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4-01-12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分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分行课题组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市分行,吉林吉林 132000;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吉林长春 130051)
一、引言
首先是绿色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一是绿色金融中的绿色信贷及绿色投资,尤其是涉农贷款,能够充分发挥对乡村绿色产业发展进行资金支持的功能,任何产业的振兴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乡村产业和现代化农业建设也不例外。绿色金融中的绿色信贷及绿色投资,尤其是涉农贷款,能够充分发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对乡村绿色产业发展进行资金支持的功能,在使乡村产业低碳化、绿色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供支持。由于农林牧渔产业发展具有特殊性,它对于气候、地理环境依赖性较高,容易因为极端天气、疾病、意外事故导致巨额损失,绿色保险中的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分担农业生产中的风险,减轻经营主体的担忧情绪,对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有着重要作用;二是绿色金融能够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绿色金融的核心就是“绿色发展”,这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宜居”具有高度一致的本质内涵。绿色金融可以为绿色农业、乡村绿色旅游、美丽乡村绿色建设提供金融服务,还可以为农村中的绿色项目,如农村污水处理、农业废料回收再生等项目进行资金支持,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发展综合竞争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绿色金融在推动农村产业化经营、新型农业主体壮大、生态旅游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增加等方面的同时,也为乡村居民创收做出了贡献,并以此拉动了部分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并吸引人才返乡参与建设,让乡村就业更加充分,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元,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对绿色金融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是扩大绿色金融需求。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农业农村亟需加快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资金融通和风险补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代化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构建、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村产业绿色升级、农村产业融合、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从多维度向绿色金融提出大规模需求,为绿色金融开拓了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二是加速绿色金融创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分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对绿色金融的品种多样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较晚,品种相对单一,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绿色金融提供了一个平台,针对它多样化的需求来开发金融产品,有的放矢,既提高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又实现了绿色金融自身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如果乡村振兴与绿色金融能形成一种可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关系,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匹配度、保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有研究表明,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度,并且能够相互支持发展。韩磊(2021)实证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与农村发展存在着较高关联度。杨林和邹江(2019)指出,农村绿色金融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绿色金融,可围绕乡村振兴理念通过绿色金融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马九杰和杨晨(2017)提出,绿色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创新。杨林等(2019)指出建立农业绿色供应链金融模式,使绿色金融供需环境得到改善。何广文(2018)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将产生巨量的金融需求,他们的金融需求更加综合化。
但由于供需不平衡、创新不足、农村企业及农户对绿色金融不了解等问题,导致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之间相互促进的效果打折扣。李浩和武晓岛(2016)认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供需不匹配,使得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效果大打折扣。高青(2019)研究发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三种金融工具支持“三农”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支持不足、不平衡的问题。陈仔浩等(2019)认为在农村发展绿色金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包括绿色金融供需匹配问题、监管问题等。
现有研究更多集中于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研究,对相互关系、融合发展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定性研究。实证研究中,也很少探究两者融合发展路径的有效性。本文将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BVAR模型对“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这两个系统能否融合发展以及融合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一般来说,想要掌握知识就要积极参与到探索中去,通过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以此实践来提升感悟。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动手实践已经成为教育中的必然,尤其是在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从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找出存在的地理知识,通过提出问题与研究,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来进行深入调查,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
(一)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计算
本文将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指标体系的代表,并参考现有文献和实际意义,选取涉农贷款作为绿色信贷的代表指标,农业保费收入作为绿色保险的代表指标;选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的代表。选择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和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产业兴旺”的代表指标,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和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态宜居”的代表指标,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作为“乡风文明”的代表指标,农村低保人数占比作为“治理有效”的代表指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生活富裕”的代表指标。对所有指标选取2007年至2022年16年的数据。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
(二)绿色金融综合指数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耦合度分析
本文运用SPSSPRO软件来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探究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能够融合发展。
耦合度,用来表征“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两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程度,也是协同发展的程度。耦合度只能反映两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大小,不分利弊。而耦合协调度则是可以反映两个系统相互作用中的良性程度,也就是良性协调发展的程度。根据绿色金融综合指数、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计算两个系统从2007年至2022年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如表1。
表1 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耦合情况
耦合程度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07年至2010年的波动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情况复杂,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相互作用力较小。2009年,随着我国一系列经济政策出台,对绿色金融的发展刺激更为直接,效果也更为明显,绿色金融综合指数的上涨速率明显高于乡村振兴综合指数。而乡村振兴受经济下行影响,发展速度较慢。在这一阶段,两个系统相互影响力较弱;2011年至2014年的磨合阶段。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这两个系统发展路径都进入了正向增长阶段。此时绿色金融和乡村振兴都处于基础相对薄弱,可发展空间较大,容易形成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处于磨合阶段,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力逐步上升,逐渐协同发展;2015年至2022年的高水平耦合阶段。经过连年的发展,两个系统已经达成了相互高影响力的协同发展状态。绿色金融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建设可以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耦合协调程度主要分为以下阶段:2007年至2012年,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协调关系还处于失调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度较低,相互作用力较弱,但从数值可以看出协调能力正在逐步上升;2013年开始,两个系统进入协调阶段,并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水平显著提高,至2022年已达到优质协调程度。说明两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是“共同向好”的正向影响,两系统间的互动、融合、协调发展机制逐渐健全,逐步形成了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协调发展趋势,融合发展优势明显。
四、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的BVAR模型研究
(一)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本文对涉农贷款余额、农业保费收入、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农村低保人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进行取对数处理,分别命名为LNLD、LNLB、LNCZ、LNJX、LNHF、LNYL、LNJY、LNDB、LNSR、LNXF,消除数据异方差的问题。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DF检验结果,取对数后的经济变量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一阶差分后,除了LNHF和LNXF外,都是平稳的,将这两个变量剔除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间至少存在2个协整关系,证明这8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影响,可以纳入到BVAR模型的构建之中,进行下一步实证研究。
(二)BVAR模型分析
对LNLD、LNLB、LNCZ、LNJX、LNYL、LNJY、LNDB、LNSR时间序列建立BVAR模型,滞后阶数根据信息准则确定为1。建立的BVAR模型的单位根均小于1,证明模型是稳定的,充分保证了后续脉冲响应结果的有效性。
1.乡村振兴相关指标对绿色信贷脉冲的响应分析
图1 乡村振兴相关指标对绿色信贷脉冲的响应
可以看出,绿色信贷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因为绿色信贷为农村产业和机械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所以推动作用明显,但即时作用更大,长期影响逐步减弱。绿色信贷对提高农村生活富裕程度也有着促进作用,且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着较为长久的正向影响。但目前绿色信贷对于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以及治理有效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目前绿色信贷种类对乡村生态改善、医疗建设、教育培养等方面并不能实现完全覆盖,所以绿色信贷对这几方面的促进作用较小。
2.乡村振兴相关指标对绿色保险脉冲的响应分析
图2 乡村振兴相关指标对绿色保险脉冲的响应
可以看出,绿色保险对农村产业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因为绿色保险对农村产业发展起到了风险分担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产业扩大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着短期效果明显,长期效果较弱的问题。绿色保险对提高农村生活富裕程度也有着一定促进作用。目前绿色保险对于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以及治理有效效果并不明显,因为绿色保险发展较晚,对于乡村建设及服务的险种相对较少,所以对这几方面的推动作用较小。
3.绿色信贷对乡村振兴相关指标脉冲的响应分析
可以看出,乡村产业发展对绿色信贷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对绿色信贷的需求更高。因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使用机械进行农业操作的成本更高,需要借助信贷融资的支持。但其他方面对绿色信贷增长的推动作用较小,主要原因是农村医疗保健、教育培养等方面目前更依赖于政府资金推动,对绿色信贷的需求较少,且绿色信贷对应产品也较少。
4.绿色保险对乡村振兴相关指标脉冲的响应分析
图4 绿色保险对乡村振兴相关指标脉冲的响应
可以看出,乡村产业发展对绿色保险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对绿色保险的需求更大,因为农林牧渔业具有特殊性,它受自然灾害、意外风险影响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发生风险需要承担的损失也更大,所以对于保险的需求也更迫切。但其他方面目前对绿色保险的需求则较小。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根据机理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程度不断加深,并形成良性循环,能够融合协调发展;从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相互促进发展的路径来看,目前绿色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村居民增收的影响较大,对于提高产值和现代农业机械化有着较强作用。其中绿色信贷通过向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能够帮助经营主体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绿色保险通过风险补偿机制,对于帮助经营主体扩大生产、提高产值具有更强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绿色金融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对绿色金融的推动作用较强,能够扩大绿色金融需求,并促进绿色金融创新,其中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影响力度更强。
但绿色金融在改善农村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表现则不够好,主要是因为当前绿色金融创新不足,缺乏深入农村医疗、教育建设方面的创新品种。而农村“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这几个方面对绿色金融发展的推动能力较弱,说明虽然市场提出了需求的方向,但金融机构对于这几方面绿色金融的创新动力并不强,需要政府政策引导,加大在这几方面的内源动力。
(二)政策建议
从实证结果来看,虽然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存在着融合发展的优势,但是从具体路径来看还面临着一些阻碍。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1.提供政策引导,加强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内源动力
目前“乡村振兴”对“绿色金融”提出的需求还未得到很好的满足,因为金融机构对于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以及进行绿色金融创新积极性不高。目前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工作主要动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感,内源动力不足。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绿色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为金融机构提供制度保障。还可以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贴息政策、创新奖励政策等,提高金融机构拓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2.加大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的覆盖率和创新力度
本文研究发现,“三农”的发展对绿色保险的需求较大,绿色保险对于促进农村产业振兴、乡村绿色项目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绿色保险的覆盖率和普及度并不高,需要加大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的覆盖率和创新力度。相关金融机构应根据投保主体和风险来源的不同面对乡村推出更多绿色保险产品,扩大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创新经营模式,以切实满足绿色循环农业和绿色产业园区等投资周期长且具有较大融资压力的乡村振兴项目的需求,为其提供稳定的金融供给,实现乡村振兴项目对绿色保险的供需平衡,扩大保绿色保险覆盖范围。
3.完善绿色乡村项目的认证评估标准和体系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对于“绿色”的认定是不统一的,尤其是绿色乡村项目,绿色乡村项目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既涉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又涉及三产间及产业与环境之间的融合问题。所以金融机构在项目的绿色甄别环节存在困难,且主动营销的绿色项目较少。应由政府牵头,完善相关标准规则,清晰界定绿色乡村项目,为金融机构投资绿色乡村项目的筛选和认证提供标准。并积极组织银企对接会,协助金融机构对接绿色项目,协助绿色项目得到资金支持。
4.扩大绿色金融教育普及度
目前我国农户虽对基本的金融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金融机构产品的分类以及国家出台的惠农利民政策了解还不够彻底。所以经常出现金融机构有供给,农户有需求,但是却因信息不对称而最终没有实现资金的融通。因此金融机构与政府应该形成合力,将国家和地区出台的惠农政策以及金融机构推出的针对性绿色金融产品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向农户、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产业主进行定期、定向的科普培训,更大程度帮助农民生产经营获取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