通讯、人物特写和报告文学。他还开始写作反映海阳反清剿斗争的长篇小说《海阳前线》,但只写了十几万字,书稿就在昌南的一次特务暴动袭击中被劫去了。峻青也险遭毒手,幸在群众的掩护下突围。

激情写就英雄颂歌

1948 年春,峻青离开胶东故乡,随军南下,转战中原,直至去湘桂边境剿匪和土改,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1949 年5 月,峻青随部队进入汉口。进入大城市后,环境安定了,接触到的书籍更多了,见闻也更广了,因而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也就更强烈了。

峻青觉得作为一个目击者,有责任把伟大的革命斗争、动人的英雄业绩,用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他们的祖国曾经走过怎样的艰难道路的,他们的先辈曾经怎样英勇斗争;不如此,他就觉得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对不起那些牺牲了的和依然活着的英雄们。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峻青在异常繁忙的工作空隙中,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出《烽火山上的故事》,并重新改写和出版了《马石山上》和《女英雄孙玉敏》。他没有想到,这样的业余创作却遭到一些非议和指责: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影响了正常业务工作”。峻青深深地感到业余创作处境的艰难,幸好党组织给了峻青支持和鼓励,在他遇到困难时伸出了温暖的双手,把他从新闻部门的行政岗位,调动到了文学部门去从事专业创作。从此以后,峻青才算正式地进入文学队伍,成为文学战线上的一名士兵。1952 年,峻青参加了全国文协组织的第二批作家下厂、下乡、下部队的活动。这个活动,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于黑丁、李季、严文井、秦兆阳等同志,给了峻青热情的帮助。峻青曾说,如果当时没有他们和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自己的艺术生命说不定会夭折。为此,他一直深深地感激着他们。

参加这次活动的二十多位作家在北京集中学习了一个多月以后,各自制定了创作规划,然后便分头奔赴各条战线,陆续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峻青在制定创作规划时,表上填的是要完成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地区武装斗争的长篇小说,名字叫作《战斗的乡村》(此后改名为《决战》)。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必须到山东去补充生活、搜集资料。为此,峻青要求从中南调动到华东,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1952 年年底,峻青来到华东文联,成为驻会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1953 年,峻青回到了阔别五年之久的胶东故乡。怀着久别重逢的兴奋心情,他走遍了潍河两岸和海莱山区的一个又一个村庄,拜访了许多经常思量的乡亲和朋友。出发时正值阳春三月,昌潍大地上桃花开得火红一片;等到了海莱已是暮秋季节,那经霜的红叶像一片烈火,染红了山野。这一切,都使峻青想起了往日的烽火、烈士的碧血。自然,此时他也想到了作家的责任:“作为一个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革命斗争的文学工作者,是应该义不容辞地把革命斗争生活深刻而生动地再现出来,去鼓舞和教育那些在新的生活中大步前进的人们,让青少年知道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人们应该时刻想到那些为创造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而付出了宝贵生命的先烈们,他们是如何的伟大、如何的崇高。人们更应该学习他们的崇高的品质、伟大的情怀和美丽的心灵。人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来做人做事,来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感情和认识,峻青暂时推迟了长篇小说《决战》的创作,陆续写出了《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最后的报告》《变天》《老交通》《潍河上的春天》《桃李花开》等作品,先后集结为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于1955 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报告》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

峻青:《马石山上》《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

正当峻青准备投入长篇小说写作的时候,组织上决定让他负责上海文联和作协的党组工作。这样一来,创作就不得不暂时放下来了。一直到1958 年以后,他才又重新拿起笔来。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收获》文学双月刊的创办。《收获》1957 年7 月创刊,在这一时期是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刊物,编辑委员会包括了全国的作家在内,是当代中国首创的大型文学期刊,主编巴金、靳以,编委冰心、刘白羽、艾青、陈白尘、周而复、罗荪、柯灵、郑振铎、峻青、曹禺,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辑部设北京、上海两处,16开、318页,装帧设计是钱君匋。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在1959年前后,峻青又以不可遏制的情思,奉献出了《山鹰》《丹崖白雪》《交通站的故事》《海燕》《三伏马天武》等作品,并集结为短篇小说集《海燕》,由作家书店于1961 年出版。

50 年代的峻青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黎明的河边》等力作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评论界因其深邃的悲剧内涵、丰厚的精神力量、独特的人物形象、鲜明的艺术风格而投入了空前的关注。这些小说确立了峻青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盾先生在其著名的《读书杂记》中评论了多位作家的多部作品,他在文章开头,首先就评论了峻青的作品。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峻青文学地位的必然体现。

明亮色彩的散文创作

进入60 年代,峻青的创作为之一变。他一鼓作气写下了一组以胶东大地和胶东人民为描写对象的散文,这就是后来收集在《秋色赋》第一辑中的作品:《秋色赋》《傲霜篇》《壮志篇》《瑞雪图》《乡音》《故乡杂忆》《火光》《火把赞》《在英雄的村庄里》《记威海》《不尽巨涛滚滚来》《夜宿灵山》《烟墩》《海娘娘》《海滨仲夏夜》《在干旱的日子里》。

1962 年,峻青回到家乡,住了一段时间,亲眼看到故乡的人们在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的斗争中,表现出一种动人的英雄气概,创造出惊人的斗争业绩,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把故乡的崭新面貌用文学的形式迅速地反映出来,让更多的人得到鼓舞、受到教育。

作家为什么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突发式写出这样一组作品呢?峻青是这样回答的:

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的确是严重的。它使某些人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个别的甚至还有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困难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到了老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大约在春三月的时候,我回到了家乡。我看到的是一幅非常感人的场面,正如我先前所预料的那样,老革命根据地人民在困难面前丝毫没有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他们以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艰苦奋斗、克服困难。我在家乡走了很多地方,到处可以看到这种斗志、这种精神……人民的顽强精神感动了我。《秋色赋》就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的。

——《峻青谈创作》

峻青此时转向散文创作,也与他几年前的欧洲之行有关。那时,他以小说家的身份出访东欧。异域的风光、情绪的激动,诱发了作家的灵感,他便以最能抒发情感的散文形式,先后写出了24 篇散文,集结为《欧行书简》,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于1956 年出版。这是峻青创作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

峻青这一时期带有明亮色彩的散文《秋色赋》《瑞雪图》《海滨仲夏夜》等,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好评。这些散文,以其深沉的思想、高昂的调子、充沛的诗情、流畅的文笔,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内容上看,作品大量涉及过去的生活,往往把现实和过去连接在一起,显示了革命的一贯性。

“久违黄鹂声”

“文革”结束后,文艺园地重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和《秋色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他也开始了长篇小说《海啸》的写作。这部作品的内容是反映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昌潍根据地遭到了一次特大的天灾——海啸的侵袭,根据地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为战胜这一灾害而进行了一场英勇卓绝的斗争。这部作品在“文革”前,峻青已写出了十几万字,都被没收了。这次的重写,峻青是在经过了动荡岁月、有了新的感受和新的激情而进行的。尤其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峻青情不自禁地回忆起1942 年大海啸的情景:严重的天灾,几乎毁灭了整个的昌潍根据地。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忍受着巨大的创伤,以惊人的英雄气概和无比的勇气与毅力,来克服并战胜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灾难。因此,峻青就选择了海啸这个题材,决定针对现实,以新的思想、角度来创作这部作品。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人们思想上的灾害。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只要信念不动摇,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人们的坚强意志、英雄行为和友爱团结,正是战胜困难、医治创伤的有力保证。《海啸》这一特定的环境,恰好表现了这样的主题思想。

《海啸》全书52 万字,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81 年出版。小说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天津、上海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黑龙江等不少省、市广播电台连续广播。

在创作《海啸》的同时,峻青还做了一件对中国文坛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发起和创办《文学报》。

1980 年7 月25 日,峻青在北戴河西山宾馆写下散文《久违黄鹂声》。作者从久违的黄鹂声入手,追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晚会:在新凤霞夫妇居住的阳台上,没有舞台、没有伴奏、没有化妆,在此休养的文艺家们却争着登台表演。最引人注目的节目是萧家班的演出:萧军、王德芬各唱了一段京剧,女儿小耘来了段东北“二人转”。发起和组织这次晚会的吴家班,不但节目精彩,而且发人深思,吴祖光说了一段相声,新凤霞唱了一段又一段。著名老戏剧家熊佛西的夫人叶子、严文井的夫人康志强等人,都放声歌唱。

峻青:《海啸》

这天夜里,峻青无法入睡。第二天早上当黄鹂声把他从梦中叫醒的时候,他联想起那久违的黄鹂声,正是这多少年来消失在艺坛上的新凤霞等许多为人民所喜爱的名演员、名作家的声音。

由此得到启发,峻青萌发了办《文学报》的念头。他想让那可爱的“黄鹂声”在文坛鸣叫,为中国文学事业的复兴和繁荣摇旗呐喊、鸣锣开道。

峻青在忆及《文学报》创办时对笔者说:“《文学报》完全是在上海市委和陈沂同志的积极支持下办起来的。陈沂同志不但在对办报的方针政策等原则问题上给我们以及时的指导、对每期的大样都要亲自把关审阅批示,而且在一些行政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困难方面,也都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帮助。如初创时期报社经济困难,借住空军招待所,房租无力支付。陈沂同志亲自出面向空军方面打招呼,免了一笔为数不少的开支。此类事例还有很多。事实正如陈沂同志在纪念《文学报》出版千期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文学报》的创办,不是哪一个人、哪几个人的功劳,而是依靠组织、依靠群众的结果。’”

2013 年,本文作者与峻青先生(右)在峻青先生家中合影

进入80 年代,峻青出版了散文集《雄关赋》(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散文集《沧海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和《三峡赋》(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 年版)。“三赋”共收集了79 篇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明他的散文创作跨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90 年代,峻青又奉献出思想性、艺术性都日臻炉火纯青的散文集《梅魂》,由花山文艺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在90 年代中期,有两部丛书收入了峻青的散文、短篇小说多篇代表作:由徐柏容、郑法清主编的《百花散文书系》,收入孙珞珈编《峻青散文选集》。此书选入峻青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22 篇,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于1995 年出版;由刘白羽主编的《共和国短篇小说经典》,收入峻青自己编辑的《峻青小说选》。此书收入了作者在50 年代和60 年代初所发表的优秀短篇小说。刘白羽认为这些小说“堪称共和国诞生后不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此书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于1996 年出版。

晚年的峻青再一次强调了他对“文学”的美学追求:

没有崇高理想的民族,没有为着实现崇高理想和正义事业而奋不顾身顽强奋斗的伟大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的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祖国之所以能历万劫而不灭始终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由于我们有着几千年来在困难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充分体现着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先贤们,诸如屈原、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孙中山等以及现代的许许多多优秀人物和无数英雄儿女舍生取义英勇奋斗的结果。他们的身上,无不具有以上所说那种至高无上的美,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做人的楷模、处事的榜样。

峻青先生赠予本文作者的《峻青文集》及书信

正是怀着这样的认识和情感,不论是在战争年代或者是在和平的环境中,都有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冲动和责任感,在冲击着我,督促着我,鞭策着我,拿起笔来……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在商业化狂热浪潮汹涌冲击下,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猖狂泛滥,出版、文学领域出现这样那样众所周知的种种情况之际,我依然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我经常以这个十分简单的道理提醒、勉励自己和我的儿孙们,就是为了不要忘却,不要忘却历史,不要忘却祖先,不要忘却祖先们的崇高行为和光辉思想,也不要忘却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做人的准则。

——《峻青小说选·自序》

峻青的情怀,坦荡无遗!

2019 年8 月19 日,峻青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不幸逝世。2023 年是峻青先生诞辰百年,特撰此文怀念与致敬。

猜你喜欢

散文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如诗如画》创作谈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