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自我控制与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4-01-12尹珊珊陈爱国朱风书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攻击行为攻击性

李 跃 尹珊珊 陈爱国 朱风书△

①泰州学院公共体育部 225300 E-mail:596792722@qq.com ②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225127 △通信作者 E-mail:fszhu@yzu.edu.cn

低年级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此时期由青少年向成人适应性过渡所产生的问题尤其突出,在面对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入学适应等诸多压力时缺乏应对经验,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焦虑等),从而引发非理性行为(例如攻击行为)[1-3]。攻击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心理健康的行为或倾向[4],该行为是一种违背社会规范的消极行为,长期处于攻击行为或被攻击行为的环境下,严重危害个体身心健康及社会秩序,甚至升级导致自杀或者犯罪的严重后果[5-6]。更有相关研究表明具有中度及以上攻击倾向的大学生占比83.93%[7],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分析影响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和探寻有效降低其攻击行为的手段,仍是当前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还可以作为绿色、健康的干预手段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8]。认知行为假说和挫折-攻击理论提示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升个体认知水平和抗挫能力,从而实现个体情绪的稳定发展,为体育运动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合理的解释[9-10]。虽然针对体育锻炼是否能够有效降低攻击行为至今没有形成统一定论,但是结合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以及体育运动自身包含丰富的教育功能,体育锻炼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攻击行为[11],长期规律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体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生活幸福感更高[12]。国外一项元分析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对青少年内隐和外显攻击行为具有小到中等的效果量,证实了体育运动可以作为预防青少年攻击性的重要手段[13]。最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相比极少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出现攻击行为的概率更低[14]。综合以上研究为体育锻炼预防攻击行为的观点提供了研究证据,但针对体育锻炼为什么能够影响攻击行为的内在机制还缺乏强有力的实证依据。

自我控制是指改变自己行为反应或内心状态的一种能力[15],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够积极应对日常生活的各种事件处理,进行有效的社会互动,维持个体的高效运转;反之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低下的个体往往会产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例如暴力、犯罪等恶性行为[16-17]。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不能直接对攻击性产生影响,而是通过羞涩的中介作用降低攻击性,并且在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推断除羞涩以外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因素[18]。根据能量模型理论,长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养成积极乐观的应对方式和灵活处理各种应激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降低青少年攻击行为[19-20]。张智锴等以大学新生为调査对象,采用路径分析技术方法发现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提升自我控制能力预防大学生攻击性[21]。综上分析,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升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降低攻击行为。

心理弹性是指面临持续而显著的压力或困境时所采取应对的能力,在社会环境中,个体与其所处环境高度互动都会致使产生心理弹性[22]。根据心理防御机制学说,心理弹性与成熟的防御机制相关,心理弹性较高的个体由于拥有较为成熟的心理防御能力,在处理具有挑战性或者突发事件的初始阶段即可迅速启用这种能力,并将影响降至最低;相反,较弱的个体由于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容易出现逃避、攻击等行为[23]。针对在不同组别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与高攻击组大学生相比,低攻击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高攻击组[24]。另有研究证实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能够影响其攻击行为,当面对挫折情境时,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个体相比于弹性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启动内隐性攻击[25]。体育锻炼被认为是改善个体认知水平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最佳手段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可以正向预测个体的心理弹性,研究证明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增强大脑的神经环路改善情绪和行为,从而进一步促进个体的心理弹性[26]。张晓强等探讨体育锻炼、心理弹性和青少年攻击性的关系,结果发现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也可以通过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攻击性间接产生影响[27]。综上分析,参与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理弹性,从而降低攻击行为。

关于体育锻炼如何影响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前人的研究仅仅将自我控制或心理弹性两者中的某一个变量纳入考察体育锻炼预防攻击行为机制的研究中,同时将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两个中介变量纳入考察体育锻炼影响攻击行为的路径机制研究还尚不清楚。Kim等在校园暴力受害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发现,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校园暴力受害与行为间均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28]。自我控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和行为控制能力,其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弹性,高水平篮球裁判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增强心理弹性水平,从而促进情绪稳定[29]。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与心理弹性密切相关,自我控制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攻击行为。因此,体育锻炼在预防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间接作用途径可能是体育锻炼→自我控制→心理弹性→攻击行为。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2个假设。H1:体育锻炼能够预测低年级大学生的攻击行为。H2: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预防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见图1。

图1 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模型图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江苏省某地区高校非体育专业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统一指导,征得调查者的同意后填答,以网络问卷形式现场发放并回收,问卷顺序为自编人口统计学问卷、体育锻炼量表、攻击行为量表、心理弹性量表以及自我控制量表。共发出问卷1195份,经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剔除无效标准:规律填写、错填漏填),最终得到有效数据1078份(90.21%)。其中男生460人,女生618人;大一459人(男202人),大二619人(男258人),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9.3±2.1岁。

1.2 方法

1.2.1 体育锻炼 采用梁德清等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30],分别由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3个题目构成,体育锻炼量=运动强度得分×(每次活动时间得分-1)×每周活动频数得分,总分越高,体育锻炼量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657,各题项因子载荷在0.565~0.669。

1.2.2 自我控制测量 采用谭树华和郭永玉修订的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31],该量表由健康习惯、节制娱乐、冲动控制、抵制诱惑以及工作或学习表现等5个维度共19个题目构成,采用5级李克特计分方法,从“1=完全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控制能力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α系数为0.923,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χ2/df=2.884,RMSEA=0.042,CFI=0.976,TLI=0.972,GFI=0.964。

1.2.3 心理弹性测量 采用于肖楠等修订的心理弹性量表[32],该量表由乐观性、力量性和坚韧性等3个维度共25个题目构成,采用5级李克特计分方法,从“1=从来不”到“5=一直如此”,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弹性水平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α系数为0.952,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χ2/df=2.697,RMSEA=0.040,CFI=0.971,TLI=0.968,GFI=0.952。

1.2.4 攻击性行为测量 采用方承舟修订的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33],该量表由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对以及愤怒等4个维度共25个题目构成,采用5级李克特计分方法,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说明攻击性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35,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χ2/df=2.799,RMSEA=0.041,CFI=0.964,TLI=0.961,GFI=0.951。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统计软件包括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攻击行为、自我控制、心理弹性进行信效度检验、描述统计,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各主变量间的关系,使用Hayes(2013)编制的process模型6进行链式中介作用分析,以及Bootstrap抽样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2 结 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与检验

本研究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被试自我报告方式,因此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在测试过程中通过匿名测量,以及采用部分反向题在程序上控制共同方法偏差。将本研究所涉及的体育锻炼、自我控制、心理弹性和攻击行为量表中所有变量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0.966,Bartlett值为44867.889,P<0.01,说明该数据可以进行因素分析。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探索性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12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2.15%,低于40%,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控制性别变量。如表1所示,低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自我控制、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低年级大学生自我控制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低年级大学生体育锻炼、自我控制、心理弹性都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n=1078)

2.3 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攻击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根据研究假设,使用Hayes(2013)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模型6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将性别作为控制变量,以体育锻炼为自变量,攻击行为为因变量,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为链式中介变量,得到路径模型(如图1)。表2所示,整个回归方程结果显著(R2=0.203,F=136.728,P<0.01),体育锻炼能够正向显著预测自我控制,体育锻炼和自我控制同时预测心理弹性时,体育锻炼和自我控制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当体育锻炼、自我控制以及心理弹性同时预测攻击性时,三者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表2 自我控制、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模型的回归分析(标准化)

进一步采用Bootstrap抽样方法对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和链式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重复取样5000次。表3表明,体育锻炼对攻击行为的路径显著,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攻击行为中起中介作用且该作用包含3条路径:自我控制的单独中介作用,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自我控制(95% CI:-0.1986,-0.1271)、心理弹性(95% CI:-0.0872,-0.0513)在体育锻炼与攻击行为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分别占总效应的34.55%和14.59%;自我控制→心理弹性(95% CI:-0.0948,-0.0507)起链式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5.24%。

表3 自我控制、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攻击性间的中介模型效应检验

3 讨 论

3.1 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发现,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存在负相关,且在纳入中介变量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负向预测作用依然显著,该研究结果与前人一致[34],验证了体育锻炼降低攻击行为的假设H1,同时也为体育锻炼干预降低攻击行为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指出,大学生应当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并将运动习惯贯穿于生活学习中。体育锻炼是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的重要环节,参与运动能够获得更高的身体自尊、幸福感、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35-36]。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显著降低个体攻击行为的发生,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在锻炼过程中会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37]。攻击行为的产生是个体生理、社会环境和个人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个体为了改善自身的不适应性而产生的行为[38-39]。比如个体不能理性的面对突发事件,缺乏妥善的处理方法,容易导致个体倾向选择破坏性或者攻击的行为方式。在受到挫折或者困境时,相比于不经常锻炼,经常性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增进个体身体健康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抗挫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心理、社会适应性。因此,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低年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3.2 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

本研究以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构建了体育锻炼影响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中介模型。根据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够直接负向预测低年级大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对攻击行为间接产生影响,3条路径分别为:自我控制的单独中介作用,心理弹性的单独中介作用,自我控制→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图1),验证了研究中的假设H2。根据一般攻击模型理论,自我控制作为个体因素会影响个体的攻击性[40]。一方面,自我控制对消极情绪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通过影响反应评估和决策的信息加工过程来抑制攻击行为反应的执行。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控制与个体的攻击行为呈现显著负相关,与自我控制理论中提出的一切不良行为(如攻击性)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低程度的自我控制观点深度吻合[41]。Barlett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挑衅情境下,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与大学生的攻击性存在相关性[42]。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将存在攻击行为的个体进行包含自我控制元素的干预方案训练,结果显示通过训练后的个体显著地降低了攻击行为的发生[43]。依据资源消耗理论,攻击性强的大学生,相应的情绪资源或者身体精力资源消耗可能较多,与此同时,其自我控制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自我控制能力的降低,进一步促使其产生攻击行为倾向。长期参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个体的专注度,提高在压力状态下的快速决定能力、协调能力等,从而增加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而抑制攻击行为的产生[20],为理解体育锻炼提升自我控制从而降低攻击行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体育锻炼能够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预防其攻击行为的出现。

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具备良好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临压力或困境时能领悟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改变消极认知,提高积极情绪,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反之,心理弹性水平不足,在处理挫折、压力事件时会选择不良的处理方式。基于社会生态理论,当个体处于一个复杂且周围事物均存在相互影响的环境中,环境与个体会时刻发生着相互作用,长期处于体育锻炼的环境中,个体-环境动态影响,这些相互作用将会影响个体的发展[44]。心理弹性被视为个体抵抗压力的良好“缓冲器”,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够降低身体和心理对外在压力的反应,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精神幸福感、情绪稳定,从而降低攻击行为[45]。

3.3 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的链式中介作用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在体育锻炼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关系中链式中介作用成立。自我控制能够预测心理弹性,与低自我控制相比,自我控制水平较高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弹性水平,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46-47]。心理弹性对个体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其处于逆境或者压力环境下,将保护因素用于冲抵危险因素,促使危险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以维持个体本来具备的“身心平衡状态”[48]。在此过程中,自我控制作为个体重要的保护因素,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促使个体保持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的,互动不足致使个体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从而心理弹性降低,攻击性升高[49]。经过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个体能够在锻炼过程中满足互动需求,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从而维持较高的心理弹性水平。因此,体育锻炼能够通过提升低年级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增强心理弹性水平,从而有效缓解其攻击行为的出现。

尽管以往针对体育锻炼如何影响攻击行为的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者仅仅只考虑了自我控制或心理弹性两者中的某一个变量。本研究首次将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两个中介变量同时纳入考察体育锻炼影响攻击行为的路径研究,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预防攻击行为中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的解释作用机制,为探索体育锻炼降低低年级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因果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需要进一步采用纵向实验研究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此外,预测攻击行为的因素复杂繁多,本研究只考虑了自我控制和心理弹性两个指标,并不能完全阐释体育锻炼预防攻击行为的作用机制。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更多的预测变量(例如人格特质等),以及结合实验及追踪等方法,进一步科学合理的揭示体育锻炼预防攻击行为的机制。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攻击行为攻击性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太极拳和慢跑锻炼对老人静态姿势控制能力影响的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爱”的另类表达,婴儿的攻击性行为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高职学生攻击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