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盘为锤,水流为掌

2024-01-14曾庆伟

知识就是力量 2024年1期
关键词:藏族同胞糌粑磨坊

曾庆伟

糌(zān)粑(bɑ),藏族牧民的传统主食之一。在西藏自治区农区和部分牧区,人们利用水位落差制成了加工糌粑、面粉、家畜饲料的水磨坊,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拉萨甲米水磨坊。2006年,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糌粑,指的是将青稞晒干、炒熟、磨细后制成的炒面,食用时需要将它和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混合在一起,再捏成团。千百年来,它陪伴着藏族人民的起居、游牧、农耕。制作糌粑的技艺多种多样,但最古老的方式是用水磨磨制。

甲米水磨坊的藏语音为“甲米曲果”,意为“美味可口糌粑之水磨坊”,它位于拉萨市北郊,该处的溪流湍急,以此为依靠建成了一处颇具规模的水磨坊群。以石盘为锤,以水为掌,自17世纪起,甲米水磨坊便为糌粑旋转,以纯天然、无污染的节能方式不断工作着。

水磨坊从选址开始便有讲究。首先要选择水资源丰富的河流沿岸,在草地之上开凿水渠,在磨坊附近搭建由高至低的木槽,让水流来到这里时,能够急速下落,冲击转轮高速旋转。

磨坊上方的石质磨盘是两个大小相等、上薄下厚的同心圆,直径1~1.2米。磨盘上方吊着一个装有青稞的布袋,底端有一根小木棍,木棍另一端贴在石磨上。石磨旋转时,带动着小木棍不停抖动,青稞便从布袋上的料口中陆续掉进磨盘中央的磨眼里。

磨盘四周的糌粑蓄池可以收集磨好的青稞。因为水流落差大、转轮旋转速度快,甲米水磨坊磨出的糌粑非常细腻,吃起来让人赞不绝口。

磨盘工作示意图  (绘图/闫丽芹)

磨坊底部被水流冲击的转轮  (绘图/闫丽芹)

清洗、炒制、脱皮、过筛、水磨,藏族同胞在家中架起大锅,炒熟青稞,再将其带去水磨坊磨制。在那谷香扑鼻、水声阵阵的河岸边,饱含着藏族同胞对生活的热情和未来的期许。

青稞植株

在植物分类学中,可将大麦分为裸大麦和皮大麦,“青稞”是青藏地区对裸大麦的称呼。皮大麦在扬花前会分泌一种黏性物质,将表皮与籽粒紧紧粘在一起,但裸大麦不会分泌这种物质,因此籽粒和表皮极易分开。

青稞生长期短,高产早熟,耐寒、耐旱,在加工时不必进行脱皮,可以非常容易地磨制成粉,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多有种植,也成了藏区居民的主要食粮。青稞营养价值丰富,除糌粑外,还可用来制作糕点、酿制青稞酒、喂养牲畜等。

(责任编辑 / 牛一名    美术编辑 / 韦英章)

猜你喜欢

藏族同胞糌粑磨坊
煎饼磨坊的舞会
老磨坊: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
“罗萨,扎西德勒!”
磨坊
《沉思的藏族同胞》
糌粑中风味物质研究
食用糌粑对家兔血糖和胆固醇的影响研究
穿靴子的猫
请菩萨找零
神山 世代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