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力”相融 讲好新时代兰考故事

2024-01-12徐菱骏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2期
关键词:穆青焦裕禄四力

【摘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由之路。围绕学习穆青、增强“四力”,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在河南兰考举办为期五天的培训。笔者通过分析此次培训中涌现的优秀作品,阐述如何践行“四力”,采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

【关键词】“四力”;穆青;焦裕禄;新时代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为新闻工作者提高本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指明了目标方向。

8月29日至9月1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组织的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在兰考举办,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82名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参加了此次培训。兰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座精神高地,也是新闻工作者心中的一块圣地。穆青等人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集中体现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这篇作品的采写过程,也是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坚守和践行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

一、脚力——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要交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必须增强“四力”。“四力”中,脚力是基础,是新闻工作者好作风最直观的体现。在当下信息革命时代,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多样,似乎不到现场,仅凭在网络搜索就能够获取大量信息,“拼凑”出一篇新闻,因而出现一种论调,认为实地采访费时费力效率低下,甚至认为“不用现场采访的新闻时代”已经到来。

笔者认为,科技手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便利,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全面了解新闻事件背景、发展过程等,但永远无法代替现场采访。甚至可以说,全媒体时代,技术的便利性对专业新闻工作者现场采访调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好的内容生产更强调脚力,强调现场的价值。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捕捉到动人的细节,听到群众生动真实的声音,获取第一手材料,回应群众关切,确保新闻真实性及新闻宣传的公信力。

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老师说,如果没有跟王顺友重走马班邮路,她不可能写出《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通讯的主人公王顺友,是四川木里的一名邮递员,牵着马给山里群众送信送了20多年。他长期孤独地行走在与世隔绝的大山里,几乎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采访王顺友,最好的办法是跟着他走邮路。正是在重走这条异常艰险的邮路过程中,张严平理解了王顺友平凡中的伟大,而对王顺友来说,这个跟着他送信“不要命”的记者,也从此走进他心里。

“脚底板下出新闻”,高质量的、影响深远的文章无不来自艰苦的采访,采访的深度决定信息密度和信息稀缺度。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锤炼脚力,走进现场,走进基层一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创作出体现时代精神、时代价值的好作品。

此次培训设置践行“四力”环节,确定了生态保护、焦裕禄精神传承弘扬、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振兴、民族乐器、民生实事、发展新动能等报道主题,并根据主题提供了几十个采访点位,供记者选择。82名青年记者走进田间地头,走进项目工地,走进工厂车间,走进农户家里,看变化、听声音、感真情,交出了一份份优秀作品。

二、眼力——新闻是用不着去制造的,新闻必等人去寻觅

好眼力,不仅体现在对现实场景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上,更表现为对新闻敏锐的发现力、洞察力、判断力。新闻现象纷繁复杂,如何在“抓活鱼”的同时,透过表面看本质,识别真伪,把握时度效,进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都是对新闻工作者眼力的考验。此次采访提前确定了主题,“命题作文”省去了找寻“重头戏”的困难,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在同质化的采访中,交出有特色的优秀答卷,这对于记者看问题的角度,捕捉最能体现主题的细节的能力,都是不小的挑战。

同样写焦裕禄精神,作品《听兰考老乡再谈“俺们的焦书记”》写出了新意,记者在与86岁的当地百姓雷中江交流的过程中,挖掘出了“不一样”的焦裕禄。首先是具体化外在形象。焦裕禄“常穿着一件蓝色外套,已经褪色泛白。虽说不新,却很干净、很规矩”。其次是细化场景描写。焦裕禄冒着风雪到火车站看望外出乞讨的群众,他如何跟作为个体的群众沟通?文中写道——他走到我跟前,一只手扶着我的肩膀,一只手握着我的手说,“我是咱县委的,我姓焦,是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让你们受苦了,你们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最后,再现一个故事。兰考下大雨,小麦被淹,焦书记察访发现有的干部急得在家哭。他召集大家开会,往台上一坐,趴桌子上不吭声。就在大家以为他在哭的时候,焦裕禄抬起头,说“如果哭能解决问题,我领着大家在这儿哭三天三夜”。这些片段丰富了焦裕禄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显然是作者与群众深入沟通,靠“火眼金睛”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后,反复追问挖掘得出的。

在另一篇稿件《白老头的晚饭》中,体现了记者敏锐的新闻直觉和出色的观察力。了解到白老头出生于1939年,是粮食局的退休干部后,记者认定这就是自己的采访对象,于是改变行程,专心陪白老头聊天。白老头是在兰考桐乡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居住的41位老人之一。晚饭吃的豆角烧肉、麻婆豆腐、馍、红枣银耳粥。当天17时20分到17时50分,白老头晚饭吃了半小时,整个过程记者没有与他过多沟通,而是静静观察老人吃饭,并融入前期采访了解的内容,形成今昔强烈对比——从灾荒、饥饿、乞讨,到“再也不担心没粮食”,到“这里环境、人都可以,吃得不赖”,再到未来去新疆看小妹,那兒的瓜、桃、葡萄、枣都甜,稿件通篇不提民生、治理,句句却都是民生、都是治理。

三、脑力——思想的张力决定了故事的价值

无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需要以脑力为先导。以脚力深入大地,以眼力见广大精微,通过跑和看,获得丰富的一手素材,而聚焦什么主题,围绕什么脉络取舍组合材料,怎样增加作品的广度、深度、高度,如何使新闻报道既有温度又体现独到的思想见地,这些都需要记者下苦功夫学习思考。只有想清楚了,下笔才能写清楚。

新闻作品不只是忠实记录时代,也是通过新闻工作者的深入思考,以新闻事件中个人和群体的命运变迁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焦裕禄带领乡亲们种下的泡桐,是制作民族乐器音板的上好材料。在兰考,以古琴、古筝、阮、琵琶为代表的民族乐器产业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1.8万群众吃上了“乐器”饭。近些年关于当地民族乐器产业的报道较为充分立体,采访对象也相对集中,创新有难度。《让中华古音之魅绽放世界》一文独辟蹊径,通过90后斫琴师徐亚冲与英国古钢琴演奏家的故事,讲述了古琴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徐亚冲生活的徐场村,家家户户都用泡桐制作民族乐器。但他不满足于制作的琴“能出声就行”,而是经过反复学习实践,将古琴制作、古琴演奏、古琴文化推广到海外,让泡桐制作的民族乐器成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媒介,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文章以古琴为媒,串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群众耳熟能详的场景和主题,举重若轻,体现的正是作者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相比之下,笔者的稿件《永不过时的精神财富》在“脑力”方面则稍显不足。文章通过普通人武俊梅一家五代人的故事,体现焦裕禄精神在兰考群众中的传承。焦裕禄曾牵过孩童时期武俊梅父亲的手,奶奶、父亲以焦书记的故事教导她“艰苦奋斗,乐于助人”。武俊梅又给儿女讲焦书记的故事,在她的影响下,读大学的女儿结对帮扶了一名留守儿童,儿子也成长为立志为人民服务的少年。文章讲述了一个真情流淌的故事,但就立意而言,未能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使得稿件整体细致有余,厚度不足。

四、笔力——脚力所到之处、眼力所察之精、脑力所思之深,最终呈现为笔力表达之美

增强“四力”是为了解决新闻从业者的本领恐慌,继而增强本领能力。脚力所到之处、眼力所察之精、脑力所思之深,最终呈现为笔力表达之美。

信息时代,用户群体不同,优秀作品的评价标准也相应有所不同,但好的作品永远为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一粒牧草种的奇幻旅行》采用拟人手法,赋予紫花苜蓿草种以人的思想和感情,以第一人称讲述紫花苜蓿在兰考安家、成长、做饲料、制成沼气的故事,群众看得懂看得进去。另如《白老头的晚饭》,从掰馍、撒糖、细嚼慢咽,再到吮净筷子、呷口热粥,老人吃得起劲、吃得幸福、吃得满足的状态跃然纸上,画面感十足。

为群众喜闻乐见,要多用群众语言,少说大话、空话、套话、官话,多一些“泥土味”。作品《刷村》开头用直接引语“恁搁阴凉地儿等我,马上到”,还原网格员李跃西接打电话的工作场景,配上“晒得黝黑”的描写以及“摸摸后脑勺,憨憨一笑回应”的动作,呈现出主人公朴实憨厚的形象。《苦水变甜》一文里,描述村里祖祖辈辈如何因“水”受苦受穷,“天干时,上游黄河水过不来,庄稼受旱;汛期,成片的土地都泡在水里,种啥都白搭。村东边有片地,当年老辈人赶着牛下地耕田,牛腿陷进去就出不来,因此得名‘老牛圈”几个短句,让看的人都觉得“水”是如此“面目可憎”。

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好笔力不仅体现为文字水平,更体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作品中,体现在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中。此次培训涌现的佳作包括文字、视频、海报等多种形式作品。其中,短视频《兰考有位女院长 管着十余位“宝贝娘”》用鲜活的镜头语言,记录了养老院的歡声笑语。55岁的张巧丽是乐康养老院的代理院长,她管院里老太太叫“娘”,老太太揽着她的脖子贴着她的脸,说她“比亲闺女还亲嘞”,视频充满正能量,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当下,传播生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应对新一轮信息革命带来的挑战,新闻工作者更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在锤炼脚力、拓展眼力、增强脑力、提升笔力上下苦功夫,学好用好新技术手段,适应全媒体人才发展需要。

此次培训,既是一次感悟焦裕禄精神与新闻工作者使命的灵魂激荡之行,也是一次扑下身、沉下心,践行“四力”的生动实践。在焦裕禄奋斗过的土地上,青年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与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作风,也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蓄做好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力量,以更好地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者简介:徐菱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北京 100813)。

编校:张如铁

猜你喜欢

穆青焦裕禄四力
这些数字,读懂焦裕禄精神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在潮湿的雨季,邂逅温暖的你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
我愿输你我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