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禧三年滑州河决与治理探析
2024-01-14黄明阳
黄明阳
在与黄河的相处中,黄河流域的民众受到黄河恩泽的同时,也承受了黄河泛滥带来的痛苦。北宋滑州城北临黄河,此段黄河西北岸有黎阳山,南岸有白马、天台等山,河势险隘,且河流出山后所流经地段土质疏松,黄河多在此段决口。加之五代时,出于军事目的,多次人为决口,导致滑州河段在北宋初期决口频繁。在北宋黄河先后7次较大的决溢和改道中,6次均在澶、滑地区。北宋初期黄河所行京东故道,自五代以来疏于管理,逐渐失去行洪能力。虽经过北宋初年多次治理,决口的风险仍不断上升,最终导致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黄河在滑州段多处决口。
一、天禧三年至天圣五年堵口始末
天禧三年(1019年)堵口“成功”与天禧四年(1020年)再度决口。天禧三年(1019年)六月,黄河滑州河段两次决口。黄河泛道古汴水、古清水,向南方漫流,夺淮入海,导致32个州郡受灾。朝廷于当年十月开始大规模塞河。经过几个月的治理,于天禧四年(1020年)二月塞河成功。由于决口堵塞不够彻底,天禧三年(1019年)的堵口没通过夏季丰水期的考验。天禧四年(1020年)六月大雨,黄河再次在滑州城西北天台山下决口,洪水一直持续到次年正月,危害更甚从前。连年的修河征调使京东、河北地区民众已不堪重负。于是朝廷采取了维持现有堤岸,逐年积累物料,待丰年进行再堵口的方案。此后几年,朝廷致力于减轻水患与安抚受灾地区。如在滑州知州陈尧佐的领导下,于天禧五年(1021年)五月成功开凿减水河,达到了浚旧河、开支流、分水势、护州城的效果。流离在外的滑州民众回归故土,为纪念陈尧佐对滑州水患治理所作的贡献,当地民众将他领导修建的遥堤称为“陈公堤”。
天圣元年(1023年)仓促堵口,塞河未成功。天禧四年(1020年)河决后,直到仁宗即位才再次讨论修河。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任命参知政事鲁宗道总领修河事宜,其不顾李渭、张君平与孙冲三位水利官员反对,坚持于汛期开展堵口工程。在没有论证方案可行性的前提下,即于盛夏开始塞河工程,导致大量修河工人与士兵渴死,未能堵口成功。此次修河策略定下后,在修河过程中又紧急征调物料。从物料征发的仓促与急迫可见这次黄河堵口工程是一次未经周密部署的仓促行动。结合天禧四年(1020年)后受灾地区民力未苏与天圣元年(1023年)八月监察御史鞠咏批评朝廷崇拜所谓“芝草”祥瑞,认为“陛下新即位,河决未塞,霖雨害稼,宜思所以应灾变”,可知黄河多年未平,引发朝臣的擔忧。加之这是宋仁宗即位后改元第一年,是刘太后垂帘体制的开端,需要有所作为来展现天子的圣明。这么看,这次失败的塞河工程,更像一场因为舆论压力提前开始的仓促行动。
天圣五年(1027年)堵口成功。天圣二年(1024年)是一个丰年,朝廷再次决定修河,并于九月开始塞河工程。此次修河准备时间长,各方面预备周全。朝廷用三年征集物料的同时,又对滑州下游黄河堤岸进行维护,为承载河水回流做准备。同时,此次修河是在朝廷严密监督下完成。朝廷时刻监督着修河的进展,要求每5天报告一次修河进展。并吸取之前塞河失败的教训,加强了对丁夫的抚恤,主动关注修河役卒的健康状况。为鼓舞士气,朝廷承诺参与修河的士兵与工人,在堵口成功后可加入禁军。天圣五年(1027年)十月丙申,终于将决口堵上。滑州上报修河成功,这天本是旬休,为表庆贺,仁宗与太后特御承明殿,召集群臣庆贺,并举行盛大的庆典与封赏。至此,滑州天台河决堵口成功,朝廷将新修埽命名为“天台埽”。
二、滑州决口与塞河之影响
其一,连年修河物料征集与各种灾害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压力。知滑州寇瑊言:“病民者特刍藁耳。”修河物料主要由河患发生地及周边地区的民众负担。由于官府督迫峻急,每开展一次堵口工程,都是对民众的一次沉重的剥削。加之北宋前期在黄河工料检计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但据官吏所见,增卑培薄”,有些官员随意扩大物料征集范围,加重民众负担。同时,为保证修河质量,朝廷多次下令严禁在修河工程中节省物料,导致修河所征集物料远超实际所需,以致天禧五年(1021年)磁州(治今河北磁县)百姓张熙载多次假扮成修河官员“黄河都部署”,在黄河沿线到处诈骗,征收民众粮草。若非当时修河苛征已成常态,绝不会给其留下诈骗机会。
其二,滑州社会各方面遭受河决破坏。近10年的水灾,破坏了受灾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经济、交通等各方面遭受重大打击,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洪水导致土地盐碱化、农作物减产、牧草不生。故原属滑州的牧监“灵昌监”被迫裁撤。郓州遭受洪水后,其畜牧业受影响,郓州“东平监”亦于天禧五年 (1021年)废监。滑州本是北宋京师的北方门户,是北宋与辽朝通使中的重要一站。《涑水记闻》记载“昔天圣初,河决白马东南……且横贯韦城,断北使往还之路”。此次滑州决口多年,京东路一带成为一片泽国,使滑州与其他地域交通受阻,通使必经之地被河水分割。由于常年河决导致滑州“市肆寂寥,地土沙薄,河上差科频数,民力凋敝”,朝廷于熙宁五年(1072年)将滑州裁撤,并入开封府。
其三,河决累年,河议成为一种政治手段。黄河决口引发了借用灾害弹劾相关官员的风气。河决堵口,大兴力役,道殍相望,谏官刘烨请求策免宰相,以应天变,矛头直指寇准、丁谓。天禧四年(1020年)四月,光禄寺丞谢绛建议将德运改为土德的建议被否决,谢绛认为是宋真宗没有承认宋朝德运为土德,故而引发河决。刘太后垂帘听政延续了宋真宗时期的“太平”认知,黄河连年决口加之各种灾害,则提供了抨击真宗时候“太平”意识形态的契机。例如,天圣元年(1023年)八月即以河决为由,批评崇拜祥瑞。天圣五年(1027年)七月以“灾异数见”为借口阻止了刘太后加尊号。天圣五年(1027年)九月太常博士、秘阁校理、国史院编修官谢绛引用《洪范》等篇中观点,认为黄河决坏滑州,加之天圣年间水旱、蝗灾等灾害频现,这些都是天谴的征兆,并以此批评时政。
三、天禧三年至天圣五年滑州堵口评价
总之,此次滑州河决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经过9年努力,前后三次大规模堵口,滑州段黄河决口于天圣五年(1027年)堵口成功。同时在修河过程中,对滑州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终结了自唐五代以来滑州屡屡决口的历史,使得此后滑州河段不再受河决侵扰。在9年的堵口工程中,在开凿减水河、物料筹措与管理、修河方案的论证等方面,为后来治河工程的开展留下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其一,此次修河中,分别于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天禧五年(1021年)两次开凿减水河,及天圣五年(1027年)疏通滑州鱼池埽旧有减水河道。减水河的开凿起到分担河水流量、引导河水流向的作用。其二,黄河堵口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对堤岸的维护,防止了黄河在其他河段的决口,也保障了堵口后能承载河水。其三,严密的物料筹措与管理体系是修河成功的保障。此次修河物料通过军人砍伐、科配、折纳、入中、鼓励民众助献等多种方式收集,确保了修河物料的充足。设置专官分管修河物料,形成了严密的物料管理体系,确保了修河物料的供应。其四,修河方案的反复论证,是修河成功的关键。修河方案通常由熟悉水利的官员提出,再经与修河各方进行多次现场勘察与验证,最终才能形成可行的修河方案。
参考文献:
[1](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
[2](宋)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M].北京:中华书
[3]程有为.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利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宋)司马光撰;邓广铭,张希清点校.涑水记闻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