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万工程”看“浙”里绘就乡村共富图

2024-01-12撰文施政奕周紫嫣茅怡雯

浙江林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态

●撰文/施政奕 周紫嫣 茅怡雯

临安以“绿”为笔 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懈探索。临安在“千万工程”的大道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取得了全省“千万工程”优胜单位、“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小核桃撑起大产业。山核桃是临安的特色主导农业产业,全区山核桃种植面积57 万亩,全产业链产值50亿元,带动坚果产业产值200亿元,是临安西部15万林农的主要收入来源。临安区围绕“转型、提质、增效”的总要求,全力构建山核桃特色产业服务中心、山核桃绿色发展示范区、山核桃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的“一心一区一带”功能布局,实现山核桃产业数字化、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有效促进了林农增收和山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

临安山核桃产业大脑是临安数字乡村集成创新示范的代表之一。项目紧紧围绕“哪里合适种、如何种得好、如何加工好产品、如何卖得好”等核心问题,落地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以数字化改革助推共同富裕。

盘活山村经济,与村民“同心共富”。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集中推进龙门秘境村落景区建设,“千万工程”的东风吹到了临安区高虹镇,以美好环境编织美丽经济。龙门秘境村落景区,为国家3A 级景区,地处天目山北麓的高虹镇,占地55 平方公里,由石门村、龙上村、大山村三个行政村组成。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6%,负氧离子高达10 万/立方厘米,还是一级水源保护区。以“千秋龙门,康养秘境”为基本定位,是浙江省“乡村振兴共同致富”的样板地,更是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

依托龙门秘境村落景区的建设,高虹镇流转土地、山林3000余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1600万元,颁发经营权证5本800余亩,流转闲置房屋32幢。通过盘活资源,3个村每年分别获得租金收益20万元,闲置农房也由原先的零收益提高到了每年每幢租金1 万元以上。同时累计吸引青年、乡贤40余人回乡创业,新增就业岗位200余个,村集体增收427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400元,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

农文旅融合,“融”出乡村振兴好风景。临安区月亮桥村,依托天目山景区的旅游客流,大兴美丽经济。月亮桥村按照3个自然村的不同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古窑体验区、匠人文化区和民宿风情区3 个特色产业区。落地美术馆、陶艺馆、木艺坊等体验项目6个,招引玫瑰园、草莓园、猕猴桃园等新型农业5 家,吸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志华等各类返乡创业人才20人,打造高端民宿8家,月亮工坊民宿获评浙江省“白金宿”。2022年,月亮桥村民宿、农家乐、观光采摘和各类作坊接待游客超过20 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4 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6 万元,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丰收。

月亮桥村将继续利用集体土地、山林和闲置农房等资源,积极保护和传承元代窑址等文化遗产,努力整合农家乐、民宿、漂流、观光农业等产业优势,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建成一条休闲观光体验式旅游线路,把整个村庄建设成为美丽的景区村庄,使之成为月亮桥村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的一个新路径。

长兴桃花岕森林公园(茅怡雯摄)

长兴坚持绿色共富 引领乡村振兴

20年来,“千万工程”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又一条特色发展之路。长兴县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东靠太湖,西倚天目,是长三角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达47.71%,平原林木绿化覆盖率达38.5%,拥有仙山湖国家公园、长兴扬子鳄保护区、金钉子地质公园、古银杏长廊等重要的生态资源。

做实“林长制”共促“林长治”。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要制度创新。长兴县立足“五山一水四分田”资源禀赋,以“林”为基础、以“长”为关键,以“制”为重点,打造具有浙江辨识度、长兴特色元素的林长制区域示范标杆,并成功入选长三角地区林长制改革十大典型案例。

森林防火是“林长制”工作推进的重要内容之一。2021年,长兴县夹浦镇被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列为全国六个试点乡镇之一。长兴县大力推进夹浦镇“五网一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做到有组织机构、有责任网格、有责任人、有岗位职责、有值班值守,夯实森林防灭火属地责任。长兴县还承办了2022年长三角区域森林火灾联合扑救实战演练,开创森林火灾三省联防联救的先河,打好森林防火的“主动仗”

贯彻落实“林长制”以来,长兴县科学谋划,积极开展绿化造林、森林抚育工作,呈现了“一山一画、一镇一韵、一村一品”的美好景象。2022 年完成绿化造林3948 亩、森林抚育1.1 万亩,提升全域绿化水平,绘就长兴自然环境底色、高质量发展底色、人民幸福生活底色。同时,充分发挥“林长制”杠杆效应,撬动全域美丽绿色蝶变,龙山街道结合森林公园建设工程,高标准打造了347亩的森林抚育示范基地;林城北汤村通过绿化造林打造了“七彩北汤”,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多措并举,长兴花木产业绽放“美丽经济”。2017年,长兴县邀请乡贤钱志清从杭州来到长兴县师姑岗村,打造“临潮园艺”,现在已初具规模,园区集观赏、游玩、住宿、花木售卖为一体,并成为了师姑岗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吸引了不少附近村民、游客前来游玩。在建设临潮园艺时,钱志清把村里闲置多年、荒废无人的房子盘活了,为将近50 名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让经济薄弱村师姑岗村从此念上“绿色”致富经。

浙江凤羽兰博园是国内首家集兰花种植、国兰展示、兰文化传播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兰花博览园。园内收集国兰品种1200 个,合计兰花10 万余盆。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浙江凤羽兰博园不仅通过线上直播,将兰花销售到全国各地,更是帮助许多以种植兰花为生的林农,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销售,使直播“流量”撬动共富“增量”。

长兴花木产业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农民在房前屋后、山野田间零星种植的花木。40 年来,县林业局将零散、低质量、小规模的苗木产业建设成了惠及3万余户农户,年销售额达30多亿元的致富产业。花木产业高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浇灌、技术扶持、产业融合等多措并举,走出一条从“卖树”到“卖风景”,从“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减量增效、提档升级”的融合发展之路。

德清下渚湖湿地风景区(茅怡雯摄)

德清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画卷

“千万工程”二十年,是浙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二十年。业兴民富,生态红利加速释放,把生态修复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实现了“美丽生态”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德清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下渚湖的保护与恢复力度。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朱鹮易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基地、国家级野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好生态=好经济,走出一条双赢之路。下渚湖是国家湿地公园、浙江省第五大内陆湖,湿地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具有多样性景观的典型天然湖泊湿地。湖区内有港汊1000余条,大小土墩600余处,为江南最大湿地。

曾经的下渚湖存在水体污染严重、湿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单一等多个问题。下渚湖湿地风景区管委会遵循保护优先、源头治理、科学修复、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治理水生态环境,持续加大湿地生态修复力度,通过“水下森林”模式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了一套适合湿地修复的稳定水生态平衡系统,构建全域“有鱼有草,人水和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水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在长效管理上,浙江省林业局、省财政厅联合出台《浙江省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创新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每年落实对湿地行政村进行奖补;实施“生态绿币”机制,用绿币基金奖励在生态保护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社会群体,带动全民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工作。

保护生物多样性,奏响万物和合共生之歌。朱鹮是最古老的鸟类之一,被称为“东方宝石”,曾经遍及东亚大陆和西伯利亚。进入20 世纪后,朱鹮数量急剧下降,成为世界濒危鸟类。2008 年,德清从陕西引入5 对朱鹮开启人工繁育和种群重建工作,目前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种群,共有761 只,其中野外种群367 只。同时,德清还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种源基地,成为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的摇篮。

为了让朱鹮顺利安家落户,每年浙江省林业局、德清县财政局都会安排专项资金,确保朱鹮抢救保护基地的顺利运行。同时,朱鹮的繁育对生态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下渚湖湿地修复工作拉开序幕,先后开展湿地植被恢复、水生动物繁殖、“水下森林”等立体式生态治理,有效改善湿地水环境治理,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变好了,朱鹮的繁育慢慢步入正轨。为了提高种群质量,构筑最优繁育体系,基地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种群繁育与野外种群监测研究,为种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德清县生态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朱鹮野化放归工程,加快南方野外种群重建步伐。2014年,基地首次在德清就地野外放飞33 只;2022 年,又牵手位于浙江杭州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异地野外放飞10 只,分别开启了中国南方朱鹮野外种群就地重建与异地重建的序幕;2023年,在钱江源国家公园成功放飞。据悉,未来还将不断加大省内外朱鹮种的野化放飞力度。

平湖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奏响村美民富“蝶变曲”

浙江先后实施了“绿化示范村”“森林村庄”“一村万树”等系列创建行动,平湖积极响应,坚持生态保护、科学绿化,持续做好增绿、管绿、护绿工作,森林覆盖率连年攀升,平湖的绿色“家底”也愈发厚实。

乡村展新颜,走出共富路。来到平湖市大力村白荡浜自然村落,抬头是一望无际的蓝天,低头是一片水清岸绿的美景,沿着主路深入,沿途建有乡贤书吧、共富馆、共富桥、健康小屋等特色建筑。以前这里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落,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大力村已跨入平湖市强村行列,先后获得国家级第一批绿色村庄、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得益于“一村万树”工程的建设,大力村充分利用现有空余林地资源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近十年,大力村完成绿化造林1240亩,全村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5%,形成“一路一景”的生态画卷。

大力村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处处都是枝丫重叠的树木,一派“绿意”葱茏的景象,这是“一村万树”建设的成果,是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也是推动美丽乡村释放“美丽经济”的重要途径。大力村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推出了一批农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旅游地。大力村的凯宇生态农庄集餐饮、民宿、农家采摘、自助烧烤、休闲观光于一体;龙嘉苑果园种植了火龙果、桑果、油桃等30多个品种的果树,发展采摘游……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出乡村美丽经济之花。

点绿成金,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钟埭村位于平湖市最西北部,是沪杭等地进入平湖市的北大门,属三县交界之处。沿着钟埭村的道路前行,一幅绿色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房屋村舍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下。这些年,钟埭村积极响应“一村万树”行动,以美化乡村环境为目的,全力提升全村生态环境,先后种下樱花树、香樟树、广玉兰等多种树种,林木面积约4560亩,林木覆盖率达35.27%。

“钟埭村正在争创‘一村万树’省级示范村,多种树、种好树、护好林,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升村域内绿化率。樱花小镇目前植有1 万余株樱花树和15 万株各色郁金香和风信子,成为了江浙沪网红打卡点,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钟埭村书记杨斯君介绍道。钟埭村积极践行“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兴村”发展理念。环境变好后,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做生意。在樱花小镇的流量带动下,钟埭村已形成以农家乐、采摘园、野炊点、乡村民宿、垂钓基地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主导产业链。

钟埭村将继续积极响应“一村万树”行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挖掘现有林业用地资源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依托“钟溪棹歌·隐世田园”品牌,大力建设美丽乡村风景线以及码头共富项目等,做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打响“钟灵毓秀·埭上非遗”美丽乡村建设品牌,发扬传承钹子书、农民画、打莲湘等非遗文化,共绘幸福“钱景”。

婺城漫步时代潮头 创想林苗新策

浙江潮,天下闻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优美静谧的钱江源涌出的气势恢宏的钱江大潮也滋养了浙江林业“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林业事业固然古老,历经千年却依然长青,这除了其本身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还得益于代代林业人奋勇当先的开拓精神与创新精神。

婺城区是浙江省花卉苗木主产区之一,拥有金华花木之窗、罗店西吴花卉展销交易中心2个大型花卉交易市场,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确定的桂花、茶花全国特色苗圃基地,先后获得“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茶花之乡”“中国桂花之乡”等称号。截至2022年底,婺城区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7.6万亩,年销售额近15亿元。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和科学绿化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要求,婺城区区委、区政府努力思变,围绕关于奋进“两个先行”,打造“一带七心”战略布局,着力打造生态共富产业带,积极探索林苗一体化改革,在保护森林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破解花卉苗木产业用地难题,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转化路径,助力共同富裕。“在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我们将一些‘闲置’的林下空间利用起来。”婺城区林业种苗管理站站长朱光夏介绍。林苗一体化改革通过优化调整花木产业的空间分布,分片划定苗木种植范围,发挥集聚带动效用,根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原则,项目建设内容涵盖花卉苗木种植、花木销售市场和文旅康养三大板块,总投资5.2 亿元。其中第一批1000亩林苗一体化试点指标选址于婺城区“花木之窗”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核心区内,以林苗一体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主,前期由区农投负责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经营权出让的方式由第三方平台运营。

从事28 年苗木种植事业的尹俊对此感触很深:“我种植桂花树已经快有30 年了,近些年来花木大苗市场低迷,我们都已经做好了要放弃这个花费了我们很多心血的事业。好在林苗一体化改革给了我们种植户很大的信心。”

除此之外,金华还通过资源收储、直接投资、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方式开展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实现生态资源资产市场化运营和产业化开发。同时,加大政策支撑,如采挖花木无需办理采伐许可证、可优先办理林业生产设施占用林地审批手续等。以设施联通、服务畅通、场景贯通为路径,发挥婺城区花卉苗木产业优势,积极培育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协同的林苗一体化综合发展模式,多途径探索建立国资、企业与农户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永康机械强林 科学护林

林业“新鲜事”同样在永康如火如荼地上演着。在“世界五金之都”“电动工具之都”永康,坐落着一家国家级园区——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

科技强林、机械强林。这是永康近些年来全力落实的林业战略之一。2020年9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商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同意依托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与永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建设“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2021年10月,国家林草装备科创园领导小组会议在杭州举行,标志着省部共建的“创新园”正式落户浙江永康并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该园规划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约1900亩,总投资50亿元以上,主要有林草装备研究院、林草机械展示中心、林草智慧谷、金蓝领公寓等4 个公建项目和2 个省重点产业项目。目前,创新园一期工程即将基本建成。

浙江挺能胜机械有限公司便是正在排队等待入园的多家企业之一。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创新园对林草装备科技创新的项目支持十分大,对围绕林草装备产业核心攻关技术需要的重点研发项目,每项资助30 万—50 万元;对聚焦中国林草行业和装备产业共性技术难题的“揭榜挂帅”重大攻关专项,每项资助50 万—100 万元。这对缓解企业压力,提高企业研发信心有着极大地助力。

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聚焦中国林草装备“卡脖子”技术难题,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构建“科技引领、资源聚集,协同创新、突出优势,开放共享、孵化应用”的新型科技创新模式。并致力于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带动浙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林草装备创新高地、科技人才聚集高地和林草装备产业集群高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林草装备创新策源地和林草机械装备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窗口。

在永康,国家级的林业项目可不止这一项。2023年,全国首家国家级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市花落永康,这是对永康多年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示范市建设项目实施成效的认可。2020—2022 年,永康市松材线虫病枯死松树从9.51 万株下降到0.95 万株,下降90%;2023 年,完成松材线虫病除治面积8.51万亩,完成清理枯死松树1.93万株,完成松树树干注药70 万支,完成高山试点区松褐天牛防治5 万亩,完成率均达100%,并持续以高压态势对枯死松树疫木动态清零。

这种被视为“松树癌症”的森林病害是如何获取如此大的除治成效的?永康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王政懂解答:永康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重点就在“综合”二字,各级政府履行防治职责是关键。

2023 年初,永康成立了国家级松材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国家级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试点市建设启动会,并依法、依规细化落实市、乡、村各级主体防治职责,落实各级防治主体责任。永康市坚持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探索、结果导向,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抓好试点实施、强化考核评估、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积极探索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样板。

柯城新姜村家庭农场(施政奕摄)

柯城植“红粉林海” 见“千万工程”

问到如何让一座“脏乱差”的破落村庄嬗变为春赏樱、秋看枫的诗意之地,新姜村回答:“种树。”

柯城区花园街道新姜村位于衢州市老城区南侧,衢州市森林公园环村而建,地理和自然条件优渥。然而曾几何时,它也与许许多多村庄一样,是座在城市化的洪流中寂寂无闻的边缘化乡村,村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

2017年,新姜村种下了2000多棵樱花树。“当时衢州积极响应大花园建设,我们曾考虑过像橘树这些经济林,但最后还是定下了樱花树。”新姜村党支部书记戚逸民说,最早参与“一村万树”工程的初衷是借这个契机改善一下村周边的环境。

手里有了政府的拨款,有了一片片美丽浪漫的樱花林,还有着浙江省林科院专家的科技支持,新姜村的转型有了“底气”。2018年底,柯城区迭代升级“一村万树”2.0版,创新推出绿色期权模式。

此时的新姜村已累计种下1 万多棵樱花树,共涉及品种30余个,打造了“企业林”“志愿林”“爱情林”“亲情林”以及“党建林”“亚运林”200亩。在浙江省山海协作的背景下,由其他地区的企业、个人、家庭等认购、认领,共19 家企业、400 多人参与,累计筹得“一村万树”绿色期权款项100余万元,村集体由此获得“第一桶金”。

此外,新姜村还引入多种渠道,开办“一村一播”,推进“一村万树”绿色期权和农产品线上售卖,平台开播仅两个小时就有431棵樱花树被认购。认购的个人或集体除了拥有樱花树的三或五年冠名权、区林业局颁发的“一村万树”绿色期权证书、享受期满后的资产处置权外,还可享受新姜村每年提供的土地产券、游玩券、文化展馆参观券和餐饮消费券,形成了社会力量买林木未来收益、村集体小周期变现增收、乡村振兴赢得绿色资本的共享模式。

“从靠政府帮扶,到自食其力,新姜村逐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老百姓们也更有信心了,更多的村民们也投入村子“一村万树”的项目中。”戚逸民笑着说。

有了收益,事业蒸蒸日上,而新姜村向前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2019年,新姜村遇到了推广“一村万树”绿色期权的契机,新姜村“一村万树”进入3.0时期。

2022 年,柯城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创新推出“一村万树”林碳期权模式,由柯城区生态资源开发运营公司将村集体的“一村万树”林碳期权进行预收储,倡导企业和个人积极认购“一村万树”林碳期权,两山公司预留税费等费用后,将收益反哺给村集体,为农户和村集体增加可预期的绿色收入。作为柯城区首个“一村万树”林碳期权示范点,首次收储认购仪式在新姜村举行,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0万元。与此同时,柯城农商银行和柯城区林业局紧密合作,签约当天,柯城农商银行为新姜村授信100万元。

经过三轮优化改革,新姜村“一村万树”工程已经历环境整治、业态创新两个阶段,并在碳汇赋能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22年,新姜村吸引游客12万人次,带动文娱、餐饮等各类消费约1000 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7 年8.6 万元跃升至2022年的100.8万元。

“现在我们在探索新的方向,通过文旅,把这片树林的价值发扬到最大。”戚逸民介绍。樱花湿地公园、“老衢州”传统美食为定位、城郊休闲森林探险、“一村一播”物联网体系、樱花林下的“文化艺术村”……以文化村落、未来乡村为主题进行规划设计,新姜村的未来,可比人们现在所见到得要丰富得多,也美丽得多。

江山耕读农场风光(周紫嫣摄)

江山绿色赋能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江山市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重点林区县(市),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97.41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5.17%,林木蓄积量851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97%,省级以上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97.42万亩。近年来,江山市深入践行“千万工程”,以“千万工程”打底美丽生态,让美丽经济生发无限遐想,从普通乡村到美丽乡村再到未来乡村,江山乡村风貌、村民生活品质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古道托起乡村幸福梦。森林古道,作为古代的主要交通要道,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着社会的发展,传承着灿烂的森林文化。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据普查,目前在江山留有25条古道遗址,保存较完整的有10 多条。近年来,江山市林业局参照《浙江省古道保护办法》,遵循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属地管理的保护原则,努力让古道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居民的时代记忆,让城乡居民能通过走古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大陈红军古道位于江山市大陈乡,全长8.3 千米,原为大陈乡人民的生产、生活便道,后来也在革命战争期间起到重要作用。古道的起点大陈村是一个有600 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道沿线森林覆盖率高、森林景观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有红军洞、红军广场等景点。

近年来,江山市林业局将修复保护古道与乡村休闲旅游、江山大花园建设有机结合,让古道重现生机与活力,大陈村就是一个“范本”。据大陈村讲解员马玲介绍,截至2023年10月中旬,本年度已有3500余人来大陈村参加研学活动。大陈村依托古道、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更加美丽宜居。“今年大陈村集体收入大约有100 万元,近几年村里人均收入增幅都比较可观。”大陈乡人大主席周昌炎说道。如今,古道历史文化正转化为大陈村发展的动力,成为助力大陈村奔向共富之路不可或缺的因子。

按下“美颜键”,全民奔向共富路。曾经臭气烘烘、河道污浊,如今青山旖旎绿水逶迤,这是江山市贺村镇耕读村的转变。耕读村曾是江山市有名的“水泥村”和“养猪村”,常年空气污浊、河塘恶臭,而现在,耕读村“摇身一变”,已成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村、国家森林乡村,走出了一条“绿”“富”“美”的多赢之路。

“这户人家的庭院改造就是我们村的典型范例,你们看,现在院子里种有很多花和树木。”耕读村村干部胡萍介绍道。郑兴余家位于村子路口,原先他们家主要散养猪、鸡、鸭,走进路口就会闻到臭味。村庄整治,绿化先行,“千万工程”实施以后,江山市林业技术人员设计并指导耕读村村民绿化村庄,并进行庭院改造。改造后的郑兴余户依托原有地势地貌,种植了石榴树、桂花树等树种,庭院自然而养眼,并开起了民宿,逐渐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此外,江山市林业局每年都对耕读村进行赠苗。目前,耕读村森林覆盖率达53.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9平方米,村域范围的通村公路、水系两旁绿化和村庄周围宜林山地绿化均达100%,真正成为了“绿水青山”。2022 年,耕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0 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95 万元。从乡村绿化美化起步,林旅结合,耕读村真正实现了“幸福蝶变”。

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幸福生活新画卷正在耕读村徐徐展开,这个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化金星村农家乐(施政奕摄)

开化以林育村 以村养林

林业是一个古老而长青的行业。从古至今,人们享受着森林给予的一切,这一点从未改变。而开化的这一段故事,也要从一颗银杏树开始说起。

这棵银杏树位于开化华埠金星村内,已是620 岁高龄。如今的它枝繁叶茂、郁郁苍苍,但在17年前,因为村民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它也曾一度生命垂危。

那时的金星村环境恶劣杂乱。而在2006 年,银杏树,乃至整个金星村迎来了转机。

正值酷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金星村调研,他告诉村民,这银杏树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贵,不能让它死掉,“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村庄”。并且还叮嘱,不仅要保护好这棵古树,还要保护好周边的古树、全县的古树:“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将来通过山海协作,空气也能卖钱。”

当时的村民们虽然并不明白空气如何卖钱,却马上着手抢救起这棵宝贵的银杏树来。2008年,金星村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村民代表的表决,村集体近万亩山林分给农户经营。林改后,林农的积极性高涨,全村百姓都像种田一样种起树来。为了全面开展生态保护工作,金星村还实施党员干部“包联制度”,组织干部联格“一人包一片”,党员联户“一人包一段”,全村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不到70%,到现在超过98%。“像保护古银杏树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也被列入了村规民约。

17年过去,银杏树已成为了金星村的象征,金星村也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为“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通过坚定不移走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之路,打造共富工坊、厚植党建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金星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由2006年的不到1万元,发展到2022年的224.5万元。

以村养林,亦是开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池淮镇的深山中,坐落着一座“孤独”的村庄。深山老林处,村民与外界生产交流十分困难,却十分适宜树木的生长。这就是浙江省首个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试点村之一——开化池淮镇石门村。

村委书记汪长英介绍,为了使深山林木“变现”,项目建设相关人员开展了大量学习考察工作,从浙江庆元、安吉、新昌到福建顺昌,石门村深入学习,最终搭建起了属于收储政策和项目运营模式。

2020 年8 月,试点正式在石门村开启,项目以“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为目标指引,将实现县域零散林木资源成片化、集约化经营。通过林地收储、林木收购以及入股经营,企业、村集体和林农构建共富共同体,使一片林地可创造流转租金与股份分红两项收入。

带动林农增收,促进地方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是开化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最切实可见的目的。除此之外,国有储备林还能优化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多功能效益,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减轻灾害损失,从而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在开化,不种地、不卖树,却争先恐后把林地保护起来的林农们不在少数,钱江源国家公园便是最典型的标志之一。这里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唯一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同样也是许许多多开化人世代聚居的土地。唐头村的村民们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钱江源国家公园的35万亩山林中,80%以上是集体林,涉及2.6万余名村民的利益。如何在人口密集、集体林占比高的地区设立并建设国家公园,是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核心价值所在。

在开化,自古就有“杀猪禁渔”“封山育林”等传统。钱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树立“原住居民为本”理念,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和社区共管机制,实现了27.5万亩集体林地的统一管理。并解决了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农药化肥问题,从制度上解决了群众利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不种田、不卖树,那村民靠什么生活?唐头村委书记方山荣解答:考虑到村民们的权益,在履行“不得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义务前提下,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会给予大家800元/亩·年的地役权补偿,并授权第三方使用钱江源国家公园相关商标或标识,帮助大家通过品牌增值实现增收。

钱江源国家公园曾是朱鹮的历史分布区,随着地役权改革的持续推进,大量不施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农田,为朱鹮的种群重建创造了优良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环境,钱江源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的起航地。

龙泉以“绿”为底 因“绿”生“金”

龙泉市“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资源丰富,被誉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生态第一市”。全市共有林地393万亩,森林面积386 万亩,森林覆盖率84.73%,林木蓄积量2260 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2153万立方米,拥有高等植物1800多种(占全省的3/4),林地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5.8%,林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5.2%。近年来,龙泉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共富之路。

“小竹子”打造“大产业”。清风阵阵绿涛涌,翠竹拔节凌云高。在龙泉,竹材资源尤为丰富,是浙江省内第二大毛竹产区,享有“中国特色竹乡”的美誉。竹木加工是龙泉的传统特色产业与草根经济,历史悠久、涉及面广、劳动就业多。据统计,2022年,龙泉全市的竹产业总产值突破36亿元,解决了近2万人的就业。

“我们近期有个300万元出口欧洲的订单,产品就是用竹子做的这个调料架,采用了榫卯结构,没有用一滴胶水。”龙泉市嘉文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海军对记者说道。龙泉市嘉文木业有限公司原先是一家专业生产竹木户外休闲旅游用品企业,2012年成功转型为一家专业生产各类工艺礼品包装盒企业,而他们公司生产的包装礼盒,大多也以竹木为原材料。“我们每年在龙泉当地采购约2 万立方米竹子,员工大多来自龙泉市龙南乡、道太乡等偏远乡镇,2022 年公司发放工人工资900余万元。”叶海军介绍道。截至2023年9月,嘉文木业有限公司产值同比增加56.7%,问及如何维持增收,叶海军表示主要依靠的就是创新以及当地林业部门的相关技术、政策扶持。

数字孪生助力国家公园建设。群峰峥嵘,峡谷峻峭,沟谷交错,龙泉有着浙江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之一。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片区是浙闽山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十二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和经济价值。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聚焦国家公园所需,“以数字赋能创新驱动”开展智慧国家公园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国家公园数字化改革,“江浙之巅”国家公园数字孪生应用上线,这也是全国首个国家公园数字孪生上线应用项目。

高耸的山体和湿润的气候共同培育了这片大地上的生物奇迹,原先山林面积大、植被茂密,如何便捷、准确地监测到各类植被、动物成为了一个难题。“如今,在国家公园数字孪生应用上可以进行‘观’‘听’‘感’‘查’‘看’等操作,我们通过数字化赋能生态保护的实践,实现智慧保护和绿色发展。”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龙泉保护中心数字孪生应用专班技术负责人吴学明介绍道。该应用通过数字化应用建设将现实世界时空信息在数字孪生世界中进行汇集、认知、决策、协同,实现对百山祖国家公园的智能管理,有效增强国家公园管理者的管理效率和对国家公园资源的掌控。

遂昌九龙口村风光(周紫嫣摄)

遂昌立足绿色发展 奏响“共富”乐曲

遂昌,钱瓯之水发源地,仙霞山脉贯穿全境,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遂昌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8%,居全省前列,被誉为“浙南林海”“江南绿海”。近年来,遂昌县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始终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生态妙笔绘新卷。蔚蓝的天空、洁白的粉墙、干净的村道、高高昂起的马头墙,这是走进九龙口村映入眼帘的景象,此景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和村民美好生活相互交融。

九龙口村坐落于乌溪江畔,是遂昌的“明星村”之一,是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南大门。近年来,九龙口村围绕生态发展,充分发挥九龙山青山绿水的“生产”价值特性,使其转化为金山银山。“我们村里有农家乐、民宿19 家,能同时接待千余人,村里人年均收入约2.3 万元,村庄更美了,村民也更富了。”九龙口村书记戴向伟介绍道。近年来,九龙口村全民同心发展全域旅游,依托森林康养旅游,村集体年收入可达3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遂昌‘九山半水半分田’,靠山吃山,其实九龙口村的‘幸福蝶变’也是遂昌众多村子的缩影。”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英俊说道。之后,九龙口村将继续在地方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围绕激活山水的生产特性、生活灵性、生态属性,持续念好“致富经”。

“油茶套种”拓宽共富新路子。油茶是浙江的传统优势经济树种,有着悠久的人工栽培历史。油茶已经成为浙江省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潜力。2023年5月,《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目标为2023—2025年,新增油茶54.5万亩,改造低产林44 万亩,确保到2025 年全省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82.3 万亩、茶油产能达到6.3万吨。

遂昌县是浙江省油茶生产重点县,现有油茶面积9.5 万亩,其中投产油茶面积7.3万亩,年产茶油约900吨,综合产值约1.2亿元。此外,近年来遂昌县以“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积极推进以黄精、三叶青为主的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绿色引擎”。截至目前,全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0.9万亩,实现年产值1.3亿元,累计带动1.5万余名林农实现人均增收3万元。

当下,走进遂昌县金竹镇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油茶树枝繁叶茂,粉白的花朵缀满枝头,与油茶果交相争艳,油茶林里除了有林农忙碌采摘的身影,油茶林下还套种着三叶青。“从2015 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油茶套种,目前茶竹岭村主要是油茶套种三叶青,农户以油茶山入股合作社,不仅油茶有收成,合作社还有10%利润分红,给村民带来了多重增收。”金竹镇茶竹岭村村书记涂志光(村合作社经营者)介绍道。如今,林下中草药产业已经成为金竹镇新兴的主导产业,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为村民提供了新的种植理念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带领村民走上了共富之路。

猜你喜欢

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大营镇生态鸡
生态之旅
润丰达 微平衡生态肥
生态保护 有你有我
“知”与“信”:《逃逸行为》的生态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