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从”心“开始
2024-01-12朱佳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文/朱佳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心理方面的健康状态,包括情绪、心理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青少年及其家长应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以应对青春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会经历困难,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挫折、冲突或痛苦,而是指一个人在经历挫折后能够有效地调整和适应,最终恢复到愉快和满意的心理状态。实际上,心理健康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世界和周围事物的人,通常拥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因此,无论面对何种情况,我们都应该学会保持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依赖心理:指的是对他人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愈发普遍。这种依赖心理可能源于对自我能力的怀疑,或者对外界环境的不安全感。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青少年可能更容易受外部评价的影响,产生对他人认可的渴求,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也可能让青少年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依赖他人的帮助。
自负心理:表现得过度自信和自大,自我感觉良好,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不太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自负心态可能导致青少年难以融入人际关系中,因为他们常常忽视他人的看法,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此外,这种自大心态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因为他们可能不愿意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缺乏谦虚和学习的态度,从而错失成长和改进的机会。
自私狭隘心理:青少年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更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他们可能更关注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而忽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这种心理现象并非罕见,但需要得到关注和引导。
自卑心理:指的是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这种心理问题可能源于社交压力、学业挫折或家庭环境等因素。社交压力可能导致青少年自我意识过重,担心自己在同龄人中的地位和认可度;学业挫折可能会对他们的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家庭环境的不稳定或家庭成员过高的期望也可能成为青少年自卑感的来源。
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教育压力。过度的学业压力和竞争导致青少年焦虑、抑郁和自卑,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②家庭不和谐和家庭暴力。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冲突会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③校园霸凌。遭受同龄人的欺凌和排斥会让青少年产生自卑、孤独和无助感,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④网络成瘾。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和虚拟世界,使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失去了平衡,容易出现孤独、抑郁和焦虑。⑤缺乏有效的家庭和社交沟通。当青少年面临困难和挑战时,缺乏倾诉对象和支持会使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
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表现形式,这可能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和心理支持,便会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青少年如何做
呼吸放松法:学会深呼吸和放松呼吸,可以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和压力。通过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缓慢呼气,可以让身体和大脑得到放松。
思维转换法:转换负面思维为积极思维,通过认识到自己的负面想法并尝试用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能量发泄法:通过运动或锻炼来释放压力和能量,如跑步、瑜伽、游泳、打篮球等,可以让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和舒缓。
音乐调节法:音乐可以影响情绪,选择适合的音乐来放松心情,以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和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家长如何做
学会倾听: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感受和困扰,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宽容与约束并重:在教育孩子时,家长需要在宽容和约束之间取得平衡。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约束和引导,让他们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鼓励夸奖:家长应该经常表达对孩子的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价值观,同时也要在他们犯错的时候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应保持和谐、稳定的夫妻关系,展现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3.老师如何做
通过言行举止给学生以积极暗示: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展现积极的心态和态度。同时,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和支持的。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学生面临挑战和困难时,老师可以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意志,获得更多的成长和经验,从而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通过课堂教育和个别辅导,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同时理解自己的局限性,从而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避免过分苛责自己或者盲目自大。
疏导学生的情感:在学生情绪波动大或者遇到困难时,老师可以通过倾听和沟通,引导学生理性地面对问题,释放负面情绪,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情绪的积累和爆发。
总之,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关怀,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