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产业集聚与中国绿色经济空间收敛
2024-01-11马晶梅钟晴柔张立岩
马晶梅,钟晴柔,张立岩
(哈尔滨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中国经济在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也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平衡好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治理的“共赢”,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提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产业集聚通过劳动力、资本等要素集聚,提升各要素的使用效率,并在本地区内和地区间通过知识交流以及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换挡”的过程中,各地区不仅经济增长存在较大差距,绿色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绿色经济收敛是落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发达地区,即各地区间绿色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深入研究不同产业集聚模式对绿色经济收敛特征的影响,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区环境经济发展政策,对于在中国各地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术界关于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影响是“以邻为伴”还是“以邻为壑”存在一定争议。研究显示,产业集聚的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规模效应以及产业竞争效应对经济发展既存在正向影响[1],也存在负向影响[2]。对于环境,产业集聚也同时具有加重污染和减轻污染的作用[3-4]。目前,现有研究大多从不同集聚模式和不同行业角度研究产业集聚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不同集聚模式看,一些学者[5-6]将集聚模式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以探究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孔晴等[7]还关注了竞争性产业集聚,并进一步研究产业集聚模式空间效应对于环境效率的影响。从行业角度看,胡安军等[8]、杨浩昌等[9]认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曾艺等[10]研究发现在空间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但是对邻近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抑制作用。此外,由于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具有高污染、高耗能的特点,一些学者侧重研究制造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的影响[11-12]。
1 机制分析
产业集聚不仅通过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影响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同时,对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根据集聚外部性是否来自同一产业,将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专业化集聚指同一产业在特定地区集中分布,多样化集聚指具有技术关联的产业在特定地区集中分布。并且,根据集聚产业技术关联的强弱程度,可以将多样化集聚进一步分为无关多样化和相关多样化集聚[13]。
1.1 专业化集聚与绿色经济收敛
(1)技术扩散效应。专业化集聚通过企业间高度竞争促使其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企业绿色生产及创新成本,进而提升该产业在本地区的总体绿色生产效率和绿色创新水平。此外,绿色经济水平较高的发达地区通过技术扩散实现跨地区转移,邻近落后地区则通过引进相对先进的绿色技术提高绿色经济增长速度,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绿色经济差距。
(2)规模溢出效应。专业化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同一产业内企业间共享资本、劳动、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及公共设施,集中处理污染物,实现绿色规模经济[14]。同时,集聚及地理邻近性能够加速生产要素在本地区与邻近地区流动,落后地区容易与邻近发达地区共享生产要素,降低生产和污染治理成本,推动绿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地区间的规模绿色经济,促进绿色经济增长,缩小与发达地区绿色经济的差距。
(3)拥挤效应。专业化集聚往往伴随生产规模扩大和污染物排放增加。然而,受到资源稀缺及环境承载能力限制,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资源竞争。环境规制政策相对严格的经济发达地区将部分高污染的生产环节向低环境规制的邻近落后地区转移,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其“污染避难所”[15],扩大了与其邻近地区间的绿色差距。
1.2 多样化集聚与绿色经济收敛
1.2.1 无关多样化集聚与绿色经济收敛
无关多样化集聚指多种技术关联较弱或类别差异较明显的产业在特定地区集中分布的模式,其对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包括:
(1)互补溢出效应。无关多样化产业集聚可以产生跨产业的创新和技术连接,有助于产业间的知识和技术互补[16],进而有利于企业进行突破性创新,从而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此外,产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带动邻近落后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缓解其环境和资源约束,提高地区绿色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绿色经济收敛。
(2)共享限制效应。由于无关多样化集聚的产业间技术关联较弱,使得产业间竞争压力和发展动力较小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产业间的技术溢出。并且,技术关联较弱产业间的知识距离往往较远,产业间资源共享程度和技术的空间溢出较低,不仅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降低了本地区要素向邻近地区的流动速度,提升邻近落后地区的要素成本。在较高成本的压力下,邻近落后地区企业污染治理及绿色技术创新的意愿降低,绿色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导致绿色经济发散。
1.2.2 相关多样化集聚与绿色经济收敛
相关多样化集聚指多种具有较强技术关联的产业在特定地区集中分布的模式,其对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溢出效应。在相关多样化的产业集聚区,知识交换更为便利,交换空间更大,因而有利于新技术的产生和溢出[17]。某一生产环节或产业链条企业绿色生产技术容易引发前、后向关联产业产生技术创新或升级,并通过技术溢出的连锁反应进一步扩散,推动上下游产业的绿色生产技术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同时,产业链延伸和升级有助于形成产业内部及产业间的低碳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集中消耗以及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提升要素利用效率及污染治理效率。发达地区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绿色经济收敛。
(2)协同效应。相关多样化集聚有利于加强上下游产业间的协作,减少企业对中间投入品的搜寻成本和产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进而促进产业分工。相关多样化集聚还有助于促进邻近地区形成与该产业链关联的产业集聚。本地区与邻近地区多个关联产业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形成“外部规模经济”,促进邻近地区能源利用率提高,降低污染物排放,进而推动绿色经济收敛。
(3)虹吸效应。在相关多样化集聚度较高的地区,产业内部结构呈现多元化,发展潜力大,有助于促进产业持续较稳定地发展,吸引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要素流入。然而,当地区产业集聚水平较高时,容易通过增长极的虹吸效应吸引邻近地区的资金、人才、信息等优质资源流入本地区,制约邻近地区的绿色经济增长。并且,随着要素进一步集聚于本地区,产生滚雪球效应,最终地区间绿色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如图1 所示。
图1 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
2 模型构建、变量与数据
2.1 空间收敛模型设定
为考察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空间收敛的影响,本文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式中:GEE表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Agg为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包括专业化集聚、无关多样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X为控制变量;β为收敛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ρ为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项系数;ui和vi为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
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空间单元距离越近,空间溢出效应会越强。本文使用反距离权重矩阵,具体形式为:
式中:dij为地区i和j间的地理距离。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的总效应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直接效应为本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反映邻近地区产业集聚的影响。
2.2 变量测度和数据来源
2.2.1 变量测度
(1)被解释变量。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用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测度。借鉴PASTOR 等[18]提出的全局参比方法。假设t时期(t=1,2,...,T)有k个(j=1,2,...,k)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投入、N种期望产出以及L种非期望产出,基于全局技术的生产可能性集为:
基于TONE 等[19]的研究,构建非导向、规模报酬不变、全局超效率EBM 模型为:
式中:θ为径向条件效率值;ε为径向与非径向松弛的组合程度的参数,0 ≤ε≤1分别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分别为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权重;φ为产出扩大比。
在式(4)的基础上增加约束条件∑λ=1,构建规模报酬可变的全局超效率EBM 模型,得到绿色纯技术效率(GPTE)。绿色规模效率则根据GSE=GEE/GPTE得出。
选取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其中:劳动力投入用年末从业人员数量表示;资本投入用物质资本存量表示,并借鉴单豪杰[20]的研究,利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能源投入以能源消费总量衡量;产出分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期望产出为实际GDP,非期望产出包括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三种污染物排放量。
(2)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产业集聚,可进一步划分为专业化集聚、相关多样化集聚和无关多样化集聚。
①专业化集聚。采用Krugman 专业化指数进行衡量,公式为为某地区c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除该地区之外所有其他地区c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的均值。
②多样化集聚。采用FRENKEN等[13]的区位熵方法,假设共有a个大类产业,每个大类又分成h个小类产业,有每个大类产业的多样化集聚指数为:
无关多样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的测算公式分别为:
(3)控制变量。选取研发投入强度、城市化水平、贸易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程度和能源结构作为产业集聚影响地区绿色经济收敛的控制变量(表1)。
表1 变量说明
2.2.2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2005—2019 年中国30 个省份(不包括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以及EPS 数据库。并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以及流通性服务业等六大类产业。其中:第一产业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为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为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性服务业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流通性服务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具体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3 不同模式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及绿色经济空间收敛
3.1 不同模式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
本文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对中国不同模式产业集聚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
3.1.1 专业化集聚空间分布
2005—2019 年,中国各省份专业化集聚水平不断增长,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分散、块状分布向“外围—中心”逐级递减阶梯式分布转变的趋势(图2)。2005 年,高专业化集聚地区呈零星点状分散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北京、上海、福建、海南等地区;低专业化集聚地区则集中在甘肃、陕西、湖北、江西和吉林等地区。2019 年,内蒙古、黑龙江和陕西等地区专业化集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北部形成新—蒙—晋—黑—京高专业化集聚带;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专业化集聚程度较高;在东部地区,除上海、海南仍然保持高专业化集聚水平,其他大部分沿海地区专业化集聚水平有所降低。
图2 2005年、2019年中国不同模式产业集聚空间分布
3.1.2 多样化集聚空间分布
无关多样化集聚。2005—2019 年,各地区无关多样化集聚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5年,海南、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北京等地区无关多样化集聚程度较高;其他地区较低。2019 年,大部分省份无关多样化集聚水平处为低位,黑龙江、北京、上海和海南较高。
相关多样化集聚。各省份相关多样化集聚水平有所上升,呈现出以青—川—贵—宁和晋—豫—皖为核心逐渐向两翼扩散的趋势,“以点带面”作用较为明显;低相关多样化集聚水平空间范围逐渐缩小,由新疆和江—浙—沪—闽—粤—琼带状分布缩小至以长三角及闽粤地区为主。
可以看出,中西部、东北地区从高无关多样化、低相关多样化向低无关多样化、高相关多样化演变;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无关多样化、相关多样化均有所增长,但是处在较低水平。这些表明,随着中国产业转移和产业高级化政策的推动,西部、东北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引入多样化产业,集聚产业由低关联逐步向补链、延链转化;相比之下,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优势显著,产业集聚多样化水平较低。并且,随着其产业结构向绿色化、高级化转型,传统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推动内陆地区产业向相关多样化集聚演化。
3.2 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选取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19 年4 个年份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图3)。可以看出,2005—2019 年,中国各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逐渐向内陆扩张。2005年,中国各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阶梯分布特征明显,呈现东—中—西阶梯式递减格局。2010 年和2015 年,受到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影响,长江中游和部分西南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2019 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从沿海地区进一步向内陆延伸,多数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升。
图3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布
3.3 绿色经济空间收敛特征
根据绿色经济收敛定义,以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绿色经济增长分别作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根据各自均值划分为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经济增长(H-H)、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高绿色经济增长(L-H)、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低绿色经济增长(L-L)、高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低绿色经济增长(H-L)四个象限(图4),通过散点图直观考察中国绿色经济空间收敛。
图4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格局分布图
2006 年①本采用2005—2019 年数据,因此,绿色经济增长率数据区间为2006—2019 年。,四个象限地区占比分别为6.7%、40%、30%和23.3%,即大部分省份分布在L-H和H-L象限。其中,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和江西等中西部地区位于L-H象限;上海、江苏、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位于H-L象限;北京和广东位于H-H象限。
2019 年,所有地区均分布在L-H象限和H-H象限,占比为53.3%和46.7%。许多2006 年位于L-L象限的省份向L-H象限转移,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绿色经济增长有所提升;H-H象限增加了江、浙、沪、皖等东部沿海省份和川渝等绿色发展迅速的省份。
总体而言,各省份绿色经济增长均有所提升,落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呈现出追赶的趋势,中国绿色经济呈现收敛态势。
4 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通过测算绿色经济发展的Moran’s I 指数,检验2005—2019 年中国各省份绿色经济发展是否存在空间效应(表3)。结果显示,Moran’s I 指数均显著为正,由0.178 增长到0.276,表明中国各省份绿色经济存在空间正相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集聚程度总体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
表3 2005—2019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Moran’s I指数
4.2 基准回归结果
模型(1)、(2)分别为不考虑和考虑产业集聚影响下的绿色经济收敛,GEEt-1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表4),中国绿色经济存在收敛的趋势。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本地区的绿色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受邻近地区增长的抑制。考虑产业集聚的影响后,绿色经济收敛速度从2.6%增加到3%,半生命周期从26.6 年减少到23.2 年,证明产业集聚能够加快中国绿色经济收敛。
表4 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影响的估计结果
模型(2)UV系数显著为正,RV系数显著为负,显示出无关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关多样化集聚则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空间滞后项的SP、RV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
4.3 空间效应分解
由于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产业集聚模式变化会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增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收敛。本文采用空间效应分解方法,进一步探讨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表4)。
专业化集聚对绿色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显著为负,其中,直接效应为负,但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表明专业化集聚对公共资源的挤占及生产规模引致的环境变化并没有显著抑制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从空间溢出效应看,虽然同类产业集聚易产生技术扩散,但较高的技术创新门槛和风险削弱技术扩散效应。同时,因地区环境承载力有限,绿色竞争力较弱企业为规避环境规制向低环境规制、绿色发展水平低的邻近地区转移,客观上抑制邻近落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导致绿色经济发散。
无关多样化集聚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总效应显著为正。表明虽然无关多样化因知识距离较远限制了要素共享,但由于跨产业间的知识和技术互补溢出效应较强,使实质性技术创新得以向邻近落后地区的生产及环保领域应用和推广,推动绿色经济收敛。
相关多样化集聚的直接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及总效应均显著为负。表明相关多样化集聚虽然有助于促进关联产业间的技术交流及上下游产业协作。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相关多样化集聚的虹吸效应较强,吸引优质要素从邻近落后地区流入,抑制邻近落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进一步扩大地区间绿色经济发展差距,导致绿色经济发散。
从控制变量的系数看,贸易开放程度、研发投入水平和政府干预程度的直接效应为正但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其中,贸易开放、研发投入和政府干预程度越大,越有利于提高自身技术创新水平,通过极化效应抑制邻近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负,表明过度城市化导致“城市病”会抑制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也会对邻近地区产生负向溢出效应。
4.4 进一步分析
用SDM 方法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进一步分解为绿色纯技术效率和绿色规模效率,来检验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路径(表5)。
表5 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路径检验
总体来看,绿色纯技术效率和绿色规模效率总效应均显著为负,表明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均推动中国绿色纯技术效率和绿色规模效率趋于收敛。并且,绿色纯技术效率收敛速度大于绿色规模效率,证实绿色纯技术效率是促进绿色经济收敛的主要路径。
专业化集聚对绿色纯技术效率的直接效应为负,但不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表明专业化集聚的技术扩散效应有助于邻近地区通过技术模仿,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管理方法的改进能够促进绿色纯技术效率增长,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化。专业化集聚对绿色规模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为负,表明专业化集聚的拥挤效应抑制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绿色规模效率的提升。
无关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纯技术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对绿色规模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这表明,无关多样化集聚产生的互补溢出效应对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绿色纯技术效率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技术溢出难以突破地理距离的空间限制,对邻近地区的影响不显著。
相关多样化集聚对绿色纯技术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对绿色规模效率的直接效应显著为负。说明相关多样化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协同效应有助于促进本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纯技术效率增长。此外,虹吸效应使大量集聚于本地区的生产要素超过承载能力,阻碍了本地区绿色规模效率增长。
4.5 异质性检验
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聚、环保重视程度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参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报告的标准,将中国30 个省份划分为八大经济区①。表6 和表7 分别报告了八大经济区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影响的结果及空间效应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八大经济区GEEt-1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与总体相同,各经济区绿色经济均呈现显著收敛趋势。从收敛速度来看,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收敛速度最快;北部沿海、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相对偏慢,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收敛速度居中。
表6 八大经济区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影响的估计结果
表7 八大经济区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收敛影响的空间效应分解
从专业化集聚的直接效应来看,黄河中游和东部沿海显著为负,这主要因黄河中游高污染产业相对集聚,大量污染物排放抑制了地区绿色经济增长。而东部沿海由于环境标准较高,企业污染处理成本较高,因而抑制了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专业化集①八大综合经济区。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福建、广东、海南;黄河中游: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长江中游: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西南地区: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聚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南部沿海显著为正,表明拥挤效应在东北地区和东部沿海作用明显,而技术扩散效应和规模溢出效应在南部沿海作用更明显。
无关多样化集聚直接效应在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显著为负,北部沿海显著为正。表明无关多样化集聚在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对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但在北部沿海有促进作用。无关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北部沿海、南部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显著为负,其中南部沿海的抑制作用最大。
相关多样化集聚的直接效应在黄河中游显著为正,东部沿海和西南地区显著为负。这表明相关多样化集聚促进了黄河中游的绿色经济增长,但抑制了西南地区和东部沿海的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集聚空间溢出效应在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显著为正,而在东部沿海和西北地区显著为负。东部沿海虹吸效应明显,而西北地区受“选择效应”影响,绿色经济优势小,导致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地区的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
4.6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构建如下两个空间权重矩阵以进行稳健性检验:(1)基于交通距离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2)经济地理嵌套矩阵(Wij),是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为地区i的GDP 均值为所有地区的GDP 均值。回归结果显示,主要变量系数的显著性和符号与表4 基本一致(表8),证明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
表8 稳健性检验结果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5—2019 年30 个省份的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不同模式产业集聚对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总体呈上升趋势,无关多样化呈下降趋势;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随时间推移向内陆延伸。(2)产业集聚助于推动中国绿色经济收敛,绿色纯技术效率是产业集聚推动绿色经济收敛的主要路径。(3)无关多样化集聚能促进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相关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专业化集聚的作用不显著。从空间溢出效应看,专业化集聚和相关多样化集聚对邻近落后地区的绿色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无关多样化集聚影响不显著。(4)不同模式的产业集聚均促进八大地区绿色经济收敛。其中,南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绿色经济收敛速度最快。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各地区应加大政策力度,引导本地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集聚,同时,继续推进产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间流动,扩大绿色技术创新空间溢出范围,带动邻近落后地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模仿创新,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和经济效率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绿色经济发展差距。(2)各地区应进一步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和纵向发展,推进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形成具有相关多样化的产业体系,以提升本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深化绿色技术关联较强产业间的跨地区协同和技术溢出,实现“链式”集聚,推动邻近落后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同时,避免发达地区相关多样化集聚过度而产生的虹吸效应。(3)推动本地主导产业横向发展,在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无关多样化集聚的跨产业技术互补,推动突破性绿色创新和本地区绿色经济增长。因地制宜、统筹设计本地区相关产业及环保政策,实现中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