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研究

2024-01-14徐拥军王露露王兴广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北京奥运

张 丹,徐拥军,王露露,王兴广

北京奥运档案作为重要的“双奥”遗产,凝结了北京筹备和举办“双奥”形成的智慧成果,主要是指“在北京申奥、筹奥、办奥乃至‘后奥运’阶段,奥组委各部门、竞赛场馆、市场合作伙伴等各类奥运会利益相关方、相关组织、个人直接产生的各种门类和载体形式的历史记录”[1]。档案学界和体育学界围绕北京奥运档案开展了一系列系统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其中,以徐拥军、张丹、陈洁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深入探究了北京奥运档案的遗产价值[2]、管理问题和对策[3],并着眼于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档案治理体系、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的角度总结与提炼得出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的“中国模式”[4];也有学者对北京奥运档案资源的现实价值及其开发问题与未来利用策略展开了具体分析[5]。然而现有研究视域较少延伸至人的需求,对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人文化与实践可操作性的关注略有欠缺,普遍忽视从场景化的角度提出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具体方案与实现路径。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指全人类或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人文”一词最早可溯及《易经》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的人文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核心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发展而不断更新与丰富,成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多方面问题的重要智慧,现已成为中国社会多方面的重点关注领域与导向。人文主义的效用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有深刻体现。从2008 年北京奥运会首次提出“人文奥运”以来,在体现公平与公正的赛程设置、以便利性为原则的场馆建造、充盈激情的赛事活动中,“人”这一主体被前所未有地置于体育运动的中心,公正、平等、民主、和谐等价值观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彰显[6],同时在北京奥运档案中也得以体现。由此,北京奥运档案开发也应基于人文化视域与趋势、反映人文特点与要求,强调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文化需求,充分考虑人文理念、人文环境、人文素养等要素的融入。以北京奥运档案为资源,再现与解读奥运会的举办过程、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有益于凸显奥林匹克运动中蕴含的人文主义和充实体育人文内涵。

基于此,本文试图立足于人文化视域,运用场景化思维,围绕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各类场景的不同要点,构建以人为本、开放共享、多元立体、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并提供具体的落地方案,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北京奥运档案遗产价值的全面实现。

1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的内涵与理念

1.1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的基本内涵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影响广泛,所以其档案具有形成主体较多、保管地区分散、载体多种多样的鲜明特点。形成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奥组委、运动员、市场合作伙伴、媒体、观众、志愿者、医疗工作者,且他们各自皆有不同侧重的活动场景。由此,在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模式构建中要有场景化思维,不仅要关注人,顺应人文化时代需求,而且要能使各类北京奥运场景产生的档案通过开发进一步扩展到更多应用场景中。本文提出的“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指的是,将北京奥运档案开发视为一种文化价值多样的场域或者空间,在开发过程中所调动的资源和涉及的主体均来自一个立体多维的场域或空间,并且要与需求多样的档案用户(档案利用者)开发场景相对接,从而实现北京奥运档案价值最大化。其中,利益相关者(即“人”)处于核心地位,倡导聚焦人的体验,通过场景设计满足相应的需求,使具有相同需求特征的档案用户形成社群(指拥有共同特征的特定成员群体)效应,促进北京奥运档案价值的最大化。就人文化与场景化设计的关系而言,人文化视域是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的逻辑起点,场景化设计能为人文化视域下的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提供方法与支撑。

1.2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

构建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应当始终秉持人文主义,通过聚焦场景式开发的各种空间要素,能更好地实现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目标。基于此,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人为本、开放共享、多元立体、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其中,以人为本是根本价值取向、开放共享是基础准则、多元立体是内容要求、和谐包容是现实要义、可持续发展是终极目标。具体而言,1)“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深刻体现,强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北京奥运档案管理与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和易于理解的北京奥运档案的开发形式,面向人民群众建构真实而完整的“双奥”记忆。2)开放共享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针对2022 年冬奥会提出的“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理念与《“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加快推进档案开放”[7]而应坚持的基本准则。作为“双奥”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奥运档案不能仅限于为官方组织机构利用,理应有序扩大档案开放范围,为我国广大公众共享利用。3)多元立体是指构建北京奥运档案多元立体的“记忆之场”与文化空间。北京奥运档案既包括赛事组织机构形成的官方档案,也涉及其他非官方档案;既具有凭证价值与参考价值,又蕴含记忆价值、情感价值;既包含国际人文交流、体育治理等方面的利用需求,也涉及国人知识共享、建构国家认同等方面的利用需求。因此,有必要从多渠道、多角度创新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构建北京奥运档案多元立体的“记忆之场”与文化空间。4)和谐包容主要是指北京奥运档案开发部门应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北京奥运档案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具有诸如奥运会知识、奥运人文景观、增强国家认同等多维度的遗产价值。北京奥运档案开发部门应以和谐和包容作为基本价值观,明确自身在北京奥运记忆场域和空间的中心位置,主动加强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良好互动。5)可持续发展是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终极目标。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中的应用,应树立“战略性合作共治”的开发理念,倡导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宏观视角下寻求北京奥运遗产的可持续留存与传承,并要符合《奥运会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搭建战略性伙伴关系”这一奥运遗产治理要求。

2 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北京奥运档案的价值认知不够深入

一是对北京奥运档案的价值定位不全面。北京奥运档案的价值实现不同于其他类型档案,既具有周期性与阶段性演化特征,又具有空间性与场景性弥散特征。档案部门更倾向于关注北京奥运档案的凭证、参考价值等传统价值形态,以办奥经验总结、知识共享等实用性目的为主,应用场景多是为大型体育赛事筹办、相关部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例如,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发布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业务领域运行计划(第二版)》(上、中、下)等①内部资料积累、总结并传承了筹奥经验。然而间接利益相关者更关注北京奥运档案的特殊价值形态(记忆建构、国家认同、文化交流等),应用场景大多是为了满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目前,对北京奥运档案的价值定位忽略了北京奥运档案面向社会的文化资源与情感传递功能,忽视了其在记忆建构、国家认同、情感体验方面的人文价值。

二是对北京奥运档案的价值规律未掌握。北京奥运档案形成于以人为主体的人文奥运现象,随着奥运会的申办、筹办、举办、赛后等阶段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人文价值形态。同时受疫情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北京奥运档案的价值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档案部门对北京奥运档案价值形态的动态演化认识不足,未从赛前、赛时与赛后的视角考量,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场景式开发形式,难以在人文化视域下充分体现北京奥运档案的遗产价值。

三是北京奥运档案的价值被低估。对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价值认知不够深入,具体表现为北京奥运档案形成和保管部门对“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理念领悟不够深刻。由于对北京奥运档案价值的低估,在档案开发工作中延续以往“重藏轻用”②的导向,欠缺开放共享的主观能动性,并忽视了对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创新应用场景的关注与思考。目前,北京奥运档案仅供官方组织机构查询,尚未面向社会开放。例如:笔者在北京市档案馆的“北京数字档案馆开放档案查阅系统”中输入“奥运”两字后,仅能检索到相关档案标题,无文本可供浏览;“编研成果”栏目中也没有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的内容。

2.2 北京奥运档案利益关系复杂多变

一是开发主体的职能重合和缺乏协作。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任务,单靠某一类力量或某个部门自身的力量难以进行全面与深度开发,北京奥运档案开发主体(保管并可开发北京奥运档案的组织机构的相关部门)是满足各类档案用户的档案多样化利用需求的组织保障,是决定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场景供给与利用需求有效对接的能动性力量。以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为例。据调查③,北京冬奥组委规定了“8+2”个北京奥运实物档案接收单位。而北京冬奥档案主要分布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档案馆、张家口市档案馆、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及其下设的北京奥运博物馆、首都体育学院等10 个单位中。此外,还分布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日报社、图书馆、博物馆等多个单位。多元主体参与开发有赖于搭建由档案部门、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市场合作伙伴、个人等多方协同参与的档案开发机制,克服政府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和资源配置不均衡产生的阻碍,以此推进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用共同体建设。但是当前由于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各责任主体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和交流、参与度不高、协作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京奥运档案开发主体职能重合、权责内容存在交叉及档案开发工作运转不畅。

二是档案用户类型广泛且需求多样。在北京奥运档案来源、主题内容、载体形式、价值形态多样性特征的影响下,一方面,北京奥运档案用户群体体现出鲜明的多样性,既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组织、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文化部门、宣传部门等官方组织机构,同时也包括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研究者等利益相关方;另一方面,北京奥运档案用户的利益关系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周期性、北京奥运档案资源的集成性、档案用户需求的差异性而呈现出相互交织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因而应聚焦北京奥运档案用户的不同层次、不同维度与不断变化的需求,着力构建普遍性和特殊性、多样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体系。

2.3 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流程尚需畅通

一是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流程与场景的耦合度不佳、场景结构化不足。在国家战略、政策环境和制度体系的综合影响下,加强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流程与场景的耦合,应推动北京奥运档案由当前的一次性开发向多次性开发转变,由表层参与向深度融合转化,达到“一源多用”的北京奥运档案全方位开发效果。例如,“张北柔性直流电网目前仅用于北京冬奥会,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应用,尚未推广至全国,也缺少相应的国家标准,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应用方面存在一定阻力,不利于‘冬奥科技’红利释放。”[1]在此过程中,应以北京奥运档案的真实性为根本前提,维持人文化与技术化2 个维度之间的合理张力,避免过分粗浅式开发致使北京奥运档案完整的场景开发结构受到影响。

二是北京奥运档案的管理端与开发端衔接不畅、体系化不足。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周期性的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公众对其关注度总体呈现出“提振期”和“低谷期”交替演化的态势,加之北京奥运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形成时间的长期性、主题内容和价值形态的多样性、相关利用主体需求的多样性,为北京奥运档案管理端和开发端形成闭环带来了挑战。当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奥运档案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北京市奥运档案保管部门更多地将“管理端”视为任务驱动下局限于本单位内部的一个闭环,且未将“开发端”的需求纳入其中,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形式和成果大多呈现出单向使用与被动开发的特征,档案用户的多样化需求难以实现全面而高效的满足。

2.4 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技术较为滞后

当前,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在于开发手段相对单一、开发技术略显滞后。一方面,北京奥运档案的主要开发形式以实物档案陈列、拍摄为电视节目和纪录片为主,缺乏基于融媒体的全视角、高标准的创作、展播、表演、出版等;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 等新兴数字技术与北京奥运档案的场景式深层次开发利用需求并未实现深度融合。据调查④,目前尚未针对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出可面向公众的专题数据库,尤其是2008年奥运档案中的某些电子资料还因缺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而无法打开,致使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成果影响较小。

3 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主要场景

本部分以《奥运遗产指南》为依据,选取国家战略、行业发展、民众日常生活、网络环境4 个场景对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策略展开分析,试图包含北京奥运遗产从国际向奥运会主办国、从城市和地区至市民的全部愿景,同时考察北京奥运档案对不同层级、行业和领域产生的广泛且长期的正面效益。其中,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的开发场景与实现要点见表1。

表1 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的开发场景与实现要点

3.1 与国家战略相融合,设计“北京奥运档案+无形遗产”开发场景

3.1.1 “北京奥运档案+国家记忆工程”:实施“中国奥运记忆工程”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要求“加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中心工作等重点领域档案收集工作”,并明确提出“开展脱贫攻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档案记忆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北京奥运档案+国家记忆工程”场景式开发模式提供了政策支撑。北京奥运档案作为北京“双奥”从申办、筹办到举办的全过程的历史记录,展现了我国从实现百年奥运梦想到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实施“中国奥运记忆工程”,应依法依规逐步开放北京奥运档案资源,积极推进奥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诸如可在“6·9”国际档案日、“6·23”国际奥林匹克日、“8·8”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系列专题展览、纪录片等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成果,全方位展现中国举办“双奥”的历程。

3.1.2 “北京奥运档案+塑造国家形象”:扩大北京奥运档案国际影响力

奥运会本身的符号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奥运会赛事本身,而实现这些价值的重要工具即“讲好奥运故事”。尽管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国家,但是北京在主办2008 年夏奥会和2022 年冬奥会过程中展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中国精神、社会风貌、外交礼仪等,从而使北京奥运档案呈现出“内容-载体”(双维)、“体育-超体育”(双层)、“中国-世界”(双域)、“夏奥会-冬奥会”(双线)的遗产价值[2]。对此,可以加快探索实施“奥运档案遗产影响力提升工程”,深入挖掘北京奥运档案中各方面的历史事件、数据与案例,积极面向国际奥委会、其他奥运会申办国家提供奥运档案开发的“北京方案”,促进北京奥运档案国际化、区域化、分众化宣传,助力讲好中国奥运故事。

3.2 与行业发展相融合,设计“北京奥运档案+行业资源”开发场景

3.2.1 “北京奥运档案+体育行业”:构建运动员竞技档案分析平台

研究北京奥运会参赛运动员的竞技档案开发,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帮助运动员把握自身的优势和对手的特点,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比赛策略,从而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已有外国学者提及电子靶系统(SCATT-USB)[8]提供的运动员训练数据有助于制定针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辅助其提高竞赛成绩。与运动员个人形成的竞技档案相同,其备战奥运会的某一赛事的训练与比赛记录同样是奥运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国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可探索建立以运动员、运动项目为中心的数据库,记录并动态分析运动员的竞赛训练数据,从而为合理制定训练计划提供决策依据,最大程度地激发运动员的个人潜力。例如,国家体育总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已于2022 年签署《关于支持浙江省体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合作协议》,其中明确提出“建设皮划艇、赛艇项目冠军模型试点示范队,建立运动训练数据库”的要求。

3.2.2 “北京奥运档案+教育行业”:制定北京奥运档案进学校和进课堂计划

在北京“双奥”期间,我国政府尤其重视奥林匹克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北京市制定并发布了《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关于实施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市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意见》等多项计划用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中小学体育发展。在“北京奥运档案+教育行业”的场景开发方面,建议我国以北京奥运档案为载体,充分挖掘其蕴含的知识、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无形遗产,通过奥林匹克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不断丰富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北京奥运档案与我国中小学教育融合开发模式。此外,也可以充分发挥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在全球奥林匹克教育和合作交流中的独特优势,推动建设“北京奥运档案知识研究中心”,加快北京奥运档案的专业知识开发机制构建与落地。

3.2.3 “北京奥运档案+科学研究领域”:组建基于奥运研究的“学术交叉共同体”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周期性和北京奥运档案的封闭性,我国有关奥林匹克的研究成果产出相对较少。为了摆脱我国学者在奥林匹克学术研究方面的困境,有必要发挥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等单位的优势,加快组建基于奥运研究的“学术交叉共同体”[9]。一要全面集成“双奥城市”奥运档案、筹办资料等遗产,使用奥林匹克知识管理系统,将其融入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二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协同创新体制,融合体育学、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构建奥林匹克教育项目(OVEP)课程体系,填补国内奥林匹克教育教材、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空白③。三要凭借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优势,通过组织跨界研讨会、合作编写教学案例、组建联合科研小组等,建立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渠道和机制,充分发挥北京奥运档案中蕴含的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北京奥运档案中的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

3.3 与民众日常生活相融合,构建“北京奥运档案+文化产业要素”开发场景

3.3.1 “北京奥运档案+ 科普行动”:促进北京“双奥”科技创新与科普协同化

奥运档案科普的本质是面向公众提供通俗化的奥林匹克和竞技体育知识服务。奥运档案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和竞技体育精神的载体,可供挖掘的科普主题较为丰富。例如,可以挖掘北京奥运档案的内容,面向民众普及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各个竞赛项目的观赛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由此,建议我国加快构建以北京奥运档案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与知识科普协同机制,具体应依托科技馆、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企业、社会团体等主体共同构建北京“双奥”科普行动路线,实现北京“双奥”科普主体全覆盖。在此过程中,要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点出发,探究民众对北京奥运档案科普知识的真实需求[10]。具体而言,应大力挖掘北京奥运档案中蕴含的科技知识、奥林匹克和竞技体育知识,面向公众提供通俗化讲解服务,激发其对奥林匹克运动与北京奥运档案的兴趣。例如,日本奥林匹克博物馆内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观众可通过对标世界顶级运动员的成绩,测评自己与世界冠军的运动技术差距,沉浸式感受与世界冠军比赛的喜悦[11]。

3.3.2 “北京奥运档案+文创产品”:充盈北京“双奥”文化底蕴

北京奥运档案具有鲜明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沉淀感,是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宝贵素材,对于传承北京奥运遗产、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档案部门可以将北京“双奥”场馆、奥运城市建设档案等作为场景开发对象,同时借助面向社会征集的北京奥运档案资源,通过馆际合作、馆企合作等[12]手段研制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奥运场馆拼装模型、艺术摆件、个性徽章、精美书签等文创产品,实现内蕴丰富的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北京奥运档案的创造性转化的物质化、趣味化、资产化,使不同受众群体在与北京奥运档案文创产品的交互中深入认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盘活北京“双奥”文化资产。

3.3.3 “北京奥运档案+故事场景”:讲好中国奥运故事

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本身的符号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是利用奥运档案讲故事。具体而言,北京奥运档案可用于讲好北京故事、讲好中国奥运故事、讲好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故事。一方面,应针对不同的用户群,选取恰当的奥林匹克运动叙事主题,明确北京奥运档案叙事场景开发“为谁而做”;另一方面,应充分明确北京奥运档案中的体育文化发展脉络和叙事场景,借助合理的叙事要素与技巧形成恰当的叙事表达,并且要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对北京奥运档案进行沉浸式渲染叙事,满足档案用户多样化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

3.3.4 “北京奥运档案+情绪价值需求”:引发民众情感共鸣

奥林匹克运动本身传递的情感可微观聚焦至个人层面,也可以在更宏大的记忆场域如奥运会开(闭)幕式上酝酿出爱国情感。北京奥运档案通过举办展览、拍摄纪录片、研发文创产品等,有助于使符号、意识形态表征的集体记忆得以重构、再现与共享,能够成为中国民众在北京后奥运时期升华爱国情感的纽带。北京奥运档案在叙事场景开发时应注重“双奥”记忆阐发,引发中国公众的情感共鸣。一方面,要增强北京奥运档案叙事场景的艺术化呈现,避免传统模式下奥运档案开发的直观分类展示和平铺直叙,借助情感唤醒、互动及标记[13],强化北京奥运档案利用主体在北京“双奥”记忆建构中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应重点加强北京奥运档案内容的研究与阐释,通过北京奥运档案探究北京“双奥”引发国人情感共鸣的价值与意义。

3.4 与网络环境相融合,设计“北京奥运档案+数字技术”开发场景

3.4.1 “北京奥运档案+ 数字人文”:打造“在场感知”的智能场域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人文领域的全新发展方式,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前沿领域,并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加强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用,应主动树立数字人文理念,打造“在场感知”的智能场域,具体可以应用“5G+XR”等数智化技术,以元宇宙技术逻辑打造虚实结合、高度拟真的互动式“双奥”记忆智能再现场域,突破当前北京“双奥”记忆再现在展示层面缺失人文视域和互动层面流于形式的窘境。例如,中国人民大学于2022 年开放的“北京记忆·双奥之城”数字展厅首次尝试使用3D 扫描、平面拍摄等技术,融合运用音频讲解、实境模拟、立体展现等多种手段,能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参观北京奥运实物档案、全方位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14]。

3.4.2 “北京奥运档案+大数据分析”:满足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

“推动档案全面纳入国家大数据战略”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北京奥运档案+大数据分析”的场景式开发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北京奥运档案的场景进行展示,有助于聚焦并满足北京奥运档案用户的多样化信息利用需求。首先是要充分应用光学识别(OCR)、语音识别(ASR)等技术对北京奥运档案中的数字化内容进行全文识别、分类、标引等,加快推进北京奥运档案数据化。其次是要面向大众开展北京奥运档案线上利用,为档案用户提供内容挖掘、大数据分析、智能检索、精准追踪、密切监测、及时推送等多种形式的北京奥运档案信息与知识服务。再其次是要注重不同类别用户的颗粒度、边界、优先级等,强调北京奥运档案面向特定用户的“分众开发”和精准服务。

3.4.3 “北京奥运档案+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双奥之城”的智慧化建设

构建“北京奥运档案+智慧城市”场景式开发模式,须以北京市尤其是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为试点,以奥林匹克运动蕴含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为价值引领,以北京奥运档案中蕴含的技术方案、标准、规范为方法指导。一方面,应深度契合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求,将北京2022 年冬奥会应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案应用于北京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成果快速转化与应用;另一方面,应运用新兴数字技术最大限度盘活北京奥运档案资源,将其复现、活化、转译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重建兼有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北京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4]。其中,可以将北京奥运档案应用于促进北京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致力于实现奥运效益的多元化、立体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以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为手段促进北京城市管理向城市善治转变。

3.4.4 “北京奥运档案+联盟区块链”:构建北京奥运档案资源共享开发模式

联盟区块链技术在读写权限、共识机制、运行效率、去中心化等方面[15]具有与档案资源共享高度契合的应用优势。针对北京奥运档案来源广泛、需求多样的特点及其“实体分散、虚拟集中”的保管方式,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高度,可以探索基于联盟区块链技术构建北京奥运档案资源共享开发模式。在“北京奥运档案+联盟区块链”的场景式开发模式构建过程中,具体可由北京、张家口、天津、沈阳、青岛、上海等主办和协办城市,以及保管北京奥运档案的档案部门分别掌握授权节点,基于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机制实现点对点信息交互,充分发挥各个北京奥运档案形成主体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平台优势等,为北京奥运档案资源跨区域共享开发构筑基础。

4 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落地方案

针对上述多种人文视域场景,为了推动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落地,可以在实践中遵循一些具体的规律和使用一些方法。具体来说,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价值定位、关键因素、核心环节、具体示例应相互衔接与先后递进(如图1 所示),共同构成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循环式路径。

图1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基本路径

4.1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价值定位

1)北京奥运档案开发与其他档案开发的共性与特性。首先,北京奥运档案开发与一般类型档案开发具有共性,诸如在服务技术手段方面均需建立程序化的开发流程,并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其次,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相比一般类型档案开发又具有特性,诸如在开发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北京奥运档案遗产价值的“内容-载体”“体育-超体育”“中国-世界”“夏奥会-冬奥会”的双维、双层、双域、双线延展,满足市场合作伙伴、国内外单项体育组织、社会团体、运动员、公众等多元利益相关方的不同需求,进而建立起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用流程。

2)北京奥运档案利用需求具有明显的涨落规律。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应以档案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档案价值在北京奥运会时和北京后奥运期的变化为依据,建立符合规律的流程与方法。北京奥运档案在奥运会期间主要处于收集、整理与鉴定的积累期,更多体现的是面向档案形成者服务的第一价值;在北京后奥运时期主要处于开放、编研与利用的开发期,更多体现的是面向公众服务的第二价值⑤。由此,档案价值呈现出一定的涨落规律。例如,为了避免奥运文化宣传低谷期,《遗产战略方针》列出的奥运遗产目标之一是“鼓励奥运遗产庆典”,强调利用奥运档案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并结合特定的奥运会纪念日举办文化庆祝活动。

3)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具有鲜明的场景特征。北京奥运遗产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主体、档案客体、限定的时空场域(奥运会主办城市)之间的交互作用与互为关联的动态联结过程中建构出了多种衍生形态。根据档案用户的不同,北京奥运档案具有不同的价值实现场景。从宏观而言,“记忆之场”的辐射点在奥运会举办国,即中国,需立足全中国探讨北京奥运档案对国内各行各业的价值需求的满足;从中观而论,“记忆之场”的辐射点在奥运会举办城市,即北京,需立足北京“四大中心”建设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双奥”之城;从微观来看,“记忆之场”的辐射点在具体的奥运场馆,需深度挖掘“雪飞天”“雪如意”“冰丝带”等冬奥场馆的文化意蕴、科技元素及赛事记忆。鉴于此,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应以各类服务场景为依据,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场景化的利用因素整体分析框架。

4.2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关键因素

从构成各类场景的信息点的分布来看,可依据“5W”模式梳理出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路径所涉及的5 个要素,即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益相关者(who)、开发时间(when)、开发空间(where)、开发方法(how)、开发效益(what)。当上述场景开发的关键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成为变量,均会影响受众对北京奥运档案的利用体验。尤其是时间因素中的提振期和低谷期,其变化会产生连锁效应,会对利益相关者、开发方法和效益实现产生巨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系统把握北京奥运档案开发中的相关变量,才能通过科学的、可控的手段实现预期效益或者目标。

根据场景描述对场景开发的作用梳理关键因素,可以迅速明确场景开发的影响因素,进而为场景式开发列出针对具体场景的要素分析框架,识别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时存在的需求点。其中,一方面,人、时间与空间作为分析的前提条件是相对不可控的因素,分析结果中的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方法与效益则是相对可控的因素;另一方面,人与方法因素构成了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构建的内部因素,而时间、空间和效益则属于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构建的外部因素。具体如图2 所示。

图2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的要素分析框架

4.3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的核心环节与具体示例

场景设计有助于开发者对受众利用北京奥运档案的场景进行分析与研判,有利于探寻受众与场景的内在关联和奥运档案开发的创新与交互方式。具体来说,场景式开发路径包括以下核心环节:一是根据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流程和利用路径穷尽可开发的场景;二是依据北京奥运档案可开发场景发掘场景设计创新点;三是将创新点转化为可落地的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方案;四是对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方案进行验证与优化。具体如图3 所示。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以哪种场景模式开发,均可从价值定位、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3 个方面对该开发场景的创新点进行具体分析,体现场景式开发模式在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图3 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的核心环节

5 结束语

北京奥运档案开发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重大体育赛事活动档案工作的核心目标,也是北京奥运遗产规划、治理与传承的应有要义。一方面,本文将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置于人文化视域下展开分析,符合“人文奥运”“共享办奥”“开放办奥”的理念,是对档案服务工作的深度认识。另一方面,本文运用场景化思维,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民众日常生活、网络环境方面从宏观至微观的视角梳理、分析与归纳北京奥运档案开发的多种场景及其落地方案。这不仅符合北京奥运档案多层次与多维度延展的遗产价值实现的导向,全面而立体地彰显北京奥运档案在跨越时空记录、留存、传承奥运遗产的作用与价值;而且是北京奥运遗产借助档案这一媒介在体育、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影响广泛的充分体现,既能使北京奥运档案为我国各项相关事业建设所用,又能实现北京奥运档案广泛利用与奥运遗产的长久传承,更顺应了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旨归。

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对人文化视域下北京奥运档案场景式开发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要素框架构建,为北京奥运档案开发利用提供开发场景思路和落地方案指引。然而北京“双奥”影响广泛,北京奥运档案可供开发利用的场景繁多,后续研究应着眼于对不同场景的特性的分析与设计,增强其与档案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适用性,并突出治理思维,重点联合相关部门协同开发与共享利用,打造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北京奥运档案的遗产价值,更好地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

注释:

①根据课题组前往张家口市档案馆调研后整理所得。

②档案管理工作常用语,代指注重前端的收集与整理、轻视后端的开发利用。

③根据课题组前往首都体育学院调研后整理所得。

④根据课题组前往北京市档案馆调研后整理所得。

⑤这里的第一价值、第二价值为档案学专业用语,分别特指档案对形成者的价值和对社会的价值。

猜你喜欢

北京奥运
新方法与新公众——基于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的思考
回望北京奥运
中国体育产业现状分析
从北京奥运走来联想IdeapadY530长期评测
北京奥运新媒体的实践及对体育新闻传播的未来影响
永远的朋友
北京奥运吉祥物象征解析
收藏完整性决定价值
“北京奥运金”铸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