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
2024-01-11骆革新吴肖林张芹秀
骆革新 吴肖林 张芹秀
[摘 要]国际贸易学课程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创新,从该课程教学中的“痛点”入手,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重整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实施和优化教学评价等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度参与课堂,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达成,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具备基本业务技能和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商务人才。
[关键词]目标问题导向;混合式教学;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048-04
一、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秩序持续调整,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国内,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1],其核心是改革和创新。国际贸易课程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理念、模式及内容等也应加快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认为,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2]。因此,教学改革应从课程教学的“痛点”开始。
一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以“旁观者”的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参与教学的欲望不高。
二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提出了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的要求[3]。传统的教学侧重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在课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时,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但存在融入的方式较生硬、内容相关性不强等问题,很难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综合达成。
三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问题。“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批判性思维是理性和创造性的核心能力,没有批判性思维教育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纵观目前高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采用“填鸭式”教学,缺乏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内在认同,再加上受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不足。
四是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的问题。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克服“唯分数”等顽瘴痼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4]。传统教学模式偏重结果考核,赋予卷面考试在考核评价中较大的权重,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查与监督,不重视课前、课后的考核评价,这既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评价。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理念
创新教学如果不从核心理念入手开展实质性革新,而仅仅是一些技术性的修修补补,那么终将无济于事。本课程将“目标问题导向”作为课程教学理念,“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依据国家、学校、专业三个层面的育人目标对学生素质的要求,融合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五类目标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应知应会,给出答案)、重点问题(必须掌握的内容)、难点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引發学生兴趣)、实践问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拓展问题(综合问题,体现学科前沿等)[5],并融入课程思政,把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及课程内容体系转化为目标问题体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重整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实施和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解决目标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达成,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具备基本业务技能和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应用型商务人才。
三、国际贸易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举措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特征等,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以合理的教学结构为框架,以多元的课程考核评价为标准[6],形成了稳定且简明的、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三重四融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1)。
教学模式的转变衍射出师生关系的转向,教师由原来学生学习的“包办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由处于失语状态的“边缘人”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者”,师生也逐渐由“垂直型”的等级关系走向“平行式”的民主关系。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制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设计基本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践问题和拓展问题五类目标问题,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将目标问题引入课程,带入课堂,通过问题设计重构教学内容,将课程变成短平快的专题化内容,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将其融入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创设积极的、协作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建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带给学生一种新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重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衔接
第一,根据“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层次分明、难度递进的五类目标问题,重构教学内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一系列目标问题,设计五类目标问题时,充分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第二,重构教学内容时,通过系统梳理与课程教学重要知识点和中国贸易实践紧密结合的贸易故事,深度挖掘故事中蕴含的“开放、包容、自强、自信”等思政元素,以目标问题的形式重新设计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体包括:
一是围绕教学重点内容和中国贸易实践,梳理中国贸易故事。国际贸易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涵盖广泛,每一个重要知识点背后都有丰富的贸易故事,依据知识线和实践线的贸易故事梳理,不仅使得中国贸易故事与教学内容有机衔接,而且为诠释中国贸易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提供了思政素材[7]。
二是深度挖掘中国贸易故事蕴含的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中国贸易故事,挖掘故事中蕴含的“开放、包容、自强、自信”等思政元素,构筑脉络清晰的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价值链。
三是基于“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以中国贸易故事为主线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团队成员以课程知识内容为中心,以中国贸易实践为线索,结合五类目标问题,收集整理了中国贸易故事。通过中国贸易故事与教学知识点的无缝衔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
下面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国际贸易学课程中的“关税的经济效应”为例加以说明。教材的内容主要从小国和大国两个角度,论述了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根据“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重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三)重整教学资源,助力课程改革与建设
国际贸易学课程以《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建设依据和指导文件,以范爱军主编的《国际贸易学》(科学出版社)作为主要教材,基于山东大学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际贸易学课程,按照“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利用超星学习通教学平台,结合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了重整,以助力课程改革与建设。重整后形成了包括基于目标问题导向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大纲、目标问题集、课件、教案、考核评价标准等)、中国贸易故事库、文献库、习题库(包括课前预习题库、课堂随测题库、课后作业题库)等教学资源。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和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融合在专业课程中,只有批判性地思考专业学科知识,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课程团队成员将中国贸易故事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有机衔接,通过设计带有思辨性质的目标问题,采用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小组讨论等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打造思辨课堂,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体如下:
一是课前通过推送中国贸易故事和目标问题等教学资源,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基本问题,进行自我检测,记录疑问,上课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是课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情景教学等方法和手段,讲授与讨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实现知识内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辩论,主要包括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分享汇报、教师点评四个环节。从教师讲授到学生讨论,再到分享汇报,均围绕目标问题的思辨开展,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是課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督促学生完成拓展问题等作业,带着思辨的任务继续探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是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引入经典的中国贸易故事,利用课外4个学时开展项目教学;另一方面结合后续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贸实训课程,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务和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见图2)。
(五)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过程及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制定适合“目标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线下评价”和“线下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见表2)。
考虑到素质目标的达成是隐性的、长期的,难以量化评价,课题组对如何评价素质目标达成度进行了探索。鉴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最终会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本课程的课程思政采用个人和分组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检验标准为:态度、行为的改变。通过观测学生在思政话题讨论、小组实践和其他团队活动的表现情况(包括完成度、及时度等),评定该课程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四、结语
国际贸易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以“目标问题导向”教学理念为指导,借助于信息化工具,将学习通教学平台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结合,按照“目标问题”重构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改革创新,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课前能自主学习基本问题,自我检测并记录疑问;课中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测试和讨论;课后能及时完成拓展作业。教学效果初步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发生转变,学习体验得以改善,在实现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基本业务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并通过深度挖掘中国贸易故事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了价值重塑。
[ 参 考 文 献 ]
[1] 丁雅诵.“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实施[EB/OL].(2019-04-30)[2023-04-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
jj/201904/t20190430_380201.html.
[2] 吴岩司长在首届新结构经济学师资培训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9-08-29)[2023-04-20].https://
www.nse.pku.edu.cn/jxpy/szpxykczc/496207.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3-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5] 周如金,范忠烽,刘美.新时代卓越高等工程教育路径创新探索[J].高教探索,2021(9):9-12.
[6] 邢红军.大学教学设计精进教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7] 王伟,黄颖.讲好金融故事:“金融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3):112-116.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