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2024-01-14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备受各界关注。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这表明中国经济总体恢复向好。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全年发展的预期目标,下一步将如何用好用活宏观政策工具箱,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怎样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围绕社会关注的相关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
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记者: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公布,如何理解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看待四季度经济走势?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全年发展的预期目标?
郑栅洁: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积极因素累积增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8、9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比7月份均有明显改善,突出表现为“两升、一稳、三改善”。
一是生产供给稳步回升。农业生产形势良好,预计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畜牧业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8、9月份均增长4.5%、增速均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行业明显回升。
二是有效需求较快回升。消费热点亮点明显增多,假期市场繁荣活跃,中秋国庆假期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129.5%,较2019年增长4.1%、1.5%。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服务零售额增长18.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比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有效投资持续增加,制造业投资增长6.2%、比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长6.2%。出口增长0.6%,其中7、8、9月份出口降幅逐月收窄。
三是物价水平逐步企稳。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其中7月份下降0.3%、8月份上涨0.1%、9月份持平。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1%,其中7、8、9月份降幅连续收窄,分别下降4.4%、3%、2.5%。
四是质量效益持续改善。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4%、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快8.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7%、34.2%、63.2%。前三季度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利润增速较上半年加快,或降幅收窄、由降转增,其中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7.7%,在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降后首次由降转增。
五是就业收入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2万人、同比多增21万人。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9%、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4.7%、7.3%。
六是市场信心不断改善。9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制造业PMI中生产指数、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等多个先行指标都位于荣枯线以上,其中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5%,持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10月份又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较强。
从经济走势看,前两个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是“前低、中高”,三季度呈现运行稳定且持续好转。这是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多地遭受洪涝等自然灾害、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向纵深推进等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要倍加珍惜。后几个月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转型升级潜力持续释放、经营主体动力持续增强,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四季度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向好,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任务。
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政策还将重点从哪些方面发力?如何用好用活宏观政策工具箱,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稳向好?
郑栅洁: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但更要看到,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的重要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精准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扎扎实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突出做好扩需求、强实体、防风险、保民生,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抓落实,重点是实施好宏观调控政策,扎实推动已出台的宏观政策在微观层面落地见效。抓紧细化实化已明确的各项宏观政策,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制造业改造升级、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融资支持力度。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强化各类政策协调配合,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的有效衔接,注重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精准性。加强已出台政策的宣传解读,扩大政策覆盖面、知晓度。
二是扩需求,重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抓紧落实促进汽车、住房、文化旅游等消费政策,促进大宗消费稳步恢复和扩大,推动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实施城市社区养老、托育等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积极做好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各项工作,持续有力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多措并举促进民间投资,强化重点民间投资项目要素保障,持续滚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进一步释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内需潜力,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办为契机,出台一批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的务实举措。
三是强实体,重点是扎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并切实解决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加大拖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开展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落实落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举措,有效解决企业提出的诉求建议,让企业有感有得。
四是防风险,重点是稳妥有序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继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快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严控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有力有序化解存量债务。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稳步推进中小银行等高风险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五是保民生,重点是扎实做好岁末年初民生保障工作,加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工作。强化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畅通重要民生商品流通,维护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加强迎峰度冬煤电油气运保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强化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突出抓好重点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组织协调好春运工作。
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记者:前三季度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高技术产业增势良好,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请问新旧动能转换体现在哪些方面?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郑栅洁:今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前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6.2%,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3.1个百分点;制造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作用持续凸显。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加快,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服务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3%、11.8%,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新三样”出口增长41.7%,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正不断催生新的增长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务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6.4%。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抓”,着力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等设施平台建设,夯实创新能力基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二是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用好“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深入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增强风险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快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深入实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巩固增强我国制造业发展优势。
四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强化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量子计算、生物经济、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布局。在通用人工智能、氢能、新型储能等领域,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统筹推进、先行先试,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有效模式和路径。
构建促进民营经济政策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记者: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5周年。近期,《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请问政策成效如何?下一阶段将怎样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今年7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务实举措,加大落实力度,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及时调度《意见》及配套举措落实情况,强化已出台政策督促落实。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民营经济发展工作促进机制,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多渠道听取真实诉求,目前已推动解决了一批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
二是提振企业信心。搭建全国统一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平台,同步建立常态化调度工作机制,推动各地召开项目推介会。截至目前,已公开推介项目5787个、总投资5.8万亿元。建立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前期辅导工作机制,帮助民间投资项目尽快达到发行基本要求,目前仓储物流等领域已实现成功发行。前三季度,制造业、民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14.5%。
三是破除制度障碍。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专项治理,在所有制歧视和地方保护、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违法招标投标、招标投标交易服务供给不足、监管执法机制存在短板等方面,解决了一批民营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切实优化招标投标市场环境。
四是解决融资难题。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促进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倾斜。支持民营制造业融资取得积极成效,前三季度组织申报民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项目11250个、贷款需求1.75万亿元。
五是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地方因地制宜创造性具体落实中央部署,并及时宣传解读与民营企业经营发展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陆续出台具体举措,在降门槛扩领域、破制约优服务、拓市场促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上持续发力,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体系,推动公平竞争等政策落实,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有效提振市场信心,切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深化规则标准“软联通”
记者: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胜利闭幕,取得丰硕成果。请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如何落实习近平主席在高峰论坛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化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郑栅洁: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明确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八项行动,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高峰论坛期间还形成了458项成果,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共建国家的高度认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同时,今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开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一是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制定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以务实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是深入推进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深化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提升中欧班列发展水平。深化规则标准“软联通”,与有关方面加强规则、标准等对接,扩大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断提高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巩固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深入开展各领域民间交往,夯实民心民意根基,积极建设廉洁之路。
三是不断深化务实合作。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鼓励做优做强菌草、鲁班工坊等品牌项目,打造一批新的有示范效应的代表性项目。持续健全金融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更加多元、包容、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稳定、透明、高质量的资金支持。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快推进跨境电商、数字教育、智慧城市、物联网、5G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创新、健康丝绸之路建设。
四是持续加力吸引和利用外资。出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综合性举措,推动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持续推进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推动落实外资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等方面平等待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挥外资企业直接联系机制作用,及时了解并推动解决外资企业合理诉求。加快推出第七批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强化要素保障。举办国际产业投资合作系列活动,搭建跨国企业和地方投资对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