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4-01-12刘晓彤陈维捷李焕坤
刘晓彤, 陈维捷, 李焕坤
(1汕头市中医医院儿科, 广东 汕头 515000, 2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儿科, 广东 汕头 515100)
喘息性肺炎为儿童常见病,若患儿未得到及时有效干预,则会致使病情反复,最终形成重症肺炎,威胁患儿生命健康[1]。西医多通过孟鲁司特钠对喘息性肺炎实施干预,可缓解临床症状,但整体效果欠佳[2]。中医具有整体观及辩证观治疗优势,故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喘息性肺炎的治疗趋势[3]。喘息性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肺属娇脏,开窍于鼻,易感外邪,中医认为该病是先天禀赋不足,感受风热、风寒邪气,卫外不固,或热毒、伏痰蕴结所致,故疾病治疗应注重化痰止咳、宣肺定喘、清热解毒[4-5]。化裁麻杏石甘汤为中医重要方剂,有止咳定喘、疏风散热、清肺化痰功效[6],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喘息性肺炎风热闭肺证患儿,探讨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效果,旨在明确其治疗价值,为临床治疗喘息性肺炎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20年5月至2020年12月汕头市中医医院儿科与汕头市潮阳区人民医院儿内科收治的84例喘息性肺炎风热闭肺证住院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7]喘息性肺炎诊断标准:有传染病或外感病史;发病急,伴咳喘、发热、气促,肺部听诊有细湿啰音;X线检查提示肺纹理紊乱、增多,有斑片/小片阴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异常增高。(2)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风热闭肺标准,咽红,口渴欲饮,微有汗出,发热,恶风,鼻煽,咳嗽,苔薄黄,舌尖红,脉浮数。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及分型标准;(2)年龄1~5岁;(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4)经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 排除标准:(1)重度肺炎者;(2)存在肾肝等疾病;(3)存在神经系统疾病;(4)对研究药物过敏;(5)存在精神障碍、失语;(6)合并脓气胸、肺大泡、脓胸;(7)支气管发育异常。剔除标准:(1)发生重度不良反应、事件;(2)主动退出;(3)失访。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本研究经汕头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号:2020030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止咳、化痰等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对症处理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治疗,睡前嚼服1次/d,4 mg/次,共10 d;研究组在孟鲁司特钠治疗的同时给予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麻黄3~5 g,杏仁3~6 g,石膏5~12 g,甘草3~5 g,桑白皮3~5 g,浙贝3~5 g,黄芩3~5 g,射干1~3 g,鱼腥草3~8 g,地龙1~3 g,百部3~5 g,麦芽5~10 g,枇杷叶3~5 g,瓜蒌皮3~5 g,1剂/d,水煎至30~50 mL,分2次服用;由汕头市中医医院中药房提供药材并煎制。
1.2.2 观测指标
1.2.2.1 西医疗效 实验室检查、体征、临床症状均恢复正常为临床治愈;实验室检查、体征、临床症状中1项未恢复正常为显效;病情有所恢复,但不显著为有效;病情无改善或加剧为无效;有效、显效、临床治愈计入总有效。
1.2.2.2 中医证候疗效 中医证候积分下降≥95%为治愈,下降70%~94%为显效,下降30%~69%为有效,下降不足30%为无效;有效、显效、临床治愈计入总有效。
1.2.2.3 中医证候积分评估 患者主症(痰壅、气喘、咳嗽、发热)、次症(小便、大便、多汗、发绀、恶寒、呕吐恶心、食欲、口渴、精神、面色)、舌象(舌苔、舌质),其中主症依据正常、轻、中及重度分别计0、2、4、6分,次症分别计0、1、2、3分,舌象正常计0分、异常计1分,主症0~24分、次症0~30分、舌象0~2分。
1.2.2.4 炎症因子 治疗前后抽取血液样本4 mL,离心处理,测定CRP、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1.2.2.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患者头痛、呕吐、瘙痒、消化道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研究组西医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88.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西医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研究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2.86%)较对照组(76.1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主症、次症、舌象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舌象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4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治疗前,两组CRP、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CRP、WBC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炎症因子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8%、7.1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白三烯特别是半胱氨酰白三烯(Cysteinyl leukotrienes,CysLTs)分泌及增加在喘息性肺炎发病与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白三烯通过结合受体,可加剧支气管黏膜水肿、提升气道血管通透性,增加黏液分泌量,促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以致患儿出现气促、喘息等[9-11]。因此,抑制白三烯对减轻气道与血管损伤、改善疾病治疗效果极为重要。孟鲁司特钠在喘息性肺炎中较常用,其属白三烯高效选择性受体拮抗剂,可拮抗CysLTs受体结合,抑制炎性介质生成,减轻支气管痉挛,并可缓解气道高反应,下调血管通透性,减少气道黏液分泌。有研究显示,在阿奇霉素基础上采取孟鲁司特钠可缓解肺炎支原体感染伴喘息患儿临床症状,减轻炎性反应程度[12]。张美霞等[13]研究表明,常规抗病毒基础上采取孟鲁司特钠治疗喘息性肺炎可加速症状缓解,下调血IgE表达,提升疗效。
喘息性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等范畴,该病发病是因外感六淫邪气,且卫外薄弱,小儿寒温失调,邪从口鼻、肌腠侵入,皆能内归于肺,不利于肺之宣肃,发为肺炎喘嗽[14]。脾主气司呼吸,小儿脾气虚弱,若外邪袭肺,影响肺之宣降,气道受阻,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气逆而喘,疾病核心在于气机升降失调,其可引发伏痰,造成呼吸不利,加剧喘咳[15]。此外,小儿喂养不当或过热过凉过食肥甘易造成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伤胃碍脾,以致湿邪内生,蕴生内热。因此,中医对喘息性肺炎风热闭肺证的治疗注重宣肺开闭、止咳化痰、清热透邪。麻杏石甘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主要由石膏、甘草、杏仁与麻黄加水熬制所制,有抗菌消炎、清热止咳等功效[16],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表明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可有效缓解喘息性肺炎患儿临床症状,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麻杏石甘汤为仲景名方,主要包括石膏、甘草、杏仁与麻黄,能清肺平喘、辛凉宣泄,其中石膏辛甘大寒,麻黄辛甘而温,两者联用一者以清肺为主,一者以宣肺为主,合用可清宣肺内郁热,宣散肺内风热,共作君药;臣药杏仁苦平,可平喘止咳、降利肺气;使药选用甘草,可益气和中,并防止石膏寒凉伤中;诸药联合能清热平喘、辛凉宣肺,实现平喘、止咳、化痰、散寒[17-18]。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中麻黄碱成分可抑制组胺所致气管收缩引发的咳喘,且可激活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促进平滑肌松弛,收缩血管,改善血管通透性,阻止抗体形成;杏仁中苦杏仁苷进入机体后可生成微量氢氰酸,抑制呼吸中枢,以此达到止咳目的;石膏中钙成分能抑制发热时兴奋过度的体温中枢,迅速退热,并降低肌肉兴奋程度,实现解痉、镇静[19-20]。同时,本研究在麻杏石甘汤基础上加入黄芩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可清泻肺火、平喘下气,两者配伍能泻上焦湿热、清除肺火[21-22];瓜蒌皮能化痰清热、宽胸散结[23];枇杷叶降逆止呕、清肺止咳[24];麦芽能和中下气;百部擅止咳、下气、润肺[25];地龙可清肺平喘[26];鱼腥草有清热解毒功效[27];射干功可清痰利咽、清热解毒[28];全方配伍严谨,可共奏宣通肺气以复其清肃、平喘止咳、清热解毒利肺之功。同时,中药具有多靶点及多机制优势,能显著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炎症反应在喘息性肺炎发病与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RP正常生理状态下其血清含量较低,但若发生炎症损伤或细菌感染等,则可异常增高,并在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及康复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WBC也是临床评估机体是否存在炎症的常用标志物,其表达水平也可在机体发生感染时异常增高。本研究显示,研究组WBC及CRP低于对照组,表明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方可下调喘息性肺炎风热闭肺证患儿体内炎性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程度,主要是因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方中麻黄有效成分能减少致敏介质生成,有显著抗炎功效;地龙、黄芩等中药材杀菌作用显著,且有抗炎、调节微循及调节免疫等多重作用机制,能调节体内炎性反应程度,改善机体免疫状态,达到促进疾病良好转归的目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肺炎风热闭肺证安全性有保证,主要是因中药材不仅有多靶点作用优势,且毒副作用少,故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常规基础上采取化裁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喘息性肺炎风热闭肺证,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可能与其能下调WBC及CRP水平具有一定关联性,且具有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