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道德建设的理论体系与推进路径

2024-01-12陈林会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

陈林会

体育道德建设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对相关群体实施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体育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相关群体进行道德品质、个性特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的教育和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不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提升公民体育道德素质。体育道德建设是体育强国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研究揭示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道德构成体系及建设路径是一项十分迫切的重要工作;开展相关研究既是回应体育强国建设的热点问题,也可推进体育道德建设理论发展。

1 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时代背景

1.1 与时俱进地推进体育道德建设是体育强国的新要求

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体育道德具有了新的时代主题、新的内容形式和新的表现形态。首先,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道德是一定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现实的反映;面对着国家发展的新境遇和体育发展国内新动向,体育道德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体育道德的思想体系与内容体系也应发生变化:有“大格局、大视野”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新特点;应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体育强国建设实践相适应是对体育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应着力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与水平是体育道德建设的功能向度。其次,以“高质量”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强国建设需要思想道德为引领。与我国体育领域法规制度日趋完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亟需从法规制度与思想道德的关系维度、体育思想道德上层建筑内部关系的维度创新体育道德建设。再次,北京2022 冬奥会形成了“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1],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实质。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从中华体育精神与现代体育精神承接、体育精神继承与创新关系维度对体育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1.2 加强体育道德建设是关系体育事业兴衰的基础性工程

我国体育工作仍然面临各种老问题和新要求。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运动暴力、假球等运动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2];“反兴奋剂斗争”任重道远;多地青少年比赛“假球”事件、赛风赛纪问题和暴力冲突不仅触及体育系统底线、危害了体育事业发展、伤害了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从业人员的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滋长、体育竞赛掩盖下的黑坑赌鱼等违反体育道德和国家法律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遏制,体育行业发展及体育强国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正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体育界必须尽快破解这些不正之风及违法违纪问题、提升体育发展软实力。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依靠道德力量来规范引导是重要手段。加之“体育道德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保证各类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及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体育道德建设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体育强国建设效能的内隐工具。体育道德建设可以让体育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坚定思想道德意识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道德行为习惯、演化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体育道德素养和体育文明。

1.3 加强体育道德建设是提升国民体育思想素质的客观需要

群众性体育运动呼唤更优的体育秩序、期待更强的体育伦理能力。随着城乡居民健康观念逐渐转变、体育民生工程深入推进、大众体育锻炼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数量已超5 亿。然而,与大众健身热情持续高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体育社会伦理能力式微、社会体育道德建设亟待提升。广场舞扰民持续出现、不文明观赛屡禁不止……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已有体育伦理规范不断受到挑战、参与主体多元化使得社会体育道德共识的达成需要更高社会成本,加强社会体育道德建设已刻不容缓。体育道德是体育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行为规范的总和。加强体育道德建设,既要追求文明生活,倡导科学健身;要引导爱护场地设施、维护环境;要培养体育参与中的文明礼貌、互相尊重;要提高大众体育素养、维护体育参与秩序;又要引导文明观赛、理智对待输赢、恪守赛场纪律;还要杜绝用体育作为工具宣扬愚昧迷信、进行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活动。

1.4 体育道德建设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我国体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体育精神和优良的体育道德风尚已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弘扬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可以避免爱国主义精神虚悬。以中国女排为代表的体育健儿们用汗水诠释着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北京2022 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员展现出自信阳光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对这些阳光乐观、积极向上、自律自强的青年榜样及其拼搏姿态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的深刻意涵进行弘扬和传播,有助于宣传体育精神、传授科学健身技能、弘扬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另外,在全社会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的新时代,中华体育精神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就是要以这种不怕苦、不怕累、不畏困难、不畏强敌的精气神作为指引,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踔厉奋发,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

2 体育道德的理论体系及其结构

体育道德是涵盖体育领域的道德理念、道德规范、道德品行的伦理规范体系。体育道德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整体层面,这一系统工程主要包括3 个方面:以党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为根本遵循且有严整理论表现形式的体育道德思想理论体系、与人们日常体育生活紧密相关的体育道德规范体系、以上述二者为基础的强大的体育道德精神体系。

2.1 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指导我国体育道德建设思想理论体系

(1)体育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指导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既包括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体育道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又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思想等体育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这些抽象出来的有洞察力、解释力、创造力的体育道德思想基础、基本原理是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基本立场,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特色体育道德理论内涵、折射出了中国特色体育道德形成的历史条件、根本特征,是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命题、观点、理论的起点和基座;对我国体育道德建设实践具有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指导。指导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还包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国家法律规范及体育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我国体育发展实践相配套的涵盖体育道德本质论、体育道德功能结构论、道德境界与高度论等诸方面的体育道德理论体系。这些具有预测力、批判力体育道德建设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为我们认识体育道德建设的基本方略、主要模式、运行规律构建了科学的解释系统,为践行体育道德树立了鲜明的理论旗帜,为研究体育道德确立了研究范式。在脉络清晰、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科学指导下形成的体育道德规范体系才具有可操作性。

(2)体育道德建设思想理论体系既是理论命题也是实践命题。首先,从法律与道德、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维度和上层建筑内部关系的维度思考体育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体育道德建设思想理论体系是对既有体育道德理论和体系的深度解读、凝练;中华体育精神等体育道德的精神指引无不闪耀着民族精神的光辉,体现出时代精神的新高度,需要深刻解读;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等可以为人们习得抽象化的体育道德理念提供可行的参照和丰富的素材,也需要深刻解读。其次,从体育道德体系内部传统与现实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维度、从体育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等相承接,是体育道德建设提出的现实要求。体育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是对未来的创新和创造;因此,需要在全球体育发展格局及历史背景之下,在我国经济社会、历史环境及我国本身的现实条件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下,思考体育道德建设在中国体育发展中的历史坐标与未来路径,推动中国体育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回应时代需求。再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维度出发对体育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就未来发展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中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体育思想道德体系;既确保完成现代化任务和体育强国建设任务,又要超越现代化和体育强国本身。

2.2 行为约束与作风引导:日常体育生活中的体育道德规范体系

体育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的体育规范体系,可以对各类相关人员日常体育生活中的体育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

(1)规范社会体育行为及生成社会体育秩序的社会体育道德。一是,运动礼仪与规范,超越具体情境的体育行为约束。运动中的噪音扰民、“挤占”篮球场等公共体育空间的行为失范,吁求社会体育中的礼仪与规范。日常生活中,任何形式的体育参与都应有其基本规范,这些规范既包括在运动场上建立起来的运动礼仪信念,也包括某一项目体育参与中共同认可且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等。运动礼仪与规范可以统摄社会、家庭及个体层面的体育参与情境和体育行为,可以保障社会体育参与的有效性、避免不同行为和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冲突;有悖规范的体育行为将无法适应社会体育的既有结构,可能受到来自周边的压力或舆论谴责,进而“强迫”相关群体与个体约束其行为、促进社会体育秩序的“再生产”。而且社会体育的礼仪与规范并非单一的“契约”行为,比简单的“惩罚”和“整治”等更有效、更可持续、更能最大限度地增进体育参与者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同步与协调。二是,礼俗与传统,大众体育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的根本。中国社会是以礼俗观念为规范建构起来的熟人社会,社区、家庭等都有各自的礼俗规范,并具有梁簌溟先生所说的“教化”和“自力”作用。社会体育中的礼俗表现为各种有形体育规范和无形的规约及其指引下普通个体以“适当”的方式参与体育运动。礼俗及其衍生的“理性”可以培育出社会体育活动中的人情伦理、构建起社会体育发展的基础性秩序;实现体育发展中的社会群体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规范”;可以让各类体育参与主体能够自我约束、崇尚礼俗,妥善地处理各类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体育中的礼俗是体育规则和制度的有效补充,具体表现为:尊重队友、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尊重规则等群众体育中“文明”参与;遵守赛场观赛礼仪、为每一位顽强拼搏者加油、为成功者喝彩、为奋勇拼搏者助威、为公平竞技者礼赞的观赛修养。

(2)约束从业者的行为及提升从业者思想境界的体育职业道德。行业道德是社会生产发展和分工实践中形成的“某一行业处理本行业内外人与人相互关系和行为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3]。体育职业道德,即体育从业人员应遵守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体育从业人员种类及数量众多,包括管理人员、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等。

从业人员应恪守行业的行为准则。除了坚决做到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等职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外,各类职业体育队伍和专业代表队中的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及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尤其是对社会体育道德建设、对体育运动普及与推广、对青少年体育道德养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他们的模范作用是体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运动员要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在国际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表现出“大国风度”“大将风度”为祖国赢得荣誉;要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体育运动、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等;要杜绝挑衅对手、故意冲撞对手、报复性蹬踏、运动暴力等失范行为;要积极遵守反兴奋剂的相关规定、杜绝身份、资格及年龄等任何形式的破坏公平竞争的行为;要坚决杜绝赌球、假球等违法行为;职业运动员还应遵守职业队伍、职业联赛、协会等的相关规定,维护联赛、队伍及赞助商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裁判员是维护比赛公平公正的关键力量,应该与时俱进、学习竞赛新规则,严肃认真地开展执裁工作,维护竞赛中的公平公正;应杜绝任何形式的操纵比赛、“黑哨”“平衡哨”等弄虚作假、营私舞弊行为。教练员要重视体育队伍的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坚决杜绝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

从业人员应维护行业伦理生态。对体育行业伦理及其生态的维护,既是体育行业发展的内在德行要求,也是坚守体育道德理想和信念的重要形式。体育行业特殊的“体校—师—徒—队伍”模式,孕育了体育职业道德的特殊“伦理生态”和“社会基础”,且这一模式本身就蕴含着道德的标准。以体校或“师—徒”关系为纽带,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养成体育价值规范、价值取向,养成了对体育及其职业的“适应”方式,形成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构建起了行业内部的“社会”结构、伦理实体和伦理秩序,繁衍出行业内部有生命力的体育职业道德因子、有影响力的体育职业道德“价值生态”。教练等在履行其行为责任的过程中本来就体现出重要的道德意志的力量,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不言之教”让其道德形象及道德规范得到传播和强化。体育行业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推进体育正风行风建设,确保行业创新能力跟上加快建设体育强国进程对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避免“保位子”“守摊子”思维,避免“等靠要”思维,锐意进取推进体育管理改革,提升行业履职能力和尽责水平。

从业人员应追寻更高理想境界。体育职业道德的力量来自于体育从业人员内在的自我约束。体育关乎人的精神世界,关乎人的生命境界;遵规守纪只是对体育从业人员最低的道德要求;体育从业人员不仅应该有日常行为的“高度”,还应该有体育精神文化道德信念的自觉彰显。体育职业道德不应只是体育从业人员对基本职业道德的“被动”遵守,还应是体育从业人员的内在体育精神对体育活动行为的关照。因此,体育从业者要坚守尊重体育、“敬畏”体育的行业最基本的“道理”;体育从业者要自觉接受体育发展中“道义”的指导,避免体育规范和制度沦为纯粹的“工具”,因为在体育训练及竞赛活动中不能只是进行功利的价值比较,否则整个体育职业道德秩序可能崩坏。

2.3 精神引领与价值导向:凝聚起共同的价值追求的体育精神体系

从生成和发展过程看,道德具有鲜明的继承性特征;体育道德是基于人类社会中“自觉”精神的把握,也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发展实践中的“美德”等思想宝库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思想精神可以穿透时空局限,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生活和体育发展现实的条件下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思想精神含有的“高尚”因子,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思想精神具有崇高的“德性”人格,是体育道德建设的深层次引领和遵循。因此,具有扎根传统、立足现代并面向世界与未来特征的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是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重要引领。

(1)中华体育精神:新征程上踔厉奋发的精神气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体育界用挥洒汗水的刻苦训练、用自强不息的钢铁意志、用勇攀高峰的理想信念在国际体育舞台上战胜了一个个对手、斩获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夺得了一个又一个冠军,取得了体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这一伟大历程和体育发展实践激励我们不断前行、拼搏奋进的思维、心理状态和价值体系等就是中华体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加强体育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既能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贡献体育理论,还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

(2)奥林匹克精神:全球人类的价值共性。奥运会、积极推广的奥林匹克教育、广泛传播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一个具有强烈表意能力的体育精神和道德系统,其表征为以体育为载体的特殊游戏,利用形式层面的体育活动和意义层面的价值强化来践行其信念、秩序。一是,为全球性体育精神指引。奥林匹克运动是举世瞩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其“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格言及其倡导的超越自我、挑战极限、个人奋斗的价值追求,突破了体育运动的局限,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个体到社会,向全世界传递着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其跨越意识形态的“价值共性”,让和平、友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等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价值。二是,助力体育精神“再生产”。我国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北京2008 年奥运会、南京2014 年青奥会、北京2022冬奥会,这些体育盛会让我国青少年近距离地接触奥林匹克运动及其“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这些体育盛会还创造了丰厚的“奥林匹克”遗产,可以维持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奥林匹克记忆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生产者”,促进面向未来的记忆、认知及行为互动。

3 多维共振:体育道德发挥作用的机理与方式

3.1 体育道德的作用机理

体育道德发挥作用需要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体育道德建设是让体育道德思想理念根植于人们内心及其体育生活实践、让体育道德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全社会形成良好体育道德风气和行业风气的过程。

(1)体育道德的力量来自内在的自我约束。作为一种深刻思想信念,体育道德本身就是“刻”在人们心中的“软性”约束;表现为“自律”,即它依靠人们内心的信念来指导和约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来调整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体育行为规范。体育道德的自我约束作用是个体对体育道德的认同与遵守,是“主动”的心理“调适”“强制”和“约束”的结果。体育道德建设,需要个体在持续的“内省”、遵从实践中激发出的体育道德意愿,及在强烈体育道德情感驱动下对基本体育礼仪及体育道德规范的坚守;需要个体在“自觉”抵御外界各类“失范”、不良“失德”行为的嘈杂和纷扰中保持对正确体育道德判断和体育道德责任的守望;需要个体在超越了具体体育规范约束境界下,提升自己的体育道德认知、精神、修养,追求更崇高的体育思想觉悟水平和体育道德境界中对体育道德精神的关照;需要个体不断对表面化、碎片化的体育道德要素认知的超越,在理解体育及体育道德本质基础上,让规则与规范上升到精神世界、形成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念和理性认识的追求;需要个体在彰显体育道德意志影响力和捍卫体育道德秩序的过程中维护体育道德精神的价值。

(2)体育道德的力量也来自他人和环境的约束。体育道德也可以通过“他律”,即依靠监督及舆论的力量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各类外部力量对个体的“强制”作用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受身边其他个体及体育榜样的表率作用的“不言之教”所影响和感染,唤起对体育礼仪与规范等的尊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道德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和行为尺度。包括在特定体育情景条件下体育道德标准的“传导”和体育道德“压力”及其对个体欲望和自由的剥夺与限制,从而产生对体育道德的服从与尊崇,实现个体与个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调整。也包括他人和环境对个体不道德体育行为的反感、谴责、惩罚、摒弃,继而不得不改正并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还包括社会舆论对破坏体育规则的贬斥,对尊重规则和崇高道德行为的褒扬,学校教育或者媒体等对体育道德的社会价值、时代价值、现实价值传播,引导他人自觉把体育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3)情境变迁下体育道德的自我建构和完善。体育道德本身会与社会体育道德素质和体育文明程度跃升相互影响,并在体育道德精神价值的承继与创新中经历一个“自我”建构过程,实现体育道德思想价值及理论体系的完善。一方面,体育道德会随着社会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社会生活载体的丰富、新体育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体育道德范式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伦理价值、道德原则、文明观念、体育理念等也将引发个体对体育道德的反思和集体对体育道德慎思,进而影响社会对体育道德的理性能力、判断能力等并主动理性地规划体育道德的未来发展。

3.2 体育道德的作用方式

在特定的体育“社会——历史” 及体育“实践——情境”中,体育道德的“自律”与“他律”作用可能同时或分别发生,但大致会通过思想认知、情感共鸣、行为倾向、礼俗遵从等实现体育思想精神和德行“自觉”彰显、体育思想精神与道德实践的完美契合(图1、图2)。

图1 体育道德的作用方式Figure 1 The function pattern of sports morality

图2 体育道德的生成机制Figure 2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sports morality

(1)思想认知:人的体育道德化的动机召唤。体育道德认知,即一种包括体育道德信息获得、贮存、转化和应用等的心理活动。个体对体育道德的认知状况决定了其对体育道德的认同程度及遵守情况,因为,体育道德的实质是人关于体育的认知“投射”,体育道德建设是人的体育道德化的过程。对体育道德的认知,有助于召唤对体育道德“遵从”。对体育道德的认知,在表征及形式层面表现为:对体育运动及其基本礼仪、体育参与及职业中的各类规则的知悉情况;在内容及核心层面表现为:对体育规则约束下的体育规范及规范的精神的认识情况,二者之间相互促进。首先,对体育及其魅力的认知,既能够召唤体育行为,形成崇尚科学、依据科学知识进行体育运动的修养。其次,还能通过与身体练习及体育活动(竞赛)相关的规范教育、体育相关价值观念体系、体育参与的社会角色习得及社会规范实践等塑造人和培养人。

(2)情感共鸣:人的体育道德化的互动渲染。情感是我们认识世界与了解体育的基础,也是开启我们认识体育道德和体育道德意义大门的钥匙。休谟和亚当·斯密都强调情感在道德领域的核心地位。对体育的情绪或情感需求,可能引发对体育道德的思考;各类对体育的情感体验,可能引发体育道德合作或自觉道德行为;对体育道德的情感共鸣能引发对体育道德的共识,共识能引导形成体育情感共同体;共同体的一致行为催生体育道德秩序。体育道德建设就是要在普通社会大众及体育从业者中,生发出发自内心的触动与强烈情感,引发属于自己的思考,思考自己体育行为的后续影响;对体育道德规范产生深刻的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让体育道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深入每一个人心中;主动克制不该有的体育行为冲动、让体育道德变成社会成员及体育从业者的“自觉”行动、实现体育道德的升华。

(3)行为倾向:人的体育道德化的现实投射。社会成员和体育从业者在体育道德认知即体育道德实践中获得积极的认知和情感能量,并把这些认知和能量“植入”到每一次的体育参与及体育道德实践中,形成体育道德“倾向”和体育道德“惯习”。一是,个体参照理想的体育道德标准或图式,对自己获得的各类体育道德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并对特定体育道德信息产生注意“偏向”,从而分离出有其偏好或倾向的体育道德行为,形成体育道德行为的一种“向导”;或在极不情愿地与自身不道德行为作斗争中放弃不道德体育认知或行为;亦或在体育道德共情的基础上,主动践行自我认同的体育道德价值标准、提升自我道德水平、塑造自我体育道德形象、提升自我体育道德调控能力。二是,“社会和世人会被一种无名的力量/信条所驱使”[4],习惯通过“暗示”“惯常行为”“奖励”等帮助形成某种体育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培育社会大众体育道德思想观念、培植民众热爱体育、尊重体育、参与体育新的生活方式的新习惯,让社会大众以自己的“身体”为中介、以习惯性体育参与为通道,强化自身与体育道德的感知、情感、情绪、记忆等的“连接”,是我们新时代推进体育道德建设及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的另一种可能。

(4)礼俗遵从:人的体育道德化的行为自觉。社会体育礼俗是体育法规之外的另一种塑造体育和塑造体育社会的力量。中国是礼俗本位的社会,“礼俗社会的基础是伦理本位和职业分立”[5];礼俗象征着社会力量,主要通过“伦理”关系建设和恪守体育职业操守两种“自力”的方式实现。传统的高水平代表队中的“师徒”及其与传统体育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群众体育快速发展中产生的“跑团”、家庭体育等体育社会组织内部各个个体及其与外部其他相关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等就是社会体育礼俗建设与社会体育伦理关系塑造的典型案例。这些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组织中的个体通过体育的纽带,联结形成体育道德共同体。共同体内部通过对照体育道德规范及体育发展秩序等通过“好恶”选择、教化、尊崇体育道德规范等“理性”的“自力”行为,实现群体自治或组织自治;或通过培养新体育社会组织构造、重新探寻社会建设之道,来启迪民众的体育道德理性、避免对体育道德秩序的破坏。另外,从业人员恪守体育职业操守可以守护体育价值底线。体育管理人员、运动员及裁判员、运动项目协会工作人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应以提升个人体育道德修养、维护体育道德为己任,为体育发展保驾护航。

(5)价值共性:中外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互构。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可以实现相关思想理念的“在地化”、对相关主体实践和行为的引导与“规训”、形塑体育道德秩序、道德场域及行动场,进而搭建起体育道德建设所需要的“人——支点——场域”的共生体系。人们体育参与及践行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思想的“内向感知”过程、人们观看高水平运动参与奥运会等重大国际体赛事的“外向感知”过程,可以实现体育道德主体微观层面的理性选择与中观层面的价值认同和宏观层面的集体精神,并产生对体育的公共期待、规范、秩序、德性等的超越个体心灵感官的“叠合”性共识,进而形成体育道德建设所需要“人——情景——集体”的互构机制。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有利于塑造公民体育价值观、重塑我国体育发展动力逻辑、重构体育发展中的主体间关系、刻画体育发展与社会建构的关系;培育形成体育文明行为的“行动”之序、体育道德风尚的“心灵”之序、体育道德主体多元协作“结构”之序。

综上,在中华传统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等的引领下,通过建构体育道德规范、增进体育道德认同、指引体育道德实践、坚守体育道德价值,引导普通社会大众自觉抵制日常生活中的体育失范行为,约束体育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塑造优良行业风气,促进全社会体育文明程度提升,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基础性、引领性支撑。

4 以德治体:体育道德建设路径的要旨

4.1 教育引导,让体育道德教育全面融入学校体育教育

发挥体育课培育青少年体育意识和体育道德主要阵地的作用。青少年是我国体育的未来,他们将为我国体育发展及体育道德建设注入活力;加强青少年体育素养及体育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因此,要强化体育道德的立德树人作用,积极推动体育道德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使体育道德教育从学校抓起、从青少年抓起,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埋下积极向上、顽强拼搏的种子。要以各类体育课程资源为统领,把培育体育素养及加强体育道德教育作为编写体育教材的核心理念,结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在内容安排和教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精心组织,引导青少年学生逐渐形成体育道德认知。

让丰富多彩的校内体育实践活动成为提升青少年体育道德认知的载体。在“教会、勤练、常赛”之外,还要为青少年体育道德养成提供基础性保障。可通过课余体育兴趣班、课余体育技能提升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等日常体育“情景”,让体育道德教育融入校内课余体育活动、融入校内体育赛事等,实现青少年与体育道德之间的情感“连接”和“关系”互动,引导形成并切实提升体育道德素质。

让校园体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体育道德观。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必要环节。各类学校要注重挖掘“一校一品”等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活动)内核和精神内核,在校内主要道路、学校体育场馆、陈列馆(室)等开办常态化的体育展陈;重视学校体育代表队的模范作用和注意力聚焦作用;发挥运动活力校风、体育特色教风、优秀学风的育人功能;塑造良好的校园运动文化风貌,将体育道德建设从“物质性”和“实践性”体验延伸至社会性和文化性体验,为青少年体育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4.2 示范引领,发挥中华体育精神的精神引领作用

让中华体育精神与现代社会生活和新时代体育道德实践相互融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因此,在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要积极创新中华体育精神时代内涵与现代表达、发现和传播体育训练及竞赛中的先进典型、推进奥运遗产“活化”利用……让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图景中,激发社会大众的昂扬斗志和精神动力,激荡起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

以出色的竞技状态和优异的竞赛成绩引领体育道德风尚。奥运会等重大国内外体育赛场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是体育健儿展示拼搏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广大体育健儿应继续刻苦训练,以最佳竞技状态在各类赛场上不断创造佳绩、展示国家形象、传承中华体育精神;在参赛中“胜不骄、败不馁”、尽情享受比赛;“拿道德金牌、风格金牌、干净金牌”,以良好赛风赛纪和文明礼仪,展示良好形象和风度,弘扬体育道德风尚。

4.3 氛围营造,营造良好的体育道德建设环境氛围

以舆论引导公民体育道德培塑。既要发挥传统媒体覆盖面广的作用,向社会大众普及和传播社会体育道德规范;需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在传授运动锻炼及体育项目知识的同时传播社会体育道德规范;还要发挥最广泛和常态化社会舆论评价的敦风化俗作用,引导公众主动约束自己的体育参与行为、积极监督他人,避免体育社会生活和体育参与行为滑向失范、违规、违法的边缘。

整合利用体育道德建设新载体和新途径。要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主动与各级各地文明办等合作、设置体育道德建设议题,提升体育道德影响力和传播力。要综合利用图、文、视频等表现形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传播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健身达人”等体育道德模范及其“体育故事”,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彰显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魅力。要通过举办知识竞赛、先进事迹报告会、典型事迹展会、设立荣誉台(室)、设置光荣榜等物化载体和平台,让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深深融入社区、学校和居民,涵养社会体育道德情操。

4.4 道德实践,以体育礼俗建设启迪社会体育道德秩序

以社会体育组织建设推动群众体育道德和秩序生成。根据社会体育参与的“组织化”特征和体育爱好者组织的体育道德伦理“平台”功能,以群众体育组织中的体育道德建设为抓手,培育社会大众的体育习惯、矫正社会大众的失范行为、改善社会大众体育参与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构建基于道德伦理情谊的体育团体生活。在社会体育组织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摒弃体育参与陋习、倡导体育文明新风;在体育组织中开展群众性体育道德主题活动,将体育道德建设融入组织内的相互鼓励、分享经验、定期训练等,创设体育道德情境、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

积极推进体育道德教化行动。既要发挥奥运冠军等明星运动员等体育道德建设“关键少数”的作用,向社会大众普及运动常识和体育行为规范;还要充分发挥各层级单项协会的作用,把体育道德建设融入运动项目的普及与推广,并作为协会工作考核评价的关键内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道德建设主题宣传实践活动,把体育道德的理念植入普通社会大众头脑中,引导人们成为优良体育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谐体育道德环境的捍卫者、体育道德崩坏行为的批评者。

4.5 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为体育道德养成提供保障

加强体育道德规范建设。即运用体育法规制度对不道德体育行为进行约束。体育道德规范及制度建设,既要明晰每一类体育参与者的利益、角色和行为模式,还要让体育制度紧密嵌入于其他制度之中,获得系统性支持;尤其是加大对赛场内外的“暴力行为”、假球、黑哨、操纵比赛等的打击力度和惩罚力度。还要把遵守职业道德情况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指标,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树立行业新风。

发挥体育道德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要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和体育行业工作人员教育中,研制体育道德教育教学计划,编写体育道德教材,开设专门课程、开展体育道德教育讲座、编印体育道德警示教育典型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要让社会体育道德与不同体育社会生活场景和社会体育参与行为的相关“小节”结合,以“规范”“注意事项”等形式,引导社会大众在日常体育参与中、在日积月累中,养成体育参与的自治、自律、自觉。

5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和行动路径。体育道德建设将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但体育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体育从业人员需要坚决与体育发展中的各类不法行为和失范行为作斗争,体育爱好者及体育参与者需要自觉抵制各种陋习与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涵养良好社会体育公德、彰显个人品德。此外,体育理论界需要加强体育道德思想理论研究,将体育道德融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阐释中,为体育道德建设提供思想指引和理论指导;让体育道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猜你喜欢

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道德教育困境与应对策略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大庆地区大学生体育道德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体育道德教育的五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