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手术患者MoCA评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4-01-13顾礼萍

系统医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国药准字硬膜外麻醉

顾礼萍

扬中市中医院麻醉科,江苏 扬中 212200

老年患者是下肢骨折的高发群体,多数老年患者身体功能差、免疫功能降低,且容易合并多种疾病,明显增加手术难度,且其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降低,使手术风险性明显增加[1]。因手术操作会诱发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异常情况,且在术后容易影响患者认知功能,降低手术恢复效果[2]。而麻醉是一项手术展开的前提条件,不仅可以缓解手术操作时的疼痛程度,也能够调节机体应激反应,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性。目前手术麻醉分为局部麻醉及全身麻醉,不同麻醉方法有各自优势及不足,故而选择何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提高患者手术效果显得尤其重要。本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7月期间扬中市中医院收治的50 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下肢手术患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50 例老年下肢手术患者,按1:1 比例随机分为A、B 两组,各25 例。A 组年龄60~82 岁,平均(71.92±3.0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级12 例,Ⅱ级13 例;体质指数18~28 kg/m2,平均(22.96±1.28)kg/m2。 B 组年龄60~83 岁,平均(72.05±3.15)岁;ASA 分级:I 级10 例,Ⅱ级15 例;体质指数18~28 kg/m2,平均(23.01±1.30)kg/m2。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为下肢骨折;年龄≥60岁;术前认知功能正常,且满足手术指征;患者或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既往有四肢骨折及手术者;伴心、肝、肾等多脏器疾病者;既往有精神障碍性疾病、认知功能异常者;对麻醉药物过敏者;伴恶性肿瘤、严重昏迷者;其他部位骨折者。

1.3 方法

A 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侧卧位,于L3~L4椎间隙进行穿刺,腰穿针依次穿刺至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退出针心,提示有脑脊液流出后即为穿刺成功。先注入0.75% 布比卡因(国药准字H20056442;规格:5 mL:37.5 mg)1.5~2.5 mL,退出腰麻针后,置入硬膜外导管,经导管推注麻醉复合液: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52716;规格:10 mL:100 mg,按盐酸罗哌卡因计)0.15 mL/kg+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256;规格:2 mL:100 µg)2 µg/(kg·min)。术中依据手术时间,追加麻醉药物,术中麻醉平面控制在L10以下。

B 组应用全身麻醉。入室后常规开放静脉通路,麻醉诱导:丙泊酚(国药准字H19990282;规格:20 mL:200 mg)1.5~2.0 mg/kg、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20065729;规格:2 mL:2 mg)0.04 mg/kg、舒芬太尼0.5 µg/kg、维库溴铵(国药准字H20113296;规格:4 mg/支)0.1 mg/kg;待诱导成功后,气管插管,其间间断注射维库溴铵、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手术麻醉。两组患者术后均自控镇痛泵持续镇痛。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流动力学 入室后(T0)、麻醉即刻(T1)、麻醉后30 min(T2)、手术结束(T4)时的心率(heart rate, 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水平。

1.4.2 术后疼痛 术后2、6、12、24、48 h 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等级评价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3],总分值范围在0~10 分,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为剧烈疼痛;分值随疼痛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1.4.3 认知功能 术前、术后24、72 h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4]评价,量表主要是对个体的注意力及集中力、执行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等,总分30 分,正常评分≥26 分。

1.4.4 不良反应 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寒战、躁动、尿潴留、恶心呕吐等。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相时MAP、HR 比较

两组患者T0 时的HR、MAP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2 时的MAP 低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 时MAP 高于T1、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T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T1~T3 时的HR较T0 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 组T1、T2时的心率低于T0,T3 时心率高于T1、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T1、T2 时的MAP、HR 均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相时MAP、HR 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相时MAP、HR 比较(±s)

注:与T0 时比较,aP<0.05;与B 组比较,bP<0.05。

组别A 组(n=25)B 组(n=25)时间T0 T1 T2 T3 T0 T1 T2 T3 HR(次/min)73.58±6.46(74.10±6.50)b(73.68±6.48)b 74.28±6.52 74.01±6.52(64.28±5.84)a(65.08±5.92)a 72.28±6.46 MAP(mmHg)85.28±6.68(78.82±5.42)ab(77.16±5.52)ab 84.82±6.39 86.01±6.72(70.15±4.16)a(71.20±5.28)a 83.98±6.28

2.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A 组术后2、6 h 时的NRS 评分低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12、24、48 h 的N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A 组(n=25)B 组(n=25)t 值P 值术后2 h 1.05±0.28 1.86±0.38 8.580<0.001术后6 h 1.28±0.32 2.08±0.36 8.305<0.001术后12 h 1.58±0.46 1.60±0.56 0.138 0.891术后24 h 1.60±0.52 1.64±0.60 0.252 0.802术后48 h 0.82±0.36 0.85±0.38 0.287 0.776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MoCA 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MoC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24、72 h 时的MoCA 评分均较术前发生降低情况,其中A 组评分高于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MoCA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MoCA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各组术前比较,aP<0.05。

组别A 组(n=25)B 组(n=25)t 值P 值术前28.38±0.42 28.41±0.45 0.244 0.809术后24 h(25.31±0.82)a(23.14±0.80)a 9.471<0.001术后72 h(26.40±0.85)a(24.86±0.90)a 6.220<0.001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老年下肢手术患者因合并的基础疾病较多,对麻醉的耐受力降低,使其麻醉及手术风险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5]。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法,对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有重要意义。目前,麻醉方法分为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何种麻醉更具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探讨。

本研究发现,T1、T2 时两组患者的MAP 均低于T0,但A 组T1、T2 时的MAP、HR 均高于B 组(P<0.05)。其结果说明与全身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可维持患者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确保其安全度过手术。其中全身麻醉可为患者提供良好供氧,术中呼吸道管理方便,维持较好的肌松效果,且能根据手术时间调整麻醉过程[6];但全身麻醉时,气管插管、麻醉诱导操作等,均会诱发强烈的心血管应激反应,使其心率、血压波动明显;而且全身麻醉时,麻醉药物种类较多,老年患者肾排泄功能减退,药物清除率降低,拔管时容易影响患者循环、呼吸等功能,使其不良反应较多[7]。腰硬联合麻醉结合腰麻及硬膜外麻醉的两种优势,低剂量药物及麻醉平面控制得当的硬膜外麻醉,麻醉平面阻滞在T10以下,经硬膜外置管可适当延长手术麻醉时间,麻醉起效快,麻醉阻滞效果好,且能降低对患者循环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从而能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避免拔管、插入气管导管时的应激反应,减少麻醉不良反应[8-9]。本研究发现,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与B 组(24.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理论不符。分析原因是本研究样本量少,使结果出现偏差。而在焦晓红等[10]研究表明联合麻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 低于全身麻醉的30.00%(P<0.05),其结果论证了该研究理论,证实了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安全性。

由于患者在手术、麻醉期间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其体内氧化-抗氧化失衡,导致机体存在微炎症状态,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因老年患者身体免疫力低,代偿性差,全身麻醉时,手术创伤、各种麻醉药物、气管插管等方法会影响患者循环功能,促使其炎症反应增加,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11]。A 组术后2、6 h 时的NRS 评分低于B组(P<0.05)。分析原因是腰硬联合麻醉直接作用于手术局部部位,硬膜外导管留置便于术后镇痛,延长手术麻醉时间,对患者循环、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低,故而能降低手术炎症反应,短期内镇痛效果好[12]。

手术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主要是麻醉药物会导致机体中枢胆碱系统紊乱,影响神经递质传递,使患者记忆、认知等功能产生负面影响[13-14]。研究发现,两组术后24、72 h 时的MoCA 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但A 组评分高于B 组(P<0.05)。说明手术均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影响小,可能是与全身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无须大剂量麻醉药物,直接将药物注入椎管腔,通过阻断神经传导功能而发挥显著的麻醉效果,减轻麻醉药物对机体脑部神经功能的影响,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15]。

综上所述,与全身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可维持患者术中较为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小,麻醉不良反应少,短期镇痛效果好,更具麻醉优势。

猜你喜欢

国药准字硬膜外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更 正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
针刺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肥胖妇女剖宫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