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4-01-11陈艺璇

大学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陈艺璇

[摘 要]随着智慧物流成为发展趋势,企业用人要求日益提高,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后的人才需求,存在学徒制运行规范化不足、复合能力培养不强、数字化技能不高、质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基于此提出研制“四方协作、三维递进”的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实施“五链联动、能力递增”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打造“二元四段四模块”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三阶三维、数字赋能”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的具体举措,培养高质量物流管理现代学徒。

[关键词]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链;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124-04

伴随“产教结合”向“产教融合”的演进,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陆续发布,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正式登上了职业教育历史舞台。同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明确了物流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行业属性。在职业教育和行业发展的双重催化下,吸收国外学徒制度与中国教育制度合理内核的首批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1]。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试点工作,无论是从国外引进经验还是从本土积极探索来看,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紧密契合,是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落脚点,也是物流管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

一、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意义

(一)与人才强国战略相呼应,符合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物流人才支撑是建设物流强国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深受热捧,反映出培养物流管理高质量学徒的产业期盼。因此,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版)》相继发布后,现代学徒制上升到了国家制度层面并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确立[2]。政府主导、产业支持、社会参与、教育支撑的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是与时代发展匹配的,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建设”战略提出后,依托海外中资企业,面向东盟输出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如融合了“中文+物流技能”的现代学徒制。

(二)与物流行业发展相适应,符合产教融合的新思考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智慧物流成为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用人标准也越来越高,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既懂物流业务又懂信息技术。企业要利用信息技术掌握物流实体运作和信息流转,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興技术辅助决策,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就需要一批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传统的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精神缺失、内生动力不足、参与主体合作松散的问题。现代学徒制可以促进行业、学校、企业和第三方评价组织之间形成物质、信息、技术和师资等资源的互享机制,达到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选育用留”的目标,对精准对接物流行业、企业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行规范不足

现代学徒制是众多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但在学徒准入、合作企业筛选、校企导师聘用、实施过程管控和学徒出师等环节往往缺乏统一、规范的运行标准,甚至出现同一院校与不同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要求不一致的情况,这样无章可循的现象容易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培养质量良莠不齐。

(二)复合能力培养不强

快速转型升级的物流行业中,大部分成熟的物流企业都会将资本重心从一线技能型劳动力转向设备技术的投入。在智慧物流的发展新格局下,物流类岗位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趋于融合,迫切需要能够清晰认知产业联动发展,具备跨专业、跨领域研究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学徒技能结构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学徒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师带徒、技能传承,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评估方式等方面都侧重于特定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应用转化能力、职业迁移能力较为欠缺。

(三)数字化技能不高

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催化了物流模式的创新和职业岗位的更迭,同时又影响了学徒制认知、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流程。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面向岗位需求的专业教育,但在服务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中,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数字化升级,以求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不精准的问题。

(四)质控体系不完善

质控体系是衡量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现有的现代学徒制质控体系不够完善普遍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片面化、岗位能力评价弱化等突出问题,使得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

三、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理论逻辑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创新发展新境界背景下,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学校、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和行业组织等四方责任共担、互惠互赢的宗旨,构建了逻辑、治理、实践“三闭环”的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型。第一,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政策主体的因势利导,与现代学徒“毕业即就业”的内生动力契合,为产教深度融合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逻辑闭环;第二,通过组织设立、制度建设和常态化交流,形成“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践对接生产、平台对接协同育人”的格局,在标准框架统领、资质规范、过程监控和评价基准作用下,形成一个治理闭环;第三,通过“职业认知—技能传授—工学交替—全职实习”学徒培养的四个阶段,把供应链服务思维、数智化商务技术“双能力耦合”培养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技术赋能铸造现代学徒向“职业人”蜕变,为现代学徒制提供价值规约与信息支撑,最终形成实践闭环。“三闭环”的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型如图1所示。

四、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

(一)研制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标准体系

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牵头对接企业,将不同类型人才对应引入不同的企业,如外国留学生选择东盟地区的中资企业,中国学生按照冷链物流、跨境物流、智慧物流等培养方向选择本土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执行学籍管理的具体工作,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徒的培养过程进行监督与评核,缔约“行、校、企、评”的协作联盟体,对学徒的培养工作齐抓共管。分工明确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提高了现代学徒培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使“职业引领全程、技能递进提升、四方分工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落实。

协作联盟体四方合力聚焦先进标准引进、标准本土化改造和标准特色化输出,按照“准入、培养、出师”三维循序渐进,共同研制现代学徒制学徒准入规范、企业导师专业能力要求、学校导师专业能力要求、评估机构要求、合作企业要求、学习单元要求、导师行为规范、证据采集规范、学徒管理规范、学徒出师规范等标准,解决不同企业学徒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迥异问题,引领专业治理和规范化培养。如企业导师选拔标准从企业导师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专业资格及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对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成为企业导师、转变成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企业导师形成一套指示性的参考指标和描述文档。

(二)改善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推行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最终目的是为建立技能型社会提供人力支撑,这就首先要应对新业态催生的新职业,其次要应对物流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最后要正确看待从“为企业培养人才”转变成“为区域产业培养人才”的新就业价值。因此,物流管理现代学徒能否出师的重点在于其是否具备复合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广西与东盟海陆相接的天然优势和农业大省的资源禀赋,形成了注重于跨境农产品冷链的物流育人特色;秉承“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终身发展”[4]的培养理念,建构了“五链对接、链群联动”的现代学徒制顶层设计(见图2)。面向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产业生态,形成专业链和岗位链;岗位对应技术图谱,形成模块化课程链;与职业证书所承载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衔接,形成评价链;连接学徒制培养标准、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形成标准链。以标准链为映射,深化专业链、课程链、岗位链与评价链,构建标准引领、链群联动的学习系统,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合力,改变传统学徒制的单一培养方式。

在三年培养期中,以项目贯穿设计了“校内实训平台→校内工坊→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企业顶岗实践”四个职业场景培养阶段。第一阶段以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以单元项目的形式开展实践;第二阶段“一课双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同向同行,以模拟项目的形式开展实践;第三阶段进入企业实习岗位,由企业导师主导,工学交替、轮岗轮训;第四阶段展开真实岗位全职实习,在岗位上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岗位要求的能力,从而成为真正的员工。企业的参与比重随着时间推移和教学场所转换而增加,实现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能力和实岗能力四阶递增。培养过程中强调供应链思维,并在职业培训各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讓学生从情理认同到知行合一,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身份的蜕变。

(三)创新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

学徒培养以物流产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宗旨,学徒制合作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选择也更加多元化。聚焦相关细分领域,按照职业领域的生产过程、服务流程和技术创新要求采取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管理手段,“一企一策”开展学徒培训。第一,确定“二元四段四模块”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二元即学校课程体系和企业课程体系;四段即职业认知、技能传授、工学交替和企业实岗;四模块即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拓展。第二,依托“1+X”证书制度,对应分析企业不同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从学徒制标准80个任选能力单元中灵活组配,搭建能力模块,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模块间教学分工协作。第三,提升学徒的数字化技能以增强其适应性。通过数字化物流商业运营、数字化供应链运营等“3+1”平台课程帮助培养学徒解决数字化应用场景下复杂物流问题的能力;在核心课程中,主动对接地方产业新业态,并对传统课程改造升级,如“智慧仓配运营”“智慧运输运营”“物流成本与绩效管理”等。学徒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历经“职业适应和概览—职业细节和功能—职业综合和系统”等培养阶段,帮助学生从具有职业素养上升到具有职业经验。“二元四段四模块”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见图3。

(四)优化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

随着物流行业数字化变革、工作场地界限淡化及更高层次教育与培训需求的持续高涨,“互联网+”日益渗透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培养实施全流程。专业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依托,利用分布式集群服务器和“云渲染”创设了融合在线学习、远程虚拟仿真实训和远程直播的混合式授课方式。同时,搭建“物流管理现代学徒成长管理平台”,分为学徒管理、师资管理、学习资源和学习督导四个功能模块,从学生职业发展贡献、企业发展贡献、专业建设贡献三个维度进行质量评价。系统支持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第三方评估机构和行业组织四方对学徒的学习行为进行举证、监督与评估,生成学徒演化图谱;利用大数据分析学徒社会沟通、技术技能、学科知识、数字素养和价值塑造五维成长轨迹,准确把握现代学徒制各利益相关者的真实情况;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管理和运行动向各类数据进行交叉融合和深度挖掘,进行问题分析和决策预测预警。以信息技术为管理手段的质控体系,涵盖现代学徒制培养前、培养中和培养后三个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过程性、结果性和增值性评价的“三阶段、三维度、四主体”的评价,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五、结语

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精准对接物流业的共性需求和合作企业的个性需求,以标准化为引导、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设置开发了多岗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体系将企业用人目标与现代学徒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实施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环境与职业环境对接,有助于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9):17-20.

[2] 李亚琦,蒋沁燕.基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长效管理机制研究: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物流技术,2022,41(9):144-146.

[3] 刘雪梅,李建春,吴砚峰,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实践探索[J].广西教育,2021(15):161-163.

[4] 杨小兰,韩春燕,马建国,等.高职财经类专业现代学徒制:“校企阶段性双轨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9(3):56-59.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浅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