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利用拓展性资源
2024-01-15柯金素
柯金素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通过不断开发利用拓展性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本文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利用拓展性资源的意义,并提出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开发利用拓展性资源的策略,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建议,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拓展性资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4 018-0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使小学科学课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开发,充分利用各种拓展性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拓展性资源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进而使他们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对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进行分析研究。
一、开发利用小学科学拓展性资源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拓展性资源,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并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拓展性资源进行开发和使用,有着如下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小学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拓展性资源,帮助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二)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很多内容,如物质成分、物质结构、能量转换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观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课本中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生对任何新的东西都会产生很强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利用拓展性资源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海洋中徜徉,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温度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家里的温度计来测量室温,然后将测量到的室温记录下来,再利用温度计的刻度进行测量,并将结果与室温记录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向学生展示自制的温度计,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温度计的刻度与室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温差越大,温度计测量出来的结果就会越准确。总的来说,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所有的扩展性资源都运用起来。合理地运用这些拓展性资源,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拓宽他们的思路,把他们所掌握的科技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科技。
二、小學科学拓展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相关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不断加大对小学科学课程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教育部门在教材内容方面做出调整和完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制订了不同的学习方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相关教育部门还积极开展科技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目前,很多学校虽然已经开设了小学科学课程,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同时,也存在教材内容难度大、趣味性差、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拓展性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此外,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拓展性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较多,教师想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就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合理选择和利用拓展性资源,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小学科学拓展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联系生活,有效拓展教学
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资源开发所需时间等因素,合理、科学地进行科学拓展性资源的开发,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拓展性资源的开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拓展性资源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拓展性资源中。
例如,在“家庭用电”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性资源的开发。比如,在“手电筒”这一节,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提到的手电筒的种类和用途结合起来,进行拓展性资源的开发。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参数的手电筒,在教学前,先让学生观察每个手电筒的不同之处,然后提问:“不同的参数会给手电筒带来怎样的不同?”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型号的手电筒具有怎样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手电筒的种类进行归纳,如手电筒、探照灯以及手电筒灯等。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型号的手电筒有哪些功能?不同型号的手电筒又有哪些不同的使用方法?如LED灯、强光手电灯、照明手电灯等。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总结这些不同型号的手电筒所具有的不同功能,使学生对课本提到的知识点有深入了解。之后的电路学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简单的电路学习之后,可以引入一些LED灯来作为课堂的拓展性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大家知道什么是LED灯吗?”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LED灯在生活中的用途,如汽车照明灯、信息显示屏、室内照明灯等等。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LED灯是一种可以发光的半导体器件,它的特点是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LED灯的不同型号和功能,使学生对LED灯的特点有一个深入了解。在讲解简单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节LED灯的实验课,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LED灯的工作原理,并让学生掌握LED灯的不同型号所具有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将拓展性资源与教材内容之间进行联系。在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结合课程内容来进行拓展性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学生对拓展性资源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地将拓展性资源与教材内容相联系。
(二)组织参观,拓宽学生视野
拓展性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科技馆、植物园、天文馆等场所。通过参观活动,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乐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并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在相关场馆参观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参观的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感受古今中外文物的魅力。博物馆是时代的缩影,它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高科技手段再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通过参观博物馆,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所积累的科技知识、文化和艺术成果,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可以请专业的解说员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欣赏文物,并了解它们的相关知识。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记录参观的过程,并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来加深学生对博物馆的了解。在参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文物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让学生充分感受科技的神奇与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科技馆中的一些生动有趣的展品,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时,教师可以结合一些有趣的展品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参观科技馆,学生可以感受到科学的神奇与魅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學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对科学的重视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组织与引导工作,充分开发利用拓展性资源,让学生通过参观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优化指导,改进教学方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拓展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拓展性资源来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拓展性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拓展性资源的运用可以为教学带来趣味化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拓展性资源,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趣味性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科学知识呈现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并丰富科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一些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科学知识。例如,在小学科学课《植物的生活》一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植物生长的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植物生长过程的视频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将科学知识讲授给学生。例如,在《声音》这节课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声音小游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发声组”,另一组为“受声组”。两组学生分别在管道、水、木头这三种物质的两头,“发声组”在一头通过敲击或者其他的形式传播声音,“受声组”在另一头接收声音,教师则在旁边帮助学生控制外界因素,减少环境的影响,从而让游戏更加顺利地进行,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利用拓展性资源进行教学。比如,在《物体的运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分组,然后让学生围绕“小球的运动”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并且在组内通过不断实验,印证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中,在旁边进行简单指导,也可以适当地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教育应成为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环节。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小学科学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根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利用拓展性资源,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文系莆田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基地校专项课题“开发利用小学科学拓展性资源的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PTJYKT22003】
参考文献
[1]马燕.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80.
[2]张萍.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
[3]林凯浩.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