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健身操舞专题培训的“学、研、创、用”一体化模式及价值

2024-01-15饶子龙韩金妍张庆新孙海燕班建龙

体育教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课间体育教师动作

文/ 饶子龙 韩金妍 张庆新 孙海燕 班建龙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由于健身操舞的训练价值和训练内容及训练的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体育教师健身操舞概念比较模糊,教材资源不够丰富,知识理论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都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北京教育学院“小学体育健身操舞专题培训”以问题为导向,从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相关主题研究,帮助小学体育教师解决健身操舞教学和创编过程中的难题及提供应对策略。

一、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培训模式的目标定位

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培主要定位在体育教师对于健身操舞动作元素发展、核心动作的归纳整理,找寻动作动律共性及分类。教师可通过创编方法的整理,分析动作组合方式,研究健身操舞的音乐选择与段落创编,研究关节运动规律与过程性动作的转换及整体动作连接方法,总结健身操舞组合方法和编排技法。开发符合体育课程需要的健身操舞内容,分别对应小学生室内外活动及家庭单一体能健身操舞内容,丰富健身操舞资源。在体育教学中,将学创的技能、技法应用在课堂实践中。

二、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培训模式框架

培训采用“学、研、创、用”一体化,是一种结合学习、研究和创新的培训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研究,挖掘创新的可能性,并通过实践探索,实现学以致用,旨在提高体育教师的健美操和民族舞蹈技能,并结合运动康复医学知识,创编出符合身体发育和成长需要的健康健身操舞内容。这种培训模式不仅注重体育教师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掌握,还关注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培养其成为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研究、创编等环节的实施,培养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同时,这种培训模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选择,满足他们多元化的发展需求。

(一)培训课程结构

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培训课程体系分为四大类:动作元素类课程、理论研究类课程、创编技法类课程及实践应用类课程。

1.动作元素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健身操舞的基本动作和元素,包括身体各部位的专门训练、动作组合、步法等。通过学习这类课程,体育教师可以掌握健身操舞的基本技能和动作规范,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理论研究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健身操舞的理论知识,包括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健身方法学等。通过学习这类课程,体育教师可以了解健身操舞对人体健康和锻炼效果的影响,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原则,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创编技法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健身操舞的创编技巧和方法,包括音乐与动作的配合、动作的编排和变化等。通过学习这类课程,体育教师可以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主题、场合和学生需求进行健身操舞的创编,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编导水平。

4.实践应用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涉及健身操舞的实际应用,包括教学技巧、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等。通过学习这类课程,体育教师可以掌握如何有效地教授健身操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可以学会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适合不同人群的健身操舞课程。

(二)培训的四个阶段

体育教师通过民族舞蹈基本动律的学习,基本掌握民族舞蹈的动作结合健美操基本步伐与律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健身操舞内容。再通过对风格性动作的体验,区分舞蹈与健美操的动作属性与特点,使健身操舞更具有舞蹈之美。结合运动康复医学中运动量和运动规律及简单动作对于身体康复的干预研究,创编出符合身体发育及成长需要且有益健康的健身操舞内容(图1、图2)。

图1 健身操舞培训结构

图2 健身操舞培训阶段图

1.学习阶段

在“学”阶段,培训应注重体育教师对民族舞蹈和健美操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基本动律、动作要领、技术技巧等方面。同时,还应让体育教师了解中国特色的民族舞蹈文化和风格性动作的特点,以更好地将其融入健身操舞的创编中。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如课堂讲解、示范教学、视频分析、小组讨论等,以帮助体育教师全面掌握民族舞蹈和健美操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具体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学习民族舞蹈的基本元素,如:藏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等民族舞蹈的核心动律和基本动作元素,使体育教师轻松掌握动作核心要领,并通过风格性体验,了解民族舞蹈的风格与美感特征。

(2)学习舞蹈创编的基本技能,从动作空间的变化、角度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动作的组合方式、动作的连接方式及动作的拆分及重新组合的方式,举一反三地进行动作的创编及组合套路的创编。基本掌握创编的技巧与技能,可以将创编的方法实际应用在健身操舞的创编上以及课程开发与授课技能提升等方面。

(3)学习运动康复医学内容,比如:运动康复医学、生物力学、肌动学等,掌握肌肉和关节运动的规律,运动过程中动作的发力方式、青少年脊柱侧弯的问题发现与判断,足、膝、踝等关节的内扣与外翻的问题发现与判断,运动风险的规避与应急等。

2.研究阶段

研究是发展的必经之路,体育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应通过平时的科研教育、课程教学以及课外科研实践等活动,培养教师科研意识与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收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加以培养与提高[1]。在“研”阶段,培训关注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让体育教师参与研究活动,探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规律,以及简单动作对于身体健康的干预效果。这有助于体育教师更好地理解健身操舞的创编原则和方法,并为后续的创编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同时,通过研究阶段的实践,还可以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动作发展的方法,比如:基本动作如何进行变化和发展。

(2)研究动作连接的方法,比如:动作与动作之间如何进行转化。

(3)研究运动的规律:比如:动作如何发力,如何通过动作进行健康干预,提高运动能力。

3.创编阶段

在“创”阶段,培训注重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体育教师需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创意思维,创编出符合身体发育、及成长需要且有益健康的健身操舞内容。在这一阶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小组讨论、实践演练、观摩评价等,以帮助体育教师更好地完成创编工作。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专家进行指导或评估,以提高创编质量和效果。

具体创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创编具有美感的健身操舞,要有健身属性且具备美感,充分体现体育和美育融合的特性,让教师掌握其创编的逻辑与价值。

(2)创编出具有效果的健身操舞,针对青少年体能,对青少年的柔韧、协调、力量、耐力、灵敏等方面进行干预,并在健身操舞中得到充分体现。

(3)创编出有益健康的健身操舞,比如:针对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创编民族护脊操舞。

4. 应用阶段

通过“学、研、创、用”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教师将所学、所研、所创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其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选择,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求和发展需求。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教学展示、比赛交流等,以检验和展示体育教师的创编成果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反馈和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和反思,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

具体应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1)应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专项技能的教授,结合主体教学内容,侧重专项特点,创编开始部分的热身操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针对足球专项,创编训练下肢力量和速度的足球体能操舞;针对篮球专项,创编主要训练上肢力量和灵敏的篮球体能操舞等。

(2)应用在校园大课间活动中。教师可应用所学内容,从校园文化切入,也可按照季节分类,亦可按照促进学生体能等方面,创编校园特大课间活动内容。比如:校园四季操舞、民族特色健身操舞、24节气健身操舞、特色校园文化健身操舞等。

(3)应用在课间十分钟。受天气影响,或者学校场地局限,教师可将所学内容,实际应用在课间活动,创编课间微运动,让学生在课间十分钟同样可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比如:课桌操、课间微运动之手臂健身操舞、课间微运动之护脊操舞等。

这种培训模式在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培训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学习,学员可以掌握健身操舞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同时通过研究,深入理解健身操舞的体育美学特征和美育价值。最后,通过创编,学员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创作成果,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创编能力,为学生学习创编更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健身操舞内容。通过实践应用,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分享经验和成果,提升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培训中,对于体育美育融合的理论探索

健身操舞除了具有体育美学特征外,健身操舞还具有美育价值。此外,健身操舞还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因为它是一种全球性的运动和艺术形式。这种美育价值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专题培训后,体育教师对体育美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开展健身操舞教学的同时,也会着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美感、想象力和表现力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体验美、感受美、表达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并厘清体育美育融合的方法和规律,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健身操舞等活动中,通过这种融合教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体育教师参与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培训价值

通过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专题培训,提升体育教师艺术素养,储备运动医学相关知识,让健身操舞这项运动更具备科学性、训练性、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和艺术性。同时,对促进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也很重要,为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专题培训,提升体育教师艺术素养,储备运动医学相关知识,让健身操舞这项运动更具备科学性、训练性、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和艺术性。通过评估和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帮助青少年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等问题。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在欢乐的音乐律动中动起来、乐起来、美起来,自信地表达出来。

(一)健身操舞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通过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专题培训,体育教师可以创编体育课开始和结束部分。通过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和欢快的音乐,可以唤醒学生的身体,让他们进入运动状态,为后续的体育活动做好准备。而在结束部分,健身操舞的创编则可以帮助学生逐渐恢复体力,放松身心。通过一些轻柔、舒缓的动作和音乐,让学生从激烈的运动状态中逐渐平静下来,调整呼吸,放松肌肉,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运动的乐趣,增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健身操舞在校园大课间及室内运动等领域中实践与应用价值

通过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操舞“学、研、创、用”一体化专题培训,体育教师将健身操舞引入到校园大课间的健身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活动内容,提高参与度,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参与者的身体协调性与节奏感。进一步提升广播操、室内操等健身方法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提高运动效果。通过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的健身操舞创编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集体操的训练和表演。

五、结语

总之,通过“学、研、创、用”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艺术综合素养及实践与创新能力。当然,在培训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健身操舞的分类问题、培训内容和方法的优化等,需要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校体育美育的发展需求。同时,还需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拓展健身操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新时代学生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课间体育教师动作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动作描写要具体
快乐课间
课间10分钟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