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生命的甘露》教学进行创意实践活动
2024-01-15陈清清
陈清清
〔摘 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因其具有高度的便捷性、通用性和丰富性,已被当今教育界普遍接受。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丰富课堂教学资源。《生命的甘露》是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的第十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本文从准确拟定教学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创意实践活动及开展多元评价进行论述,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美术;信息技术;创意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4 052-054
一、确定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做出明确的要求,课堂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要从传统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融合者。美术教师要积极借助集体备课、教研等多种形式,研读新课程标准,理解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并根据班级学生具体学情和课时安排,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明确重点以及难点。绘画是美术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主要的实践措施,但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绘画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美术学习体验。
在《生命的甘露》一课中,教材为教师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第一,让学生了解水的重要性,所有的生命都离不开水。第二,让学生了解水形成雨的过程,学生需要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下雨的场景。第三,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意识,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并制作招贴画。生活中的雨景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招贴画这种形式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教师要将招贴画的制作确定为教学重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招贴画设计大赛,通过招贴画来宣传、呼吁人们珍惜和爱护水资源。但招贴画的内容十分宽泛,如招贴画的种类、作用、设计方法等,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后还要进行设計。为了在40分钟有效的时间内完成以上内容的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梳理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淆点,保证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充分且合理。教师的讲解时间可以控制在20分钟以内,其余时间留给学生探索和实践。在关注学生、关注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确定第一课时的目标为进一步认识水对生命的重要性,了解招贴画的设计意义及作用,学习一些设计方法,以废旧物品为制作材料,完成一张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招贴画的设计稿。第二课时再进行制作。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让教师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在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注重课堂教学过程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为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匮乏,增强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教师在网上查阅和搜集了一些关于缺水和水污染的数据,并用生动的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成了一分多钟的幻灯片。学生对这些数据不禁感到惊叹,被干旱缺水、污水横流、鱼类死亡、人们因缺水而在贫困中挣扎的图片深深震撼,随着画面的变换,学生时而吃惊、时而感叹、时而愤怒或悲伤,情绪的起伏和内心的变化,都能从他们的表情看到。正是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短短一分钟内,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使他们意识到水对生命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甘露!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动机,还能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图文并茂、声像兼备,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并多维度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探究新知环节,针对学生初次接触招贴画的现实状况,教师可采用“PPT课件展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层层递进,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逐步了解公益招贴画的定义,招贴画要有正确鲜明的主题内容,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丰富的创意构思,以及合理设计公益招贴的五个要素:标题、标语、文案、随文和图形。
“设计·应用”领域的美术课例,学生创作环节完成得是否出色,不但可以考核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还是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依据。在指导学生创作环节,教师可以先以作品公益招贴画《节约用水,保护资源》为例,引导学生掌握公益招贴画的创作过程:确定主题、绘制草图、确定画面、创作完成。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集思广益,集体创作一幅公益招贴作品。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解决每个步骤出现的难题。如,在绘制草图环节,要引导学生紧扣主题,借鉴优秀作品,选择最佳图形,合理设计文字,巧妙搭配色彩,融合自己的创意,确定呈现方式,为设计完成公益招贴作品做好充足准备。
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公益招贴画首先要具备独创性,其次要能够在画面中展现出鲜明的个性,还要凸显设计者的公益精神。借助公益作品能够唤起整个社会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并产生正面引导效应。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招贴画时,可以从公益招贴画入手,简单介绍设计原则。
一是主题要鲜明。不同的公益招贴画表达不同的公益精神,且内容也有很明显的特征,表达的意思要非常明确,让欣赏者可以一目了然。通过招贴画把一项内容讲明白就是主题鲜明的原则。招贴画是要传达哪种精神,如教育、劝导或是警示,也要提前设计好,这样才能制作出成功的公益招贴画。
二是观点要正确。公益招贴画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商业性,服务于大众,主要目的是唤起社会公众的道德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塑造良好道德风尚,增强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意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招贴画时,可以有意识地传递一些法律知识或社会公德内容,让学生有选择地将其融入作品。
三是突出教育功能。公益招贴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征让学生设计出主题鲜明、观点正确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交流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然后将理性的说教转变成感性的说服,只有这样才能让众多观赏者了解作品、解读作品、接受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只有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也才能保证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达到最佳。
三、进行创意实践活动
在创意表现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素材图库中,进行招贴画构图的摆放训练,用希沃白板操作演示,对素材进行放大缩小、拖移摆动、旋转删除等方式完成构图练习,甚至用同一素材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尝试更多可能,运用所学的表现方法组织创意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70%的A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导学案中的科技知识链接或者自己知道的有关污水处理科技知识,在课中和课余时间完成与水资源相关的科学幻想招贴画;20%的B类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把教师所提示的科技与美术结合起来,展现自己的思维特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10%的C类学生与教材的要求相一致,但未能将科技元素融入招贴画创作。我们让学生相互对比,并说明创作理由,A类学生和B类学生均对科技与美术的融合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仿佛他们也是科学家一样,可以创造出新的东西,将整个思考的结果呈现在画面上,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他们认为,在画面中加入自己的元素,能使画面更具新意,最重要的是将自己思考反映在画面中,更能激励人们用科技的力量来改造水资源。C类学生想要创造一幅科学幻想的招贴画,只是在画面的组织上不知如何着手,缺少科技元素的表达,但也认为科学幻想的招贴画比普通的宣传画要更高级、更有趣。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会招贴画的图画和文字的内容要相关联,构图要合理,颜色要协调。学生在纸上创作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屏幕滚动播放优秀招贴画作品,点燃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创作,促进了探秘創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调动了学生美术创意实践的积极性。
四、开展多元评价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顺利完成作品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还要加入总结、评价的环节,以进一步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养成知识整合、问题探究的习惯,为将来的自主学习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做到评价标准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可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总评的形式,也可以从公益主题、创意形式、作品表现力等角度展开评价。
教师用希沃授课助手将学生作品投映到屏幕上,让学生互相欣赏作品,进行展示交流。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讲一讲自己作品公益主题是什么、有哪些创意、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引导小组成员评价别人的公益招贴画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运用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方式,既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还可以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
在学生互评环节,我们让学生走上讲台运用白板的贴纸工具贴一贴你认为设计最有创意的作品。在学生自评环节,我们让学生解读自己的作品。借助同龄人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实现博采众长的目的。学生的自评,可以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能力水平,而生生之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后续学习方向。教师在点评时应当尽可能地用赏识性、鼓励性的语气或眼光,对学生公益招贴画设计的内容、形式、色彩、构图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并寻找其闪光点,这样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点评语言也要幽默风趣且精练,要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真正让学生重视评价,把教师的评价映入脑海,记在心里,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注和鼓励,他们才能在作品中一展风采。教师从创作构思、画面整体效果、颜色搭配、美术字设计方面评价优秀作品,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情感目标:招贴画具有警示、教育、号召和激励等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最后还可以利用“学校公众号”对学生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家长参与其中,开展家校互动。这样,就能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在提高公益招贴的创意设计、思维能力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能身体力行地参与公益行动,做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五、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目前已经融入了不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科目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能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就能为学生营造更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且让教学的方式多元。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美术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文婧.探究信息技术助力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文渊(中学版),2021(10):4336.
[2]曹文晶.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J].文渊(小学版),2021(11):1503-1504.
[3]卢祯秋.深度融合高效创新:浅议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师,2021(10):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