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4-01-13周娟王威勇吕玉标

系统医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筋膜腹股沟剖宫产

周娟,王威勇,吕玉标

睢宁县中医院麻醉科,江苏 徐州 221200

临床女性分娩过程中,受产妇心理状态、工作压力大、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尽管当下我国剖宫产术式逐渐成熟,但其仍会带来严重不良反应,如产后疼痛[1-2]。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剧烈,会对产后恢复及新生儿喂养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术后有效的镇痛管理是产妇生理及心理上的迫切需求[3]。既往所采取的自控静脉镇痛处理,虽然操作简单,但因镇痛过程中所使用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会通过乳汁排泄,而这对新生儿健康成长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旁神经阻滞、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4]。其中腹横肌筋膜组织是将局麻药物注入腹横肌筋膜层,通过阻滞前腹壁神经痛觉传导发挥镇痛效果;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能够阻断相关感觉神经传入,能够实现对目标神经的靶向阻滞,并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较小剂量局麻药物应用便可获得目标神经阻滞效果,两组阻滞麻醉方法有望能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5-6]。鉴于此,本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睢宁县中医院收治的60 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剖宫产术后镇痛干预过程中采取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方案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术后镇痛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年龄22~40 岁,平均(28.83±4.10)岁;体质量58~95 kg,平均(74.73±9.08)kg;孕周36~41 周,平均(39.35±1.15)周;孕次1~6 次,平均(2.47±1.36)次;产次:初产10 例,经产20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均为Ⅱ级。研究组中年龄22~38 岁,平均(28.60±4.02)岁;体质量57~98 kg,平均(76.47±10.65)kg;孕周35~41 周,平均(38.97±1.52)周;孕次1~7 次,平均(2.23±1.36)次;产次:产次:初产12 例,经产18 例;ASA 分级均为Ⅱ级。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产妇均知情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收治的产妇具有剖宫产指征,择期进行剖宫产;产妇年龄均在20 岁以上,为单胎妊娠;产妇的ASA 分级为Ⅱ级。

排除标准:双胎妊娠者;产妇的心脏和肝脏等脏器功能存在严重损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及传染性疾病者;过敏体质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产妇进入分娩室后开放上肢静脉,并加强对产妇生命体征监测,剖宫产麻醉选择腰硬联合麻醉,选取盐酸布比卡因注射剂(国药准字H31022839;规格:5 mL∶37.5 mg×5 支)10 mg 与脑脊液稀释至2 mL 蛛网膜下腔注射,调整麻醉平面至T6~T8。

术毕在SonoSite M-turbo 便携式超声仪及HFL38x 高频探头引导下,对照组产妇经腹横筋膜平面阻滞,超声线性探头频率设置为6~13 MHz,探头放置在腋中线水平髂棘及肋骨下缘之间,探及背阔肌向腹内三层肌肉移行区的经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后穿刺进针,达到腋中线后侧分别在两侧注射0.25%罗哌卡因20 mL(国药准字H20163208;规格:10 mL∶75 mg)。

研究组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经腹横筋膜平面阻滞后,并借助探头确定髂前上棘与肚脐连线位置,在距离髂前上棘1~3 cm 处确定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借助超声引导穿刺针达到阻滞位置,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同样完成对侧阻滞。

1.4 观察指标

疼痛程度:评估标准参照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术毕、术后12、24、48 h 镇痛效果进行评估,总计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烈疼痛,分数越高,评定为痛感越剧烈[7]。

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两组术后麻醉镇痛方案应用下恶心呕吐、烦躁、头晕、皮肤瘙痒不良反应例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差异比较。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对比

研究组术后12、24、48 h 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对比[(±s),分]

表1 两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对比[(±s),分]

组别研究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术毕2.34±0.56 2.36±0.54 0.141 0.889术后12 h 2.89±0.73 3.75±1.02 3.755<0.001术后24 h 2.62±0.64 3.48±0.96 4.083<0.001术后48 h 2.45±0.33 3.12±0.85 4.025<0.001

2.2 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受当下妊娠政策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妊娠率在不断提升,不少高龄妊娠产妇、合并妊娠疾病产妇数量在逐渐增多,为更好地保障高风险因素妊娠产妇的人身安全,剖宫产逐渐成为解决此类难题的主要方法,而剖宫产术应用过程中,会产生术后疼痛,延长产妇的下床活动时间,增加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不利于产妇身体的康复,因此,完善术后镇痛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8-9]。既往所采用的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等方式虽能获得一定的镇痛效果,但容易出现尿潴留、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而镇痛泵镇痛药物的应用,会对产妇产后活动产生影响,外周神经阻滞是当下术后多模式镇痛的研究热点。剖宫产术后疼痛主要由两部分所组成,分别是腹壁切口与内脏,因剖宫产术应用过程中会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大部分产妇术后疼痛主要来源于腹壁切口,主要由T12和L1脊神经支配,因此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方式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10]。

研究结果指出,两组术后镇痛方法应用过程中,研究组术后12、24、48 h 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方式镇痛效果显著较优。腹横筋膜阻滞麻醉方案的应用,因其将局部药物注射于筋膜层,通过阻滞前腹壁神经丛达到腹壁区域镇痛效果,且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腹横筋膜阻滞,操作过程相对简单,但该阻滞麻醉方案应用缺陷是不能提供有效的内脏镇痛作用,且为获得更好的阻滞效果腹横筋膜阻滞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加局麻药扩大阻滞范围,而关于理想的局麻药使用剂量在剖宫产产妇应用中存在一定争议;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髂腹股沟神经以及髂腹神经是L1脊神经的两个分支,T7~L1脊神经均于腹横肌平面行走,因此采取该阻滞方案能够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采取联合阻滞方案能够提高阻滞全面性进一步提升镇痛效果,能够有效缓解产妇术后疼痛严重程度[11]。

剖宫产术对产妇躯体剖宫产术创伤比较大。区域神经阻滞术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超声无创性及可视化优势,能够随时调整穿刺针位置,确保局麻药物能够精准进入神经周围位点,并能在直视下将导管放置在最佳位置,提高神经阻滞成功率。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应用,能够提高阻滞全面性,进一步完善术后镇痛。

研究还对两组术后阻滞镇痛用药方案安全性进行评估发现,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 vs 16.67%)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郭宇峰等[12]的研究报告结果基本一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26%)与对照组(15.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方式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可见在安全性评估下,选择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方式能够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这主要是因该阻滞方案应用能够增强阻滞镇痛效果,减少单一腹横筋膜平面阻滞需要增加麻醉药物剂量带来的不良反应发生,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产妇安全性。本研究结果可能受到样本数量少的影响,后续将扩大样本量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镇痛麻醉处理过程,超声引导下联合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方式应用能够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麻醉镇痛安全,利于促进产妇康复,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筋膜腹股沟剖宫产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