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粋(いffi)”的深意:从日语到汉语的翻译解析与文化内涵
2024-01-12徐金凤
徐金凤
辽宁师范大学 大 连 116029 中 国
引语
语言文化是在各种条件下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在江户时代产生的“粹(いffi)”就是代表当时审美意识的一个词语。九鬼周造在《“粹”的结构》中分析了“粹”作为日本文化代表的特殊性。本文也将讨论“粹”的汉译以及其他语言的翻译,以表明其所代表的文化和民族的特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积累与表现,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就是文化的传递,而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傅雷认为二者就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这里所说的“外”是指语言的表层结构,而内则指深层的文化底蕴。因此翻译其实是在寻找与原文对等的“对应词”的过程。所谓的对等主要是指在各自的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等诸多方面的对等。此外,众所周知文化大致分为表层、中层与深层文化,“粹”就是属于日本江户时代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属于深层文化,承载了江户时代的特定的文化内涵。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九鬼在《“粹”的结构》的开篇中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说到“首先,一般所谓的语言与民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语言内容的意义与民族的存在立足于何种关系之上?”并且认为存在是最为根本的问题。首先,作为我们直接的被赋予的“存在”就是“自己”,而作为“自己”的我们的综合体的则是“民族”。语言则是民族的存在样态的一种表现,当这种表现是表现该民族的核心特征时,它就会以特定的“意义”出现。因此“一个意义或是一种语言,不外是一个民族的过去与现在的存在样态之自我表明;是具有历史的特殊文化之自我开显。所以意义及语言与民族的意识存在的关系,并不是前者的集合而形成了后者,而是民族之活生生的存在创造了意义与语言。两者的关系,并不是部分先于全体的机械性构成关系;而是全体界定出部分的有机性构成关系。因此,一个民族具有的某种具体性意义或语言,当做该民族之存在的表明,不可能不带有民族的体验的特殊色彩”。
即使是具有广大的普遍性的自然现象的语言,在各国的语言中也不是绝对相同的。如英文的“sky”“wood”与法语中的“ciel”“bois”以及德语的“himmel”“wald”相比较的话,会发现:法语“ciel”的汉译包括天空、天国、气候、地方、天体,而“bois”可以翻译成森、林、木材、薪材。熟悉英文的不难看出这和英语的“sky”和“wood”的意义内容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与德文的“himmel”“wald”相比较的话亦是如此。
法国诗人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的诗《夜曲》(harmonie du soir)中“leCiel est triste et beau”中的“Ciel”,与英国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的诗《云雀曲》(to a skylark)中的“what shapes of sky or plain?”一句中的“sky”是有差别的(徐金凤,2012:234-236)。
关于社会现象的语言这一特点更为明显。如希腊文的“πóλιζ”汉译是都市、首都、要塞城市、出生的故乡城镇、都市居民、国家、共和国等,与之相应的法文“ville”则可以翻译为都市、都会、市街、行政分级的市、都市生活、城镇的人等。再如以下三个词语:
元语言英语法语德语Spirit esprit Geist中文翻译精神,心灵;情绪,心境;勇气,意志,活力;(对团体、队伍、社会的)忠心,(群体中的)态度,精神;心态,态度;本质,精髓,基本精神;真实意义,实质;灵魂,鬼魂;具有特别品质的人物,在群体或活动中发挥特殊作用的人物;烈酒;挥发性液体(尤指用蒸馏法提炼的燃料);神灵;圣灵(Spirit,Holy Spirit 的简称)精神;心,知性,思考力,才华,机智,才能;具有某种精神的人,理念;灵魂,亡灵;神灵,鬼魂;头脑,智力,思想;机智,才智;性情,心地;意图,意愿;知觉,意识;〈化〉精精神,心,智力,才华;具有某种精神的人;风气,本质的意义;主义,朝气;灵魂,亡灵,精华
如上所示,英文的Spirit与法文的esprit以及德文Geist既有重合又有不同。语言所蕴含的深意与地理的条件、气候风土以及历史等因素是无法切割的。“粹”正是与日本文化或传统特色的语汇难以切割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故法文的“chic”或“raffine”、英文的“refine”以及德文的“fesch”或“geschmackvoll”(韵味十足的)等,应该都是相近的语汇,不过这些有一个能与“粹”完全地相对应。
由此可以得出语言或意义是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的过去与现在的存在样态之自我表明”来掌握的。换言之,语言是累积的民族文化与精神内涵的一种“凝缩的显现”。因此“语言或是意义”与“民族的意识性存在”的关系,并不是前者形成了后者,而是后者形成了前者,或是形成前者的根本。每一个语言作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存在或文明表明,都含有特殊的色调。
二、“粹”汉语翻译及解释
关于《“粹”的结构》,目前汉译本共有五个译本,分别是:
①粋的构造黄锦容·黄文宏·内田康 译注 台湾联経済出版社2009年9月②茶之书·“粋九鬼周造的哲”的构造江川澜·杨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③学思想研究 徐金凤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④日本意気论王向远 译吉林出版集団有限公司 2012年11月⑤九鬼周造著作精粋彭曦·汪丽影·顾长江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
在以上的五个译本中,黄锦荣译本保留了日语引号的用法「粹」。徐金凤译本与彭曦译本相同,引用了原文的汉字“粹”并加以引号。杨光本则在第一次出现时翻译为“粹”(いffi),在汉字“粹”加引号的基础上后加括号注明日语的发音,之后出现时不再标注读音。王向远译本则在第一次出现时翻译为“意气”(いffi),没有沿用日语的汉字“粹”,而是翻译成“意气”并加以引号标注其读音为“いffi”,在其后出现时全部翻译成“意气”,不再加注读音提示。
从以上可以看出,王向远译本与其他四个译本的差别最为明显,至于为何要翻译成“意气”,王向远认为首先,九鬼明确把“いffi”对应于、等同于汉字的“意气”。这就等于提醒我们应该把《「いffi」の構造》翻译为《“意气”的构造》(王向远,2013:142)。
另外,在《日本意气论》代译序》中也分析说:
在所谓“气象”,按《广辞苑》中的解释,一是宇宙的根本作用形成的现象,二是指人的“气性”,即人的性情、气质,三是指气象学意义上的“气象”。前两条的“气象”释义都表明:作为“气象精粹”的“意气”是根本的、基础的母概念,所谓“气象的精粹”可以把“精粹”即“粹”包含在内。换言之,若不把“意气”(いffi)翻译成“意气”而译成“粹”,就会完全颠倒这两个概念的从属关系、主次关系。(九鬼周造,2012:22)
而彭曦在《九鬼周造著作精粹》中的解析代表了直接引用原汉字“粹”的译者们的考虑。
正如九鬼在该书的序论中所指出的那样,「いffi」“这个词”是“只在日语中才有”的“带有显著民族特色的词语之一”,因此“在欧洲语言中,只有与「いffi」类似的词语,而无法找出与之完全相同的词语”。其实,在中文中也是如此。日语中词语分为和语、汉字词语、外来语三类,「いffi」属于和语,也就是日本固有的词语。汉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将日本固有词语的发音与同该词语意思相同或接近的汉字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同义以及近义的汉字在日语中往往发音相同。九鬼在『「いffi」の構造』一书中列出的与「いffi」对应的汉字有「いffi」「粋」「生ffi」,选择其中任何一个都不算错。九鬼在论及日本文化的三个契机时以“意气”表示儒教影响下的武士道精神,但其中少了“洒脱”的含义,因此最贴切的应该还是“粹”(九鬼周造,2017:19)。
以上译本之外,陈澜芳(2005)、吴光辉(2015)、魏丽华(2012)、王静(2016)、徐英瑾直接写为「いffi」。此外,虽然不是专门研究“粹”但在文章中提到过的论文中还将其翻译为“俊俏的结构”(宋益民 吴晓林,1991)及“审美意识”(卞崇道,2008)。
可能是受王向远”意气论“的影响,2019年河南师范大学杜静以及2021年湖北大学沈骏在硕士论文中都使用了“意气”这一译法,题目分别是《九鬼周造“意气”论美学研究》和《身体美学视阈下的日本江户时期美学范畴——以“物哀”“色道”“意气”为中心》。
江户时代“粹”的审美意识是在九鬼周造在《“粹”的结构》发表后正式被认定的概念。九鬼认为“粹”是一种关系,一种心境。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是“寂寞”的,“寂寞”的存在个体与“他者”邂逅,产生了自他关系,而此关系是不能长久存立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在这一关系中自由面对“邂逅”与“离别”。“粹”的内涵本质要素有“媚态”“达观”“自尊”等三个(徐金凤,2012)。
其中“媚态”为“粹”的质料因,在关系建立后可能会消失,“达观”是一种态度,是在关系不能持续维护时的豁达与淡泊。而自尊是来源于武士道的精神支撑,但在《“粹”的结构》中表现出来的则是对武士道的反抗,反应了江户时代在儒学伦理道德背景下的精神(徐金凤,2012)。若按照九鬼周造定义的“粹”的含义,汉语还可以翻译为“精华”“本真”或“纯粹”。“精华”强调了对于事物精髓、精妙之处的追求。这体现了对于优雅、精致的审美追求,反映了东方文化中对于细腻品味的重视。“本真”则强调对事物最本质、真实的追求。这反映了东方文化对真实、朴素的美学理念,注重个体内在的品质。“纯粹”则强调了对事物纯净、无杂质的追求。这突显了东方文化中对于清新、简约的审美理念,强调文化、个体的纯粹性。
这三个词语各自强调了“粋”所包含的某一个深层次意涵,突显了品位、本真和纯粹的概念。但任何一个独立的词语都不能完全反应出“粹”所体现的全部文化含义。
三、“粹”的其他语言的翻译及解释
在现代的英文中,对应“粋(いffi)”的翻译有“refinement”“essence”或“cultured”。在现代德语中对应的翻译有“Feinheit”“Essenz”或“Cultiviert”。在法语中对应的翻译有“raffinement”“essence”或“cultivé”。在西班牙语中,对应翻译有“refinamiento”“esencia”或“cultivado”。在希腊语中对应的翻译有“κoμψότητα”“oυσία”或“καλλιεργημένoς”。而俄语中对应的翻译有“изыcкaннocть”“cyщнocть”或“кyльтypный”。
以上为现代外语中“粹”的翻译,但若考察每一个单词的具体意义,都不能概括并反映出“粹”的内涵本质。
九鬼周造在《“粹”的审美意识》中也考察了“粹”的外语翻译问题。首先是法语的对应译文“chic”。“chic”具有形容词和名词的词性,形容词为潇洒、风流、漂亮之意;名词为潇洒、风流、巧妙之意。关于“chic”的词源有两种说法,其一种是认为“chic”是“chicane”的省略,而“chicane”的原意有讹诈、司法黄牛、精于让诉讼纠缠不清的“纤巧的诡计”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chic”的原形是“schick”,汉译为风流的、洗练的、漂亮的。而“schick”来自于德文的“schicken”,意为顺应、进行顺利、合乎礼仪、合适的,还具有“巧妙”的意思,这与“geschickt”(灵巧的、巧妙的、适合的、合适的)的意思有重叠。这一词语在进入法国后,逐渐将其转变成接近兴趣意义的“élégant”,具有了优雅的、高尚的、潇洒的、机灵的含义。吸收了德语等意义的法语“chic”之后又输入到德语中(徐金凤,2012:237-238)。
通过与西方语言的对比,九鬼也认识到在西洋文化中探寻与“粹”类似的意义的词语,并通过抽象化这些词语来找到语言之间的某些共同点也并非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不是最为合适的了解语言作为“民族存在样态的文化”的方法。作为某个民族的存在状态,析出本民族语言中潜存的观念与抽象概念,是理解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关键。这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及到了文化间性与转文化性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威尔施提出了“transculturality”这一概念,中文翻译为“转文化”。实际上最初威尔施并没有把“transculturality”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只是一个针对此现代文化的融合性与流动性特征而提出的一个现象并对之进行了描述。体现了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共同体的全新的人类文化观念(张潆洁 任文,2022)。
而在九鬼周造的时代,全球人类文化的观念尚未流行起来,故他要强调的是“粹”作为日本文化的特殊性,认为不能将“粹”单纯地视为种概念处理,要理解意义体验的“粹”,就必须是具体性的、事实性的与特殊的“存在领悟”。在分析“粹”的“本质”(essentia)之前,应该先了解“粹”的“存在”(existentia)。一言以蔽之“粹”的研究不能是“形相性的(eidetisch)”,而应该是“诠释性的(hermeneutisch)”(徐金凤,2012)。
故要先了解作为“意识现象”名义下的“粹”,再去理解“客观表现”的“粹”。倘若无视前者或是将前后的考察顺序颠倒的话,关于“粹”的分析就会落入空洞的意图。不仅限于“粹”这一文化范畴,当我们在考察其他民族的特色语言或概念时也很容易陷入这样的谬误,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无法将历史性、民族性所界定的存在样态进行具体地诠释与说明。
三、结语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也说到:“此云中国文化,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以别于外来的文化而言;这亦就是特指吾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本从传递交通而有,于此而求“自有”“外来”之划分,殆不可能。不过以近百年世界大交通,中国所受变于西洋者太大,几尽失其故步,故大略划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者目为中国文化,如是而已(梁漱溟,2005:7)。这一关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有”与“外来”之特征,同样也适合于“粹”的审美意识。九鬼周造在《“粹”的结构》中解释“粹”的审美意识时引用了大量江户时代《春色梅历》等“人情本”的文学作品,而人情本的创作受到了中国明清通俗小说主要是才子佳人小说如《金云翘传》与《平山冷燕》等的影响(徐金凤,2018)。此外,儒学道德理想的守仁义、遵信用在“粹”的本质要素“意气”中也得到鲜明的体现。因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流动的历史因素亦在考虑之中。
在翻译深层文化意义的词语时,除了要考虑语境之外,还要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进行斟酌。在翻译学领域,语境对于翻译选择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汉语中,翻译者可能根据上下文和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翻译,以传达“粋”所涵盖的更广泛的语义。社会学角度强调文化对于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粋”的翻译可能受到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反映了对于品位和文化情感的尊重。文化人类学关注文化对于个体行为和认同的塑造。对于“粋”的汉语翻译,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在定义品位、本真和文化情感时的独特观点,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对“粋(いffi)”在汉语语境中的翻译进行跨语言学、翻译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多维度分析,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一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多元表达和文化内涵。这种综合性的研究不仅拓展了对于语言之间联系的理解,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