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治五年长垣创修土埝碑》考释

2024-01-14高梦瑶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长垣县长垣碑刻

高梦瑶

秦朝时,长垣始设县,垣即防御水患而筑的城墙。长垣因黄河而生,以县有垣得名。实际上,1855年铜瓦厢决口之后,黄河向北直冲长垣,长垣县遭受黄河改道、溃决、泛滥的影响,百姓生命、农田屋舍受到威胁。无奈之下,清政府在长垣县以修民埝开始治河。《同治五年长垣创修土埝碑》系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长垣县知县王兰广撰书,碑高240厘米,宽54厘米,碑额篆书“砥柱黄流”。长垣政协编写《长垣金石志》中进行收录,但是并没有对此碑刻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探究碑刻的产生背景,研究《同治五年长垣创修土埝碑》的碑文内容,探讨碑刻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一、碑刻的产生背景

1855年,黄河水连续猛涨,洪水满溢破堤,使得南流的黄河在兰考县北铜瓦厢决口,在长垣县分成两股,经濮阳境夺小清河奔济南入渤海,形成了今天长垣及山东境内的河势,结束了黄河南流的历史。铜瓦厢决口之时,一是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朝廷无暇顾及黄河大事;二是究竟是堵复决口、复归旧道,还是改行新道,维持现状,朝廷大臣也是意见不一。此外,“北岸干涸无黄河天险可守,逆捻北犯,路路可通”,张总愚等捻军正由河南至长垣县属之竹林口处,逼近河干,统治者利用黄河泛滥,阻止捻军北进的意图也是非常明显的。故于朝廷而言,堵复决口工程巨大,费用浩繁,且不利于军事国防,让黄河恢复故道无力也无意。

朝廷的犹豫不决,经费不足,直至同治初的10年时间,黄河四处泛滥,长垣县被淹3次,后经河臣谭廷襄奏准,1862年长垣县知县易焕书“修筑红沙口之埝”,以卫民田,这才开始了官方主持修筑新河堤防。1865年,王兰广接任长垣知县,在台司的批准下,开始修筑新堤。他组织民工苦战两个多月,修筑了底宽6丈、高1丈、顶宽3丈余、长60余里的民埝,并对原有单薄的旧堤加固整修。民埝建成,王兰广亲自撰写创修民埝全过程,立碑于沿黄大堤之上。

二、碑文摘录

《同治五年长垣创修土埝碑》立于今长垣县城东沿黄大堤之上,碑刻保存完好,碑文清晰可见,摘录如下:

咸丰乙卯,河决兰仪之铜瓦厢,由县境板邱集直趋县城,漫衍东明、开州,由山东张秋镇串运入清达海。长垣一千八十余村,被淹八百有余,百姓荡析离居,不堪言状。文宗显皇帝迭施赈卹,不绝于岁。同治二年,河形自东明西移,由兰通、竹林,以至旧城,复东折东明之垣邱集、茅茨庄、二贤祠,又北趋开州之沙堌堆、保安集、柳下屯、清河头,始入东境。

河臣谭公廷襄,有直隶开、东、长宜修土埝,以卫民田;山东宜疏下流,以杀河势。一疏皇帝,可其奏,交廷臣集议,并饬发两省疆臣筹办,此长垣筑埝之所由也。三年前县易君焕书修筑红沙口之埝,委员刘公秉琳又奉委查勘,有由奎文阁开工之议。

客岁二月,长垣出缺,各宪以(兰)广地方熟习檄令,权署议准,又议发帑,以工代赈,银两谕与首府费公学曾、候补府卞公宝书、恭公钧、原委刘公秉琳會议试办。承命之日,深以劳民动众,任重才辁为惧。且事属创始,无所咨承,尤深棘手。顾以长民惨遭昏垫,皇上于国帑支绌时不惜多金,为民捍患。大宪迭筹巨款,不以广为不肖,而委任不疑,若少存畏难之见,何以上酬恩遇,下卫民生,用是不避危险,驱车南下,过临邑之滑县丁栾集,即约同该邑绅士,共议接修,无不慨诺。下车后迭次查勘,乃知奎文阁一片浮沙,无处取土。红沙口新埝又为大引河、陶北河诸水所刷,且有来源而无去路,易起争端。又询之老年河弁,以土埝并无料垛,只可堵漫溢之水,而不能挡正溜,即丈许已为足恃。乃择于大车集西南,由明臣刘公大夏太行旧堤,先筑迎水坝二十丈试工。其时祥(符)工十五六堡,险工林立,正冲县城,若仅修东面之埝,万一祥工有变,而新埝亦成虚设。是以将帮办祥工专修新埝及堵御漫水各情形披沥上禀。各宪允其请,催令开工。又以时届麦黄,各绅民求俟麦收后起修。(兰)广俯顺舆情,暂从缓办。及委员前永年县谢君恕北岸县丞张君庆奎、候补府经郭君东槐先后到长,而开州、东明之工已及垂成。议者咸谓伏汛开工,恐有他虞,不如中止为便。(兰)广以工已勘定插标,藩宪唐公又迭发工项,忽作罢论,不免首鼠之讥。用再请于大府刘公,并求转商豫抚吴中丞札饬滑县接办。悉荷俯从,始议定底宽六丈,高一丈,顶宽三丈三尺三寸,由大车集起至梁寨、东了墙、马房、董寨、王庄、周庄、信寨、香李张、卜寨、孟岗、王村、刘村、香亭、燕庙、张拱辰、石头庄、大小苏庄、铁炉、王李二祭城、城隍庙、邵寨、三桑园等村,分段克日兴工。序入三更,亢旱非常,埝上浮沉数寸,(兰)广乃虔祷于神,立沛甘霖尺余。复虑淫潦为灾,转为求晴,刻即开霁。如是数次,有祷辄应,埝夫硪工,倍加踊跃,委员皆沐雨栉风,任劳任怨。自前五月二十八日开工,至八月十九日住工,除拨归恤银两外,连土方及加工加料抢险等项,共用库足三万八千两有奇,一律如式告竣。又与祥工相射之合阳旧堤,甚形单薄,亦择要加修,以昭慎重,共计六十里有奇。

复虑修防无人,难以持久,乃于紧要工段,搭盖土房十三处,雇觅本地安分贫民长川住守。责令栽柳护埝,每逢雨雪遇有浪窝水沟,即时补好。其埝外五尺之地,准其便植胡麻、豆苗,藉资津贴护持。至埝工所占民田及护埝之地,共计十顷零九十亩零六分一厘一毫七丝,粮银三十五两九钱六分四厘,均经详请豁免,以免贻累闾阎。是役也,不由署内存项,不使书役经手,工项悉交钱典各店存放,由富绅傅君泰来、李君庭萼出保。而一切发项尽系藩库红封,归工赈局绅士李君兆篯、焦君时若,专司出纳。以故自始迄终,毫无间言。

三、碑文考释

这篇碑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碑文的第1、2段,记述了修筑民埝的缘由。铜瓦厢决口之后,长垣多次受灾,百姓流离失所,县城垂危。河东河道总督谭廷襄上奏同治帝:河北省开州、东阳、长垣适宜修建民埝以保卫民田,山东省适宜疏通下流。皇帝同意他的观点,随即交由朝廷大臣商议,并吩咐河北总督、山东巡抚筹划商办此事。1862年,原长垣县知县易焕书奉命修筑红沙口民埝,天津道刘秉琳勘察民埝,计划由奎文阁开始施工修筑民埝,这是政府主持修筑民埝的开始。此段民埝不同于以往民修民守的方式,而是地方政府主持修筑。

第二部分为碑文的第3段,记录了修筑民埝的过程。王兰广接任知县一职后,直隶布政使筹集钱款,决定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筑民埝,交由保定府知府费学曾等人商议试办。王兰广修筑民埝开始前,他做了四项准备:一是不畏惧黄河水患的危险,驱车与滑县士绅商量修筑民埝事宜,士绅往往是地方公共事业的建设者,依靠他们修筑民埝,便于王兰广熟悉掌握地方水利事项,专人组织和管理,提高修筑民埝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多次勘测考察当地水文条件、咨询经验丰富的沿河居民和筑坝定点实验,提高了修筑新河堤防的成功率;三是观察县城周围情况,周密考虑后续发展,上奏请求帮助开封修建新民埝,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四是顺应民情,等待庄稼收成后修堤,洞察舆情发展,充足人手。修堤工程开始后,由于涉及村庄诸多,民埝跨度颇长,规定在限定时间内分段施工,提高工作效率;又因为天气变化多端,于是多次虔诚祈祷,希望天气适宜,祈祷应验,致使百姓更加积极修建民埝。如此,两个多月的时间,便修起由大车集至石头庄的民埝,“共计六十里有奇”。

第三部分为碑文的第4段,记述了修筑民埝的后续。修堤工程完成后,王兰广又担心修筑堤防无人看守难以持久,一是雇用看守人员,提供日常修复,在紧要的工程段,搭盖13处土房,雇用当地老实本分的贫农看守,并责令他们栽种柳树以护民埝,雨雪天气如产生浪窝水沟,应立即修补;二是给予津贴补助,严格规范出纳,允许看守人员种植胡麻、豆苗等经济作物作为津贴补助,豁免他们所占民田和护埝之地的粮银,还严格规范工项钱款,专款专用。他派人守护、植树护土、辅以津贴和规范出纳,对防范长垣水患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碑刻的价值

碑刻的价值在于以长垣筑埝过程观照晚清政局。铜瓦厢决口,河道北移,为当时正与清政府进行艰苦的武装斗争的捻军,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太平天国起义也如火如荼,清廷正极力扩充军队镇压,急于维持政权的稳定,无暇顾及此事,以此了解清廷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清政府全副精力对付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几年之内,仅军饷已耗银3000万两左右,为筹得军饷,民间财力基本枯竭,“部库支绌,已无从筹拨”,根本不可能拿得出钱来兴筑河工,即使是民埝加高加宽,也是在太平天国失败后稍有余力才开始小规模修筑,以此了解清廷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河患不决,百姓受苦,正是亟须大兴河工、整修河道时,朝臣们也只是因循守旧讨论治理黄河,统治者迟迟未作出决定,导致黄河水患愈发严重,以此了解清廷因循守旧的观念。了解筑埝背景,可以发现晚清政局混乱、财政紧张、因循守旧、忽视民生之弊。

碑刻的价值在于以民埝官修探究治河成效。河道崩坏,河政崩溃,决口缓堵,“乡民荷锸携筐,自筑小堰以卫天庐”,百姓唯有筑埝自救,民埝所在皆是。长垣县民埝为官修民守,是官方修筑新河民埝的开始。官堤尚未修建,修筑民埝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降低了黄河水患带来的危害,利于农民耕种生产,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士紳在治河过程中颇受清廷的重视和信任,他们是资金的主要筹集人员,社会舆论的主要引导人员,与地方政府一起承担了修筑民埝的责任。他们参与治河,得到百姓的爱戴,实际上加强了对地方基层治理的管控,掌握了更多的权力。民埝是地方官员自行筹办修建的,并无统筹大局、全面规划之说,故“尺寸较卑,节节为之,未能连贯”的情况严重,且修筑过程中并无专业人才指导,资金又时常短缺。“堤上居民鳞次栉比,全成村落,即取堤土已筑其居,致堤残缺不全……堤上坡上,亦多种麦,颇能损堤”,这些情况实际上也决定了民埝不可能如同官堤一样担负起拦截黄水、抵御水患的大任。

碑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黄河碑刻是黄河灾害、治理和利用的历史记录,“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为后代提供了有关黄河洪水灾害、下游治理和防洪工程、水政管理、宗教神学等方面的可靠史料,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治五年长垣创修土埝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地方文献史料的补充。碑文首先交代了修筑民埝缘由,“咸丰乙卯河决兰仪之铜瓦厢”“同治二年,河形自东明西移” ,记录了1855年黄河自兰仪铜瓦厢决口、1863年黄河再次改道,长垣受灾的情况,是重要的黄患史料。长垣县是官方主持修筑新河民埝的开始,采用民间修筑民埝方式,整合地方力量修筑民埝,足以证明,民埝在晚清治理黄河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重要的“治河”史料。该碑刻还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价值,《孙子兵法》中曾言: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王兰广在长垣县为官期间,积极承担责任,修筑民埝;躬体力行,想民之想,解民之忧。探究王兰广的为官之道,对现代社会仍有非常重要的人文价值。该碑刻还反映了沿黄百姓不畏艰难、前赴后继的精神,有利于弘扬黄河精神,教育影响当代人。

治理黄河是历代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考释《同治五年长垣创修土埝碑》,不只是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还要古为今用,总结经验教训,科学地运用到当代治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清)观祜,齐联芳.同治增续长垣县志[M].清同治十二年.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长垣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长垣县文史资料选第4辑[M]. 1987.09.

[3]刘永之,耿瑞玲.河南地方志提要(上)[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12.

[4]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第4卷 黄河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04.

[5]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省志:第27卷 水利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05.

[6]梁勤.曾国藩与洋务运动[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07.

[7]新乡市水利局.新乡市水利志[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03.

[8]国风.大河春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2.

[9]宋广民.长垣金石志[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19.07.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长垣县长垣碑刻
肯定比哥哥写得好
长垣市
碑刻
长垣县园林绿化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建议
推进“厕所革命” 建设美丽长垣
明清豫西北戏曲碑刻所见的“会”与“会首”
金代“舞亭”碑刻的新发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调查
长垣县
长垣县金龙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