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小说计量语用文体研究
2024-01-12夏宗凤
夏宗凤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 连 116044 中 国
一、引言
美国是一个从各种战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壮大起来的国家,因而美国战争小说一直是学界重要研究议题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战争小说呈现不同的政治考量、时政问题和社会发展,但大都体现人们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美好信念。不同时期的战争小说除了主流的反战主题外,也承载着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不同主题和表现风格差异。
本研究以美国一战战争小说语篇为语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统计学方法、语用学和文体学研究范式,构建计量—语用—文体界面相融合的多维分析模式,通过对小说文本中词汇层面的检索、挖掘和分析,探讨美国战争小说文本在词汇层面体现的主题意义、文体风格和语用效果,旨在揭示美国战争小说文本背后体现的社会现实、政治意义和战争态度等,为我们欣赏和理解战争文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促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文学对人类强烈的警示作用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二、美国战争小说的语用文体研究
美国战争小说在文学领域的研究硕果累累,但从语用或文体视角的探讨却着墨相对甚少,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相关的论著,仅有少量从语用学或文体学为切入点针对具体战争小说语篇的研究,如:Nuttall(2019)采用认知文体学的方法研究了二战小说《赎罪》中士兵罗比·特纳的思维风格,研究发现小说语言通过人物思维风格对经验的虚构再现,呈现出现实主义和真实性的冲突印象。Ahmed &Abbas(2019)从批评文体视角探讨了9·11小说《跌倒的人》中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来建构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研究发现小说作者运用暗示、预设、假设、时间与空间表征、行动、事件和状态表征、否定及命名等语言选择构建极端主义概念。曹精华(1995)从言语行为和会话含义角度研究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中“违规”的语言现象和文体特征,揭示作者运用特殊语言技巧实现小说的荒诞和诙谐艺术效果;薛玉凤(2006)从文体学视角分析了战争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特别是从“结构与逻辑、重复、不可言说的言说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小说的偏离现象,透视其中的文学意蕴与文化内涵,阐明荒诞主题来自荒诞的形式”;向湘立(2009)较早地使用语料库方法,以《战争风云》为研究对象,对战争小说文体进行功能文体分析,揭示作者如何诠释文本主题意义的过程;张仁霞和戴桂玉(2010)通过语料库检索,从主题意义、文体风格、语言特色、人称视角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永别了,武器》分析,是国内较早采用语料库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研究。以上的研究均采用了单一的语用学视角或文体学视角分析战争小说中呈现出的某一语言现象或文体特征,鲜有使用语料库工具或结合统计学等量化方法进行基于数据佐证的客观分析,也未深入挖掘文本意义和文体效果的语言实现形式和语用功能。
综上,以往对美国战争小说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作品的主题意义、叙事视角、角色剖析等文学阐析,鲜有结合语用学和文体学视角解读战争小说主题意义构建的过程中呈现的语言特征、文体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语用效果。而且大部分研究基于作者主观定性分析和思辨性阐释,对文体风格的描写不够清晰客观,多出于研究者自身的主观臆断和理解,缺乏基于语料库和统计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客观分析。本研究以美国一战战争小说作为语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构建计量—语用—文体界面相融合的多维分析框架,探讨美国战争小说文本在词汇层面体现的主题意义、文体风格和语用效果,为我们欣赏和理解战争文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美国战争小说在词汇层面呈现出哪些突出的语言特征?
(2)美国战争小说中凸显的正主题词体现哪些主题意义和文体风格,实现哪些语用效果?
2.研究语料
本研究选取美国一战战争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美国评论家马尔康姆·考利(1954)曾不无揶揄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小说结构来源于多斯·帕索斯,情绪来源于菲茨杰拉德,幽默来自斯坦贝克,行动与对话来自海明威,说明美国一战小说家对美国战争文学的贡献和影响。本研究自建两个小型语料库进行对比:三部美国一战战争小说(WWI Corpus)和三部发表于同时期经典小说(Classic Corpus)。在选取小说语料过程中大概设定选取标准为:(1)两个语料库的小说均发表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2)作者是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或普利策奖、或美国国家图书奖或作品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3)美国一战战争小说语料库中的战争小说能够再现美国一战战争事实,而非仅以战争作为时代背景的小说。经过筛选最后选取三部战争小说,分别是薇拉·凯瑟的《我们的一员》(OneofOurs,1922)、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ThreeSoldiers,1921)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AFarewell toArms,1929),建立美国一战战争小说语料库。参照语料库的三部经典小说,分别是: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Babbitt,1922),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GreatGatsby,1925)和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TheSoundandtheFury,1929)。
使用WordSmith 4.0软件计算得出两个语料库的词汇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永别了武器》在六部小说中词汇密度最低,标准形符类符比(standardised TTR/STTR)仅34.82,说明海明威小说中实词所占比例和承载信息量较小,语言简洁,文本更容易让读者理解;而《巴比特》在六部小说中STTR最高,为47.8,词汇丰富度高于一般语料库(如美国BROWN语料库的STTR是 43.72),说明刘易斯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善用丰富的词汇,通过丰富的词汇和详细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的习惯行为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读者。刘易斯通过丰富的词汇和细节描写,幽默和讽刺的写作风格,成功地刻画了经典人物巴比特,毫不袒护他的愚行、势利、诳骗等卑鄙行径的同时,将其塑造为美国中产阶级商人的代言人,精确细腻地再现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刻画出大众文化对当时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表1 美国一战战争小说语料库和美国经典小说语料库
表2 参与战争人员的主题词
表3 身体部位主题词
3.分析步骤
本研究结合了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4.0和Python对文本进行检索和分析。
首先,使用Python过滤掉停用词(stopwords),然后将每部小说进行切分,每1000词一个文本,方便做文本词汇分析,随机抽取每部小说30个文本作为样本语料库,导入WordSmith 4.0软件中,对战争小说语料库的主题词与参照语料库的主题词进行检索和计算得出战争小说的正负主题词表。其次,将正主题词根据语义进行分类,分析战争小说语篇中凸显的词汇类别和使用特征,进一步探讨这些语言特征在构建战争小说文本主题意义和呈现文体风格起到的作用,以及实现的语用功能。
四、结果与讨论
主题词是指与某一标准进行对比所表现的文本所特有的词语。其中词频显著高于参考语料库词频表的词是正主题词(positive keywords),词频显著低于参考语料库词频表的词是负主题词(negative keywords)这种方法能够发掘任何文本、文本群或文体类型的独有特征(Lindquist,2009:67)。通过对战争小说语料库进行主题词检索,然后手动剔除一些干扰的无效单词,检索出主题词列表,对正主题词,即战争小说语料库凸显的词汇,进行手动分类,发现有以下几类主题词较为凸显,分别是参与战争人员的主题词、身体部位主题词、与战争有关的主题词等。
1.参与战争人员主题词
在战争小说语料库的正主题词中有大量的关于参与战争人员的主题词,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关于军衔的词语,如sergeant(s)出现311次,officer(s)249次,soldier(s)175次,lieutenant 172次,captain(s)104次,colonel 99次,corporal 85次等。这些军衔词汇在文本中主要使用在以下三种情况中(以sergeant(不含sergeants)为例):(1)军官名字前面的非独立军衔称谓语(42次),传递其社会角色和职务头衔等信息,具有身份认同功能。既体现对受话者社会地位、军官身份的尊敬,也凸显了双方的社会关系和权力距离;(2)代替或省略军官名字,用以独立指称某位军官(233次),具有人称指示功能,通过省略第三方军官的名字拉开双方的心理距离、社会距离或人际关系,体现军队中森严等级和阶级分化;(3)在对话中说话人对听话人军官的独立称呼语(15次),具有礼貌称呼的功能,满足了听话人面子需求。通过对上级的军衔称呼,体现出军队的等级分明和纪律严明。但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等级分化也带来了许多矛盾。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意志和牺牲都不值一提。在《永别了武器》中亨利中尉与手下帕西尼因为战争是否应该继续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普通战士帕西尼认为参加战争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拒绝参战会被枪毙和连累家人,战争应该立即结束,而作为军官的亨利中尉虽然对战争同样深恶痛绝,但依然坚持认为战争必须打到底,停战就意味着失败。两人观点的分歧反映了军官和普通战士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的意志驾驭在国家意志之上,所以当这种分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时,任何一个军人在军队形成战斗力的过程中所做出的牺牲都可以不值一提。
除了军人,参与战争人员也包括战地医生、护士等后勤辅助人员,其中doctor出现159次,nurse出现68次,说明了他们在战争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是深入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同时也可能是许多战争小说中的女主角,与军官或战士的感情纠葛贯穿整个叙事过程,参与战争年代悲壮爱情的文本主题构建。如《永别了武器》就是以主人公亨利中尉(sergeant)与英国战地护士(nurse)凯瑟琳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两人因亨利受伤相遇,相恋后历经千辛万苦逃离战争,终于逃到中立国瑞士打算开始新生活,然而凯瑟琳死于难产,让亨利先后告别(farewell)了战争和爱情,在战争面前一切生命都很渺小,无论是中尉还是护士都是战场的牺牲品,深刻揭露了战争毁灭生命和人性的残酷本质。
2.身体部位主题词
在战争小说语料库的正主题词中有大量关于身体部位的主题词,在文本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一部分构成“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Mahlberg,2013),通过身体动作描写,辅助语言描述或伴随言语交际,即通过非语言交际模式强化语言交际模式。比如《三个士兵》(Dos Passos,1921)中三个士兵第一次见面描写到克里斯菲尔德:
The Indiana boy leaned in front of John Andrews,putting an arm around his shoulders,and talked to the other man.
‘You from Frisco?‘
‘Yare.‘
‘That‘s goddam funny.You‘re from the Coast,this feller‘s from New York,an‘ Ah‘m from ole Indiana,right in the middle.‘
三个分别来自美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士兵第一次见面,交谈中通过身体的动作描写拉近了三人的社会距离,表示同为一个战壕里的兄弟(士兵)身份认同,同时引出了与故事发展紧密相连的情景和活动的语境化信息,三个来自美国不同州的主人公,凸显了美国军队凝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力量共同参与战争。
然而文本中大部分身体部位词汇被用来指称战斗负伤的具体身体部位上,几乎囊括了身体大部分部位,比较突出的如leg(s)出现了171次,body/bodies共出现了135次,cheeks出现55次,shoulder使用88次等,将屠场般血腥的战争展现得淋漓尽致,凸显了战争给人类肉体和精神带来的摧残,有些损伤造成的残疾将伴随士兵一生,留下永恒的创伤。大量的身体受伤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为塑造残忍的战争主题提供视觉提示(visual cues),增强文本画面感,强化战争血腥主题。
通过对具体身体部位主题词的搭配检索和观察可进一步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如选取三部小说中含有legs的部分索引行(L10,R10)进行观察,发现与legs搭配最多的词汇是pain(-ful)(疼痛),ache(疼痛),hurt(疼痛),stiff(-en/-ness/-ly)(僵硬)等,都表现出在战争中腿部受伤或失去腿带来的痛苦,通过受伤部位的疼痛细节描写加强画面感,更易引起读者共情,深化战争催残人类灵魂与肉体的主题。
3.战争场景主题词
除了关于军衔和身体部位的词语外,在正主题词中搜索到另外与战争有关的词,包括战争本身(war出现267次),军队组织和军营(army,fields,camp,barracks,troops,battalion,rows,headquarters,artillery,front,orders/orderly,uniforms,enlisted,saluted等),医院和伤死(wounded/wounds,hospital/hospitals,stretcher,-medical,buried,ward,killed,ambulance/ambulances等),武器和装备(gun/guns,helmets/helmet,rifle/rifles,grenade,pistol,arms等),战斗过程(strode,attack,marching/march,firing,flamed,bombardment等)等战争的方方面面。这些主题词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内容的重要体现,对战争场景进行了全景式展示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作者逼真而真实的战争感受,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本研究三部战争小说均发表于一战后,作家亲自参与或亲眼目睹了战争之后,作家目睹到战争宣传如何将美国士兵变成杀人机器和战争牺牲品,通过对战场上血肉横飞、死伤惨重的细节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血腥残忍的画面和不能治愈的创伤记忆,战争并非是威尔逊总统演说中“为保卫世界民主、和平和解放而战”的光荣之旅,战争是统治阶级与利益集团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打着正义、民主、人权、爱国等幌子将国家与人民推入战争深渊的事实。因此,通过对军营生活和战争现场描写深化了作品反战主题和意义。如在《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中尉的原型是作者海明威,亨利的人生经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海明威的亲身经历,通过亨利浴血战斗—负伤入院—伤愈归队—逃离战场的战斗经历完整地呈现了海明威对战争态度和理想幻灭的起伏变化。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三部美国一战战争小说的词汇检索和分析,挖掘词汇背后呈现出的主题意义和文体风格。研究发现:在词汇层面,美国一战战争小说通过使用大量战争专属类别词汇再现战争场景和创伤来帮助构建战争主题和文体风格,实现刻画人物性格、凸显军队权势关系等语用功能。本研究结合了文本细读定性方法和计量语言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实现了计量—语用—文体界面的互动和多维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展对美国战争小说研究的理论视角。此外,对美国战争小说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战争小说是铭记与反思战争的重要载体,反观历史使我们更加珍视和平与稳定的今天。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语料分析尚不够充分,没有采用量化方法对语篇层面进行标注和分析,使研究仅局限在词汇层面。后续研究将尝试从语篇层面对美国战争小说进行语用文体分析,如从作者—读者、叙述者—受述者和人物—人物三个层面探讨战争小说语篇的多层不礼貌结构和语用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