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校本教材设计

2024-01-11李小芳闫旭

大学教育 2023年18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模式语法

李小芳 闫旭

[摘 要]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已趋于成熟,而与之相匹配的教材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校本教材开发既需要针对学校本身的教学定位、教学大纲及学生特点进行设计,还需要遵循多维度呈现、超文本互联、循序渐进、多元评价及反思原则。太原学院翻译专业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英语语法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实验对象的英语综合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等显著提高。

[关键词]认知弹性理论;混合式教学模式;语法;教材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8-0035-03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材料的设计密切相关。太原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在所使用的大学英语语法课程教材内容充实、自成体系,同时附有大量练习,是我国现阶段非常出色的英语语法教材。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些教材也必须随之改进。2020年5月,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著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1]强调了跨学科、跨文化的知识建构,倡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此外,随着新版大纲及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大学英语语法课需要一本兼具实用性和交际性、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与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实用型校本教材。

一、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校本教材设计理论依据

一般而言,教材设计的理论依据为认知弹性理论,该理论源于建构主义,1990年由Spiro R. J.及Jehng J.C. 提出。认知弹性理论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多维度重建知识体系,以便灵活应对各种变化的情境[2]。其是指在教学中结合认知规律,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及多样的任务设置,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从多方面、多视角对原始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加深了解,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某一抽象、复杂概念进行多维度呈现可增强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3]。因此,多维度的呈现显得十分重要。多样的任务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探求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学生需要充分理解知识点,并在不同情境中运用,这样可以不止一次地重新回到同一知识点本身[4],每次面对相同知识点时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体会,从而更全面地理解知识、完整地构建知识体系。具体到英语语法的学习中,大多数语法概念是复杂且较为抽象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深层、抽象、复杂的语法知识点,可通过不同的情境、不同文体的篇章、不同目的的实践,让认知弹性理论指导英语语法课的教学实践发挥切实可行的作用[5]。

二、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在《英语语法》校本教材开发路径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一)多维度呈现原则

教材设计应结合传统3P教学(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演示—操练—成果)的讲授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交际法等多种教学方法[6],同时采用多维度的呈现方式,让学生主动从多维度加深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主动构建对同一知识点的多元认知体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材应该强调英语语法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如在教师进行语法知识点讲解后,学生应立即开展听、说、读、写、译等维度的运用,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经过对知识点多侧面、多角度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能够提高原有认知水平,提升将语法知识点运用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二)认知匹配原则

教材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置内容。对于线上线下教材的内容设置,要与学生“最近发展区”[7]的阶梯形增长难度相适应,这样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认知挑战。校本教材的设计应该紧贴目标群体,让其感到任务有些挑战,但又不至于太难。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线上部分教材是最基础的知识,而线下部分教材是对之前线上部分的深化,同时加入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线上的回归部分则是内容的再拓展、知识点的再应用。这样的校本教材强调语言的功能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将重心放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上。

(三)创新和思辨原则

教材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思辨,例如让学生参与教材设计、总结语法规则、编写语法练习、互相点评等,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习得方面,校本教材的设计应该采用多样化的题目类型,如不同难易程度的填空、选择、翻译、话题讨论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校本教材的内容设置也应考虑到跨文化差异。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二语者在语法运用方面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

(四)多元评价及反思原则

多元评价,也称“多维评价”,即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模式,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时,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学习的过程,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水平、了解学生具体学习情况。

反思,包括师生反思。教师需要将反思落实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每个环节,形成每日反思的习惯,可以对教学价值、教学方法、实践及教学环境、学生课堂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包括对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以及教学的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反思。学生每节课后也需要撰写反思日记,并建立学习档案,以便随时观测自己的学习状态、收获情况等[8],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动态适应原则

校本教材的设计应该关注学生的反馈,比如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学习的难易程度、对某些知识点的兴趣度等。校本教材的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印刷成书时,而应该根据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调整。授课教师应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并根据这些反馈对教材进行动态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三、教材设计目标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英语语法》校本教材的设计目标如下:

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语法知识。通过教材设计,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英语语法知识,掌握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语法规则。

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材中形式丰富的练习设置,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语法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给予学生思考及讨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和思辨。

四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教材设计,学生可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四、教材内容设计建议

与课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其特色为深度融合,而非简单“拼盘”。在内容方面,应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同从语法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技能结合、多学科结合、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传统课堂和线上课程学习结合、结构化课程和非结构化课程结合、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结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双语文化融合等维度,体现不同学习方式和场景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并运用语法规则。

(一)语法知识与语言技能结合、多学科结合

语法知识与语言技能结合、多学科结合的特性主要体现在教材的跨学科属性方面。《英语语法》校本教材的研究领域虽然主要是英语语法,但也涉及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和写作五种语言技能的实际应用,还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翻译学、文学、旅游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各学科在翻译和写作中的实际应用,因而必然涉及语法与其相关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较为扎实的英文基础,还要具备能够掌握交叉学科知识的能力。此外,在听力和口语的任务设计方面也需要精心组织安排,尽量做到合理有效,如通过二维码扫码方式获得相应的音频、视频资料。校本教材中要特别凸显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训练,兼顾学生英语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任务型活动中加入听力和口语的练习,以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语法运用能力的目标。

(二)服务于传统课堂与线上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传统课堂与线上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要求校本教材内容灵活多样。混合式教学既可以让学生灵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场所,又可以通过各项任务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本教材的线上部分,使学生在课前借助网络学习通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为方便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以确保学生在线下课程之前尽量达到相同的进度,校本教材可进行难度分级。校本教材的课堂学习部分,即线下学习部分以研讨为主,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校本教材的课后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知识点的强化与更深入的详解。混合式教学有机结合了线下传统课程及在线教育的优势,而与之配套的校本教材则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本课程以语言为载体,依托知识传授,融入“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学生能力。校本教材需要坚持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定政治立场。教师需要认真分析学情与教学规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严谨的教学设计与丰富的教学实践,精心打磨、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材,力求做到校本教材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适当、教学设计合理。这就要求校本教材既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立德树人”,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从而体现新时代高校外语教学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最终增强教学效果。

(四)双语文化融合

校本教材将英语语言文化与当代中国国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这样能使学生在提高汉译能力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更好地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元素的英汉互译、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练习,涉及中国传统哲学、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目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以便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提高理解、分析和运用英汉双语的能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工匠精神,以达到启智增慧、培根育人的目的。

另外,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英语语法课程中,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编写的校本教材不仅可以使学生形成对具体语法知识点的多角度理解,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原有知识及自身经验去了解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五、结语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英语语法》校本教材设计,应当遵循多维度呈现原则、认知匹配原则、创新和思辨原则、多元评价及反思原则、动态适应原则。同时,教材通过将语法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技能结合、多学科结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双语文化融合等方式,服务于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并运用语法规则,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法的同时提高语言技能。另外,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可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2] SPIRO R J,JEHNG J C.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hyper?text: Theory and technology for the nonlinear and multidimensional traversal of complex subject malter[C]//NIX D,SPIRO R J,Eds.Cognition, education, and multimed lia: exploring ideas in high technology.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0:163-205.

[3] SPIRO R J, FELTOVICH P J, JACOBSON M J,et al. Cognitive flexibility, constructivism,and hypertext: 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for advanced knowledge acquisition in ill?structured domains[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1(31):24-33.

[4] 斯特弗,蓋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8-91.

[5] 闫旭.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英语语法课为例[J].大学教育,2022(11):220-222.

[6]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1-37.

[7] 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8] 赵炬明.关注学习效果:美国大学课程教学评价方法述评: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9-23.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模式语法
好懂、好记、好用的语法来了——《讲道理的语法》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参考答案
混合式翻转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外语师资的要求及建设策略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媒体广告制作》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慕课具有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