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

2024-01-12中共唐山市委党校王雪梅

河南农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唐山市生态农村

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王雪梅

近年来,唐山市按照统筹谋划、有机结合,科学布局、分类施策,集中要素、合力打造,逐年建设、压茬推进的思路,创新举措,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统筹推进,2020 年和2021 年,唐山市连续两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名单;2021年,唐山市共创建美丽乡村298个;2022年,唐山市申报创建美丽乡村306个,创建数量居河北省第一。

一、唐山市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统筹推进

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理念,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唐山市坚持统筹规划、项目推进、精细管理、组团发展、规范治理的“五化”推进理念,以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的“五美”为主要目标[1],相继制订了《唐山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 年—2025 年)》《唐山市2021 年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方案》《唐山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意见(2021—202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有力地助推了全市乡村生态建设提档升级。

(二)扎实推进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唐山市不仅实现了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两个“零增长”目标,而且也基本实现了畜禽粪便、农膜、秸秆的资源化利用。2021 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7.8%,农膜回收率达到92.4%。在农业节水方面,通过综合实施冬小麦节水品种应用、水肥一体化建设等项目,2021 年实现了全市压减地下水用量2405 万方。在树立品牌方面,“山海境·唐山味”被确定为唐山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迁西板栗荣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选的消费者最喜爱果品品牌,丰南西红柿、滦南甘薯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在发展质量农业上,“智慧农安”平台有效运行,全市被纳入监管的企业超过3249 家,可追溯的农产品销售数量超过14 万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达到99.8%,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创建成果得到不断巩固提升。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得到新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质量和水平,唐山市持续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行动。垃圾治理方面,2021年,唐山市全年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07万立方米,清理残垣断壁或杂物1.5万处,全市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市场化保洁全覆盖,“村收、乡运、县处理”市场化运营机制不断压实。污水治理方面,全市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1815个,排查并整治黑臭水体69条,3606个村庄全面实现生活污水有效管控。厕所革命方面,全年完成户厕改造114 581 座,新建农村公厕2685 座,新建粪污处理、转运站421 座,购置抽粪车855 辆,打造出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五大模式,其中,丰南区农村粪污无害资源化处理模式相继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报道[2]。长效管护机制方面,唐山市对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实行了网格化管理,推行“一街一长”制,探索市场化运行、动态化管理,以建管并重推动乡村环境从“一时美”迈向“持久靓”。

二、唐山市乡村生态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产业发展不够强劲

当前来看,唐山市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目前,唐山市乡村生态产业三产融合程度不够深,多是“单打独斗”的作坊式经营和产业化程度较低的传统农业生产,产品附加值较低,农民增收效果不够明显。二是缺乏支撑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在“跳出农门”思想以及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下,不仅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选择在城市发展,受教育程度较低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倾向于在城市就业。“造血”不足,“输血”不够,人才缺失直接影响了乡村生态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仍存在污染和浪费的现象。大多数农民仍在延续落后的生产方式,甚至为了追求高产量而滥用化肥、农药,严重危害了农田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以灌溉设施为例,像滴灌、喷灌这样的节水设施还远没有覆盖所有农田,大水漫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

(二)人居环境改善仍需加力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关系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3],更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但当前唐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存在表里不一、质量不精的现象,村容村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有的村子主街主巷整治效果明显、变化较大,而背街小巷或院落内部则反差较大;有的村子在整体布局和建设风格上没有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文化特色;有的村庄在建设工程质量上存在施工不精细、材质不合适等问题。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还需继续加强。虽然当前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了“一把扫帚扫全县”的农村生活垃圾全域治理目标,但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仍然不到位,这也给垃圾的后期处理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还有很多村庄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污水处理设施也没有建设到位,导致生活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环保意识相对薄弱

当前来看,农民的生态环保理念仍然比较滞后,其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够强劲,部分群众甚至认为乡村生态振兴是政府的事,出现了“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环保知识缺乏,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于注重眼前利益,薄弱的环保意识导致了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另一方面,政府关于乡村生态振兴的宣传引导方式单一、内容贫乏。当前的宣传手段多采用拉横幅、放广播、发传单、贴标语等传统方法,对新兴媒体运用得不够充分,对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运用得不够灵活。在宣传内容上,多为禁烧秸秆、清洁取暖等方面,关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方面的内容则相对较少。

(四)资金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乡村生态振兴涉及到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以及产业的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建设项目多、完成周期长,再加上后期的专项管护费用,故而其整体上的资金需求量比较大。而乡村生态建设的公益性属性使得投资回报率偏低甚至没有回报,这就导致了社会资本参与度偏低的问题。目前唐山市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财政,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全市仅有的一家“金发农业担保公司”目前已被市新城投集团整合且停止了涉农融资担保业务。资金短缺再加上一些村镇原本集体经济就十分薄弱,这就导致了一些已经建好的基础设施后期出现运维困难的情况,造成了前期建设成果的闲置和浪费。对于乡村生态振兴而言,“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打破仅依靠财政投入的尴尬局面,对于推进唐山市乡村生态振兴建设十分必要。

三、促进唐山市乡村生态振兴的对策探讨

(一)优化乡村生态产业体系

首先,要持续推进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农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具体来说,一是走好“生态+文旅”产业发展之路。深挖绿色生态资源,绽放历史文化底蕴,将自然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二是积极塑造地区标志性生态品牌。要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除了延长精深加工产业链,还要讲好品牌故事,发挥好舆论媒体和展销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生态农产品的认可度,让销路畅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其次,加强乡村生态人才的吸纳工作和队伍培育。在人才引进上,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打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宽松的工作环境,从硬件的角度将城市的虹吸效应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对高层次和急需人才的引进激励政策,放宽优秀人才年龄限制,大力引入生产型、经营型、技术服务型、社会服务型、技术研发型等各类涉农人才,吸纳更多本地和外地的优秀人才加入,为生态振兴贡献智慧。在人才培育上,积极引导农业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绿领”一族,开展常态化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在认定和考核程序上严格要求,特别是要将“无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列入评判标准,以期持续塑造更多的高素质生态人才。

再次,着力推进绿色技术与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以先进技术提高生态产品含金量,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研发公司等机构在“产学研”方面的合作,着力突破重点难点技术,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以优质生态农产品为产业绿色发展添能赋力。另一方面,要以科技手段助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例如,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及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大力引进节水灌溉设施,普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实施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科技示范项目等等,通过多种措施持续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产业健康发展。

(二)持续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着力破解“硬件不硬”的问题。一是严把设计关,以《唐山市农村住房建设图集》为指导,加强规划设计,注重因势利导,将乡村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彰显地域特色,避免出现“千村一面”。二是严把质量关,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微改造、精提升,加强施工监管,做到主街副街、院里院外表里如一,做到既有质量又有品味。

其次,在生活污水处理及垃圾分类等环境问题上,要充分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实际做法。在生活垃圾分类上,可借鉴浙江的“金东模式”,启用简便易学的“二次四分法”;同时,还可制定可回收垃圾积分兑换机制,将垃圾变废为宝,引导农民将积分兑换成不同价值的生活用品,激励更多农民主动开展垃圾分类。在生活污水处理上,可借鉴各地的一些典型经验,比如衡水市武邑县探索的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协同处理模式,邯郸市邱县探索的农村厕所粪污“两收集、两利用”模式,这两种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村街道脏水乱泼乱流的现象,还使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直接灌溉农田、浇花种树,有效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近年来,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生态环境部等部委肯定并推广的典型模式越来越多,从这些先进案例中适时总结出一些符合当地情况的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逐步应用与推广,有利于整治目标的有效实现,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提升政府形象。

再次,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着力破解“走马观花”“昙花一现”等问题。当前,在我市,政府打造的一些示范片区和精品村确实效果显著,但这仅是点和线上的亮点,还需要持续对乡村生态振兴工作进行提质扩面,让全部农村实现生态美。例如,可在全市推广迁西县实施的“一规五化”长效机制,狠抓各县区的具体落实,确保农村实现持久美、全域美。

(三)提高农民生态文化素养

一是增强生态环保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受众范围上,除了整体教育,还要重点突出,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以及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加强教育深度;在时间上,要利用好农闲时节为农民“充生态电”,尊重受众接受能力,最大化保证宣传效果。

二是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形式。首先,要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合力作用,将生态文明宣传片、公益广告、宣讲课程、环保知识有奖问答等内容放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展示,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宣传,增强农民的生态保护理念。其次,要鼓励既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又符合生态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创作,支持优秀文艺作品下基层、进乡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群众的生态素养。

三是奖惩分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一方面,通过群众推荐、组织审核等方式推选出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个人、星级家庭、先进村组,并通过政府表彰、媒体宣传的方式号召村民以环保卫士为标杆,争当先进典型。另一方面,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利用专项环境信箱、环保举报热线、网络举报平台等多种监督举报渠道,引导农民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维护乡村生态环境。

四是倡导绿色生产生活理念。生产上,要意识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注重节约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生活上,倡导绿色生活习惯,提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例如,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开展闲置物品置换、推行“光盘行动”、购买生态产品等,引导群众从自我角度以良好的生态观指导生态实践,为生态环保贡献个人力量。

(四)健全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持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因此,建立由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力量共同构成的资金投融资机制十分必要。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要优先保障生态乡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保障市县基层的财政投入,整合好生态振兴专项资金,将财政资金合理配置到生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完善建设及管护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向前。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要确保生态型企业融资范围持续扩大、融资成本稳定下降。尝试建立由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和生态企业共同搭建的合作共赢机制,加大对生态建设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对于从事绿色生产的企业要进一步放宽融资条件。利用好“农权贷”“冀农通”等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积极投向生态产业,缓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难题。

再次,从公众的角度要引导环保组织、公益组织及个人为乡村生态建设积极筹措资金。一方面,要发挥好社会组织的号召力,有组织地进行资金筹集活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要发挥好个人的力量,例如,可以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其为家乡发展捐资助力;同时还要调动农民的主人翁作用,农民是环境改善的直接受益者,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推广农户付费制度来进一步缓解乡村生态建设的资金压力。

结论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产业绿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4]。对市级乡村生态建设展开研究,从理论的角度,能够进一步丰富乡村生态振兴理论体系,助推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现;从实践的角度,通过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针对性措施,能够为当地及同质区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献策助力。

猜你喜欢

唐山市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
唐山市
“生态养生”娱晚年
唐山市还乡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唐山市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