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创伤患者院前急救常见失误及应对分析措施分析
2024-01-12浦同青赵艳萍何炳华杨成波何正祥
浦同青,沈 蓝,赵艳萍,何炳华,杨成波,何正祥
(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云南 蒙自 661100)
伴随社会发展,意外事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高。患者发生骨折等创伤后,需争分夺秒救治,抢救正确、及时则有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1]。若创伤骨科患者抢救不及时或者采取错误的抢救措施,部分患者可能死亡。既往院前救治方法少,急救人员经简单的训练,无法处理严重创伤,这也为现场转运及急救埋下隐患。急救医生进入现场的时间长,会导致患者丧失最佳的抢救时机[2]。对此,创伤发生后,在急救期间,应当合理规划抢救流程,降低抢救过程中的失误,及时处理相关的问题,提升救治质量,以免患者死亡。选取创伤骨科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入院前失误的处理措施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21年9月-2022年10月纳入院前急救的6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各有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3~68岁,平均年龄(43.32±4.43)岁,建筑伤害12例、交通事故14例、自然灾害事故4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24~69岁,平均年龄(43.76±4.76)岁,建筑伤害13例、交通事故15例、自然灾害事故2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1)患者均确诊骨科创伤疾病,(2)年龄超过20岁以上。
排除标准:患有骨质疏松、精神疾病且无法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为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措施,急救人员进入现场后,对骨折原因及伤情进行判断,在现场急救时应将注意力放在重点损伤位置,但容易忽视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按照常规抢救程序,纠正患者休克,并对出血伤口进行包扎。
观察组:根据患者急救常见失误,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1)急救人员快速进入现场,帮助患者尽可能脱离危险区。开放气道,以免发生窒息,并判断神志情况,分析是否发生颅脑损伤,呼吸道是否有呕吐物。若创伤后患者的神志清晰,则询问发病原因及病情变化[3]。急救期间观察体温、心率等,根据情况实施急救措施。若患者气道有堵塞物,使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及时清理,使呼吸顺畅。(2)针对性构建起静脉通路,尤其是休克时,应快速补液、限制性液体复苏[4,5]。(3)安全及合理转运:针对创伤严重的患者,需立刻转运到医院治疗,在转运前需准备好相关器械和抢救药物,过程中监测神志状态及生命体征,保暖,结合搬运时的体征情况适当留置导尿管[4]。在转运过程中,要保持头与躯干水平,避免发生并发症[6,7]。若脊柱损伤,多名人员小心搬运,以免躯干碰撞及扭曲。若骨折后大量出血,以无菌敷料进行加压处理,必要时结扎大血管,以免发生休克,进入医院前对创伤中心进行预警。
1.3 观察指标
(1)满意度:对满意度进行调查,根据抢救人员的能力及抢救效果,对满意度进行评价,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9分为满意,59分以下为不满意。(2)并发症:患者院前急救后进入医院,包括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8]。(3)焦虑、抑郁评分,使用SAS(焦虑自评分量表,50~59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及SDS(抑郁质评分量表,53~62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量表进行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急救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急救满意度对比[n(%)]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2.3 2组患者急救前及急救后的SAS及SDS评分
在急救前,以访谈的方式调查SAS及SDS,2组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后,观察组SAS及SDS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急救前及急救后的SAS及SDS评分分)
3 讨论
严重的创伤骨科患者无法自行到达医院,需要急救人员救援,并将其转运到医院[9]。院前急救作为急救意外伤害、突发性疾病及不同伤害事故的治疗措施。院前急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复杂环境及病情等因素的影响下,患者会发生生命危险[10,11]。创伤骨折多比较复杂,急救时应记录骨折情况,及时向院内发送信息,便于院内医生做好准备,并评估患者会产生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创伤后昏迷,无法及时准确的分析创伤情况,抢救时无法询问患者的既往情况,会忽视患者其他部位发生的损伤[12]。也有部分急救人员的创伤知识不足,在抢救过程中并未使用合适的药物,出现不当用药的问题;患者窒息或者抢救停止后,并未实施人工通气及检查气道[13]。
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1)在患者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应询问患者感受、既往史,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合并伤,增强对患者的肾脏、肝脏等部位的疾病检查[14]。(2)检查确定患者损伤位置及体征是否稳定,同时也要对局部发生的损伤进行处理[15]。(3)定期对急救人员进行培训、演练和考核,包括严重创伤救治及心肺复苏等,使其具有丰富的创伤救治经验[16]。(4)急救过程中注意患者的呼吸道功能,评估是否梗阻、及时清除分泌物[17]。急救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已经成为提升急救结果的关键,培训中应准确分析抢救问题,纠正问题所在。
研究结果分析,观察组抢救的效果比对照组好,且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低下,说明创伤患者保持稳定的体征状态,可促使患者顺利进入医院治疗,缓解患者对病情过于担心的情绪状态。对并发症进行分析,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说明急救发生失误后及时处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入院治疗的安全性。通过快速评估患者病情、构建起静脉通路及正确搬运等方式是保证患者安全性的关键。有研究中指出[18],骨折脱位患者在疼痛影响下,肢体容易发生反射性痉挛,骨折端活动时反射较为频繁,肌肉收缩后会导致疼痛加重,也可能引发恶性循环,导致重度休克的概率高。患者的骨折端对神经及血管产生的损伤大,容易发生继发性血管及神经损伤,脂栓症的发生率进一步增高[19]。对此,在骨科创伤患者局部处理过程中,应当先检查患者的创伤情况,并缩短急救人员进入现场的时间,为患者摆放合理的固定位,使用合理的固定夹器材等,将患者骨折端妥善固定,保持骨折端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在创伤骨科患者急救中应当明确常见的失误,并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提升急救抢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