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复排推动青年演员守正创新
2024-01-12吴巍
吴巍
非遗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越剧、沪剧等地方戏曲拥有丰厚的文化遗存,其独特艺术风格、丰富音乐表现、深邃文学底蕴,都是国民集体精神家园的丰厚载体。面对如此宝贵传统积淀,我们历来深扎其中,梳理传统戏曲的渊源和流变,追寻艺术表象下的范式和规律。自觉以历史主义视角来准确认知和复现传统,在新时代新要求中,尊重当代思维,遵循现代语境,梳理戏曲历史积累的成熟经验,努力实现非遗戏曲活化传承。
守正创新、固本开新,是当代戏曲人的历史使命。“守正”标的是什么?是守剧种之正、流派之正、宗师之正。“守正”目的在哪里?是以主流价值占稳主流市场,凭艺术底蕴打开新兴领域。“守正”方向在何处?是青春化传承实现内涵创新,大众化传播培育戏曲生态。
在非遗戏曲守正创新的历史洪流中,生力军是青年演员,他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的有力继承者和传播者。面对非遗戏曲活化传承的当代需求,不少名家大师承担使命纷纷“创新”,不负多年盛名与功力,而青年演员更要静下心来扮演“守正”角色,丰沛自我,汲古以备开新。非遗戏曲发展创新,基础是守正固本,青年要守正,剧种流派不传承,就抛弃了个人成长的根基和助力;青年要固本,基本功不扎实,就减损了扎根舞台的手段和能力。
上海越剧院目前最年轻的第十代演员,是越剧百余年历史上第一批成建制本科生,人优秀、担子重,如何集中推出这批青年群体,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力,是上海越剧院近年人才培养规划中重要一环。上海沪剧院当下最年轻的是“90后”“00后”青年演员团队,在不远的将来会很快成为沪剧的主体艺术力量,给青年演员创造更多艺术培训和舞台实践,促进他们艺术实力全面提升,不仅关系到演员自身素养,更关系到沪剧发展前景。
青年演员要抓稳接力棒,“戏保人”是较为合适的选择。经典的舞台艺术作品具有剧目传世性、艺术普适性、技艺权威性、文本耐读性、创作累积性等特征,是青年演员守正固本最好的对象和载体,越剧经典《舞台姐妹》和沪剧经典《罗汉钱》就是其中的代表。《舞台姐妹》在题材上保存了越剧人自身的精神价值,在艺术上展现了上海越剧院导表演、音乐、舞美综合实力,在学术上凸显了越剧现代戏探索上非常成功的尝试,在培育上男女合演能将青年演员群体推出,让“人人都有戏,个个能出彩”。《罗汉钱》是丁是娥等老一辈沪剧艺术家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生动体现,是“燕燕做媒”等经典唱段唤起观众美好记忆的有效载体,是新时代沪剧人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塑造人物性格出发的创作实践。
此次复排,我们把“守正固本”放在第一位。坚持“名师带教”,前辈艺术家亲自把关,对青年演员创作表演全程指导;坚持“原汁原味”,原编剧、导演等以创作阐述等形式,帮助演员全面了解创作背景和呈现要求;坚持“精雕细磨”,比如要每位演员撰写人物小传,融入剧中去思考和感悟;坚持“优胜劣汰”,所有角色都可待定,演员按照优劣随时替换。
复排到底要不要“变”?二度创作上,我们制定“变与不变”基本原则,谨慎创新。第一个“不变”是将文本内容、音乐唱腔基本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而“变”的是修改舞台制作结构、调整灯光设计、改良音乐配器以符合现代审美、优化现场声效。第二个“不变”是保留服装基本款式和舞台基本调度,而“变”的是调整主演服装面料、结合不同演员特点调整表演支点、借助新的舞台机械改良观演体验。事实证明,“变与不变”是适合传承复排的方式,既没有轻率创新,又具有现代审美;既唤起了老观众们的回忆和共情,又深深吸引着一大批青年人群。在宣传推广阶段,我们还充分考虑青年演员的特点,兼顾传统与现代,连接过去与未来,既把生活中的青春、靓丽、时尚的一面传递给观众,也把舞台上尊重传统、严谨传承的一面展现出来。
对越剧、沪剧的青年演员而言,此次传承复排是站在前辈艺术家的肩膀上的一次飞跃。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找到展现人物复杂性的方式,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又惊喜挖掘出自己的内在潜力,专业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在这堂生动的“艺术课”上,青年演员们还得到了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滋养,通过排演剧种代表性作品,深刻理解了剧种发展的不易,明白了他们正在传承的,不仅是戏曲技艺,更有前辈艺术家的辛勤坚守和戏曲剧种的精神内核。
越剧《舞台姐妹》和沪剧《罗汉钱》的创排,体现了上海越剧院和上海沪剧院守正创新的总体导向,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也是值得一直坚持的。在复排创作过程中,全院上下齐心聚力,老师们倾力扶携,为年轻的团队保驾护航。前辈艺术家和不少师哥师姐们甘当绿叶,在各方面为项目推进献力。对于院部而言,此次复排也为日后如何通过舞台实践,更好地培养青年演员提供了不少思路和經验。
同时值得赞许的是,青年人自身还在传统舞台之外大胆探索。新媒体是戏曲艺术从剧场扩大到无限空间的重要介质,当下越剧、沪剧的戏曲人不仅在剧场复排经典、致敬宗师、守住流派,不少青年演员还在“B站”“抖音”以及一众官媒新平台牢牢抓住青年人眼球,多位青年演员成为新媒体中越剧、沪剧甚至是戏曲界的首选代表,他们制作和参与的视频播放量大、美誉度高,经常占据热搜和推荐首页。小剧场戏剧《宴祭》、实验性影像剧场《微神/Vision》、数字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等创新探索,也成为青年戏曲人主动出击的全新舞台项目。
宗师开宗立派,传人继承发扬,青年演员“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以敬畏之心传承,以现代审美改良,这就是“守正创新”的魅力,也是越剧、沪剧传承发展的潜力。
作者 上海越剧院院长、上海沪剧院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