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培育研究

2024-01-12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河南农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特岗待遇意愿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岑 珊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其中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与基层服务是关键一环。如何培养农科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落实与跟进,成为当前乡村振兴人才战略的主要议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利好政策

(一)特岗教师计划

特岗教师计划从2006 年开始正式实施,该计划主要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环节,利用公开招聘的形式,引入高校优秀毕业生参与农村教育,改善农村师资力量匮乏问题,从而提高农村基层教育整体质量水平。特岗教师计划主要覆盖国内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针对参与特岗教师计划的高校大学生,由中央财政给予工资性补助,同时地方政府为特岗教师提供住房方面的政策支持。特岗教师的聘期为三年,在三年服务期内不具备正式事业单位编制,但服务期满后,只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便可纳入正式事业单位编制。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特岗教师都可以顺利通过考核,获得正式编制[1]。特岗教师在服务期满后也可以选择异地流转,比如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或者城镇学校教师,按照政策规定,在同等条件下,会对服务期满的特岗教师给予优先考虑。

(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主要服务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该计划从2003 年开始实施,是当前团中央、教育部等多部门针对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西藏等22 个省、区、市)的志愿服务招聘计划。该计划以公开招聘的方式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参与西部基层工作,工作范围主要涉及基层教育、农业生产、医疗卫生以及其他技术性方面,服务期为一至三年。期间,除中央财政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和住宿安排外,符合条件的志愿者还可以报考公务员,而且在服务期满后可以享受继续学习深造的初试加分、优先录取等优惠条件。

(三)“三支一扶”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于2006年开始实施并延续至今,每年的招聘名额根据各地所需确定,服务内容主要是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服务范围较其他两项计划来说相对灵活,侧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没有限定的省、市、区。服务期为两年,期满后参与者可自主择业,且在报考县级及以上事业单位时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有一定比例的岗位对“三支一扶”期满人员优先聘用。在部分地区如山东、甘肃等地,“三支一扶”期满人员甚至可以通过考察直接进入乡镇事业单位而不用再进行考试或考核[2]。该计划的落户政策和考研政策与特岗教师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相同,工作补贴也由中央财政发放(服务地所处地区不同补助标准也不相同)。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大学生确立农村就业观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农村基层建设的全面升级

新时代农村建设将以乡村振兴为主基调,通过积极有效的基层产业升级和市场化建设等,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亟需优秀人才,其中,专业对口、能力过硬的人才是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农科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高、拥有技术优势、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青年人,他们投身农村建设能够更好地为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打破农村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创新,最终加速乡村振兴的脚步和进程,提升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的整体质量。

(二)培养精神品质,助力人生价值实现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区域性绝对贫困已全面消除,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主旋律。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知识、能力、创造力的代表,需要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来实现个人抱负,而农村建设所具有的未来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跑道[3]。当前,伴随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城市就业环境内卷严重,面向基层农村寻求就业成为当前毕业生的重要就业选择。参与农村就业能够减轻城市内卷,同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大学生需要转变思维,走出对于农村的误解(贫穷和落后不应该成为农村想当然的标签),特别是农科大学生,更要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培养自身吃苦奉献、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在农村就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主要因素

(一)薪酬待遇方面

薪酬待遇是每个人生存的经济基础,薪资水平高低是大部分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优先考虑要素。笔者在与毕业生的交流中发现,超过八成的学生表示,不愿参与农村就业的原因是农村薪酬待遇水平较低,而当被问到如果薪酬待遇水平提高是否愿意前往就业时,则有近六成学生表示愿意选择农村就业。可见,大部分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波动与农村薪酬待遇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农村就业环境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较为满意的薪酬待遇,那么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意愿便会有所改善。

(二)相关政策方面

就业政策对于农科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与毕业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相关的农村政策对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影响仅次于薪酬待遇,有了良好的农村就业政策,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良好预期,学生们的农村就业意愿就相对强烈些。反之,如果就业政策不是很理想、缺乏吸引力,无法打消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后顾之忧,其就业意愿便会表现出低迷状态。

(三)就业观教育方面

首先,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农科大学生对农村就业仍存偏见,部分学生只是将农村就业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跳板”;部分学生认为农村条件过于艰苦,就业意愿低迷并存在功利性就业思想。其次,学校方面缺少针对农村就业的教育培养,缺少精神层面的宣传教育和价值引领。一部分高校教师本身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对于农村的理解十分片面,导致在教育环节中传达了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产生了消极影响。再次,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相当显著。部分家长所传递的观念如“去城市发展”“找个铁饭碗”等,使学生难以认同通过农村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最后,社会层面也存在对农村就业的偏见,一些功利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当中蔓延,使得大学生难以真正形成农村就业意愿。

四、激发培养农科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主要策略

(一)外部条件支持,解决痛点问题

从笔者与毕业生的交流来看,薪酬待遇、农村就业的相关利好政策是影响农科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核心要素,学生在两个影响要素当中所表达的,是人最为基础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激发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就必须保障学生的基础性需求,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将其落到实处。首先,应尽可能地提高农村优秀人才的待遇,政府要落实责任,通过优秀的薪酬待遇鼓励农科大学生前往农村就业。诸如采用减免助学贷款、发放安置费、对有继续学业意愿的学生提供研究生考试加分等方式来吸引更多人才。与此同时,还应打造理想的舆论环境,借助多种宣传渠道向高校推广政府的各项农村就业优惠政策,帮助学生形成就业意愿。其次,通过政策手段不断激励农科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发挥政策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正面影响。一方面,要进行物质激励政策建设,在已有的国家利好政策基础上出台一系列地方政策,如工作业绩激励政策、编制政策等,提高学生们的就业意愿;另一方面,持续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政府部门给大学生提供精神关怀,稳定大学生的情绪,培养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使大学生的能力可以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充分发挥,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感。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意愿[4]。

(二)内部教育引导,引领价值观念

高校内部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教育专业职能,通过思政教育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功利主义的消极价值认知,使学生形成远大理想,拥有抱负信念。首先,高校要做好基层农村就业的宣传工作,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参与农村支援工作。教师只有真正体验过农村的工作与生活才有发言权,才能为学生介绍真实的农村,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农村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联,增强学生农村就业发展的意愿。其次,学校要利用思政教育的多重功能,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上的一些偏差。一方面,要持续发挥思政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用,通过组织观看革命影视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澎湃热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凝心聚力的作用,让大学生认识到基层建设与自身成长休戚与共,理解参与农村建设并非是为了功利目的的无奈之举[5]。最后,要持续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家长群体正确的农村认知。引导家庭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引导家长理解农村建设发展的时代要义,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于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增进大学生投身农村、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信念。

猜你喜欢

特岗待遇意愿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辽宁:特岗计划驰援卫生院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特岗计划”边远地区教师补充机制的探索
湖南:推进“升级版”全科特岗计划
湖南的全科特岗计划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优先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