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此曲只应天上有:金陵琴派的古韵今声

2024-01-11范忆

唯实 2023年11期
关键词:琴学琴家琴谱

范忆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等,是中国传统的平置拨弦乐器。史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古籍记载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为七弦,故古琴也别称“七弦琴”。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乐器,古琴艺术也成为最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征和审美情趣的演奏形式。

秦汉以前,古琴主要作为宫廷乐器,与瑟、编钟等乐器合奏为王公贵族进行表演,弹奏者以宫廷乐师为主。汉代以后,弹奏者中出现了像司马相如、蔡邕这样的文人名士,他们文化修养深厚,甚至留下琴学专著传世,如扬雄的《琴清英》、蔡邕的《琴操》、桓谭的《新论·琴道》等作为琴学典籍,不仅仅拘泥于操琴技法,更是在琴道的层面上来诠释其思想境界和精神文化。

一、古琴艺术流派的发端

六朝时期,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城建康(今南京)的文人雅士不仅激扬文字,也在抒怀吟唱,古琴艺术一时盛况空前。20世纪50年代,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砖刻中的阮籍、嵇康就是古琴大师,不仅琴技精湛,而且创作的琴曲甚至流传至今,如阮籍《酒狂》和嵇康《广陵散》。今天南京中华门西花露岗还立有阮籍的衣冠冢,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晋代冢冠成古丘”即指此衣冠冢。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过南京青溪桥附近一个古地名“邀笛步”的由来:王徽之邀请名士桓伊吹笛。桓伊创作了笛曲《三调弄》。及至唐代,《三调弄》被改编为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并流传至今。

此后,古琴作为一个乐器也好,操琴作为一门艺术也好,开始逐步走出宫廷甚至传入民间。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琴艺传播多靠心口相传、师徒相授,加上文人士大夫等“票友”结社雅集,交流乐谱,经过日积月累,在演奏特色和斫琴(可以简单理解为制作古琴)特色上逐渐形成鲜明的地域特点。

对于古琴的地域演奏风格的划分,最早可追溯至隋末唐初大琴家赵耶利。宋代朱长文在《琴史》中记载了赵耶利对吴地琴风和蜀地琴风的概括:“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快。”大约在差不多的时候,唐朝的斫琴的工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古人云:“琴由技而艺而学而道,然琴学之道,莫不赖器以传。”比如蜀地的雷琴即为斫琴之典范。雷氏家族的斫琴工艺几乎就是中国斫琴工艺的最高水准,今天雷琴已然成了成都地方文化的一种象征,甚至可以代表成都精神。

地域演奏风格的产生,又为古琴艺术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个古琴艺术流派的形成,首要条件是出现这一琴派创立的领军人物,其艺术风格迥异于其他琴家,且独具个人特色;其次是创派琴家的追随者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后继有人;最后是他们擅长演奏曲目的积累,总结成该琴派琴谱。总之,只有学习者众多,琴派才能传承。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改名南京,建立明帝国。这是南京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到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时,南京作为首都,历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共计53年,不仅是全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是全国文化中心。因此,南京当然地成为全国文人雅士的聚集地,其中不乏当时的著名琴人。朝廷广罗人才,延揽古琴名家甚至专设皇宫乐官谱曲奏乐,“金陵琴乐始兴”,逐渐形成一定的特色,金陵琴派古琴艺术也由此发端。

明代是琴学勃兴的一个朝代,琴谱刊印日渐形成风气,第一部琴谱为《神奇秘谱》(1425年),至最后一部琴谱《徽言秘旨》(1652年),有明一代共刊印琴谱42部。明代达官贵人对古琴艺术尤为喜爱,藩王常常就是引领刊刻琴谱这种文化风尚的中坚力量。如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编纂了堪称琴谱典范的《神奇秘谱》,这也是现存最早的琴谱集。

二、金陵琴派的形成

明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北移。但此后200多年,作为留都,南京依然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当时的文人、琴家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到了明中后期,南京的琴学发展自六朝以后又一次到达鼎盛期,除大量琴谱在此间刻印外,众多琴家也在此传习琴学。这其中的琴家代表人物有黄龙山、杨表正、杨抡等人。

明万历年间,琴家杨表正将自己3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汇录诸调,考正音文,注明指法,撰写成书,在南京刻印发行。书名为《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前半部《通纪》,记述历代圣贤名人的琴学成就、音乐论述及音乐典故,从黄帝起,包括孔子、诸葛亮、李白、唐明皇、朱熹等,共130多人。接着是琴学、琴法理论。后半部《琴操》都是曲谱,计名曲名词102首,包括屈原《离骚》、诸葛亮前后《出师表》、蔡文姬《胡笳》、陶渊明《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唐明皇《广寒游》、苏东坡《赤壁赋》等。每一首都有词和曲并行间隔配对。该书问世后,杨表正广受赞誉,有人甚至比之“与古之伯牙无异也”。杨表正的习琴传琴、出书刊谱,对金陵琴派形成的作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谈论金陵琴派,杨抡不啻一座高山,他一生为琴所痴,潜心琴学著述,其《真传正宗琴谱》被看作金陵琴人最具代表性琴谱。杨抡,云南鹤庆府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一些说法将杨抡误为江宁人,其原因大约一是像许多明代移民后裔,其祖籍或为应天府上元县(今属南京市江宁区);二是其在金陵琴学中的地位。古籍记载,杨抡一生为官清正,崇祯二年(1629年)还曾代表明廷出使琉球。康熙《鹤庆府志》记载,杨抡故后归葬鹤庆城东南杨氏祖茔。杨抡,虽为云南人,但长期生活在南京,一生与金陵琴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成为后世金陵派标志性的代表人物。

在同一时期琴家黄龙山、杨表正、杨抡等人的共同引领之下,南京江南水乡的琴学特色逐渐形成,这些琴家有着相似的演奏风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在晚明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所谓“江派”(“江”即江左,可理解为今南京)与更早形成的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派”(“浙”即浙江)并立的局面。江派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演变成后来的金陵琴派。该琴派一大特点是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的琴歌传统,主张琴歌的表演形式,强调为琴曲填词配歌,正文对音。该派琴家多出身文人,其琴谱多配有解题、歌词,对琴乐雅俗交融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上述杨表正的《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杨抡的《真传正宗琴谱》,与黄龙山的《新刊发明琴谱》被后人赞誉具有极高的藝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代表了明代琴歌曲谱的最高水准。三人的琴谱在以后数百年中一直在不断刊印,足见他们对金陵琴学的重要贡献。

三、金陵琴派的发展与传承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古琴艺术也在中国大地上延绵流传了数千年,但在不同地域,因为受到师承、传谱、语言等等不同的影响,在风格和特点上逐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东西南北多种古琴艺术流派,并且在发展与传承中不断相互交融。南京地跨长江两岸,处于交通要冲,各种艺术流派自然而然在此交流、碰撞。金陵琴派自晚明形成后,在传承中必然与其他琴派相互影响与交融,并在继续发展中进一步形成更加鲜明的风格与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金陵琴派在指法、节奏和意境上形成了独特之处。清乾隆时期王坦《琴旨》首次提出“金陵派”这一名称,并对金陵琴派的演奏特点有一番描述:“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扬有纪,可谓得古韵之遗。”

自晚清起,金陵琴学的发展迎来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以黄勉之、杨宗稷为代表的琴家在北方让金陵琴派发扬光大。1916年,经康有为介绍,山东诸城琴家王燕卿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教授古琴,又为金陵琴派增添了北方韵致。

黄勉之,江苏江宁人,早年出家向广陵琴派名家枯木禅师学琴,19世纪末还俗后去北京创办金陵琴社,习者甚众,有晚清重臣张之洞,皇亲国戚溥侗、叶诗梦,古琴家杨宗稷,音乐教育家史荫美等,其中以杨宗稷成就较高。黄勉之著有《琴学从书》一部共43卷,收录古琴资料颇丰,对琴学、古琴历史、古琴美学、琴谱学、古琴表演学都有评述。

王燕卿,山东诸城人,早年师从诸城派琴家王冷泉习琴,得真传。1916年来南高师教授古琴,首开古琴教学进入高等学校之先河。他学识丰厚,琴技高超,在演奏上敢于突破。著有《龙吟观琴谱》,经其弟子徐立孙、邵大苏等整理,并综述其所论琴学,采录其所授琴曲刊印成《梅庵琴谱》,并逐渐发展为梅庵琴派。有趣的是,其师王冷泉本来正是师承金陵琴派。梅庵派影响颇大,是以金陵派为源头又回归南京土地上形成的又一琴派。

民国以后各个古琴流派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中继续传承和发展,并在各地孕育出更多的古琴流派,不仅有王燕卿弟子分别在南通、镇江、合肥创立梅庵琴社并最终合流形成梅庵琴派,而且还有金陵琴派传人杨宗稷1917年在北京开设九嶷琴社,立一门宗风,逐渐形成九嶷琴派,等等。1934年,被后人打上不同琴派标签的徐元白、夏一峰、查阜西等人在南京发起成立青溪琴社,如徐元白就被后人称为浙派大师,夏一峰后来成为金陵琴派标志人物。因为琴社平时借用画家张正吟位于三条巷六合里九号专门留着给全国各地琴友、画友来南京雅集聚会所用的房子进行古琴艺术的交流与传习,所以琴社也俗称“三六九乐社”:“三”指三条巷,“六”指六合里,“九”指九号。久而久之,“三六九乐社”这个俗名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反而不大使用琴社的正式名称了。

新中国成立后,金陵琴派的传承与发展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1954年,“三六九乐社”并入新成立的集古琴、古筝、昆曲、民乐为一体的“南京乐社”,云集一批颇具声望的民族音乐和戏曲名家。音乐教育家、甘熙后人甘涛被选为南京乐社首任社长,张正吟任总干事,夏一峰任副社长兼古琴组组长,古琴组定期举行雅集,传习琴艺,经常参加的琴家有王生香、赵云青、刘少椿、邓文权、梅曰强等人,地点仍是三条巷六合里九号。南京乐社不仅成为南京琴家的圣地,而且几位享誉海内外的琴家如上海的龚一、林友仁,福州的李禹贤等少时皆在此学琴。

“文革”期间,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艺术一度陷于沉寂,南京琴事活动也基本停滞下来。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学的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迎来“科学的春天”后,全国文化艺术事业也全面恢复。1980年,南京乐社恢复活动,中断十几年的雅集再次举行,金陵琴派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春天。1998年,南京乐社古琴组升格组建为金陵琴社,刘正春被选为社长,桂世明、李家安、马杰任副社长,首批成员有30多人。1999年4月25日,金陵琴社举行成立后的首次正式雅集,琴家吴兆奇、马杰等共68人参加,为琴社后来的发展,琴家切磋琴艺、探讨琴学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后琴社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并约定选择每月固定时间在秦淮区文化馆举行雅集,不定期推出《金陵琴讯》《金陵琴刊》等期刊,金陵琴社也进一步走向正规化。几十年来,金陵琴社为金陵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后来为大眾所熟知的金陵琴家李家安、谢坤芳、葛勇、陶琪等,都是从金陵琴社起步的。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对古琴艺术在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金陵琴学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古琴艺术(金陵琴派)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和2018年,刘正春和桂世明分别被评为古琴艺术(金陵琴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琴事活动的频繁兴起,南京不断涌现出许多市场化运作的民办琴馆,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古琴热走向高潮。据统计,南京习琴者眼下已超过3000人,可谓空前繁荣。

在一代代琴人的持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逐渐学会领略金陵琴派独树一帜的“顿挫”艺术和儒雅超然。古琴艺术(金陵琴派)这张南京的文化名片也变得越来越亮眼。

(作者系南京出版社副编审)

责任编辑:王秋爽

猜你喜欢

琴学琴家琴谱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蔗湖琴谱》考①
I want to be ……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音响档案珍粹:丝桐神品
——古琴》
不一样的钢琴谱
古人弹琴 五不弹
王夫之先生琴学修养探究
颜元《四存编·性理评》琴学理念的现代阐释
十大琴曲
清代琴家王善的琴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