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孕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研究

2024-01-13张凤娟李淑静

系统医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丁三醇宫素出血量

张凤娟,李淑静

费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山东 临沂 273400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病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催产素,尽管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并且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功能,但是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1]。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一种由氨基丁三醇组成的新型前列腺素药物。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以使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得到加强,加速子宫血窦的闭合,从而使子宫内的压力升高,使血液中的药物在身体中维持较长的时间,延长半衰期。同时还可以使子宫的收缩速度和振幅变得更大,持续地刺激子宫平滑肌使其收缩,使肌肉细胞中的Ca2+含量变得更高,从而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2-3]。本研究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 例产后出血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探究孕产妇产后出血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90 例产后出血孕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治疗)和研究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宫体肌内注射治疗),各45 例。参照组年龄24~43 岁,平均(33.20±2.41)岁;孕产次1~3 次,平均(2.16±0.45)次;孕周时间37~42 周,平均(39.02±0.54)周。研究组年龄23~42 岁,平均(33.15±2.22)岁;孕产次1~3次,平均(2.19±0.41)次;孕周时间36~42 周,平均(39.11±0.52)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近期未使用前列腺素抑制剂等药物。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③合并妊娠期严重贫血的患者;④合并盆腔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子宫肌壁注射缩宫素(国药准字H20093500;规格:1 mL:100 µg)治疗,将1 mL 缩宫素注射液和100 mL 氯化钠注射液混合,1 次/d。治疗时间为7 d。

研究组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国药准字H20223039;规格:1 mL:250 µg)宫体肌内注射治疗,将250 µg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子宫侧壁注射,1次/d。治疗时间为7 d。

1.4 观察指标

出血量。包括术中出血量、产后2 h 出血量、产后24 h 出血量、止血时间。

不良反应发生率。包含面色潮红、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

炎性因子水平。抽取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敏C 反应蛋白、前列腺素E2 水平。

凝血功能指标。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止血情况对比

研究组产后2 h 出血量、产后24 h 出血量、止血时间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止血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止血情况对比(±s)

组别研究组(n=45)参照组(n=45)t 值P 值术中出血量(mL)164.12±27.82 166.82±30.95 0.435 0.664产后2 h 出血量(mL)208.28±28.98 252.16±29.09 7.168<0.001产后24 h 出血量(mL)283.27±28.90 323.78±32.38 6.261<0.001止血时间(d)1.80±0.43 2.44±0.83 4.592<0.00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参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2.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研究组治疗后的超敏C 反应蛋白、前列腺素E2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对比(±s)

组别研究组(n=45)参照组(n=45)t 值P 值超敏C 反应蛋白(mg/L)治疗前31.25±4.54 31.26±4.67 0.010 0.991治疗后11.26±2.17 14.51±2.16 7.120<0.001前列腺素E2(ng/L)治疗前55.62±6.87 55.60±6.27 0.014 0.988治疗后20.94±3.18 23.87±2.99 4.502<0.001

2.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参照组,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表4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研究组(n=45)参照组(n=45)t 值P 值凝血酶原时间(s)治疗前16.92±1.98 16.91±1.95 0.024 0.980治疗后12.18±1.89 14.41±2.18 5.184<0.001凝血酶时间(s)治疗前18.29±2.44 18.27±2.38 0.039 0.968治疗后13.41±1.98 15.11±1.89 4.166<0.00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治疗前38.21±2.89 38.23±2.90 0.032 0.973治疗后30.11±2.92 33.32±2.19 5.899<0.001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2.40±0.49 2.41±0.50 0.095 0.923治疗后3.48±0.52 3.04±0.49 4.131<0.001

3 讨论

宫缩乏力是引起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对症治疗,以预防和治疗出血,避免感染,积极进行血液输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下,可以服用一些能够加速子宫收缩的药物、止血药物以及预防感染的药物[4]。

缩宫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防治产后出血的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具有良好的作用,不良反应小,但大剂量用药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水中毒等[5]。缩宫素新能作用于子宫内膜上特定的催产素受体,使G 蛋白偶联和催产素受体激活磷脂酶C,产生肌苷酸,从而增加细胞质内Ca2+浓度,增强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力。缩宫素的作用是刺激子宫收缩,对血管产生压迫作用,从而起到止血的作用,降低或防止产后大出血的效果[6]。但是,由于缩宫素的体内半衰期短,仅对子宫上部有效,对子宫下部止血效果差,导致其在大产程中常不能保持良好的收缩状态。

因此,应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改善产妇产后出血的疗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临床常用的促子宫收缩药,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和较长的半衰期,且对子宫下段肌肉及宫颈有较好的收缩作用[7-8]。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产后出血的治疗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具有促进血小板功能和内皮细胞功能,促进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可以起到很好的止血作用[9-10]。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能促使血小板在损伤的胶原蛋白上积聚,进而产生血栓,发挥止血功能;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是一种具有抗血栓作用的药物,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血栓等作用[11]。薛繁珠[12]在研究中发现,观察组术后2 h 出血量[(100.24±13.56)mL]和术后24 h 出血量[(71.25±5.78)mL] 低于对照组的(121.36±15.29)mL、(84.35±9.62)mL(P<0.05),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无明显差异。在本研究中,研究组产后2 h 出血量为(208.28±28.98)mL、产后24 h出血量为(283.27±28.90)mL 均小于参照组的(252.16±29.09)mL、(323.78±32.38)mL(P<0.05)。

综上所述,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孕产妇产后出血的治疗效果突出,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指标,安全性高,值得予以使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丁三醇宫素出血量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疗效评价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Foleys导尿管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宫颈钳夹治疗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