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韻》徵引《説文》校讀札記

2024-01-12劉華江

古籍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注音

劉華江

關鍵詞:《集韻》;《説文》;注音;釋義

學術界一般認爲《集韻》所據《説文》底本爲大徐本《説文》。如:段玉裁在“”字下注有:“《集韻》所據鉉本未誤也。”(1)(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4頁。蔡夢麒:“有一點可以肯定,即《集韻》編修者所依據的《説文》底本基本上就是大徐本。”(2)蔡夢麒:《〈説文解字〉音注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第315頁。劉芹:“通過對《集韻》9409次稱引説文注音與徐鉉《説文》注本注音的一一比對,補證了《集韻》編修者所據《説文》底本當是徐鉉《説文》注本。”(3)劉芹:《〈集韻〉所引〈説文〉與徐鉉〈説文解字〉注音比對——補證〈集韻〉所據〈説文〉底本爲徐鉉〈注本〉》,《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第12頁。但全面校讀《集韻》徵引的《説文》材料後我們發現,其在注音和釋義等方面都與今本大徐本《説文》存在一些差異,其所據《説文》的版本問題尚有探討的空間。現嘗試就二者差異當中之要者探討如下,以期方家指正。

一、 語音上的差異

通過比對《集韻》徵引《説文》所在韻字的讀音與今本大徐本《説文》徐鉉注音,我們發現二者在語音對應上尚有一些差異。其中最爲重要的一類情况就是,《集韻》雖明引《説文》,然《集韻》音與今本大徐本《説文》徐鉉音不合,而與《説文解字·木部》、《説文解字繫傳》、《説文解字篆韻譜》、《經典釋文》所引《説文》《玉篇》殘卷所引《説文》等音相合。限於篇幅,僅舉數例並探討如下:

(一) 與《説文解字·木部》音合

(1) 獮韻力展切“輦”小韻下:“槤璉,《説文》:‘瑚槤也。’或從玉。通作璉。”潭州本、金州本《集韻》作“通作璉”,明州本、述古堂本、天一閣本《集韻》作“通作連”。今檢《説文》:“槤,瑚槤也。從木連聲。臣鉉等曰:‘今俗作璉非是。’里典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説文》及《説文解字繫傳》皆音“里典切”。《説文解字·木部》:“槤,力善。瑚槤也。從木連聲。”《集韻》此與《説文解字·木部》音合。《廣韻》獮韻力展切“輦”小韻下:“璉,瑚璉。”《説文解字注》:“里典切。《廣韻》力展切。”

(2) 庚韻除庚切“棖”小韻:“《説文》:‘杖也。一曰法也。’一曰棖謂之楔。”今檢《説文》:“棖,杖也。從木長聲。一曰法也。宅耕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説文》“宅耕切”。《説文解字繫傳》“宅争反”。《説文解字·木部》:“棖,丈庚。杖也。從木長聲。一曰法。”《集韻》此與《説文解字·木部》音合。《廣韻》庚韻:“棖,門兩旁木。直庚切。”《説文解字注》:“宅耕切。《廣韻》直庚切。”

(3) 董韻吐孔切“侗”小韻下:“桶,《説文》:‘木方,受六升。’”今檢《説文》:“桶,木方,受六升。從木甬聲。他奉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及《説文解字繫傳》皆音“他奉切”。《説文解字·木部》:“桶,他孔。木方器也,受十六升。從木甬聲。”《集韻》此與《説文解字·木部》音合。《玉篇》:“他董切,木桶。”《龍龕手鑑》:“他孔、吐孔二反,木桶,器也。”《廣韻》他孔切“侗”小韻下:“桶,木桶。又音動。”

(4) 過韻古卧切“過”小韻下:“楇,《説文》:盛膏器。”今檢《説文》:“楇,盛膏器。從木咼聲。讀若過。乎卧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説文》“乎卧切”。《説文解字·木部》反切處僅存切上字,作“弋”,釋作“盛膏器也。從木咼聲。讀若過”。莫友芝《唐寫本説文解字木部箋異》指出“戈誤”(4)(清)莫友芝:《唐寫本説文解字木部箋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65頁。。《集韻》此與《説文解字·木部》音合,與《説文》讀若音亦合。《説文解字繫傳》“骨朵反”。《廣韻》戈韻“戈”小韻古禾切下:“,車盛膏器。楇,上同。一曰紡車收絲具。”《説文解字注》:“乎卧切。按當依篇韻古禾切。”

(二) 與《説文解字繫傳》音合

(1) 支韻將支切“貲”小韻下:“鴜,鳥名。《説文》:‘鴜也。’通作疵。”《類篇》:“鴜,鷀鴜,墻之切。鳥名。《説文》:‘鶿也。’或作鴜。”今檢《説文》:“鴜,鴜也。從鳥此聲。即夷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即夷切”。《説文解字繫傳》“即宜反”。《集韻》此與《説文解字繫傳》音合。《玉篇》:“鴜,子奇切,鴜鳥。”《廣韻》支韻即移切“貲”小韻下:“鴜,鴜。又疾移切。”

(2) 支韻班糜切“陂波”小韻下:“碑,《説文》:‘豎石。’徐鍇曰:‘紀功徳也。’《釋名》:‘被也。葬時設施鹿盧,以繩被其上,引以下棺。’鄭康成曰:‘宫有碑,所以識日景。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宫廟以石,窆用木。’”今檢《説文》:“碑,豎石也。從石卑聲。府眉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宋刊本、汲古閣本《説文》“府眉切”。《説文解字繫傳》“披移反”。《集韻》此與《説文解字繫傳》音合。《廣韻》支韻彼爲切“陂”小韻下:“《釋名》曰:‘本葬時所設,臣子追述君父之功,以書其上。’”《説文解字注》:“府眉切,當依《廣韻》彼爲切。”

(4) 欣韻於斤切“殷”小韻:“《説文》:‘作樂之盛稱殷。引《易》殷薦之上帝。’一曰中也、大也、衆也。亦商别號,因以爲姓。”《類篇》:“殷,於身切,作樂之盛稱殷。《易》曰:‘殷薦之上帝。’又於斤切,憂也。又於閑切,赤黑色。又倚謹切,雷聲。《詩》:‘殷其雷。’又於近切,當也。”今檢《説文》:“殷,作樂之盛稱殷。從從殳。《易》曰:‘殷薦之上帝。’於身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説文》“於身切”。《説文解字繫傳》“意斤反”。《集韻》此與《説文解字繫傳》音合。《廣韻》:“殷,衆也,正也,大也,中也。《説文》從殳,‘作樂之盛稱殷’。亦姓,武王剋紂,子孫分散,以殷爲氏,出陳郡。於斤切。”《説文解字注》:“於身切。古音十三部。《廣韻》‘於斤切’是也。”

(6) 洽韻收有訖洽切“夾挾”小韻:“《説文》:‘持也。從大俠二人。’或從手。”今檢《説文》:“夾,持也。從大俠二人。古狎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古狎切”。《説文解字繫傳》“苟掐反”。《集韻》此與《説文解字繫傳》音合。《玉篇》:“夾,古洽切,近西厢也。”《廣韻》洽韻:“夾,持也。古洽切。”

綜上,《集韻》徵引《説文》時對《説文解字繫傳》當有采用和參考。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9例中,除了第9例《集韻》前代韻書《廣韻》未收外,其他8例《廣韻》皆收。《集韻》如此安排是否受其前代韻書《廣韻》收字的影響,未能確定。但關於《集韻》徵引《説文》時對《説文解字繫傳》當有采用和參考這一點尚有如下佐證:

(1) 脂韻女夷切“尼”小韻:“《説文》:‘從後近之。’徐鍇曰:‘妮也。’”今檢《説文》:“尼,從後近之。從尸匕聲。女夷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無徐鍇按語。《説文解字繫傳》:“尼,從後近之。從尸匕聲。臣鍇曰:‘尼猶昵也。’女咨反。”《集韻》此處當參考了小徐本。《廣韻》脂韻:“尼,和也。女夷切。”

(4) 先韻倪堅切“妍”小韻下收有“揅”:“《説文》:‘摩也。’”今檢《説文解字繫傳》:“揅,摩也。從手研聲。禦堅反。”天一閣本、汲古閣本《説文》手部:“揅,摩也。從手研聲。禦堅反。”《説文解字注》:“揅,摩也。從手硏聲。宋本奪此字。今依小徐、《集韻》、《類篇》補。《易》‘極深硏幾’,蜀才作揅。禦堅切。十四部。”《集韻》此處當參考了小徐本,抑或所據大徐本等如此。《漢語大字典》引王筠《説文句讀》:“大徐各本、李燾本皆無此字。毛刻補於部末,據小徐也。”《廣韻》先韻五堅切妍小韻下:“揅,揧破。”

(三) 與《説文解字篆韻譜》音合

(四) 與其他文獻所引《説文》音合

(3) 諫韻所晏切“訕姗”小韻下:“澘潸,《説文》:‘涕流皃。’或作潸。”今檢《説文》:“澘,涕流皃。從水,省聲。《詩》曰:‘潸焉出涕。’所姦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所姦切”,《説文解字繫傳》“色關反”。《毛詩正義》:“睠言顧之,潸焉出涕。”《傳》:“潸,涕下貌。”音義:“潸,所姦反,《説文》作‘潸’,云涕流貌,山晏反。”(6)(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2·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第438頁。《集韻》所據本《説文》或有此音,與《毛詩釋文》所引《説文》音合。

(5) 月韻恨竭切“紇”小韻:“《説文》:‘絲下也。《春秋傳》有臧孫紇。’”今檢《説文》:“紇,絲下也。從糸氣聲。《春秋傳》有臧孫紇。下没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説文解字繫傳》、段注本《説文》“下没切”。《春秋左傳正義》:“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紇救鄫,侵邾,敗于狐駘。”音義:“紇,恨發反。”(7)(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6·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第508頁。《玉篇》殘卷:“紇,音齕反。《説文》:‘絲下也。春秋有臧孫紇。’”此處當爲直音,“音齕反”中的“反”字誤衍。《集韻》所據本《説文》或有此音,與《玉篇》殘卷所引《説文》音合。

二、 釋義上的差異

(1) 魚韻求於切“渠”小韻下:“豦,《説文》:‘鬬相丮不解也。或從豕、虍。豕、虍之鬬,不相捨。引司馬相如説:豦,封豕之屬。一曰虎兩足舉。’”今檢《説文》:“豦,鬬相丮不解也。從豕、虍。豕、虍之鬬,不解也。讀若蘮蒘草之蘮。司馬相如説:豦,封豕之屬。一曰虎兩足舉。强魚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説文》“豕、虍之鬬,不解也”。《説文解字繫傳》、段注本《説文》“豕、虍之鬥,不相捨”。沈濤《説文古本考》:“《廣韻》九魚引‘豕虍之鬥不解也’作‘豕虍之鬥不相捨’,蓋古本如是,今本涉上文而誤耳。”(8)丁福保:《説文解字詁林(全二十册)》,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9454頁。《集韻》所據本《説文》或如此作。

(2) 歌韻牛河切“莪”小韻下:“誐,《説文》:‘喜善也。’引《詩》:‘誐以溢我。’”今檢《説文》:“誐,嘉善也。從言我聲。《詩》曰:‘誐以溢我。’五何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及《説文解字繫傳》皆作“嘉善”。《玉篇》殘卷:“誐,魚何反。《説文》:‘喜善也。’”方成珪《集韻考正》:“案‘嘉’僞‘喜’,據《説文》正。”(9)(宋)丁度等撰,(清)方成珪考正:《〈集韻〉附考正(十二)》,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第二集七百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69頁。《集韻》所據本《説文》或如此作。

(6) 感韻七感切“慘”小韻下:“懆,《説文》:‘愁不申也。’通作慘。”今檢《説文》:“懆,愁不安也。從心喿聲。《詩》曰:‘念子懆懆。’七早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及《説文解字繫傳》皆作“愁不安也”。《毛詩正義》:“念子懆懆,視我邁邁。”音義:“懆,七感反,《説文》七倒反,云愁不申也。亦作惨慘。”《説文古本考》:“《詩·白華》釋文引作‘愁不申也’,蓋古本如是。‘不申’有悁邑抑鬱之意,今本作‘安’誤。”(13)《説文解字詁林》,第4756頁。《集韻》所據本《説文》或如此作。

(7) 琰韻虚檢切“險嶮”小韻下:“獫,《説文》:‘長喙犬。一曰黑犬黄顄。’”今檢《説文》:“獫,長喙犬。一曰黑犬黄頭。從犬僉聲。虚檢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及《説文解字繫傳》皆作“黄頭”。《初學記》:“黄顄赤精。許慎《説文》曰:獫,黑犬黄顄也。”(14)(唐)徐堅等:《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713頁。《説文句讀》“一曰黑犬黄顄”,注“依《初學記》引改”。《説文義證》:“一曰黑犬黄頭者,《初學記》引作‘黄顄’。”《集韻》所據本《説文》或如此作。

(8) 卦韻胡卦切“畫”小韻下:“絓,《説文》:‘繭滓也。一曰絓頭。一曰以囊絮練也。’”今檢《説文》:“絓,繭滓絓頭也。一曰以囊絮練也。從糸圭聲。胡卦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説文》及《説文解字繫傳》皆作“繭滓絓頭也。一曰以囊絮練也”。《説文解字注》:“按《集韻》《類篇》皆作‘繭滓也,一曰絓頭’,此古本也。”《集韻》所據本《説文》或如此作。

(12) 昔韻七迹切“皵”小韻下:“磧,《説文》:‘水渚有石者。’”明州本、述古堂本《集韻》作“水者”,金州本、潭州本《集韻》作“水渚”。今檢《説文》:“磧,水陼有石者。從石責聲。七迹切。”中華再造善本、續古逸叢書本、天一閣本、陳刻本、孫刻本、日藏本、汲古閣本、段注本《説文》及《説文解字繫傳》皆作“水陼”。《玉篇》殘卷引《説文》“水渚有石也”。《慧琳音義》:“磧中,青歷反。……《説文》:‘水渚有石也。’從石責聲也。”(15)凡痴居士等:《佛學辭書集成》,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620頁。《集韻》所據本《説文》或作“水渚”。

三、 結 語

全面校讀《集韻》徵引的《説文》材料後我們發現,《集韻》徵引《説文》所在韻字的讀音和釋義與今本大徐本《説文》在注音和釋義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重要的差異。這些差異有些我們可以作出判斷或嘗試作出一定的判斷,但有些差異目前尚難以遽斷。如:盍韻盍切“榻”小韻下:“,《説文》:瓨也。”今檢《説文》:“,下平缶也。從缶乏聲。讀若。土盍切。”《類篇》同《集韻》。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就曾提出這樣的疑問:“《集韻》《類篇》皆引《説文》瓨也,二書引《説文》皆用大徐本,何以乖異若是?”(16)《説文解字注》,第225頁。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可能是,《集韻》編者參考的《説文》可能不止大徐本《説文》一種。如:《集韻》月韻其極切“竭”小韻下:“楬,《説文》:楬桀也。引《春秋傳》:楬而書之。”今檢《説文》:“楬,楬桀也。從木曷聲。《春秋傳》曰:‘楬而書之。’其謁切。”《類篇》同《集韻》。段玉裁《説文解字注》指出:“趙鈔本及近刻《五音韻諩》作‘楬櫫’,宋本、葉本、《類篇》、《集韻》、宋刊《五音韻諩》皆作‘楬桀’,蓋宋時大徐本固有二,故同一《五音韻諩》而流傳不一也。”(17)《説文解字注》,第270頁。因此,我們認爲,《集韻》編者徵引《説文》時可能是以大徐本《説文》爲主,但對其他各本亦有所參考,其所據大徐本《説文》抑或非爲一種。同時,不排除《集韻》在編纂過程中受到了其前代韻書《廣韻》等注音和釋義等的影響。這些認識無論是對我們對《集韻》本身的正確認識,還是對我們對《集韻》徵引的文獻材料的正確認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欢

注音
《汉语大字典》注音商榷九则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也说《隋史遗文》中的“”
《说文解字》注音释义识略
语文工具书注音方面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国际音标的发展变化对我国教材音标注音规范的启示
用语文方法为数字分组
冯集梧《樊川诗集注》注音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注音有变化
东巴文从音补到注音式形声字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