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适宜东台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2024-01-12薛根祥花劲杨玉萍郜微微王国平朱秋兵韩华平常伦岗顾存秀
薛根祥 花劲 杨玉萍 郜微微 王国平 朱秋兵 韩华平 常伦岗 顾存秀
(1 东台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东台 224200;2 南沈灶镇农业农村局,东台 224200;3 梁垛镇农业农村局,东台 22420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玉米带状间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重点是通过扩间增光、缩株保密,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的固氮养地作用,从而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肥力,故该技术是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茬大豆的一项稳粮增收、提升地力的种植技术[1-2]。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在黄淮海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按照江苏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40 000 hm2的部署安排,下达至东台市的种植面积为2 100 hm2[3]。由于是第1年在江苏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故在品种、技术和装备等方面,仍处于摸索之中。鉴于此,笔者在东台市南沈灶镇常灶村开展了适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在东台市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5个品种,分别是‘禧玉115’‘江玉877’‘嘉禧100’‘蠡玉128’‘中江玉99’,各品种相关信息见表1。
表1 2022 年供试玉米品种的相关信息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22 年在南沈灶镇常灶村一农户承包田内(年日照时间为2 130.5 h,年平均温度为15.0℃,年平均降雨量为1 061.2 mm)进行。试验田前茬作物为蔬菜,土壤类型为腰黑黄沙土,土壤肥力为中等偏上水平且分布均匀,0~20 cm 深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3.3 g/kg、全氮含量为1.85 g/kg、有效磷含量为9.2 mg/kg、速效钾含量为127 mg/kg、pH 为7.4。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 个玉米品种为1 个处理,共5 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 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90 m2,试验田四周设保护行。
2022 年4 月10 日播种玉米,6 月6 日播种大豆,大豆品种采用‘瑞豆1 号’,间套作方式参照《江苏省2022 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导意见》,均采取定距穴播,每穴播2粒,出苗后定植1 株,以保证种植密度。每小区种植2 行玉米、4 行大豆;玉米种植带的种植行距为40 cm、株距为12 cm(折每667 m2种植玉米4 100 株),大豆种植带的种植行距为30 cm、株距为10 cm(折每667 m2种植大豆9 000株),大豆种植带与玉米种植带的间距为70 cm。
1.4 田间管理
玉米播种后每667 m2施33%二甲戊灵乳油200 mL 兑水40 kg 均匀喷雾进行苗前封闭除草。4 月23 日苗期对玉米进行间苗、定苗。基肥每667 m2施长效缓控释肥(N∶P∶K=28%∶6%∶6%,质量分数)50 kg,6 月5 日每667 m2施尿素25 kg 作穗肥,施入玉米行间。大豆播种后每667 m2施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50 mL 兑水40 kg 均匀喷雾进行苗前封闭除草,7 月28 日每667 m2施尿素10 kg作花粒肥。大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与当地植保措施同步进行,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按照当地相关高产栽培要求实施。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在玉米生长发育关键时期进行调查,记录各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双穗率、空秆率、抗病性和抗倒性等。在收获前期进行取样,测定各品种的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质量等。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 和DPS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差异
由表2可知,在播种期一致的条件下,供试玉米品种的出苗期一致,均为2022 年4 月21 日,但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抽雄期以‘江玉877’最早,为6 月14 日;‘蠡玉128’的抽雄期最迟,为6 月17 日;其他品种的抽雄期介于两者之间。‘江玉877’成熟最早、全生育期最短,为105 d;‘蠡玉128’成熟最迟、全生育期最长,为109 d;其他品种的成熟期介于7月25日—26日之间、全生育期介于106~107 d 之间。
表2 不同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差异
2.2 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性状差异
由表3可知,供试玉米品种的株高介于241.0~274.5 cm 之间,其中,‘禧玉115’的植株最高,株高为274.5 cm;‘蠡玉128’的植株最低,株高为241.0 cm。供试玉米品种的穗位高介于96.5~116.6 cm 之间,其中,‘禧玉115’的穗位高最高,为116.6 cm;‘嘉禧100’的穗位高最低,为96.5 cm。供试玉米品种的株型均为半紧凑型,轴色均为红色,双穗率介于0.6%~2.7%之间,差异不显著,且对产量影响不大。供试玉米品种的空秆率和倒伏率均为0。
表3 不同玉米品种的植株性状差异
2.3 不同玉米品种的果穗性状差异
由表4可知,供试玉米品种的粒型和粒色表现一致。供试玉米品种的穗长介于16.2~18.7 cm之间,其中,‘禧玉115’的穗最长,为18.7 cm;‘江玉877’的穗最短,为16.2 cm,与‘禧玉115’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供试玉米品种的穗粗介于4.6~5.0 cm 之间,穗粗均超过4.5 cm,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说明5个玉米品种均具备了籽粒高产的基本条件。供试玉米品种的秃尖长介于0.6~0.9 cm 之间,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供试玉米品种的出籽率介于85.3%~92.7%之间,其中,‘禧玉115’的出籽率最高,为92.7%,极显著高于其他玉米品种。供试玉米品种的穗行数介于16.2~17.6 行之间,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穗行数表现与穗粗表现成正比。供试玉米品种的行粒数介于34.4~39.1粒之间,其中,‘禧玉115’‘中江玉99’的行粒数分别为39.1、38.8 粒,极显著高于其他玉米品种,行粒数表现与穗长成正比。供试玉米品种的百粒质量介于26.5~33.4 g之间,‘中江玉99’‘嘉禧100’的百粒质量均超过30 g,其中‘中江玉99’的百粒质量最高,为33.4 g,极显著高于其他玉米品种。
表4 不同玉米品种的果穗性状差异
2.4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差异
由表5 可知,供试玉米品种的每667 m2产量介于548.89~689.06 kg 之间,产量最高的为‘禧玉115’,每667 m2产量为689.06 kg,显著高于其他玉米品种;‘嘉禧100’的产量排名第二,每667 m2产量为684.45 kg;再次是‘中江玉99’‘蠡玉128’,每667 m2产量分别为654.57、606.51 kg;‘江玉877’的产量最低,每667 m2产量为548.89 kg。
表5 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产量差异
2.5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差异
由表6可知,供试玉米品种的田间抗病性整体表现均较好,除了‘江玉877’‘蠡玉128’有轻微南方锈病发生、‘中江玉99’有轻微纹枯病发生外,其他病害供试玉米品种均未发生。
表6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当前,国内大豆供需严重失衡,大豆需求的80%以上来自进口,亟须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大豆产业振兴[4-5]。笔者参照《江苏省2022 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推荐的技术模式进行了适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玉米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东台市生态环境条件下,供试玉米品种均能正常成熟,对后茬作物不会产生影响。其中,‘禧玉115’‘嘉禧100’‘中江玉99’3个玉米品种的产量、抗病性和抗倒性等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比较适用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进一步扩大示范,但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有待进一步探索。
由于本次试验的调查指标有限,且试验结果仅为一年研究所得,各玉米品种在不同年际间以及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种植表现仍待研究,故下一年将继续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部分品种的大面积示范种植,并探索一些优良玉米品种在“2+4”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高产潜力和配套栽培技术,从而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