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建戏曲生命之船

2024-01-12唐心韵整理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杨修剧目曹操

唐心韵 整理

近期,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通知:于2023年至2025年实施“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旨在落实《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中“组织重点传统(经典保留)剧目复排”的目标。在此鼓舞下,上海戏曲人经过一番努力,将复排后的京剧《曹操与杨修》、沪剧《罗汉钱》、越剧《舞台姐妹》、淮剧《金龙与蜉蝣》搬上舞台,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背负经典角色面向观众,戏曲新人重拾旧日芳华。

为此,《上海艺术评论》采访了原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京剧院原院长、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马博敏。在马博敏老师任院长期间,上海京剧院推出蜚声艺坛的里程碑式作品《曹操与杨修》。对于这次“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悉数观摩了《罗汉钱》《曹操与杨修》《舞台姐妹》《金龙与蜉蝣》四场复排演出的马博敏老师有欣慰、有惊喜、有思考,言谈间贯穿着老一辈艺术工作者的初心,更洋溢着对青年演员的关爱,对戏曲艺术的殷殷寄望。

《上海艺术评论》:马老师可以谈谈经典复排对戏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吗?

马博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戏曲有它的艺术特殊性。虽然几乎所有艺术形式都需要传承,需要以经典形式的再现,但是传承对戏曲艺术尤为必要。几百年的戏曲发展史,哪个剧种如果失传了自己的代表作、经典作,这个剧种一定难以存活,因为经典复排是中国戏曲发展的规律。很多地方戏曲就是因为没有传承剧目,最后渐渐失传,导致整个剧种消亡。经典作品是戏曲的生命之船。

再则,经典剧目的再现也体现出对作品的再审视。很多当时都是新作品的剧目,多少年以后变成传统戏、骨子戏,这些作品能够在艺术长河中积淀下来形成璀璨的结晶,正因其创造者都是造诣深厚的艺术家。经过他们的反复打磨,这些剧目在艺术上达到极为可观的高度和精度。

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剧种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传承的力量。京剧无论文戏还是武戏,都有一大批剧目传承下来,代表不同流派的表演风格。周信芳先生较早就去世了,如何要麒派艺术一直活在舞台上?见戏见人,作品和演员都要得到观众的认同。传统戏曲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由师父与徒弟之间传承,所以真正能领略到周信芳表演的一批弟子们个个光彩夺目。中国戏曲是靠剧目积累和流派继承不断丰富起来的,传承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习近平同志说“守正创新”。守正就是回到经典创作的轨迹,守正都做不到,创新一定也无从谈起。后人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传承发展下去,我国戏曲艺术才会发扬光大。

《上海艺术评论》:这次复排上演的《曹操与杨修》不仅在戏曲界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是一个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现象级作品。

马博敏:记得当年我们在北京演出的时候,一位普通司机说自己看了七遍,这说明《曹操与杨修》的艺术价值可以渗透社会各个层面,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同一部作品,观众可以有不同发现、不同感悟,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欣赏的侧重也不尽相同,比如大学生们看到的是‘两个刺猬的拥抱’—这是性格悲剧层面的东西。也许这正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上海艺术评论》:《曹操与杨修》多次传承复排,可以请您谈谈它的传承过程吗?

马博敏:尚长荣先生很早就开始传承《曹操与杨修》了。上海京剧院花脸演员杨东虎、董洪松,“言派”老生陈圣杰三位青年演员曾传承过一次,但传承不是一次就成功的。第一次传承版《曹操与杨修》演出后,我们感到还有不少问题。年轻演员不理解人物内心的东西,更谈不上人物的气质。第一次传承只是在依样画葫芦,没有得到原版的精髓。唱、念、做、打是青年京剧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但不能只有这个本领,演好一个角色必须对人物有深刻的理解。

也许是《曹操与杨修》对青年演员来说理解太难太深。尚长荣先生苦心孤诣,以启发式教学再次投入传承工作,这个过程至少用了大半年。除了手把手教青年演员剧中的唱、念、身段,还引导他们学习历史文化,探索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内心的外化准确不准确,观众完全能感受得到。只有外型没有内在,演员形如空壳,而不是血肉饱满的人物。戏曲表演追求一种基于舞台节奏的准确性,演员的动作、念白快一点或慢一点,都会影响到人物的感染力。所幸青年演员们经过不断学习和训练,成长非常迅速。比如这次复排,杨东虎和陈圣杰再次登场时,台上面貌焕然一新。好多老师都感动得落

泪—这个戏终于拿下来了。这种心情大家很能理解,艺术家对后辈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期待,他们成功了,老艺术家由衷感到欣慰。

《上海艺术评论》:您如何评价其他几部复排作品—《舞台姐妹》《罗汉钱》《金龙与蜉蝣》?

马博敏:复排的四场戏我都看了,内心颇感欣慰。先说越剧《舞台姐妹》,两个女主角条件都不错,从外形到唱功都让人惊喜。饰演邢月红的演员很优秀,这个人物性格泼辣,塑造起来比较容易抓住特征。演竺春花的青年演员有些过于强调“正气”,把握得还不够准确。春花同样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女孩,这是她的基本性格,她与月红的不同是非常善良,而且勇敢和正直,内心层次可以表现得更加丰富、立体。

《罗汉钱》给我的直觉是“青春靓丽”,但是与复排版《金龙与蜉蝣》一样,演员由于普遍较年轻,与原版演员何双林、梁伟平相比,还是稍显青涩、稚嫩。优秀青年演员不可能一步成“角儿”,他们需要时间的滋养与舞台的历练。培养优秀的青年演员,后续时间会比较长,而发现人才是关键—发掘出好的、有潜力的苗子,才能培养出挑大梁的青年演员。我想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对人物的理解必然会更加深刻,塑造的人物也会更加出彩。

《上海艺术评论》:您认为当下戏曲传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马博敏:传承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对教育重视不够、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造成戏曲人才短缺,是戏曲传承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艺术人才培养上,希望国家能继续加大投入,继续实施比较有力的扶持政策,让青年演员心无旁骛,潜心于艺术创造。从前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也没忽视过对戏曲人才的培养。戏校师生的待遇得到应有的保障,学生还定期发放练功服。现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戏曲人才的培养更不应该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客观说,上海青年演员梯队到目前为止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这是让我非常担心的。我想今天复排经典、保留剧目,呈现在舞台上应该具有一定成熟度,这是对经典、保留剧目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观众买票是来看好看、成熟戏,不是看我们怎样培养人才的过程。

优秀的演员必须经历三个成长过程:第一步是能够把剧目比较完整地演下来;第二步是要进一步优化、完善表演;第三步要在表演细节上精心打磨,从雕琢表演细部开始向前辈艺术家靠拢。青年戏曲演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非常期待他们的成熟。经典剧目在新一代观众面前展现出艺术魅力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优秀演员逐渐成熟的过程。演员是需要舞台历练的,一次演出就是一次历练。戲曲依托“四功五法”来完成艺术创造,基本功决不能松懈,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各种有利于青年戏曲演员成长的条件,让他们不断实践、磨炼,完善自身。

有一句话,现在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演员最后拼的是文化。有文化的演员可以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看清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表演也会更丰富。日后,当他们成为成熟的艺术家,有丰富的表演经验,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又会把这些传授给下一代。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最近正在作相关方面的调研,希望从戏曲专业毕业的学生,起点更高一点。如果毕业时起点低,到了艺术院团势必要重新回炉,许多方面都要重新学起来,是很浪费时间的,毕业都20好几了,再回炉学习几年,“青年”演员的优势消失殆尽,会给传承带来一定困扰。

从事戏曲事业需要热爱,需要以理想和信念来支撑,需要戒除浮躁和功利心。如果传承只是为了拿到国家专项拨款,利益驱动,那就偏离了传承的初衷,违背了“守正创新”宗旨。

我们期待戏曲艺术能够进入真正的“良性循环”:有国家扶持,有观众热爱,有优秀的演员、优质的剧目,这样才能真正利于戏曲发展。也只有在“良性循环”的局面下,经典剧目才能生生不息地活跃在舞台上,真正彰显出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

作者  《上海艺术评论》编辑

猜你喜欢

杨修剧目曹操
舞台剧目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一合酥”续编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何被曹操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